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8|回复: 6
收起左侧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4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钟  史


  中国“钟”的起源何时,现存史籍记载不一。《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吕氏春秋.仲夏纪》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管子.五型篇》:“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等等。远古传说的多样性,在今天已难以考查。但是,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为中国古钟渊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上古时期的古钟,因受制作材料的限制,所以这些古钟都很难有其固定的音阶关系。作为没有音阶关系和音阶概念的一种响器的“钟”,它的作用应当是氏族群体部落发出某种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模拟自然或模拟自身所作出的一种伟大创造。
    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钟。
  到了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有学者认为具有一定音阶关系的铜钟已经产生。有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铜铃,为中国古钟可能在“铃”出现的同时,具有了一定的音阶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同是又为中国古钟起源于铜铃的错误说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古代铸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因此,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
  秦汉以后,铸钟技术由于受农民战争的影响,铸钟工匠及乐工散亡,成为铸钟业时起时落时兴时衰的主要原因。铸钟技术在这段时间里曾多次失传。自宋以后,迄止清代,不仅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东律更是相去甚远。
  与秦汉以后的中国编钟发展道路完全不同的是,圆形钟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脱颖而出,在保留“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形钟摆脱了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参与娱人乐器的功能,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器具的文化现象。
  秦汉编钟在后世的消亡,带走的只是帝王将相贵族们的兴趣转移,而地位、身份尊严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则在一步步地加强。钟的原始功能的保留和体现,既让贵族们的贵族精神找到了寄托的所在, 又在钟的兴起中找到了贵胄情结的发生点。钟声由一撞击点而引发出来的巨大、恢宏、深远、厚重和悠长的怒吼,无疑是体现大自然的威严、神祗的神秘和拥有一切的君主思想的最好手段,是通过钟声再现崇高与伟大而产生无限遐想的纽带。钟从此不仅摆脱了作为娱人乐器的束缚,而且也成为了走上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这一主题的出现,为后来中国制造圆形钟技术的飞跃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音律的认识日渐完美,作为乐器的铜钟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钟的家族逐渐发展出铙、钲、鎛、铎、铃等种类,它们的杰出代表的将若干个不
同振动频率的扁钟组合在一起的编钟。
  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这种钟也叫“朝钟”,“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
    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和象征的反映。
    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动之意)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利用神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历代所铸的钟里,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
    宋代记载已有双音节钟的文献,不仅佐证了这一时期发达的铸钟技术的现实。
    明清以后,圆形钟及钟的铸造技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阶段。在社会各阶层的娱神领域及神圣场所,钟在保留着原始意义的同时,都无时不在地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并增添各种各样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以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原觉生寺永乐大钟为代表的各种明清两代古钟既是体现这一历史时期的实物例证。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一览:
永乐大钟

   
  永乐铜钟是我国号称最大的青铜钟,钟通高6.75米,钟肩外径2.4米,口沿外径3.3米,钟壁厚度不等,最薄处在钟腰处,厚94毫米,最厚处在钟唇,厚185毫米,重约46吨。
    在钟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外铸《诸佛如来菩萨尊者名号集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等,内铸《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花经》,钟口铸《金刚般苦经》,蒲牢处铸《楞严经》等,字体端正清晰,古朴遒劲,共227000多字,相传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迹。该钟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和超度扫北战争中战死的将士。也有人认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实行“瓜蔓抄”,杀人太多,为稳定人心,假惺惺在作水陆道场,命国师姚于孝监造的。因华严铜钟铸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故称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合金成份为:铜80.54%,锡16.40%,铅1,12%。铜钟是用陶范铸造的。铸造时,几十座炉子将铜熔化,铜汁从四方沿着槽道注入陶范。钟身用圈形外范分七层,逐层与范芯套合,至钟顶部,将先铸成的蒲牢(钟纽)嵌入,浇铸后成为一体。大钟有特别的音响效果,钟声轻击圆润深沉,重叩浑厚宏亮,音波起伏,节秦明快优雅。经测定,其振动频率最低为22赫,最高在860赫以上,主要频率在400赫以下。击钟时尾音长达3分钟以上,在夜深人静时,钟声可传送方圆百里。 
    该钟原藏于北京德胜门内汉经厂,后来又转放西郊万寿寺,因寺搂倒塌,后移至觉生寺(现今北京海淀区魏公乡)。永乐铜钟是我国藏钟之王,它对于研究中国明代的礼仪、力学、治铸、书法、佛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寺内珍藏一口明代永乐大钟,俗称大钟寺。1985年10月,这里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寺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另外还有六座配庑分布在两侧。大钟楼是寺内独具特色的核心建筑,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70厘大米,直径4米,池口距钟口1米,钟响时,有很好的共鸣作用。   
  
    大钟楼内高悬的永乐大钟,是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的,距今已有560年的历史。在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按历史年代陈列着40余口形状各异的古钟。
   
    宋、元时代的钟呈桶形,明初开始钟口逐渐外张,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国古钟发展史上,人们对声学、力学原理的认识过程。钟钮为龙形,取“龙生九子”中的“蒲牢”好鸣的典故。
   
    珍藏在藏经楼里的大钟,为宋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大钟寺最古老的钟。藏经楼还有古钟简史陈列。

南屏晚钟          

“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绝响百年,山谷皆应”的南屏晚钟是指南屏山下的净慈寺内晚间传出的悠扬钟声。
  南屏”是指净慈寺后的南屏山,“晚钟”指的是净慈寺(原名慧日永明院,钱弘?王建于公元954年)内“钟声响彻夕阳天”的铜钟。南屏山在净慈寺右,正对苏堤,山中多空穴,故寺钟一动,山谷皆应。“南屏晚钟,随风飘送”的歌词即指此景。
   清康熙帝南巡时改“南屏晚钟”为“南屏晓钟”,意思是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净慈寺有前、中、后三殿。还有万工池、济祖殿、慧日阁、宗镜堂、运木古井等建筑。
     自宋代至清代,净慈寺时有兴废,原来的钟也被废了.从1959年和1984年,进行两次大整修,寺宇焕然一新,新铸铜钟重达一万四千公斤。
   
    现青铜大梵钟是在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重10 余吨,高3米,钟上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文, 计6.8万余字.日本曹洞宗佛教徒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来净慈寺撞钟,辞旧迎新。
    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使人们想到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寒山寺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枫桥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一诗 而闻名天下。
   但唐代古钟历经兵燹,早已湮没无存。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铸造的巨钟,据说“遇倭变,销为炮”。
  宋代彭乘《续默客挥犀 . 分夜钟》:“予后至姑苏,宿一夜,夜半偶闻钟声,因问寺僧,皆曰‘固有分夜钟,何足怪乎?’旭问他寺皆然,始知分夜钟惟姑苏有之,此诗不谬也。”
  寒山寺古铜钟为唐代铸造,但后来被毁。明代嘉靖年间本寂禅师重铸铜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祥,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但这口铜钟也不复存在。关于嘉靖铜钟的下落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被日本浪人盗去日本,为此曾酿起风波。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寒山寺重建时,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青铜乳头钟两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馆山寺。这口钟高约零点八米,口径约零点六二米。上有模铸铭文《姑苏寒山寺钟铭》:
  姑苏寒山寺历经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来请余铭。寒山有诗,次韵以代铭。姑苏非异域,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明治三十八年四月,大日本侯爵伊藤博文撰。子爵杉重华书。大工:小林诚义。施主:十方檀那。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妇孺皆知的。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得名。后来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道,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

  中华世纪钟  

   中华世纪钟设计重量50吨,钟高6.8米,下口3.38直径米,超过现在北京大钟寺的世界钟王――永乐大钟,为600年来世纪范围内铸造的罕见超大鸣钟。   
  
   “中华世纪钟”悬挂在中华世纪坛东侧,与中华世纪坛融为一体。钟重50吨,象征新中国 五十华诞;钟体上的56朵牡丹象征着全国56个民族;钟身上铸着两条巨大的夔龙,象征着黄河与长江;钟身底部是万里长城图案。

(本公子这厢有礼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开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4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早就听说过永乐大钟
今天看了这么多钟
大开眼界哦
谢谢叶公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4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喜欢钟声回荡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2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这个帖子里面的内容是我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然后汇总、编辑成的。
(本公子这厢有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叶子,,有礼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文化参考文献: 钟 史

下面引用由叶秋霜2004/02/25 01:48pm 发表的内容:
这个帖子里面的内容是我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然后汇总、编辑成的。
(本公子这厢有礼了。)
忠心的感谢叶公子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关于钟的知识,费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12:27 , Processed in 0.0815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