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3|回复: 15
收起左侧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采桑子·重阳在 2003/11/04 06:57pm 第 3 次编辑]

     首先声明:名曲《梁祝》已广为流传,相信本版块也发过很多同题材的帖子。再发此贴,只为热爱此曲。是热爱,不只是喜爱……(请勿拍砖)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体现。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

一、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
[ra]http://www.xz.jsinfo.net/Music/mp3/violin/A2_1.mp3[/ra]
     作品简介:《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欣赏提示: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  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副部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  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  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  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来
     千年万代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事考究: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它可以说是民间故事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迫使统治阶级官书性质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郑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来,作成一种“准历史的记载”。这就是《宁波府志》里面何以会有梁祝故事的来历。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
     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为南宋时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词牌名称(后来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实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丝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爱的苦闷心情,里面就有两句:“哎!你个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来。”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摆在一起,说明了他们俩的名字在当时是怎样的被耸人听闻地传诵。不过,这个故事在元朝、明朝时期,都是被当做虚幻的故事看待,不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这也有一个旁证:明人杨守阝止有一首《碧鲜坛》诗,是依据其封建礼法观点大骂祝英台的。诗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女扮男装的事例,如堤萦、木兰等,恭维她们是“事缘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着就质问“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照这个封建小丑的见解,女孩子要念书尽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样,没有"男儿朋"也一样的成就了学问。底下他就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这意思就是否认它的真实性。
     从上引的两条,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流传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过是最低的估计。
     问题在:梁祝故事流传得如此久,势力如此大,而除去官书,笔记外,我们却看不到以它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甚至于在中国的俗文学史上,简直找不到关于它的一些痕迹。
我们现在要研究白蛇、赵五娘、孟姜女、李三娘,可以从明朝以及明朝前的小说戏曲作品中,去寻得若干材料,从而确认这些故事的演化过程,可是对于梁祝故事却没有多大的办法。我翻了一下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毫无所获。
     明朝的小说戏曲作者,是最善于从民间传说的角落里找材料的,他们不会放过这样的好题目;而且在杨守阝止 的《碧鲜坛》诗里,不是明明在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吗?可见至少在明朝是有一种"稗官"取材于梁祝故事的,但是几百年来文献散失,现在我们已找不到那样的东西了。过去我翻阅郑振铎介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在《拍案惊奇二刻》的目录里,发现“同窗友将假作真”一条,很象是指梁祝,后来拿《今古奇观》一对证,才知道就是写闻俊卿女扮男装读书择婿的故事,和梁祝是不相干的。
     我们知道,各地都有梁祝故事的唱本,石印小字本的梁祝小说,也曾有过,尽管这都是很晚出的东西,现在搜寻起来却也不大便利。
     梁祝故事的流传区域,几乎遍及全国,故事地点的说法也各不同,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是浙江说(认为地点是在杭州、宁波、上虞一带),一是江苏说(虽承认梁祝的浙江籍贯,但是指梁祝读书的地点。在江苏宜兴善权寺后还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大字石刻,并且指附近的祝陵就是祝英台的葬地)。总之,这个传说在江苏浙民间是最有力的,而检查江南最流行的弹词本,却也不见它的踪迹。
     抗日战争以前,郑振铎从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各地搜集了弹词本一百多种,编成书目,比较最重要而最普遍的本子,可以说是相当地收轹完全了;阿英在这方面也下过一番功夫,他收到《真本玉堂春全传》可以说是一个收获,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梁祝故事的弹词本。
     事实上,较远期的梁祝唱本、话本和小说本,是不会没有的,甚至在宋人话本中也可能早已有过。(王实甫引了它的情节入曲,几乎不是得于口传,元曲获取宋人话本材料,是有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二、梁祝(古筝全长)
艺术家:朱杏茹/上海交响乐团
专辑:古筝版《梁祝》
[ra]http://www.liangzhu.org/video/guzheng.mp3[/ra]
    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这是一首全长的粱祝古筝曲,录音效果一般。

三、梁祝(二胡全长)
艺术家:孔艳艳
专辑:二胡版《梁祝》
[ra]http://www.liangzhu.org/video/eh.mp3[/ra]
     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这个版本是二胡版本,由孔艳艳演奏,技巧相当不错,由于二胡的音色非常适合演奏带有悲意的曲目,因此这个版本的梁祝在感情的表达上显得更加凄美更加直截,相对小提琴版的更加的有民族味,相信您会喜欢这个二胡全长版本。

四、梁祝(中国竹笛)
艺术家:陈鸿燕
专辑:笛子版《梁祝》
[ra]http://www.liangzhu.org/video/zd.mp3[/ra]
     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关于这首曲目的诞生过程,请看《化蝶-《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前后》一文。原本为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通过重新编配,使用了中国竹笛来表现,相对小提琴版本要少一点浪漫多一份凄美,风格有所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专业点评。
不过采桑子要能找到吕丝清的小提琴版本可能更好。因为陈钢先生他本人认为吕丝清的演绎最为到位。而我听了多位大师版本,见解如下:
   西崎崇子的风格尤为华丽温馨稍欠凄美;俞丽娜的版本倒是凄美缠绵,但有时感到节奏过慢,有种死不断气的感觉;至于吕丝清,这位中外曲目都能拿下的大师,拉起梁祝时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气呵成、丝丝入扣、凄美浪漫多一分嫌肥减一分稍瘦,但绝无拖泥带水!实是梁祝最传神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英台抗婚,投坟化蝶
以前看过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那个<梁祝>,整个影片的情节和音乐配合的十分的融洽,很有感染力。我对梁祝的真正认识还是从那里开始的,不过现在想起来,吴奇隆把梁山伯演得像憨厚的精哥哥,杨采妮则演出了黄容的那种调皮可爱 。有些夸张,但也入情入理,最美的当然就是里面的音乐了。记得看过后我还专门去买了一盘它的磁带。甚至想过将来自己女朋友的标准之一就是会用古筝弹梁祝,哈哈,,不过后来想再看看那个影片时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女朋友当然也不会弹梁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介绍得真详细。不过好象笑文人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1-4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采桑子·重阳在 2003/11/04 06:5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音乐二流子2003/11/04 11:14am 发表的内容:
专业点评。
不过采桑子要能找到吕丝清的小提琴版本可能更好。因为陈钢先生他本人认为吕丝清的演绎最为到位。而我听了多位大师版本,见解如下:
   西崎崇子的风格尤为华丽温馨稍欠凄美;俞丽娜的版本倒是凄美缠 ...
     您的评价确实专业。不过,本人更喜欢余丽拿的演绎风格,梁祝的主题就应该是凄美哀怨。感觉吕思清的风格过于华丽。
     应这位朋友之请,现已更换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的演奏版本。
     PS:吕丝清→吕思清,余丽娜→余丽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我个人觉得,吕思情可能和他的年龄有关系吧,他可能还没有完全的体会到梁祝他们的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个人倒觉得,他的演奏,好像没有太多的情感在里面。
他所缺少,也正是俞丽拿的那种凄美!毕竟还年轻啊,少年不知愁滋味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我也觉得俞丽拿演绎得最好,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听这首曲就是她所演绎的,有先入为主的成分吧。不过如 采桑子 所言,梁祝的主题确实是应该凄美哀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下面引用由看来看去2003/11/04 06:13pm 发表的内容:
介绍得真详细。不过好象笑文人发过。
我发的是西崎崇子的版本,这辑是吕思清版本,都听一听,听一下有何不同,看了楼上几位的评论,感觉不错,是本版最喜欢的良好的交流,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音乐二流子在 2003/11/05 10:41am 第 1 次编辑]

   楼上几位各抒已见,都非常的到位,关于梁祝风格问题,毕竟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想我是不能强人所难的。
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
    1、心情郁闷时,万万不能听俞丽拿的版本很伤身体的,从怡情的角度来说,俞的版本还是不大适合这个肉欲横流的世界,从欣赏角度来说值得收藏;2、梁祝的演绎虽然要凄美幽怨,但更多时我喜欢的是浪漫与悲情,之所以她这么流行,与其浪漫抒情是密不可分的。3、从西洋古典派欣赏来说,这一首中西技法的名曲,演绎尤须体现一种均衡感,作品才更显伟大。
其实就针对一二个部分来说:
    在相遇及十八里相送阶段,吕思清就处理得最好,在这一环,我们无须过多先入为主的悲凄感觉,应呈现一派阳光明媚、美好无边的景象,所谓的浪漫熏人。而这边风景独好也为下面的阴森恐怖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做为故事的开始剧情本就是这样的;而俞的理解就是通篇的忧柔寡断,整个乐章同一色彩,缺乏美的对比,所以少了浪漫。
    至少后面部分的两者拉得怎样,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哈哈。不过可能许多人还没理解故事的本意,化碟——其实就表达了本曲主题应该是阳光美好的,这就为浪漫叫好的人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总的而言,我想梁祝的风格应该是浪漫凄美为外秀,但内地里透着一缕柔韧的阳光。如《命运》的表现形式!
    希望采桑子+重阳这位超级民乐大师,能参详我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忘了,谢谢你的吕思清版本,非常喜欢。
二胡版本也是最有个性的,我有收藏,而何占豪老先生也是最爱了。
其实我家里的版本是西崎崇子与薛伟的,吕思清的正版太贵。
不过平时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吕先生的版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1-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采桑子·重阳在 2003/11/05 12:44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流兄”精准的评析。这里就“流兄”所提及的梁、祝初相遇时的一段(引子之后的副部),谈点个人看法。
此时,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出现,与小提琴互问互答,表示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个人认为)这时,小提琴独奏本应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虽坚定相信自己,相信爱情,但对将来尚有疑虑不安,因为她深谙封建礼教的冷酷。但从吕版小提琴中感受到的尽是情绪轻快,华丽无比。虽展现了技巧,却与表现的主题不太合拍。俞版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祝英台这种渴望爱情,心中又有些许忐忑的心境。
至于“十八相送”阶段,同意“流兄”看法,吕版小提琴处理比较好。
正如“流兄”所言,毕竟青菜萝卜各有所好,音乐欣赏同样因人而异。吕思清也好,余丽拿也好,均为大师级演奏家。我等在此枉加评析,只恐徒添笑柄矣。 :)
对民族音乐,采桑子亦自知甚少,仅业余爱好而已。“大师”一说,万万承当不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玩偶在 2003/11/05 12:48pm 第 1 次编辑]

吕思清的曲子怎末只有三分多种?
http://cartoonfile.163.com/source/14357/2022.swf
这flash是谁的版本呢?
呵呵
补充一些创作花絮:
据解放日报报道,何占豪反复向听者强调,“群众,创作了《梁祝》,我只是把它升华了。”
  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其中借鉴了一些越剧的因素。出生于越剧之乡绍兴、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剧经典曲目《梁祝》、《红楼梦》的何占豪:“想起了上海著名越剧演员尹桂芳(《红楼梦》中饰贾宝玉)那句往往被全场经久不息鼓掌的唱腔‘啊,妹妹呀’,便把这句饱含独特艺术感染力的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这就是现在名闻遐迩的《梁祝》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旋律。同时,他想起了越剧唱腔里的‘百搭’过门,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后,创作出了《梁祝》协奏曲里‘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旋律。正巧当时有一个捷克弦乐大师团访问,他们有点儿趾高气扬地询问:‘你们中国是否有自己创作的好乐曲呢?’‘他有!’没想到我旁边的一个苏同学竟为了争气,泄露了我的小秘密。于是曲子被递了上去,我也开始了忐忑不安的等待。第二天消息传来,说这曲子很有难度,一些指法和运弓,连捷克大师都不会,中国果然是有好曲子的。”
  1959年,学院动员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何占豪至今仍对当年两人的合作记忆犹新,他说,当年他对浙江越剧团演员张茵的一句“梁哥哥来我想你”唱腔百听不厌,于是引进小提琴中,化成了“楼台会”一段。但当他把这一段拉给陈钢听时,陈钢建议他第二段写成复调,且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相互倾诉的形象,这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梁祝》协奏曲里的“楼台会”旋律。因为两人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所以仅两个月,全曲创作就基本完成了。在学院礼堂首次试演时,何占豪小提琴独奏,陈钢钢琴伴奏,两人又合作得相当成功。1959年5月底,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俞丽拿倾情演奏,乐曲一出就犹如天籁之音,40余年经久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下面引用由玩偶2003/11/05 12:41pm 发表的内容:
吕思清的曲子怎末只有三分多种?
点播放面板后,清楚显示时长25分钟有余,何以有“吕思清的曲子怎末只有三分多种?
”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难道是我的机器?只有03:32.2呢
破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采桑子果然对此曲浸淫甚深,所言不无道理。
与君交谈甚感痛快,不愧是南中国的。
有机会当把酒当歌,共同发烧聆听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1-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关于《梁祝》的创作,陈刚也还有一个花絮呢。陈刚创这首曲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那时,他正跟一位文工团的女孩初恋,他们的恋情是跟这首曲一起发展的。可惜因为陈刚的父亲陈歌幸的“成分”不好,所以那个女孩被迫跟他分手,巧合的是,他们在北京的一间公园告别时,公园的扬声器里正放着他所创的《梁祝》、正是“十八相送”。陈刚后来谈起这件事时也说《梁祝》正是他爱情的墓志铭。这也可以说是个黑色的幽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5-19 01:23 , Processed in 0.0854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