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染琴音 于 2009-11-10 02:06 编辑
(五) 星沉海底。陌路萧郎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
懂得一份感情,需要一种性情,也需要些陪衬的场景。如同她描写的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 年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读不懂他们的感情就如同我无法想象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能想象出的终归还是自己曾经见过的月亮。更何况天上同一轮月亮,地上可以漾出千万朵多愁善感的月光。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胡氏选了张爱玲对他提过的李义山的这两句诗结束民国女子一节。那时他们躺着,看着洒落窗前身上的月光。上下看过去略显突兀。想来本意是要对她讲结尾的两句。“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一生长对。岁月静好。他水晶般地明白这两句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于是他就说给她听。 十几年后,再说一遍。从桃花简静说到海底沉星。
“今生今世是爱玲取的书名”,原序中如是说。 “右今生今世,自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三月开始写,至四十八年三月写成。文体即用散文记实,亦是依照爱玲说的。” “而现在是杨柳如线,日本的春天象杭州,我写成了「今生今世」,巴巴结结地想要告知爱玲,如此顿时我又不自在起来。。。” “书写完了,真是好端端的我心烦意乱做甚?”
这动听的情话,早已是陌上清影里一束隐约的耳语,和我们隔着几十年的山高水远,隔着杭州的春天,隔着半个世纪的月亮。
“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不懂得--他如何只肯说,不肯做。 想唱一首地久天长温存的歌,却坚守一份不说再见又不肯回头不肯拣择的情感。 地,怎得长稳;天,何以久安。 拣择明白君自看。难难! 玉碎,瓦亦难全。人事心事终不团圆。
“提起我也不一定与我有关。”后来她这样说过。
在世人长久以来的倾听和注视下,她学会静静地放下眼帘,护住胸口那颗曾经交出去的依然残破的心,选择用背影把过去,封锁在过去;用经久的沉默把星光沉入海底。
沧海桑田的风雨洗净尘缘中的俗色和流言, 如梦往事在光阴的素手里,一丝一缕地抽作陌路萧郎袖底的脉脉陈香。
(六) 一朵花的地老天荒
上个世纪,有个韩子云,以花也怜侬的名字写了一本名为海上花列传的吴语小说。 后来有个女子叫张爱玲,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平实和白描手法。先是注译了白话版本的海上花,一卷花开,一卷花落。继而又着手这书的英文译本。
从她开始,海上花列传,终以海上花的名字传播天下。
1986年,人称音乐教父的罗大佑从美返台,推出一首,海上花,歌手甄妮演唱。 1989年,海上花收入罗大佑著名的那张专辑--告别的年代。成就一个经典的演绎。 1995年,被收入罗大佑自选辑--第三张。
而这些都发生在我知道海上花这名字以前。
四年前,因为某个契机,终于结识了罗大佑的这首老歌。听后,怀疑自己是被隔离在时光以外了 ,居然一直一直和这份耀眼的美丽失之交臂。海上花的旖旎、绮丽与柔美,是罗大佑的任何其它一首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再有就是那份深藏在旋律里一寸寸一缕缕洞穿肺腑的哀伤。一反他的平实,犀利和前卫。林夕说:“悲到荼蘼,而在海上花里,如果也有悲,怕是已经在荼蘼以后,如果也有哀,那么丝丝哀已如同烟,飞起,飘逝,遁去,也不要留下可寻的踪迹。”
根据网上的查到的资料,
-- 张爱玲于1973年定居洛杉矶 -- 海上花这首歌应该是1985,1986 年罗大佑在美国调整身心时期的作品。 -- 三毛以张爱玲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的滚滚红尘的电影剧本于1989年,或更的时间完成。 -- 1990年罗大佑推出滚滚红尘一曲。同年,电影滚滚红尘获多项大奖。
相信三毛为创作滚滚红尘收集那些散落的素材呕心沥血。在吟咏张爱玲的劫难和遁尘的故事里, 三毛又暗暗偷渡了多少自己的爱恨,眼泪,伤恸和魂灵在其中。
坊间谈论滚滚红尘的文字评述随处可见。涉及海上花这首同一时期的作品却少得可怜。
我个人以为罗大佑的海上花是写给张爱玲的歌。唱的是她的爱和情。也许这两代性情奇人有缘曾在美国相见,一叙各自在天地间的怆怆然和孤孤单。大家之所以都缄口不语是因为复杂的背景。这世上的人事布满了荆棘,稍不留神就会被刺得遍体鳞伤,血流如注,钻心的疼。所有的人都需要一个梦想,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躲藏。
是这般柔情的你/给我一个梦想/徜徉在起伏的波浪中盈盈的荡漾/在你的臂弯 是这般深情的你/摇晃我的梦想/缠绵象海里每一个无名的浪花/在你的身上 睡梦成真/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残留水纹空留遗恨/愿只愿他生/昨日的身影能相随/永生永世不离分
是这般奇情的你/粉碎我的梦想/仿佛象水面泡沫的短暂光亮/是我的一生
四年前,听清楚了她的旋律;四年后,听到歌声深处海上花开. 心裸露着的痛楚。记录一份美丽,曾经欢喜着绽放,终于荼蘼风干的传奇。 。 深深包藏在最安全地方的殇恸和心事以一朵花开的方式为红尘唱一曲
地老与天荒。。
(七) 玫瑰成灰,那是终生的所有
和今生今世不一样世,小团圆的布局叙述用笔可以说线条很粗简,鲜见技巧。没有什么渲染美化的煽情。九莉的木讷,僵硬,倔强,敏感和自卑,象她单薄的身体一一摊在纸上。笔者的客观冷静和对自我的平视,就象那个在地宫里灵魂出窍的传鹰,凌空观望那个识不得的自己的肉身,在异度空间里,在生与死的边际搏争。
小团圆更象是一个记录片。摒弃了她钟爱的各种色彩,收敛了文字上的敏锐和光华,只捧出一拓燃烧过的终将成灰的玫瑰,余温还在,隐隐的殷红。“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原来她抵死相信,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这一点真心,可以遗世独立,平淡而自然地在文明以外存在。无论那是怎样一段千疮百孔的感情。说这话时,为她伴奏的胡琴尚未拉响,她主演的传奇大幕还未开启。
玫瑰成灰。
一是罹火。“他一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她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烈焰红唇,倾尽“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她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那么肯定。
一是经年。“她从来不想之雍,不过有时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混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这样的情和爱,人间天上都不常发生。
有的灵魂在文字中相遇, 有的缘分在红尘中迷失,然后以一个不团圆的结局走散。
(八) 不诉情伤,不为情怨
“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 ,,, 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望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 就在这时候醒了。。。。醒来她快乐了很久。”“这样的梦,只做过一次”她说。 这是小团圆的结尾。色彩明朗,是全书的最亮点。她快乐。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梦时心已去,梦醒心未还。 故园风雨后里的塞巴斯琛曾说:“我应该在每一处我曾快乐过的地方埋下些什么珍贵的东西。等我老了,潦倒困顿的时候,我可以回到那里,把曾经的快乐挖掘出来,然后回忆那些记忆。” 九莉也是这样。而且她需要去寻找的地方并不多。快乐被她在梦中埋在了彼岸,那个荒草丛生的地方。
王小波曾对李银河说,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 这世界上也许没有不该发生的爱情。所有的所有都可以追溯出一个前缘。
命若琴弦的那种诉说应该在一个特别的去处,才好听懂。 也许在岁月的深处,也许要站在未来的边缘。
天高云淡的日子里,离人的手底轻轻捻动一曲,折柳载愁,忆起三月时第一株盛开的春树,临水照花。风吹醒了倒影深处的低语和星光。
想写些婉转柔美的句子,来描述那断魂的女子。文字盘旋成失语的蝴蝶,不肯在肩头停留,转身。指间挑来拣去只握著 --- 心地纯粹,骨质清凉。不为情怨,不诉情伤--这几个字还算恰到好处,不温不愠,掷地有声。 配得上那个冷然,还算干净的灵魂。
后记:
有几天反复地听这首Power of Love,各个版本。。于是有了这些文字。没想到写了这么长。
小团圆里,拉威尔的一首曲子九莉连着听了17遍。看到此处,心绪多少有些异样。。。
想到王小波的这句话。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
她的故事,似乎是绝佳的脚注,
西风里的流浪
催响达达的马蹄,踏遍丰水之湄,陌上花乡
在夕阳的咽喉里
遇见那个衣衫采采,不食尘烟的女子
用微笑搅起她眼底清深的涟漪
然后
带她去炼狱,带她上天堂
琴音,10/29/09初稿。11/05/09 定稿。赶着在这几天记完这些字。记一个生日。为念。
^^^^^^^^^^^^^^^^^ 欠的那篇就算了吧。算是个残尾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