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3|回复: 10
收起左侧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borderColor=#0000ff cellSpacing=18 cellPadding=8 width=650 align=center bgColor=#4489ee border=3><TBODY><tr><td><center><TABLE borderColor=#ffffff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40 align=center background=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0/10_11959.jpg border=0><TBODY><tr><td><center><br><FONT style="FONT-SIZE: 24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一年一度话重阳</FONT><br><br><br>
<MARQUEE direction=up height=385 scrollAmount=1 scrollDelay=140 width=450>
<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FONT>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sqhy/tsph006.jpg" width=450 ;>
<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center>《登 高》 杜甫<br>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br>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陶渊明的饮酒诗更成为秋赏佳篇。
</center></FONT><br>
< align=center><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sqhy/scxy003.jpg" width=450 ;></p>
<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center>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br>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br>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br>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br>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br>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r>
充分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相思念之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br></center>
</FONT>
< align=center><IMG src="http://yuntaishan.diy.zjip.com/shanzhuy.jpg" width=450 ;></p>
<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center>山茱萸<br>
    茱萸又名山茱萸,落叶乔木,外形有些象酸枣;清明时节开黄色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核果椭圆形,红色。果经沸水浸煮,捏出果核,晒(烘)干而成。中医认为,山茱萸是一种扶助正气的要药。此外,民间也用鲜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饮料的习俗。<br>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遍野盛开的黄花,满山丰硕的果实,风光迤逦,是出外游览的最好季节。历代人们在重阳的活动中流传了不少故事,故重阳也有不少别称。汉代的风俗,人们在这天要饮菊花酒,以袯除不祥,于是,又称重阳为“秋袯”。晋代因为大诗人陶渊明喜欢在重阳赏菊,人们又呼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由于荆楚一带,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饮宴”,如现在的所谓“野餐”。后来蔚成风气,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称为“野餐节”。</center>
</FONT></MARQUEE>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EMBED src="http://www.xinlv.net/bear/qingzhu/kd7.mp3" width=0 height=0 type=audio/mpeg loop="true" autostart="true" panel="0">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16pt; FILTER: glow(color=#0000ff); WIDTH: 100%; COLOR: #FFFAFA;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沧海茫茫制作</FONT></center></TD></TR></TBODY></TABLE></center></TD></TR></TBODY></TABLE>
<EMBED style="LEFT: 300px; WIDTH: 66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360px; HEIGHT: 450px" align=righ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59.swf width=660 height=4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wmode="transparent"></EMBE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沧海茫茫的帖子做的越来越精致了,喜欢这种简约淡雅的风格,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谢谢安然,我今天爬了山才想起来赶个帖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下面引用由沧海茫茫2004/10/23 01:18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安然,我今天爬了山才想起来赶个帖子!
今天你爬山得第一了吧?据说今天应该都是老人在登高庆重阳,估计沧海爬的一定比他们要快一些吧,哈,开个玩笑,不要介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一年一度又重阳·····
很久没来了,在这静静的夜里,又可以欣赏到茫茫精心制作的帖子*^_^*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下面引用由安然2004/10/23 01:21am 发表的内容:
今天你爬山得第一了吧?据说今天应该都是老人在登高庆重阳,估计沧海爬的一定比他们要快一些吧,哈,开个玩笑,不要介意:)
实际上是找个借口休息,游山聚餐。。。大家乐一乐,胡吹八侃。。。
有人说你是教制图的老师,我想是“老师”,但不一定算教师?
你的新作最近放到哪里去了?我好象在深圳的一个坛子看到过,多来琴版吧,这里有你太多
的朋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这个贴子最后由蝶衣在 2004/10/23 12:28pm 第 1 次编辑]

沧海兄好贴!
     “重阳”之说最早见于《易经》。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有此名。《西京杂记》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就此祓禊登高。”又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囊已为当时盛事。
    重阳节登高始自西汉。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一时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古人登高必赋诗,其吟诗传统在晋宋之间已经形成,而诗多属感友怀乡之作。卢照邻重阳登玄武山时说:“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便是一片怀乡之情。秋天在古人眼里多萧杀,所以这类诗俯拾皆是。王昌龄亦有“茱萸插鬓花宜寿,悲翡横钗舞作愁”句。韦应物《九月上作寄崔主簿倬二李端系》起首即说,“凄凄感怀时节,望望临沣溪”,似乎秋天只能是感怀故人的日子,重阳节时只能望着遍地的黄花“浊醪自为美”了。而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史弟甚称佳节遥寄乡愁的典范,诗中对家乡、朋友一片思念之情,切切见于言表。到了刘长卿,重九登高已没有半点的忧寂情韵:“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虽然诗中也写到怀乡之情,但只是表浅的层。孟浩然却是“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他秋登兰山,咏诗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是一种隐者的怡悦:如此佳节,且饮酒去!
    在重阳节菊酒诗中,另有一种格调相对高些。譬之如边塞诗人岑参,在《九月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中提到:“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为报使君多泛菊酒,更将弦管醉东篱。”诗中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又有一次重阳节,诗人正在行军途中,因思及故园长安尚末收复,寂然写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的意象已不单单停留在感友怀乡之上,而是更多了一份对祖国前程、家园收复的关注。纵观岑参的诗,多是边城烽火,画旗戎马之作,其诗词意清切,迥拨孤秀。到了杜甫,去国忧民之情更是炽烈,在他的重诗里,《九日登梓州城》有:“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弋与关塞,此日意无穷。”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生逢乱世,对世道民情体察颇深,故其诗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之情昭露,这在所作十四首重阳诗中亦是随处可见。
    重阳菊花当令,赏菊饮酒,着实可以怡情。《礼记》中说: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它被用以准节令,开时正值秋季九月,因之又名“节花”。《燕闲清赏笺》罗列菊之名品已有165种之多,以“御黄袍”列为第一。菊为四君子之一,陶潜谓其为“花之隐逸者也”,故喜而种于东篱,以备秋日遣兴。屈子亦云,“朝饮木兰了坠露,夕餐秋菊之落项”那似只是诗人才做的事。论及菊花,则必不可少陶渊明。李白《九日登山》首先想到的是陶公:“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王昌龄也喜欢陶公的洒逸,在他的《九日登山》中表现了一片羡慕:“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赏菊饮酒,不单是诗人们的事。我国古代民间即有如此歌谣,“菊花赏,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赏菊花饮酒当时之盛行可以相见,佩带茱萸囊以禳灾僻祸,在东汉时期已有,初始时以妇女多见,到唐朝,男子插花之风亦盛,到现在已多不流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赞!图文并茂,让人长知识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这个贴子最后由沧海茫茫在 2004/11/03 11:1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蝶衣2004/10/23 11:44am 发表的内容:
沧海兄好贴!
     “重阳”之说最早见于《易经》。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有此名。《西京杂记》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就此祓禊登高。”又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 ...
谢居士和!
931890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0-23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年一度话重阳 =====

遍插茱萸少一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0 16:06 , Processed in 0.0837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