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woods在 2005/01/13 12:30pm 第 2 次编辑] 
 采桑子·重阳兄重帖出手,引经据典,资料翔实,史料与欣赏,美不胜收。感谢采桑子·重阳兄,回帖我前不久所作帖的配乐散文“汉武帝与《秋风辞》”以为回馈。
 汉武帝与《秋风辞》
 一位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盖世超群的一代盛世君主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文帝刘恒之孙,汉景刘启之子.16岁时(公元前140年)登帝位,执政54年,是封建社会在时间超过五十年的帝王之一。
 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秦始皇雄才大略,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的业绩,值得称颂;汉武帝即位后,承文景之治,对内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全力开拓疆土,建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不愧为励精图治,很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是西汉政权的鼎盛时期。
 
 汉武帝继位时,经文景之治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汉武帝改变了汉初屈辱性的和亲政策,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通西域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迅即揭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而且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汉武帝不仅武功盖世,而且在文治上也是空前的。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文学艺术的帝王。他兴趣广泛,身边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乐师。在他统治时代,汉赋最为兴盛,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枚皐,作品有长门、子虚、上林等赋。他开始设置乐府,任命李延年为协律校尉,采集民间诗歌,谱以乐曲,乐府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毛主席老人家在词中曾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话有失公允的。其实,汉武帝长于诗赋,一生写的很多,可惜流传下来的太少了,现存的七、八首诗就是明证!值得万荣人骄傲的是,这些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秋风辞》。
 
 http://www.shajunjie.com/diwang/020.jpg
 [real=335,0]http://fm.yy28.com/Read/汉武帝_秋风辞.rm[/real]
 
 《秋风辞》
 “帝幸河东,祀后土,宴饮中流,欢甚,作此”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杨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武帝此诗感秋怀人,颇有自伤老大的意味-秋风吹起,白云纷飞,草木枯黄,叶儿飘落,雁儿也都纷纷飞回南方去了。
 
 
   (秋风楼 山西万荣县城西古后土祠东隅。因楼上存放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创建年代不详。) 汉武帝当年来汾阴时,这里的生态平衡还未遭到破坏,黄河的河道很窄,至今民间尚有十八扁担之说流传。河水深而清,能行大楼船。且可溯流而上,进入汾河而上,进入汾河。所以古诗版本中都称《泛汾秋风辞》。汉武帝在汾水中的楼船上欢宴群臣,眼前能看到秋风掀起白色美丽的波涛,耳边可听到箫鼓和鸣的声音,还隐隐约约传来船夫扳船用劲时哼出的号子声。汉武帝高兴到了极点,乐极生悲,感叹人生短暂,惧怕老之将至。两千年来,诗家这个永恒的主题,由汉武帝起了个头,真可谓一领风骚数千年!
 
 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emperorpict/hanwudi.jpg
 
 《秋风辞》是古诗名篇,为汉武帝的代表作。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说:“楚声之在汉宫,其见重如此。故后来帝王仓卒言志,概用其声。而武帝词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先生,以其博大的胆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开创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纪元。他对汉武帝学问的认可,对《秋风辞》文采的肯定,并非过誉之辞。
 
 
http://www.cctv.com/teleplay/xjkt/2004-12-21/_1103596661_yati.jpg
借央视2005年开年大戏,播出58集电视剧《汉武大帝》之际,特别制作本帖。  老玄制作 
http://www.cctv.com/teleplay/xjkt/2004-12-21/images/4482/_1103598792_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