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5|回复: 12
收起左侧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古之际,先民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要依靠智慧和力量去跟大自然搏斗、跟凶禽猛兽搏斗。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许多取胜的方法和器具,棍棒、石块只是天然形态之物,出击的距离范围有限;而弓箭则系人类以石、骨和木质造成的复合工具,是一种得以进行远距离射击的最有实效的武器。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道:“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那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的使用,在人类技术史上以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属一次真正的“革命”。自从有了弓箭,人类的活动天地就更为广阔,人类便开始走出山洞巢穴,离开大树、森林,来到平坦广阔的平原草地安家。人类有了弓箭,不但能够得到更多的猎物,为自身的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大大加强了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
    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至今还保留着“羿射九日”的故事:
    相传在帝尧时代,天空中忽然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土地干裂,庄稼草木枯焦——这十个太阳本是女神羲和的儿子,他们是长着金色羽毛的三足乌鸦,平时住在暘谷的扶桑神树之上,并按照规定每天只由一个太阳乘坐羲和驾驭的六龙神车出巡宇宙。但是他们忽然玩兴大发,竟敢不听母亲劝阻,兄弟十个同时出来恣意玩耍,竞相把炽热的光焰倾泻人间。
    有一位名叫羿的英雄见到地上万物倍受其虐,心中气愤不平,跨步登山,对着苍穹拉开红色强弓,将箭头瞄准放肆无度的太阳。弓弦响过,箭如星驰,金鸦坠地。一连九箭无一虚发,最后只留下了一个最小的太阳朝起暮落地独自巡回。这个神话传说影响很广很久,就连一些北方萨满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也有类似的古老传说;这个神话传说,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古代上层社会的绘画主题,如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楚国曾侯乙墓中的几只漆木衣箱盖上即有用红漆绘出的大羿射日图。
    尽管“羿射九日”只是一则神话,但也说明了弓箭在上古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实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人类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神话传说久远得多: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出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燧石箭镞的产生年代距今约有28000年以上,发明并使用弓箭的年代至少也应是3万年以前的事了。
    古代文献《易*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在中国与蒙古国交界一带,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吉林等北方省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都散布着细石器文化遗址,常有大量的石镞遗存地表之上。而在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镞被磨制得形体规整对称,十分光滑,已与尔后的金属箭头很是近似了。
    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随着阶级的逐渐产生、国家的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弓箭的用途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矢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用武之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的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则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经过改革更富弹力。在商代已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时期的车战中,弓箭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在号称“周代兵器宝库”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的4500余件周代武器,其中就有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双弓等,同时还有一些箭杆为竹质、长约70厘米的箭,其青铜箭镞则有扁体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多种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
    弓箭作为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被列为兵器之首,其应用自是相当普遍。当时的贵族、将门之子被从小教习射箭;作为一门技艺,“射”成了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很上档次的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作为礼节。哪家生了男孩就在门口挂上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之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家门上有时挂起一张弓或一枝箭就是这种古老民俗的遗续。
    汉代之时,为适应步战、水战、骑战的需要,人们制作了更加利于实战的弓箭,弓有虎贲弓、角端弓、雕弓、路弓、强弓等名称形制不同的品种。
    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由于射击对象的不同,箭杆、箭镞的尺寸、形状、重量有所调整变化,古人为了提高杀伤力,扩展箭的使用功能,真把小小的箭镞设计得五花八门,有双翼式、三翼式、扁叶式、柳叶式、三角式、菱形式、三棱式、四棱式、血槽式、圆锥式等等不同品种,更还有令敌人摄心动魄、指示方向的鸣镝——一种装有带空孔的三翼式箭头的羽箭,它在射发后会由于气流挤压于空孔而发出凄厉的鸣响。
    以一具强壮的臂膀挽动的硬弓该是蓄积了多么雄厚的力量,以劲力推动的羽箭该是多么迅疾,以坚石、硬骨、金属制成的箭镞迎面飞来,又该是多么锋利、多么可怕!
    古代战争常以军阵对垒的形式展开,弓箭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唐代《太白阴经*器械》中记载:唐一军编制12500人时,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弓箭手们于战阵前一字排开,控弓发箭,千弓同张,万箭齐发。霎时之间,矢如雨注,箭若飞蝗,一场残酷的锋镝噬血就此生成。
    矢,在晚霞中闪射着余晖
    飞向黑压压的铠甲群
    矢在呼哨
    矢在狞笑
    它俯视着刀戟戈矛
    勇往直前地
    坚持独有的、冷戾的骄傲
    ------
   ——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中的诗句,但也比较形象地再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利箭飞矢的夺命之厉!
    用于实战的箭镞常被加以特殊设计,带血槽、带倒刺的箭镞比较普遍。将箭镞施以血槽可以让中箭者的血液迅速流出,失去战斗力;将箭镞制以倒刺能够令中箭者痛苦加剧,无心恋战。
    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的人或许会对其中的夏侯淳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敌方一支羽箭飞来,射进眼窝,骑在战马上的他翻手拔箭,谁知箭镞上的倒刺竟把眼球钩住,他怒吼一声,奋力一拽,连箭带眼珠都拔出来了。这还不算,血流满面的他张口一咬,把自己的眼球从箭头上撕下并吞咽进肚,浑然不顾掉睛之痛,勇猛地杀向惊恐万状的敌人!
    为了提高箭的杀伤力,古人还采取将箭镞煨以砒霜、涂以毒汁的办法。有些经过强毒处理的箭,真可以说是“见血封喉”,被射中的人马立时呼吸困难、全身瘫软。就连躯体硕大的虎豹熊罴中箭之后,也往往走不了几步就仆地毙命。
    弓箭虽是战争杀伐之物,但在中国古代生活中也被扩衍使用:箭既能携带书信远距离射寄,也能够被用以游艺比赛、因事设判。在宫廷中沿习了很久的雅戏“投壶”——将箭枝徒手掷向壶口,就是春秋“射”礼之变。即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虽说是性格反复、傲气十足,但他也曾以“辕门射戟”的方式救助了刘备一次。
    弓箭还能异用:身处荒僻的博嘎尔人则会用隔河射箭的方法,将箭尾系以细绳射到水流湍急的河谷对岸,然后再把藤索、棕索、竹索等逐渐拉过水面并架设成桥。在西藏珞巴族地区,每年的9月29日要举行一种“男根”生殖崇拜仪式。当地人将当地的一种树木去皮制成木质男根(直径约8厘米、长约40厘米)置放簸箕中,以九种粮食装入布袋并用彩线拴牢木男根,然后巫师搭弓射箭,共行九次,射中为佳(据称此乃注人之意);而后,又将木男根插于楼梯左侧,并在周围拴系内放鸡蛋的竹箩,巫师再次引箭射蛋,直至射中为止。
    更有趣者是一些真真假假的与箭相关的故事。吴越王钱鏐不喜钱塘江潮水拍岸而来,就命令弓弩手们一起箭射潮头,阻止大潮汹涌。据说还真把潮水镇下去了。清代那位好讲鬼狐的聊斋先生——蒲松龄在自著的《聊斋志异》卷十六“禽侠”篇中也补记了一则:“济南有营卒,见鹳鸟过,射之,应弦而落。喙中衔鱼,将哺子也。或劝拔矢放之,卒不听。少倾,带矢飞去。后往来近郭间,两年余,贯矢如故。一日,卒坐辕门下,鹳过,矢坠地。卒拾视曰“此矢固无恙哉?”耳适痒,因以矢代搔。忽大风摧门,门骤阖,触矢贯脑,寻死。”在大工业文明的今天细细读来,很是耐人回味。
    古籍中的《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史记》分别载有熊渠子、养由基、李广都曾误认草丛之石为伏虎、犀牛,射箭没镞的经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伦的《塞下曲》,它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将军夜射图。可见射功精湛、膂力过人的好箭手在当时很受推崇敬爱。
    古典小说《水浒》里的燕青、花荣也是使箭的好手。“浪子”燕青用五、六寸的小弓连发两箭结果了董超、薛霸两个恶差的性命,救下了自己的主人;花荣则在梁山酒宴之后以指雁速射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了“小李广”的美名和尊重。
    在中国“方块”文字中定格着一些古老而生僻的字眼儿,其中有些与箭具关系紧密:如“金”旁加“比”、“金”旁加“侯”、“金”旁加“辜”、“矢”旁加“兆”、“矢”旁加“舟”-------都是古时具 名而今字库难寻、常人不识的羽箭之属。
    “矢志不渝”、“矢口否认”、“百步穿杨”、“一箭之地”、“七札俱穿”、“盘马弯弓”、“锋镝余生”“矢若猬集”------这些成语、典故、词汇尽是箭风溜飕、箭创血滴凝结成的历史印记。
    冷兵器时代在一百多年前业已结束,弓箭矢镞也从社会主台黯然消逝。然而,曾经的真实永远存在。从黄帝蚩尤大战、春秋战国纷争,直到满清帝国的灭亡,数千年间中华大地上出演了多少人间惨剧,难以计数的强弩硬弓又该发射过多少支洞穿肢体、攫掠性命的箭矢?!
    古战场遗址上、荒山野岭中、断垣残壁间,至今犹存的石镞、骨镞、铜镞、铁镞,仿佛是一只只坠地僵虫。它们在各自的飞行奔袭中,曾经是那般疾烈、嚣张,毫不犹豫地扑向一个个年轻健壮的身躯,将死亡的冷狞大幅度播扬。
    神州风雨久,
    江海浪滔高;
    弓箭已成古,
    何处辨前朝?
    弓之箭贯穿了古老的华夏时空,矢镞虽小却已锥入历史的深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欢迎 孤独的心首次来本版发贴
希望以后经常能来看看:)
感觉你对弓箭情有独钟
引经据典的,真难为你了
众多冷兵器中我独爱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彼此喜欢的东西不一样
但总是同一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谢谢柳斑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呵呵,客气多了就变俗套了
还是那句话,常来走走
互相交流切磋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好的,刚开始就和你客气客气,以后就不用客气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呵呵,设想现在世上还有十个太阳
会是啥样啊/~:)
传说故事
假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2-5-6 10:00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4-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呵呵,如果还有那我就用枪打九个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只怕圣手没那么好的枪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嘻嘻~~~~
    不知道哥用什么样的枪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4-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呵呵,要是还有太阳当然是我来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唉,都别争了
    既然在偶的地面,还是俺去把他们捉下来吧
    就象歌中唱的:“我要捉住那彤红的太阳,
    让它只为你们放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偶还是喜欢弓箭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2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弓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楼主其实还漏了一个,莱格拉斯的那把弓箭,简直让广大女生羡慕不已,天天和他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16:55 , Processed in 0.0845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