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春早
收起左侧

[原创]春早系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小轩窗:你好!这么多天,你去哪里了?
这首诗描写的主人公是个爱看小人书的孩子,居然把书中的油墨味去拟比糖果,好可爱!我上小学的时候,开学了,新书发下来,打开了就放在脸上,闻呀闻的,怎么喜欢那油墨味儿?我也一直奇怪。
我小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小女孩儿,我们经常一起玩耍,后来上一年级的时候,她家搬走了,就再也没了音信。因步小轩窗韵,戏和一首,见笑了。
    有童小巷边,相邻每扣环。
  无米不知饥,无伴却谁堪。
  竹梅欢喜地,童心毕竟天。
  紫燕檐前暖,飞蜢叶底寒。
  黄花开未尽,仍有暮春缘。
  藤缠出墙外,蝶舞入花间。
  微风知树老,几许散榆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5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两首都喜欢。
可惜我不会作诗,不然也和一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小灯:你过谦了,在风火关东里有你那么多诗作!速速和上一首,否则我要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5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先生:最近没去风火关东吧?我的行迹在那里可以发现。我又贴了篇《青春的裙裾》,请去作客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过去女孩子的游戏,似乎比男孩子的还多而有趣,跳皮筋、拽包固然算是游戏,那些染指甲呀,钩线活呀,要不就是找张纸画小人呀,不管做什么,都是悄悄的,开心的,没有现在的大吵大闹。
翻花绳儿是一种游戏,两人纠缠一段线绳,几个指头互相钩挑,弄出不同的形状来,每翻一个花样,都有个名称要说出来,然后彼此会心一笑,我记得有“地道翻口”、“长江大桥”、“面条”、“降落伞”,在过去旧北京老歌谣里,也有翻花绳这个游戏的记载,我记得是《扯花线》:“扯,扯,扯花线。花线厚,甩大袖。一甩甩在门后头。门后头,挂腰刀。腰刀尖,顶大天。天打雷,狗咬贼,唏哩哗啦又一回。”还有个歌谣唱得也有翻花线的句子,如这首《一呀二呀》:“一呀二呀,倒打连三棍儿呀。花棍五,铜钱数,金錾六,银锭七,花花打打两丈一。两什么两?二马掌,二什么二?双夹棍儿。双什么双?虎杠枪。虎什么虎?牛皮鼓。牛什么牛?磕朗球。磕什么磕?燕子窝。燕什么燕?扯花线。扯什么扯?孙膑扯。孙什么孙?吕洞宾。吕什么吕?瘸拐李。瘸什么瘸?灶王爷。灶什么灶?城隍庙。城什么城?肚子疼。肚什么肚?摇葫芦。摇什么摇?雪花飘。雪什么雪?孙猴子倒打猪八戒。”过去儿童聚在一起,拍手唱歌谣,也是无比的愉悦。而女孩子的游戏比起男孩子来,好像更多了一份干净、温和、优雅和细心。
三十二
荷叶杯
院里香椿树下,喧哗,彩线翻变化。研它几朵指甲花,娇滴姑娘家。
十年儿童长大,天涯。剩老树闲花,相伴着危房旧瓦,还挂着余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7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三
跳皮筋也许是女孩子的专利,没见过男孩子玩儿。玩法大多是两个孩子分开站立,皮筋绕过脚踝,随着跳皮筋的节奏,有相应的歌谣,举绳的、跳的一齐唱,每完成一组,皮筋就升高一级,依次是腂窝、大腿、腰、腋、脖子、最后是头顶。
皮筋则根据孩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材料有所不同,一般是用废旧车胎,用剪子绞成圈,然后连接起来,这叫“猴皮筋儿”。差的则皮筋松紧带儿乱七八糟色彩斑斓的缠绕一球,好的则从文具商店购买叫“牛皮筋儿”,所以歌谣唱:“猴皮筋儿,我会跳。三反五反我知道。”这是边跳边说,还有唱歌的,如后来:“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到处传,社员人人心欢畅心欢畅。”歌谣是随年代的不同而变化的,文革后,女孩子的跳皮筋,歌谣就成了:“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了。
踢毽子,这是男女老少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由于参与的年龄无限,在花开的院子里踢起来十分有兴致,几辈人你踢我踢,笑语一片,没有拘束,最是开心。有踢得好的,邻居的小女孩就踢得好,有人也特别笨,比如我。踢毽子的历史也不短了,也有老歌谣为证,如《一个毽儿》:“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绕花线。里踢歪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记得我老爷踢毽子最好,七十多岁了,自己踢,自己数着,等踢到一千下,伸手接住,面不改色,气不长出。

三十三
【双调】风入松
轻轻春雨复春风,小蕊杏花红。东墙垂过嫩丝藤,敲门声、无忌儿童。里踢外拐一毽,笑语斜阳院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7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一番别滋味,两意旧春风,惹我多少梦,悉数旧时朋。
   谢谢,您的诗情画意,勾起我无限思情,虽然人生如梦,意愿在您的回忆中梦如人生。一样的余暇夕红,不同的履历人生,但文学意境,如同你心,我心,春雨杏花,无忌儿童,一拐回味,满目笑语斜阳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四
这是我去买东西。平常家里油盐酱醋的小零碎儿,都是我去买,我也很乐意出去买东西,在家里总是觉得受约束。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在路上找同学玩儿,开心潇洒;二是可以给自己发奖品。怎么回事?那时的肉馅儿九毛钱一斤,家里要做炸酱面的时候,就让我买一毛的,但是每次买肉馅儿,我都买八分的,剩二分钱,买个米花球,走到家门口,正好吃完,没人知道。可是也有出事的时候,有一次碰上同学玩起来,把打酱油的事给忘了,提个空瓶子又回来了,这不是找揍吗?家里我父亲把炒菜锅从火上端下来,等我这酱油,坐在那里鼓着脸正生气哪,我一看一下想起来了,“唉呦”一声,撒腿就往副食店跑,比什么时候跑得都快。
过去买东西不像现在,超市里给您预备口袋,那时没人给口袋,提个竹篮子,面呀菜呀都放里边,真正的聚宝盆。等到过节的时候,就不用我买了,可能是因为品种多起来,也要花很多钱吧,我跟在父亲后边,只管提篮子,等到那个篮子快满了,就该往家里走了。
我记得那时河螃蟹才四毛钱一斤,商店里的人给捉对儿拿,一只尖脐一只团脐的,用马莲从螃蟹腿之间穿过来捆了,我父亲交钱我给提着,回到家放在锅里。我就喜欢看它们吐泡沫,不愿意蒸了吃,我父亲看我喜欢,捡出一只小的放个盆儿里,我还给它浇点水。等第二天早起一看,没了。这是秋天的事,春节大扫除,扫炕底下,那只死螃蟹在旮旯里。真不如吃了。那时的水产便宜,最宽的带鱼三毛六一斤,普通人家买两毛四一斤的,比较起来稍窄一些,那是真的带鱼,做熟了香着呢。
说到物价,小时候我们家对门有一个小饭馆儿,窄窄的门面,上面还挂着个字号匾,叫“西兴隆”,中午来这儿吃饭的还挺多,我记得一次父亲带我吃过一回这儿的素烧茄子,好吃极了,多少钱?才一毛七。

三十四
锦香囊
一碗黄酱二两肉,各半肥和瘦。大街上,柳絮才来,小巷里,秋风过后。
一个米花乐悠悠,儿时堪回首。原以为,天长地久,才知是,日月如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8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下面引用由春早2005/07/28 08:56am 发表的内容:
三十四
这是我去买东西。平常家里油盐酱醋的小零碎儿,都是我去买,我也很乐意出去买东西,在家里总是觉得受约束。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在路上找同学玩儿,开心潇洒;二是可以给自己发奖品。怎么回事?那时的 ...
真象小时候的冰棍,想一直吃下去!
希望先生能写到三百四、三千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感谢版主、灵山居士、drum、小轩窗、孤影小窗灯等诸贤对拙作的厚爱,春早不敏,能不慨然,故此,赋七绝一首,聊抒己志。
北窗一震响惊雷,暗叹流光去不回。
也应有泪流知己,得入青云老亦飞。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北窗一震响惊雷,暗叹流光去不回。
也应有泪流知己,得入青云老亦飞。
=>三/四句出律? 望先生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3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天地一散人:谢谢指点,不光平仄,“飞”字亦出韵。改旧不如立新,另作一首,求正方家:
空明谁可驻流霞,日月偷换鬓如花。
一曲琴声逢知己,登云何用觅仙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3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唉,看得累死。好有分量的帖子,佩服。林先生不会是在为新书做广告吧?呵呵,玩笑。期待大作早日问世。
dru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林先生可以出版一本插图本,图文并茂,呵呵。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下面引用由清莲濯水2005/07/31 12:33pm 发表的内容:
唉,看得累死。好有分量的帖子,佩服。林先生不会是在为新书做广告吧?呵呵,玩笑。期待大作早日问世。
这么好的帖子,看得再累也值得;这么好的书,做广告也应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三十五
过去老北京四合院都种各种树,这种绿化面积实在大过现在的楼群小区,因此空气也十分的新鲜。常见的是国槐、枣树、山桃树、白腊。在家中种柳树的少,更没有种杨树的,因为这种树长得太快,院子要是再小点儿,几年以后走路就不方便了。夏天,就看院墙爬满开花的蔓菁,胡同里绿荫笼罩,高大的槐树洒落槐花,枣树也缠绕着葫芦,挂满青红的枣儿,在炎热的季节透漏花荫舒缓的清凉,院子里静悄悄的,这才是老北京一味道。
随季节的来临,北京人还爱在院子里种植观赏花卉,像:夹竹桃、茉莉花、美人蕉、爬墙虎、山影儿。小孩子也种,什么喇叭花儿、指甲草、死不了,这可就多了。也有不少食用植物,像:绞瓜、丝瓜、葡萄、眉豆、葫芦,也是不可计数。这时,爱养鸟的,就把鸟笼子挂在葡萄架瓜架下边儿,然后摆了小桌,沏了茶,一边凉爽,一边听鸟叫(这种提笼架鸟的现象虽然是北京旧传,其实源自于清王朝贵族的没落,并不足夸耀,别当成好东西)。还有玩儿鸽子的,那也是蔚然成风,飞起来一片,落下来满房,有时招来别人家的生鸽子,那鸽子胆小不敢下来吃食,想要逮它怎么办?还专门有工具,一种箩筐口儿那么大的竹圈儿,坠着大网,有人站的远远的,告诉躲藏在房檐底下的人,从东头数第几个瓦垄,是那只鸽子的站立处,然后执网的就猫着腰,依次数过去,突然翻身起网,把它扣住,这种游戏技术含量极强,逢这时看热闹的旁观者就多了,老人小孩都屏住呼吸,看他们表演。
在过去北京还有一种成年人的消遣,什么?养蜂。我小时,我家对门儿一个人家,在自家房顶上,摆放若干的蜂箱子,夏天家家的院子里各种瓜果植物开遍了鲜花,蜜蜂嗡嗡的在院子里飞,这时就看人家房顶上站一个人,头戴草帽,一块白色的冷布从草帽上罩着,阳光下翻看一块一块的板子,那些蜜蜂就围住他乱飞。当然养峰的不多,不光是因为居住的条件,不是什么房都禁得住人,也不是人人都会这种技术。
有一年北京也不知道怎么了,遍地的种蓖麻,连喇叭花都不种了,据说政府收购蓖麻子,为支援国家建设,都得种,我们小孩子可有的玩了,那个叶杆儿里是空的,把蓖麻叶子撅下来,把大叶子揪下去一圈儿,剩个笊篱的样子,再把叶中心钻个洞,能吹乒乓球,还掉不下来。女孩子也会玩儿,她们把蓖麻叶的叶子去掉,只留下叶脉,然后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中间那些不断的连丝坠着,插在头上,仿佛古代仕女的头饰,飘来荡去的。秋天,蓖麻杆开始枯萎了,蓖麻子也干裂起来,掰开取出蓖麻子,用手一碾,能弄一手油,丰收了,大人们开始剥那些蓖麻子,还真装了不小的一个面口袋,然后运出去了,但是究竟这些东西运那里去了,生产成了什么样的物件,一点都不知道。
三十五
酒泉子
院落枣花,几朵才开新蕊小。粉蝴蝶,白茉莉,紫葡萄。
酣梦半醒谁来吵?是黄莺催晓。清风早,花裙俏,柳枝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下面引用由春早2005/07/31 10:46am 发表的内容:
天地一散人:谢谢指点,不光平仄,“飞”字亦出韵。改旧不如立新,另作一首,求正方家:
空明谁可驻流霞,日月偷换鬓如花。
一曲琴声逢知己,登云何用觅仙家。
窃以为"飞"字不出韵...)
二句"换"/如",三句"知"似有出了...)对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查《诗韵》,“雷”、“回”为十灰韵,“飞”为五微韵,韵脚不够讲究。后一首平仄上还需斟酌,谢天地一散人不吝再次指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春早系列

再推一推,这个十足真金,不含水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5 06:44 , Processed in 0.1556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