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8-4 11:38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学篇补遗:
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著名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就是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他们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以前甲骨学研究的成绩,四人的学术贡献相差无几。
民国史学研究有所谓“信古”、“疑古”、“释古”三派,而“释古”的流行,与唯物史观的兴起关系密切。在这方面,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影响甚大。周予同认为:“使释古派发展而与疑古派、考古派鼎足而三地成为中国转变期的新史学的是郭沫若。”
齐思和评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一方面称赞郭为当代大文学家,想象力之富与著述之勤,均极可佩,其研究范围之广博,尤足惊异,另一方面则批评“郭氏本为天才文人其治文字学与史学,亦颇表现文学家之色彩.故其所论,创获固多,偏宕处亦不少,盖其天才超迈,想象力如天马行空,绝非真理与逻辑之所能控制也.如此书置自我批判于孔子批判之前,且以自我批判起,以自我介绍终,无不表现文人自夸心理也”。
郭在翻译方面成就显著,他翻译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雪莱诗选》、河上肇原著《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在当时颇有影响。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