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梅在水边
收起左侧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大作都拜读了,声势浩大也都领教了,的确蔚为大观,但是观点还没有变化,我的判断显得很残酷,然而还是事实。斋主讲的好,话虽然不是赞同我的,但我也正想这样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夸夸其谈的造谣者。这种人在表现形态上更像一个智者。生活的奥秘、人生的规则都装在他们心中,他们能预测,能判断,能分析,而且一切都合乎情理,于是顺便也就在旁听者钦佩的眼光中把判断的逻辑悄悄往前发展。
       他们总喜欢摆出一种既居高临下、又明察秋毫的架势,很容易镇住很多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比他们更低的人。被镇住的人没有能力辨别真伪,而有识之士又不肖于之饶舌,在文化学术领域,他们谈笑风生地揭示学者、专家的愚昧无知,铺排着名人、明星的历史问题、行为轨迹;他们的宣讲台无处不在,确实也经常递送给人们些许基础知识和机智言词,但滤去了这一切,他们最根本的馈赠始终是谣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先生不妨看看自己的话,是不是自己更加合谱;批评和打击不同,批评虽然苛刻,态度要认真,打击不同,稍有不甚,便会露出本色:而这离谱的攻击,也就没有了力道。
观点或有错误,或少支持,但不缺见解,也并非向壁。可是,到底谁在夸夸其谈呢?
说实话,现在通过短信息和网号向我反映质疑的声音已不止二人了,同时也说出自己的难处,还不能象我这样的直言,请我理解。我当然是理解的,我虽在放炮,但并无悔意,因并非傀儡,实乃有此感观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5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我没感觉笔下是在搞人身攻击,就是论字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这个贴子最后由梅在水边在 2007/01/15 09:16am 第 4 次编辑]

我在第32楼发帖后,除136帖再次表了个态,没再说一句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实在不想再多说什么。对有关观点我明显不敢苟同,但我也忌惮去回复。明知若再说,又将是更加无休无止的争论。说句实话,对这类无休止的争论,我向来厌烦而害怕。这场争议,看起来是对杨再春个人书法的不同看法。但问题真正的实质我心里十分清楚。然而在这个坛上扯开去争论,是决不会有结果的。只能是演变成一场不愉快的笔仗。我宁可以无愧此坛和各位网友之心绪退避三舍。故而,我只再重发一次在32楼说过的话,以后我将不再发任何有关涉及这个议题的帖子。
再次谢谢曾给过“梅”以各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的朋友们!
[以下这个帖子是“梅”在32楼发的帖]
和为贵, 好!好!
我也很不希望因为我发的东西引起朋友们之间的争端。
大家多为论坛和谐说有益的话,不说少说无益之言。
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看他人之长,少挑他人之短;多严于律己,少苛求于人。
对论坛,对他人,对自已,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谢谢大家了!“梅”请各位喝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下面引用由梅在水边2007/01/15 08:18am 发表的内容:
我在第32楼发帖后,除136帖再次表了个态,没再说一句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实在不想再多说什么。对有关观点我明显不敢苟同,但我也忌惮去回复。明知若再说,又将是更加无休无止的争论。说句实话,对这类无休止 ...
理解!赞同!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批评者的语句与他引述进来加以批评的语句共处一页,白纸黑字狭路相逢,高下优劣不言而喻。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 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 真是可怜。
  
   鲁迅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太可悲了!
  
   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历史已经证明,温暖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不是口号,不是打斗,而是一种寂寞的笑容。
  
   文化领域里的低层和高层,并不是像官场和商界那样可以一级级自然攀援的,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天地。当你终于成了低层文化圈的小台柱,那么,离巴金、黄佐临、谢晋的领域,不是近了,反而远了。
  
   以虚假为基座,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中国文化,在乎的是忠奸、善恶、曲直、利义、贪廉、朴奢、祸福、凶吉、安危、成败、尊卑、荣辱、兴亡,却极少在意真假。所有的历史血泪、人间悲剧,几乎都在真假的基点上出了毛病,然后,其他堂皇的命题全都成了虚假的帮凶。鲁迅的勇敢,在于强烈抨击了中国文化在骨子里的虚假。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瞒”和“骗”的文化。
  
   这样的伪精英话语确实能把很多人唬得一愣一愣的,这些云遮雾罩的文字间表现出来的学问、逻辑、姿态、腔调,全是假的。
  文革的造反精英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以咬文嚼字方式罗织别人罪名的。
  
   以偏窄替代高度,以生涩冒充深刻,把无聊扮成风雅,把肉麻当作有趣,使中国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更远了。
  
   “大批判文化”更加虚假。他们只敢对着那些有名而无权的人物大声叫阵。叫喊几声,他们还会停一会儿,警觉地四处查看,是不是安全,如果没有让他们担心的动静,便更加大声地喊叫起来。在中国舆论荒凉的土地上,这种喊叫声会被误听成“道义的呼喊”
  
   二十几年来每当改革力量与极左思潮搏斗时,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些大批判干将的身影。 偶尔看到,那也一定站在极左思潮那边一次次点名整人。
  
   在中国,要识破这种人的虚假并不容易。当年“文革”中一些歹徒成天高喊“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举着鞭子到处抽打无辜者,逼迫坦白交代。人们在很久以后才醒悟:他们是谁?真正的牛鬼蛇神不就是这些天天打人的歹徒?天下因他们而丑恶,而他们居然还要评判天下!
  
   以虚假为基础的大批判文化,永远是专制的帮凶,霸气十足。
  
   由于网络建设管理不健全,这就为低层次的狂躁群落让出了言路。
  
   我不喜欢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乐趣只是浑水摸鱼,他们不是将水弄清,治理好,而是将水搞浑。
  
   几十年来培养成的很多“评论家”只会用集体话语来批判个人,而他们心中的集体话语不知形成于何时,来自于何方。
  
   台湾岛—整体文化气氛特别好,在台湾几乎见不到那种只知不断诽谤别人,却不让人知道他自己做过什么学问、写过什么作品、从事什么专业的所谓文化人,那个令人厌烦的灰色群体在那里是没有生命的。
  
   诽谤的特点,是把凭空捏造的一切说得斩钉截铁、信誓旦旦。
  
   中国文人即便迢迢千里、素昧平生,也要探隐索微、如数家珍。
  
   不得不叹息,这片土地离言论自由、文学批评、弱势群体,等等概念的本义太远了。几乎已是一种对这些概念的曲解和扭曲、误导。中国还在延续着几十年一贯的逻辑,继承着不光彩“传统”:只要批斗,任何人物都可以罪行累累;只要咬嚼,任何文章都可以伤痕斑斑。年轻的职业诽谤者快速追上这些背影并叩首求教,那么,我们从灾难中走到今天的一大圈坎坷长途,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给我们的后代留下这些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这个贴子最后由贾余勇在 2007/01/25 09:51pm 第 2 次编辑]

批评者的语句与他引述进来加以批评的语句共处一页,白纸黑字狭路相逢,高下优劣不言而喻。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 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 真是可怜。
  
   鲁迅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太可悲了!
  
   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历史已经证明,温暖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不是口号,不是打斗,而是一种寂寞的笑容。
  
   文化领域里的低层和高层,并不是像官场和商界那样可以一级级自然攀援的,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天地。当你终于成了低层文化圈的小台柱,那么,离巴金、黄佐临、谢晋的领域,不是近了,反而远了。
  
   以虚假为基座,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中国文化,在乎的是忠奸、善恶、曲直、利义、贪廉、朴奢、祸福、凶吉、安危、成败、尊卑、荣辱、兴亡,却极少在意真假。所有的历史血泪、人间悲剧,几乎都在真假的基点上出了毛病,然后,其他堂皇的命题全都成了虚假的帮凶。鲁迅的勇敢,在于强烈抨击了中国文化在骨子里的虚假。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瞒”和“骗”的文化。
  
   这样的伪精英话语确实能把很多人唬得一愣一愣的,这些云遮雾罩的文字间表现出来的学问、逻辑、姿态、腔调,全是假的。
  文革的造反精英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以咬文嚼字方式罗织别人罪名的。
  
   以偏窄替代高度,以生涩冒充深刻,把无聊扮成风雅,把肉麻当作有趣,使中国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更远了。
  
   “大批判文化”更加虚假。他们只敢对着那些有名而无权的人物大声叫阵。叫喊几声,他们还会停一会儿,警觉地四处查看,是不是安全,如果没有让他们担心的动静,便更加大声地喊叫起来。在中国舆论荒凉的土地上,这种喊叫声会被误听成“道义的呼喊”
  
   二十几年来每当改革力量与极左思潮搏斗时,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些大批判干将的身影。 偶尔看到,那也一定站在极左思潮那边一次次点名整人。
  
   在中国,要识破这种人的虚假并不容易。当年“文革”中一些歹徒成天高喊“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举着鞭子到处抽打无辜者,逼迫坦白交代。人们在很久以后才醒悟:他们是谁?真正的牛鬼蛇神不就是这些天天打人的歹徒?天下因他们而丑恶,而他们居然还要评判天下!
  
   以虚假为基础的大批判文化,永远是专制的帮凶,霸气十足。
  
   由于网络建设管理不健全,这就为低层次的狂躁群落让出了言路。
  
   我不喜欢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乐趣只是浑水摸鱼,他们不是将水弄清,治理好,而是将水搞浑。
  
   几十年来培养成的很多“评论家”只会用集体话语来批判个人,而他们心中的集体话语不知形成于何时,来自于何方。
  
   台湾岛—整体文化气氛特别好,在台湾几乎见不到那种只知不断诽谤别人,却不让人知道他自己做过什么学问、写过什么作品、从事什么专业的所谓文化人,那个令人厌烦的灰色群体在那里是没有生命的。
  
   诽谤的特点,是把凭空捏造的一切说得斩钉截铁、信誓旦旦。
  
   中国文人即便迢迢千里、素昧平生,也要探隐索微、如数家珍。
  
   不得不叹息,这片土地离言论自由、文学批评、弱势群体,等等概念的本义太远了。几乎已是一种对这些概念的曲解和扭曲、误导。中国还在延续着几十年一贯的逻辑,继承着不光彩“传统”:只要批斗,任何人物都可以罪行累累;只要咬嚼,任何文章都可以伤痕斑斑。年轻的职业诽谤者快速追上这些背影并叩首求教,那么,我们从灾难中走到今天的一大圈坎坷长途,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给我们的后代留下这些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楼春秋在 2007/01/26 02:27am 第 6 次编辑]

小楼发言:
[color=#DC143C]请各位注意自己的言词,再文雅的骂人还是骂人,再难听的批评还是批评,请不要变相的失去了自己的格调。
网络的学术之争可以激烈但不可以涉及人身攻击。

[color=#556B2F]首先:一家之言只是个人的观点,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确定什么。
其次:如果看的帖子是你喜欢的,请尽情支持。
如果不喜欢,可以笑而关贴。
再:如果什么都要争个对错输赢,这世界不是早和平了

[color=#0000FF]请珍爱琴画论坛的气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IMG src="http://bbs.shiandci.net/cgi-bin/attachment.cgi?forum=13&topic=22313&postno=146&name=1CA1E91B71A81D01_1168821035&type=.jpg" width=100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没想到这事还未了结。我还是原先的态度:
诚望大家都不要再说什么了。是非自有公论。
一个人的书法也好,学问也好,评论也好,到底站不站得住,
决不会说荣就荣,也不会说损就损,也不会说正确就正确说错误就错误。
真正懂书法的人多得很,真正懂学问的人多得很。
打住吧!谢谢各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按一般规律,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不要抬头竖耳,神定气闲地把持自己,好在未曾进入过表演状态,你就没有义务要去关注这种声音。根本不必为叫骂去支付。
  
  
   怒气冲冲的造谣者。这种人物脸色很正,声调很高,初一看是一个血气方刚、义正词严的社会批判家,他们总是挟带着自以为正确强硬的社会观念,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宣讲。
  
   躲躲闪闪的造谣者。与前一种相反,毫无跋扈之气,常露温煦之色,从不轻易论断。他们心中,至多只起一点不平衡的愠怒,或一点朦朦胧胧的欲望。
  
  
   唯唯诺诺的造谣者。这种人基本上不多说话,造谣者在边上滔滔不绝,他明知实情却巍然不动。使谣言得以成立。甚至还可以看到这些人在未经验证的谣言前微微点头、声声叹息。他们是谣言的帮凶附和。
  
  
   一人造谣,两人点头,三人发挥,四人调笑,一个谣言就变得全然可信了。
  
   撒谎用沉默、暧昧的态度,声调的高低,或者是在说话时用眉目示意等方式。这些比直截了当撒谎坏的多,恶的多。
  
  
   在军事上故意散布一些谣言是智力的角逐,在轰传民间的一般谣言,智慧没有地位。传谣诽谤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话语运动,在很多时候,没有比这个运动更让人感叹人类群体智能之低下的了。
  
  
   原来,传谣反映了人们隐隐然的一种需要,在需要面前,分析能力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迷茫,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探询的好奇。尤其对那些高于自己视线的物象,这种心情更加强烈。长久地仰视总是从不平等、不熟悉为前提的,这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恼怒,需要寻找发泄对象。
  
  
   似爱似恨 所爱的一切自己无法享受,又不按自己的心理轨迹运行,于是也就产生恨。最终嫉妒之火会烧掉自己。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参与上的欲求和不满足,是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一种变态心理。
  
  
   批判者缺少对问题的具体指向,而快速地把兴趣转向了人,就可以不必在嫉妒之外找更多的原因了。批判者感情高于理智,感情用事,厌恶的程度与批判的内容不成正比;批判的语气有点暧昧,素材半明半暗,而且经常说明自己不是出于嫉妒——不是嫉妒就无法解释这一切。只为了心头那一点嫉妒,竟然要动那么多脑筋,而且隐晦曲折,用心良苦。
  
  
   嫉妒是对一种价值的侧面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损害。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困潦倒的才子,总是与正处于最佳创作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使他们长期陷于自我惊吓之中。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因此只能是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已感到遍体鳞伤。这种自设战场、自布硝烟的情景有时已近乎自虐狂,但对自己来说并不认为是欺骗和伪造。
  
  
   自迷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成了聋子和哑巴。从理智上说,他也会知道被妒者的美貌,但是自从有一天警觉到对方的美貌对自己的负面意义,就开始搜寻贬低的可能,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美貌已经从不愿感受,发展到不能接受,那便是自身感受系统错乱的开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高中时候很喜欢杨先生的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虽然对书法也一窍不通,不过看贾余通发的图片,我个人很喜欢杨再春的字,说句外行的看法:觉得像枯藤,虽然笔头缠来绕去(因为看不懂),但里面还是很有骨的。在我的想像中,兴许杨再春挥笔的时候,其本人也一定陶醉在这种泼洒淋漓的感觉中了。说起来,会书法真好:)能把字写得似千年古藤的更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看这帖,我实说了吧(没针对任何人,只针对极不好的现象),如果是相互认识或一个人注册多个名字来维护其观点,那就别再大谈何为宽容,何为大度,何为人品了。是非公论不是喋喋不休。为了琴版的清静,建议斑竹锁了此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这个贴子最后由梅在水边在 2007/01/26 07:31pm 第 1 次编辑]

    我读了琴悦兄的帖,想诚恳地说几句。
    1、我赞同琴兄的一个基本思想,即若一面高唱宽容、大度等,一面又以熟人
    或注册他名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而进一步争论,这极不可取;
    2、我至今还是主张此事不要再争下去了;
    3、我和贾余勇先生,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关系,(相信班主一查即可查清)
    他的观点当然也是一家之言,我对其观点有我的看法,但我不想说;
    4、同意将此帖锁了,以免引起进一步争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楼春秋在 2007/01/27 08:34pm 第 2 次编辑]

    依然希望梅在水边继续发杨老师的作品让我们欣赏。
    作品发在唐宋,应该是因为唐宋的氛围,激发了梅兄让大家共享佳作的心思,希望得到共鸣和支持。而实际上支持的呼声是高的。对少数批评的言论,我觉得可以这样看: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既然无法取得共鸣。可以笑而不答,就如梅兄的态度,我就很赞成。
    就笔下老师来说,我看他的帖子很久了,应该是个网络菜鸟级的,说话不知道拐弯,很有些稚气,人却是直的,我将他归在“真”人类,他在论坛数起争端,我也是因这而关注到他,数度接触后,更确定了我的看法。
    这次的本帖之争,论不对在笔下老师,我想笔下老师是老师做久了,更何况是看到书法贴,更要说两句,结果就出了麻烦,这事的确是笔下老师错了,我就这事也是直说,笔下老师你如果不喜欢的帖子可以不回复,网络和现实是一样,在现实中你见到杨老师不会当面说:不喜欢。在网络中就也不需要说。可以保留个人的观点,却没必要在网络引起争端。帖子发出来,是给他人欣赏的,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措辞就一定要注意。我相信写字的人很高兴收到建议和提议。无弦斋主的做法就很好,短消息发出个人建议,让我充分感觉到了“尊重”这两个字
    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有不同的角度,如果看的帖子是你喜欢的,请尽情支持。
    如果不喜欢,可以笑而关贴。
    小楼也是直言了,笔下老师如果怪我,我也无话。
    期望再见美图佳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版主怎么还不来锁帖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宽容,大度,爱心,豁达,
    有好东西与大家分享,
    是网络造就了舞台,
    我很平和,从不过激,
    开心就好,
    发帖的朋友是付出了劳动的,
    看帖的朋友应给与尊重,
    没必要过激,
    怎么琴版老是把好的东西赶走呢....
    我也不明白.....汗.......

    为了琴版的和睦,我解开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致远曲(杨再春新书一幅)

    云林樵子朋友说的很好:
    一个本意为活跃和丰富书法交流的好主题帖不得不锁住了!
    一颗热情贡献琴版的心也随着被锁住了!
    很难预料,还会不会有这样的热心人,再主动提供这样丰富的书法交流了!
    有的朋友会感到遗憾,说不定也有的朋友会暗暗感到高兴!
    微风斑斑觉得“汗”,我也同样感觉到“汗”!
    微风斑斑自问:为什么这里老是把好东西赶走呢?值得人们深思啊!
      

    微风向热爱琴版的朋友道歉了,欢迎回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30 14:50 , Processed in 0.0858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