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0|回复: 7
收起左侧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1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精粹】中国古建筑精品 ( 2004-5-8 12:30 )
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于祁连山下的文殊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而得名。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汉隋两代已建有墩台。嘉峪关后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点,也是目前我国万里长城诸多关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建筑。
    嘉峪关关城居于祁连、嘉峪两山之间,险峻天成,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成为万里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扼中西交通的锁钥,又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安危,历来统治者都派兵镇守,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据说,城楼上曾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与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首尾呼应,显得更有气势。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从正面看是三个,实际上还暗有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
  
  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门正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俗称的得名:故宫俗称五风楼,其得名源自午门的建筑风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有如雁翅,故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阕亭。这样,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绕,五岳突起,气势雄伟,是故俗称五风楼。
  
  鸣钟击鼓的讲究: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鸣钟击鼓的时辰都有讲究。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方可钟鼓齐鸣。
赏赐之地:明朝正月十五,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
  
  颁朔之礼: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于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献俘之仪:国家有大规模的征战,打了胜仗收兵回朝时,有时要进献战俘,在午门举行仪式,皇帝亲临午门接受进献战俘的仪式。
  
  廷杖之责:凡有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鳞"者,要被带到午门外受廷杖之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城南4公里处,因当时建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修建慈恩寺。为死人"造寺塔,修功德"的风气在唐朝很盛行。公元652年(永徽三年),玄奘为保藏佛经上表高宗,这才修建了大雁塔。塔初为5层,高60米,砖轰土心,仿照西域佛塔形式。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又重新修建。现在塔高64米,共7层,塔底每边25米,平面正方形,塔身磨砖对缝,每层四面有卷砌拱门,各层壁面作柱坊,栏额等仿木结构,上下木梯相连,可登高远眺。一层四面砖卷门洞的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上布满唐刻佛像、佛寺、花草,线刻流利工整,是珍贵的古艺术作品。全塔造型简洁,古朴庄重,气势雄伟,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
  
   关于雁塔的得名,有几种说法都与佛教传说有关,唐代以雁为佳鸟,故慈恩寺塔以雁命名。
  
   唐代慈恩寺规模十分宏大,计有房间1897间,僧人达350人,既是礼佛之场所,也是长安权贵游乐的胜地。唐代吟咏大雁塔的诗很多,如牟参诗中描写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
  
   登临出世界,登道盘虚空。
  
   突死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鸟高,俯听闻惊风。
  


豫园大雄宝殿
  豫 园 位 于 福 佑 路、 安 仁 街 交 界 处, 占 地 30 余 亩, 是 具 有 400 多 年 历 史 的 江 南 古 典 园 林,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豫 园 始 建 于 明 嘉 靖 三 十 八 年 (1559 年), 园 主 潘 允 端, 曾 任 四 川 布政 使, 为 “愉 悦 老 亲” 而 造 园, 故 名 豫 园。 经 过 二 十 余 年 营 建 方 臻 完 善,当 时 占 地 70 余 亩, 规 模 宏 伟, 精 美 绝 伦, 为 东 南 名 园 之 冠。 明 末 清 , 潘 家 日 趋 衰 落, 园 林 也 日 渐 荒 芜, 后 来, 豫 园 数 易 其 主, 园 林 分 割, 景 点 破 坏。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中, 英 军 强 占 豫 园, 大 肆 蹂 躏, 致 使 “园 亭 风 光 如 洗, 泉 石 无 色”。 咸 丰 三 年 (1853 年), 上 海 小 刀 会 起 义, 在 豫 园 点 春 堂 设 城 北 指 挥 部。 起 义 失 败 后, 清 兵 在 城 内 烧 杀 劫 掠, 豫 园 遭 严 重 破 坏, 点 春 堂、 桂 花 厅 等 建 筑 付 之 一 炬。 咸 丰 十 年 (1860 年), 太 平 军 进 军 上 海, 清 政 府 勾 结 英 法 侵 略 军, 把 豫 园 作 为 驻 扎 外 兵 场 所, 在 园 中 掘 石 填 池, 建 造 西 式 兵 营, 园 景 面 目 全 非。 至 清 同 治 年 间, 始 又 重 加 修 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故宫御花园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山西应县木塔
  
  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 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华表
  
  
  去过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几乎都欣赏过天安门前那对高大的华表。这对用汉启玉雕刻而成的华表,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有幡龙流云纹饰,上部横插一块石片,石片上有浮雕的祥云,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间。捶顶承露盘中,蹲坐着一头别致的怪兽。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
  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望天孔”,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
  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故宫角楼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建造得独具匠心。这4座角楼是怎么建造的呢?有这么一个传说-
  
    明朝燕王朱棣在南京做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呆的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宫。朱棣告诉这个大臣:“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还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要杀头!”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81家大包工及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3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4座怪样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有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3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1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跟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编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人们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口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柱、脊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9梁18柱72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9梁18柱72条脊的楼阁啊。”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独乐寺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大街。寺的始建年代无确证,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重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和高层木构楼阁。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进行修葺粉饰,民国年间因军队占用,寺内门窗和部分文物遭到破坏。1932年,梁思成对独乐寺进行考察,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60年古代建筑修整所对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详细勘测。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台基平面长方形,长19.18米,宽13.22米,高0.4米。四周施压阑石,西北角尚存曲尺形角石一块,凸雕卧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木构架。檐柱有侧脚和生起,四阿屋面用鸱吻。明间中柱之间安板门两扇(已失),现存次间砖砌檐墙及墙上坎窗,均系后人所为。前后檐柱头作重抄偷心造,柱间施阑额,补间铺作每间一朵,做法简洁。梁架为彻上明造,条理井然。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古朴。前檐两次间置辽塑金刚力士像各一尊,东侧力士高4.5米,西侧力士高4.45米,后檐两次间山墙上绘四天王像。
  
    观音阁台基长26.7米,宽20.6米,高0.9米。南面设月台。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金箱斗底槽”殿堂柱网。外观上、下两层,中间设外平座,通高23米,大木结构可分为柱枋三层,梁架一层。下层柱枋分成内外阵,外檐柱18根,有侧脚和生起,柱间施阑额。内柱10根,柱间施内额,柱头上置普柏枋,与内额相叠呈“T”形。平座层立柱,外阵用“叉柱”法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内阵立柱叉至下层栌斗上,柱头均施普柏枋。内阵山面中柱与前后檐当心柱头之间,斜联普柏枋一根,使内阵柱枋之间形成六角形空井,同柱根部长方形空井相异,以增强柱枋联结的稳定。此外,在各立柱间和内、外柱网间,均施斜撑或短柱,增加了框架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上层内外阵柱根均用“叉柱造”,柱间仅施阑额,不用普柏枋。斗拱层中下层外阵柱头为七铺作四抄重拱,隔跳偷心,内阵柱头为六铺作三抄计心造。平座外阵柱头斗拱为六铺作三抄计心造,内外阵柱头均为六铺作三抄偷心造。上层外阵柱头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内阵柱头为七铺作四抄隔跳偷心造。总计用斗拱24种152朵。梁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拱用四柱,工艺简洁,举折平缓。屋面为青瓦九脊歇山顶。
  
    阁内现存塑像8尊。主像为观音立像,高1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面相端庄,冠顶有10面小佛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左、右胁侍高3.2米,面相温顺谦恭。连同山门内的两尊力士,均为辽代原塑(一说为唐代遗作),明、清重妆。后檐当心间悬塑须弥山,山中踞坐观音,疑为原塑,而两侧韦驮和关羽像,最早不过明代。
  
    阁内下层四壁,布满壁画,高3.15米,长45.35米,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间绘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补绘。绘画以铁线描为主,人物造型准确,主像与背景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简手法渲染出一个超凡的世界,是中国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唐山地震,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走闪,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1972年设立文物保管所,同年发现并剥露出观音阁下层壁画。此后,对观音阁及山门进行了局部维修。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文汇点。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整个建筑依山修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据文献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干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记。
  
   公元17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是达赖喇嘛当年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主要殿堂东大殿,坐北朝南,宽25.8米,长27.8米,达赖喇嘛座床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殿内北侧设达赖宝座,四壁绘有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壁画。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的卧室等建筑。现在寝宫的一切陈设依然如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真绝,其建筑艺术真高。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改变。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登上楼,这里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进深都较小,殿内的塑像形体也相对缩小,但比例适度,表情丰富,很有艺术价值。寺中共有殿堂40余处,都是木结构,其位置部署,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游人们在廊栏间行走,如如迷宫,甚至会找不到出路。这正是其建筑构思的一个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乱,给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班,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师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当地有一句形容此寺 惊险的民谣:“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伫立雍和宫南院,可见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楼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1口重8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站在八角碑亭旁,便见悬挂着乾隆帝题匾’雍和门’的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弥勒佛。
  
    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出大雄宝殿,便是永佑殿,建筑结构同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5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5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3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1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2年才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用一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个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1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1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中文论坛文学贴图版精华作品展

资料翔实,图片质量亦不错。
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8 20:52 , Processed in 0.0843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