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29|回复: 42
收起左侧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由无弦兄的一幅字,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这是属于书法的艺术和学术范畴的问题。完全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书坛上一直存在明显分岐,中国书协至今没有肯定性结论。我个人对这个问题也并无定见。这类问题只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对此到是有些兴趣。捡索了些资料,贴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阅。(需要说明,我发以下资料,完全出于对这个问题的一点兴趣,并为爱好书法的朋友提供一点信息,以作参考。决无他意,望得到朋友们的理解。)
一、《文汇报》2005年曾发过一文,其中谈到:
    九十年代参加编写《中國美術分類点全集•中國漆器全集》,这部分类全集有好几百卷,全集的规范文字要用繁体字、直排,用繁体字书写对于年及古稀的编者,驾轻就熟不成问题。但是我却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一件编录的元墓出土漆器上,其一行针刻款上有“靈隐山”地名,其“隐”字就和现在规范的简体字一样,而审稿的先生,却按通例,审后把“隐”字转成繁书“隱”字,误作“靈隱山”了,为此,我只能在文章中多加一个注,硬是把此字又复原回来。《辞海》(1979年版)为“隐”乃“隱”的简化字,其它古代小学类说文书中我也没有查到这个“隐”字。然而却在碑刻资料中又一次查实到了这个“隐”字的书法,在位于山东掖县云峰山之阴,传为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于北魏永平四年刻于摩崖之上的刻石——《郑文公下碑》中,即可查找到“隐、聪、乱、与、随”等20个与现代规范文字相同的简体字。这个“隐”字的书法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了,沿袭到唐、宋或更晚,依旧在应用,四部丛刊用明钞本景印的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中“丁隐歌”并序中“隐君姓丁氏,字翰歌”,也是用此“隐”字而不用“隱”,清乾隆进士管松崖书写的杨宜崙墓志(《文物》2000年8期)也出现这个“隐”字。不知何时“隐”字渐被隐没,而一直到现在规范文字时又被翻检出来。有说宋代活字印刷问世,为方便木刻活字,出现了300多个简化字,可见现在应用的简化字,确实还是有来历的。
    今年岁初在海南,有日访海口“五公祠”(祠为纪念被谪在海南岛的唐、宋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所设),瞻仰一番,行至一“拜亭”,见亭内立宋徽宗所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碑石高大,有两米半以上,内容乃宣扬道教,诏建神霄宫,书“瘦金体”,难得一见。诏文中有“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无窮”之句,其“无”字,不书“無”,他用的“无”字恰恰又与现代规范文字完全相同。
二、据有人经专门研究,发现,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三分之一的字是简化字;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有六分之一的字简化字。此说确否?我没研究。不敢乱断。
    又,大家都知道,启功先生的作品常有用简化字,甚至加标点符号的。
三、摘舒志文文《艺术家得永远思考——书法作品中繁体和简体字能否混用问题的讨论》
    最近,国内一家专业书画艺术网站,就“书法作品里繁体和简体汉字能否混用?”为议题,展开了一场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我作为该《论坛》——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栏目版主也加入其中。浏览若干帖子,大致观点有三:
    1.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不要用简化汉字为好;
    2.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如果要用繁体字,得一繁通繁;反之,则一简通简;
    3.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主张繁简汉字并用,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第一种观点较之中庸外,其余两种可以说是观点大相径庭。
    据了解,过去在国内外一些书法展、赛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把第二种观点纳入书画作品的评审标准中,正因为这一“政策”规定,使众多的参赛者还没有进入初评,也就是说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其理由则是:作品有“硬伤”。参赛者的作品无论书法技艺有多高,题材多么有新意、间架结构有多美、布白多有韵味、装裱有多精致……仍将名落深山。确切的说,凡是用于展、赛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有繁简汉字并用的,可以理解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大忌。
    就我所知,在书法界,繁体字较受欢迎,简化字常常遭到冷遇。原因是繁体字笔划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简化字毕竟是我们当代的通行文字,因此也应该提倡用简化字作书法。下面我摘录《论坛》部分回帖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应逐步以简代繁。若干年后,繁体字没有人认识了,你的艺术给谁欣赏?”
   “难道简体字就不能美化、不能创造出艺术了吗?”
   “如果说没有人能够看得懂的书作,它还能存在吗?即使有人还认为它是艺术,又还能存活多久呢?”
   “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繁简字混用问题早有答案,《张猛龙碑》和柳公权作品里就有不少是简体字。”
   “我个人认为,管它是否是繁简混用,只要是整幅作品看起来协调就行。”
……
    看来。中国的书法领域在今后若干年内,就此问题是不会轻易告一段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专门查证了许多碑帖和字典,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以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为依据,发现其中许多简化字都是从古代书家原创草书体的基础上录用、仿效、照搬、编篡而来,如以下汉字:
    在、乐、论、传、学、临、数、会、涛、肠、经、湾、师、为、留、执、紧、绕、劳、尽、为、易、书、东、杨、闻、时、与、装、觉、览、计、讨、训、门、闲……还有凡是带部首的字,如言旁和门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如出一撤,如此算来大约有一两百个草书体字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怀愫、颜真卿、允明、赵孟府、苏轼、米芾等无数的书法大家们写作简化字了,也许他们可堪称“中国简化汉字的先驱”,一点也不言过。
    简化字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朝廷的奏章里、文人墨客的诗歌词赋里、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和碑帖里。试问?求古风、古韵、古味以及学古人、古帖、古法的专家、大师们,你们又怎样去评价先人的书作呀?
    或许现代人书法作品里的“硬伤”,都是古人惹的祸……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廊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继承与发扬的东西实在太多,俄国著名作家布宁有句名言: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楼春秋在 2007/06/07 12:12 第 2 次编辑]

呵呵,得到答案是:可以.
http://xiaoloujia.ik8.com/zawujian/P8170094.JPG
<bgsound src="http://www.xuxc.net/qf/ys07.mp3" Loop=-1>
http://www.xuxc.net/qf/ys07.mp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我看不可以。
中国的汉字史,就是不断简化发展来的,但这是历史眼光,发展下去,还要简化,这也同样是对的,我是不但不反对,而且赞成的。
可是,写书法,既然大多别的采用繁写,你就当有繁便繁,无繁从简——其实非简,乃是不曾繁过。这样就不至于混乱。这个观点如果也是错的,那可真匪夷所思,连同站长在内,都是错误的了。
再则从艺术角度看,也是如此:要么今法——简化字;要么古法——繁体字。能繁的都繁了,忘记了一个简化了,反而觉得别扭,从艺术上,行气法度上,都是不合宜的。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呵呵所举兰亭序和古碑等都不足作数,因为前者乃是大家字体开创,是对某些字的改革;后者是为了往笨重器物上雕刻方便,以及当时汉字本身的局限,如代用等等。和无弦的一时遗忘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别的不说,就是最为大家熟知的楷帖如颜柳,又何尝没有这现象;而这显然和我们说指出的不是一回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谢谢几位朋友给予的关心,再次欢迎各种意见!
学术问题就是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好帖!对可否繁体字和简化字混用,我一时说不出道理。
但这个帖子列举大量前人实例,受启发。至少了解了许多信息。
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宋徽宗书“瘦金体”,诏文中有“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无窮”之句,其“无”字,不书“無”,他用的“无”字恰恰又与现代规范文字完全相同。---摘自主帖
这个实例很有意思。一个简体字和三个繁体字放在一起,别扭吗?
其实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力量”在起作用。如这个字自古就是写成“无”,
谁也就不觉别扭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再提供一份有关讨论看法:
现代简体字是不是一定影响书法的艺术性?我看未必。解放后以启功老为代表一些大书法家,大多都有用简体字书写毛泽东诗词的作品。综观我们的书法史,前人留下的书法墨迹、碑帖,字体的繁简也都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繁简。书圣王羲之也有写“简体”的字例。如在他的法帖中“东”、“乐”、“书”等字已经出现。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成的《张迁碑中》就有“命”、“年”“无”“于”的简体写法了。近年来发现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石刻弥勒佛的坐像右侧的一块残碑上,其270个可辩认的文字中,就有“弥”“万”“与”“将”“继”等现代的简体字。更有说服力是就是草书,那些字形符号,比现代的简化字还要“简”的多,如“卿”草书就一折一点,我们怎么理解呢?孙过庭的《书谱》、李怀琳的《绝交书》里面简体字符号,又怎么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艺术性呢?刚好我手上有一件吴昌硕的篆书作品,其中把“画”用简体书写,浑然天成,能说这件作品少了艺术性吗?。-----摘自有关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看过缘由的书法。感觉那幅书法,笔下君的对。理论很多,很说自己,都成体系,但一幅字,一行间这便显分寸。怎样的分寸?当然可以简化字,但怎衡量。支持笔下君。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7-15 07:1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对于书法可是一窃不通,受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下面引用由梅在水边2007/06/07 16:57 发表的内容:
    再提供一份有关讨论看法:
    现代简体字是不是一定影响书法的艺术性?我看未必。解放后以启功老为代表一些大书法家,大多都有用简体字书写毛泽东诗词的作品。综观我们的书法史,前人留下的书法墨迹、碑帖,字体的 ...
    呵呵,梅边怎么了,怎么找不到问题?当时没有简体,为了书写的进步,逐步简化;现在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又有建国后颁行的繁简对照,写书法还是不宜混乱的好。我也用简体写书法,象启功先生一样。当然也用繁体,可是力求一致而不混同。因为知识还少的缘故,也偶有本写繁体,而某字误写简体的时候。别人指出我就之言了,决不做为失误曲辩而要使混用成立的工作。这有什么?谁会那么完美?毛泽东还写错字,用错成语呢,何况你我?怎么我一个指出,倒引出了从古至今都喜欢混用的意见来?也太苦心孤诣了罢。 有繁的都繁,而独一个有繁而写简,这便是问题,便是无须。从艺术上也通不过的。梅边所举之论,表面似乎再证明繁简掺用,其实非也。当时的少数简化,乃是汉字的一种突破,和无弦的用繁体写书法而漏掉一个繁体而无意间写简是完全的两回事。这样的论证,其实毫无作用的,反倒有曲护贴金之嫌。凡论证,还是立足于观点而不要立足于人才会有力。是不是呢?直言了,勿怪。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下面引用由梅冰心2007/06/07 14:33 发表的内容:
    好帖!对可否繁体字和简化字混用,我一时说不出道理。
    但这个帖子列举大量前人实例,受启发。至少了解了许多信息。
    谢谢楼主!
    混用的缺点之一,是无法保持书法风格取向的一致性——这风格指的是古还是今;其二是无法确立对书者了解书法历史的认知标准。当然,一定要这样是个人爱好,可作为观点体出来,想要立住便须带有普遍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下面引用由梅冰心2007/06/07 16:28 发表的内容:
    宋徽宗书“瘦金体”,诏文中有“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无窮”之句,其“无”字,不书“無”,他用的“无”字恰恰又与现代规范文字完全相同。---摘自主帖
    这个实例很有意思。一个肌?..
    这样理解简化字不是很合适的。现在的简化字是一个文字上的系统概念,当时的简化并无一定之规,乃是凭着天才书者的顿悟,书写的方便以及不同地区的演变二来。而被文人作为一种旁学杂收知识广博的喜好反应到作品中来。而且,在当时,还不能叫混用。还是那句话,那是一种突破,是无意间在为着文字改革做着贡献呢。例如“万”字,莫说行草,唐楷就有这样的写法了。我在行书中二者都用过。既然已经成为古体的一种了,就不存在混用的问题了。然而说回来,仅管我也这样做过,我还是希望包括我在内,对此都要慎重对待,我们的才力,书写还是以一致为宜。象我举过的诗韵,也是这般。古韵也好,今韵也好,凭着嗜好。我就是这样,叫的准的一般用古韵,叫不准的这为了严密起见宁可用今韵。但是不能混同,一混起来用,就出乱子。读者无法确立标准,是按今韵读呢,还是古韵读?书法反应的比诗韵内敛,道理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混用,实质是一种自我放松和开脱,于进步毫无益处的。总之,一致为宜,符合艺术规律,更符合我们的才资。包括我,也包括梅边几无弦等所用书法爱好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下面引用由江上渔樵2007/06/07 17:36 发表的内容:
    看过缘由的书法。感觉那幅书法,笔下君的对。理论很多,很说自己,都成体系,但一幅字,一行间这便显分寸。怎样的分寸?当然可以简化字,但怎衡量。支持笔下君。
    谢谢鱼樵,呵呵。我知道无弦在梅边等人心中分量很重,但是艺术讨论是原则问题,一切凭事实出发,论述或者会误,态度,出发点必须严肃认真。我那样的认识,就那样的说了。停机扪想,清醒了些,观点还是很坚定。我相信这应该是相对合理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呵呵,偶个人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不能混用。
    要么用繁体,要不就用简体。
    有的字简繁都是一样的,不在讨论之内。
    主要是有区别的字,版面整齐,风格统一,应该是一致的,或者都是繁体,或者都是简体,否则看上去颇有怪异的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笔下兄:我已经一再表示,我发此帖并不是对你批评无弦那个“帘”字的意见。
    我只是就由此引起的目前书坛颇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这更说不上我
    为了“护金”。
    咱们就事说事好不好?如果你一定非要将一个学术性问题的探讨,硬扯到我和
    无弦兄的关系,非要说我是为了“护金”。那么这个探讨就没有正常基础了。
    因为我的每句话,都会被视作出于私心。那我只有不再说一句话。
    你胜利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下面引用由梅在水边2007/06/07 19:18 发表的内容:
    笔下兄:我已经一再表示,我发此帖并不是对你批评无弦那个“帘”字的意见。
    我只是就由此引起的目前书坛颇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这更说不上我
    为了“护金”。
    咱们就事说事好不好?如果你一定非要将一个 ...
    我觉得你说不是是可笑的,赶在这个时间,起到这个效果,能说什么呢?至于说道关系,我也毫无恶意,就好比李白杜甫在我心中分量很重一样,你别处理解,是你的问题。其实我的一个指出,招来你的不辞辛苦的长篇引证,本身就说明着问题。无非我直言而已。你的行动本身就很牵强,我的指出再正常不过,何须如此呢?什么意思呢?无论你有意无意,客观上已经给人一种针对我的印象了。就像那次无弦的宣言辞别一样,还不是除了辞别又解释了很多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向大家暗示,所以走是因为我的缘故。很庆幸,现在回来了,而且还当了斑竹,我的罪过也抵消了一些。我这话何至于引得梅兄如此激动呢?不至于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笔下先生的笔果然厉害!佩服呀!佩服!
    就是气量太小,过去的事又翻出来。
    真是耿耿于怀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我不懂书法,所以是来学习的。
    这个论题还真没有接触过,希望能看到各位精彩的辩论,让我们也学点知识
    既然是讨论,就引经据典,用事实来说话,来来~大战三百合~
    注意不要偏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8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可否用简化字和繁简混用 (若干资料)

    支持小楼版主的意见。
    学术探讨就是学术探讨,摆事实讲道理;不赞成动不动扯上人事。
    一带上个人情绪,学术探讨就会变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05:41 , Processed in 0.0936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