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2|回复: 0
收起左侧

学习写对联(8)话诗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节 话“诗钟”
  诗  钟
  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为什么称之为“诗钟”呢?据说,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这是从古代的“刻烛赋诗”、“击钵催诗”等作法发展而来的。当代已经用闹钟来代替了,计时更准确,也更合乎“钟”的原意。也有怕催紧了作不出来的,场内干脆不限时啦。有先出题,再规定交卷的时间、地点的,如六十年代张伯驹先生在北京主持的“饭后钟社”,有定一周交卷的,乃是宽限。行话称场内限时为“现拈”,与此相对的则为“宿构”。
  如何限定条件呢?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
  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合咏格,又称专咏格,就是用一副对偶句咏一种事物。如以“傀儡”为题,佳作有:“一线机关何太巧;两般面目总非真。”以“伏波将军马援”为题,有:“越国战功横海大;汉庭家法寡恩多。”此格在实际创作时,为防止宿构,常带一两个嵌字。带或不带等等运用情况,当代北京的研究专家王鹤龄先生有深入研究与见解,他会在此后发表相关的文章,就此项与以下各项的有关问题逐一说明,笔者这篇概略性的文字,只可算是开场白而已。
  分咏格,又称单咏格(但这个称呼很少使用),上下句各限咏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最好毫不相干、毫无关系。如以“明月”和“香港”为题,佳作有:“今夜蟾光凝望眼;明年鼍鼓庆还珠。”(此联为1996年所作)有以“夕阳”和“蜻蜓”为题者,佳作有:“杨柳楼西红一抹;藕花风外立多时。”再有以“感冒”、“排队”为题:“不可以风三尺涕;谁人立法一条鞭。”
  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另一大类。在诗钟的发源地福建省内,此格有一个常用的名称“折枝”。有人说,诗钟的格式如从律诗中摘取一联而成,好像从树上摘取花枝;又有人说,取义于中国画的“折枝花卉”。“折枝”这个名称,在应用中又有广狭不同的各种理解。广义的,认为折枝就是诗钟(包括合咏与分咏)的代称,狭义的则认为仅指嵌字格;还有人认为在场内定时交卷的才能叫诗钟,不限时当场完成的(在当代的吟社中越来越多)则只可称为折枝。且说,诗钟嵌字格的变化很多。由于要求嵌的字数不同,从一个到七八个的都有;也由于要求嵌字的位置不同,与不同的字数组合起来,变化极多。再加上各家对一种格可以采用不同的称呼,这样一算,据说就有千余种之多了。实际上,除去一种形式多样称呼的不算,到不了百十种。常用的最多十来种。又以嵌二字者为常。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先试举此类嵌二字格中最为经常使用的两两相对者如下:
  分嵌于上下句的头一个字的,称为“一唱”,还有些文雅的名称如“凤顶”、“鹤顶”、“虎头”、“冠顶”之类。如“相,减”一唱,佳作有:“相思旧句吟红豆;减字新词谱木兰。”再如“新,大”一唱之佳作有:“新丰市上金貂雪;大散关前铁马风。”
  嵌第二个字的称为“二唱”,文雅的名称有“燕颔”、“凫颈”。如“童,秀”二唱,佳作有:“牧童解唱全天籁;闺秀能诗亦国风。”再如“土,车”二唱:“寸土必争无退让;前车可鉴勿遗忘。”
  嵌第三个字的称为“三唱”,文雅的名称有“鸢肩”、“鸳肩”。如“官,座”三唱:“何逊官梅诗兴动;孔融座客酒狂多。”“走,云”:“岂皆走遍诗中境;直似云浮酒后身。”
  嵌第四个字的是“四唱”,又称“蜂腰”。如“铁,师”四唱:“匣中顽铁称良友;闺里严师拜细君。”“旧,辞”:“收身仍旧安吾素;搔首无辞问彼苍。”
  “五唱”,又称“鹤膝”。如“前,大”五唱:“敢信今甜前日苦;岂容我暖大家寒。”“鳞,藻”:“才休炫世鳞潜可;事不瞒人藻饰非。”
  “六唱”,又称“凫胫”。如“寒,大”六唱:“梅花虽瘦无寒相;松子初生便大材。”“烟,禁”:“千般事过如烟已;一霎情生欲禁难。”
  “七唱”,又称“雁足”、“坐脚”。如“白,南”七唱:“一声天为晨鸡白;万里秋随朔雁南。”“日,人”:“臣非祖母无今日;联与先生本故人。”
  福建的“折枝”,主要作的还是一至七唱。所以有人认为,折枝专指或大致指此类格式。
  必须说明:眼字,一般是随便翻字典之类书籍找到的。两个字最好是一平声一仄声。这平仄是以古代写近体诗的平仄为准的。清代为了给科举考试定出标难,颁布刊行了《佩文诗韵》,此后,写对联和打诗钟调平仄均以此为准,与我们当代普通话的平仄很不一样。这一点必须牢记并遵行。好在当代的大型字词典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在每个字下面都注明声韵,一查便得。要说的是,从一唱到六唱,如果抽到的两个字全平或全仄,一般也不再换字,而是用别的办法补救。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句中总是让两至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联结在一起(句尾除外),与之相对的另一句,则是尽可能地用平对上句之仄,用仄对上句之平。如果眼字全平或全仄就在别处适当的用上述办法补救。当然,七唱押在句尾,两字非一平一仄不可。
  三个字以上的嵌字格,变化繁多,只可举数例以慨其余:
  用三到七八个字,任意或指定地方嵌人两句之中。有“碎锦”和“碎流”等格式。拿碎流格来说,其中,四字的称“四碎”,五字的称“五碎”,如此类推。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多字格,当然是字嵌得越多则越难作。如以“何草不黄”为题:“黄花何日堪留醉;碧草如烟不解愁。”以“一二三四天地人和”为题:“四围人影三弓地;一阵和风二月天。”有的诗钟研究者把专嵌成语熟语摘句(如上述的“何草不黄”)的称为碎锦,而把随意嵌字的称为“碎联”,即碎流。如嵌上述的“一二三四”八字的就是碎联。以上只是一种说法,王鹤龄先生就认为,诗钟的各格,从来没有人认真地定过规范,所以其说不一。王先生很想给它规范化一下,还是请读者慢慢地听他的高见吧。下面我再介绍一种固定化的多字格“双钩”。
  “双钩”格,即将四个字(常为固定的词组、术语、成语之类)分别嵌入两句之首尾。如以“木天清品”为题:“木难火齐千金品;清箪疏帘六月天。”
  以下再介绍几种提出比较特殊的要求的,如分咏加嵌字等,都是比较难作的。
  要求分咏加嵌字的,如分咏“管仲”、“嫦娥”,限“不,长”三唱,佳作有:“射钩不死仇偏相;窃药长生盗亦仙。”
  还有限集古人诗句的,如分咏“新科翰林”、“聋子”:“一朝选在君王侧;终岁不闻丝竹声。”均为白居易诗。再如,分咏“杜牧”、“劣酒”:“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诗);不惟烧眼更烧心(李绅诗)。”
  集诗再加嵌字,更为难作。如“女,花”二唱:“青女素娥俱耐冷(李商隐);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漠,班”七唱,均集杜甫句:“一去紫台连朔漠;几回青琐点朝班。”
  诗钟与对联
  有人把诗钟纳入对联的大范畴之内,据我们看,二者还算不上一家人,至多是亲戚。诗钟与对联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严格地说,诗钟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对联。
  对联的字数不定,从一个字到几百个字随意,只要对得上,按说多少字全行,这是一点;对联上下联必须共同表达出一个意思来(无情对等除外),这是又一点。以之与诗钟比较,诗钟只是七字对(个别的有五字对);上下联除合咏外,一般都是意思无连属的,倒有点像无情对了。还有重要的一点:对联的应用性很强,经常用途大致有二,一是室内外带有中国特有民族文化性质的装饰联,一是如寿联、喜联、挽联之类的应酬性质的实用联。诗钟却是一种文化游戏,绝少写成装饰联那样长期悬挂的。所以,诗钟不是对联。可是,在字句追求对偶方面,两者要求相同。因此,对于创作对联的人来说,可以把打诗钟作为一种高级的(相对于蒙童入门的学作对子而言)磨练属对能力的方法。合咏更与命题作对联一样。嵌字也是对联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作好对联,无妨经常作一些诗钟形式的练习。这是从写对联的角度看问题。爱好诗钟和经常正规打诗钟的人可能就不这样想,会认为,我们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练习方式来看,是看低了它。
  作对联,一般是以个人单独创作为主;打诗钟,却经常采用集会结社进行比赛的“吟社”形式定时集体进行。这就便于共同提高,并且造成一种群众运动的气氛,有利于诗钟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不像现在搞对联的,能建成经常活动的“联社”者极少,常常只在春节前后结合征联闹一阵,也缺乏面对面地切磋。为了这两项活动的进一步顺利地健康地发展,把它们办成群众性经常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诗钟结“社”的方式很值得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向对联也结社作经常性活动方面推广。
  对联的形成,大体上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诗钟则大致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福建地区首先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们都与近体诗中的律诗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都是律诗的旁系子孙。律诗是中国汉语系统文学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肯定属于文学范畴。对联和诗钟呢?有人说它们也属于文学范畴,笔者以为不甚妥当。因为它们的创作着眼点,主要放在文字技巧特别是对偶的应用方面,带不带文学范畴的艺术性则常常考虑较少。诗钟更是把追求文字技巧放在首位。把对联与诗钟列入语言学系统的范畴,似乎更合适一些。或者可以这样说,对联和诗钟的作品里面,艺术性强的,作为文学作品来看,也未尝不可;可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观察,恐怕将这二者总的归入语言学为宜。确定了这一点,对它们纳入中国人文学科十分必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和语言学两卷,就都没有对联和诗钟的词条。看来是把它们当成蝙蝠,鸟类与兽类都忘记收留它们了。对联和诗钟的作者与研究者必须努力提请学术界注意这两门才是。办法之一,恐怕是得先要求投靠一家,不可一仆二主。与其投靠文学而受指摘,说队伍中艺术素质差的太多,不如死心塌地奔语言学而去,那里从修辞学等方面来考察,是无法拒绝加入的。归属已定,再向文学那里挂钩,取得双重身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归根到底,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实力与呐喊来求得学术界的注意是最要紧的。包括笔者写这一节,其目的之一也是为此。一门学术,长期不被列入学科之内,或者无所归属,终非了局。呐喊不能空喊,要有理论水平地喊,要能数典而不忘祖地喊。还得大家齐心合力搭伙干,成立自己的组织。这就得成立学会之类组织,同时培养并出现自己的理论家和史家。对联的全国性组织有中国楹联学会,专家不少,近二十年来开展的活动相当多,已经立定脚跟,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地方性组织,如今已大有燎原之势。诗钟的情况较差。“文化大革命”中,羯鼓声高,和弦音寂。拔乱反正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熊德基先生(1913-1987)首先在《学林漫录》九集上发表了《漫谈诗钟》一文(1984年),起到了恢复的先导作用。北京最近又出现了诗钟研究家王鹤龄先生,从1995年起,发表了多篇文章;福建的老一代专家如杨文继先生更印行《七竹折枝摭谈》(1995年个人印行,供友人交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说到组织,则中国楹联学会下属的华夏诗钟社正在筹建;中国俗文学学会下属的诗钟研究委员会,在主任王鹤龄先生的统领下已经活动开了。说到社团,则福建的吟社大,人员多,活动不断;北京现在也有三个社在经常活动;大连则出版了专门的刊物,还负责华夏诗钟社的组织工作。看来,诗钟的复兴之日也不远啦!
  以上所谈的,有点超出对联的范围了。还是拉回来说:诗钟不是对联,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可是,学习撰写对联的人,最好懂一点诗钟。用打诗钟作为一种高级的属对练习,对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很得力的手段。希望大家练练看。最好是采用诗钟社结社的方式,同好经常在一起练,互相切磋,定能飞速提高。
------------------------------------------------------------------------------
 作者:白化文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4 05:54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