|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1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樵把酒话白云
笔下兄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其审美的角度应该算是一种共性.本人心悦诚服.对于意境的重视也正是本人迟迟说出第二层意思的原因(怕联友照顾到机巧,反而得不偿失了).但本人对笔下兄的观点只能是求大同存小异.
对联固然是源于诗词,但又不同于诗词,它早以是从诗词中分离出的新生体,成为有自己特点的艺术种类.虽然也极讲究意境,但只有意境而没有别的,那有诗词就足够了,对联也不成其为对联了.诗词蕴涵的意境难道不比联语丰富吗?
为什么对句还要考虑时间词,方位词,数字的对应?词性的相衬?意境为上但形式上不匹配,极少会是好联,甚至只能勉强算是对联.一些对联只能宽对,能对出字工意佳来,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对联和诗词,吸引人的着力点是不同的,对联吸引人的不正是在它特有的技巧上吗?
象"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有什么意境?不做为对联看待,这句真的是其味如柴了.但因其拆字的技巧,不影响其成为名联佳对,再如"树已半枯休纵斧",还有点意思,张之洞对出"果然一点不相干"那就更有意思了,这难道不是技巧在对联的引人入胜之处吗?
苛求意境和苛求技巧对于对联同样是不可取的.好诗可以作联看,好联也可以入诗.但桥是桥路是路,能混为一谈吗?田舍儿作宁謦语,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但作稼穑语,却一派天然,大有此中有真意的感觉.笔下兄以为如何?
井底之蛙,其鸣也乐.不管什么天高地厚.我这算不算一种境界呢?望笔下兄暨诸位有识之士有以教我.幸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