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4|回复: 16
收起左侧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2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35;448844>立秋过后,虽然暑气犹重,空气中的桂花香却已宣告金秋徐徐到来,人们也开始张罗秋冬进补,滋阴润燥。不过,中医有云“湿气去而燥气来”,秋月燥胜,进补可不能随便。进补前,不妨先来个中医体检,了解体质才能对症进补,事半功倍。 </FONT>
<><FONT color=&#35;448844></FONT>
<><FONT color=&#35;448844><STRONG>PartA:中医体检辨明体质</STRONG>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体质,是养生保健的第一步。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很多广东人都爱说自己是“寒底”或“热底”,其实中医区分体质,包括寒、热、虚、实,具体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秦鉴教授提醒市民,如果自己无法辨别,大可以请有经验的中医师,给自己来一个“时髦的”中医体检。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与西医体检不同的是,中医体检不是通过量化的标准说明问题,而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诊断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对受检者的神、色、形态进行观察,加上舌质、舌苔等舌象检查以及把脉,并询问受检者的一般情况,对受检者的身体状况做一个综合判断。然后根据体质分型的结果,对受检者的日常生活、饮食、情绪、起居等进行恰当的指导。“中医体检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别适用,”秦鉴教授说,“如果平日里总觉得这里或那里不舒服,但经过西医的检查又无异常,或者有异常但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这类患者其实可以向中医求助。”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需要注意的是,人的体质类型是会随着环境、生活习惯改变的。比如广东人爱喝凉茶,又常呆在空调房中,不管生什么病都吃抗生素,许多人已经转变为阳虚体质;长期劳累也会使平和体质转变为气虚体质。因此,和西医体检一样,中医体检也不是一检而终,需定期检查,以便在养生保健时有的放矢,对症进补。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STRONG>专家Tips:简易自辨体质</STRONG>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秦鉴教授指出,一般而言,平和体质的人,秋季适宜用具有滋润作用的原料进补,如鱼胶、淮山、玉竹、黄精等。而阴虚(包括血虚)体质人士,夏季容易生出各种热性疾病,因此秋冬要注意养阴,此时进行适当的补阴调养,易于吸收利用,效果更佳,这也就是常说的“夏病冬治”。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常见的几种体质,市民可以学习初步自辨———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平和质:体形匀称,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胃口好,大小便正常,适应能力强,患病少。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痰湿质:形体肥胖,或曾经瘦现在肥,面色淡黄而黯,血脂增高,口黏多痰,胸闷,四肢沉重,舌苔厚。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气虚质: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头昏心跳,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苔薄白等。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血虚质: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热盗汗,肌肤枯涩,妇人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红无苔。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阴虚质: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阳虚质:畏寒肢冷,头晕自汗,手足发凉,腰酸腿软,咳喘身肿,黎明腹泻,阳痿早泄,尿清长,舌苔薄白。 </FONT>
<P align=center><FONT color=&#35;448844><IMG alt="编 号: 39487    &#13;&#10;摄影作者:   &#13;&#10;文件名:yzbhqq69229.jpg  &#13;&#10;文件大小:K  &#13;&#10;高 X 宽:300 X 400  &#13;&#10;说明:yzbhqq69229.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6-09/26/yzbhqq69229.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35;448844>上图:秦鉴教授提醒,进补前先了解自己的体质 图/林清清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FONT>
<P><FONT color=&#35;448844><STRONG>PartB:秋燥进补内外有别</STRONG>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秋燥当令,容易损耗人体的阴精、津液,出现口干、皮肤燥裂瘙痒、眼睛干涩、大便干结等情况。不过,秋燥也分为外燥、内燥之不同,通过中医体检,详细了解自身情况,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达到食补或药补的最佳效果。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咳嗽,却自以为是有炎症,自行使用抗生素,其实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外燥所致,滥用抗生素反而对病情无益。秦鉴教授指出,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症状。外燥还有再分为凉燥与温燥的不同。凉燥一般会口干咽痛,干咳无痰或是咳嗽少痰;而温燥则通常邪在肺卫,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内燥是脏腑精亏液耗所引起,例如大病初愈、劳累过度、辛热太多等。内燥按发病位置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燥一般是肺燥,干咳而呼吸不顺;中燥一般为胃燥,伴随恶心、呕吐、打嗝、嗳气、食欲不振;而下燥则主要是肠燥,体液消耗、口渴或大便燥结都是其表现。秦鉴教授指出,外燥因为有外感症状,市民较易辨别,而内燥则通常要有专业中医师来辨别,再由医生开出相对应的中药方,进行治燥调理。 </FONT>
<P align=center><FONT color=&#35;448844><IMG alt="编 号: 39507    &#13;&#10;摄影作者:   &#13;&#10;文件名:yzbhqq69147.jpg  &#13;&#10;文件大小:K  &#13;&#10;高 X 宽:383 X 300  &#13;&#10;说明:yzbhqq69147.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6-09/26/yzbhqq69147.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FONT></P>
<P><FONT color=&#35;448844><STRONG>专家Tips:治燥中药汤水</STRONG>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秦鉴教授指出,中医的调理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所以,对于外燥,通常采用轻宣燥邪的方法。凉燥可用杏苏散,温燥可用桑杏汤以及清燥救肺汤。而内燥,则通常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汤水。如上焦肺燥,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中焦胃燥,用麦门冬汤;下焦肠燥,增液汤、琼玉膏等皆对症,而玉液汤则对上中下焦内燥皆有效。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黄芩、枳壳、甘草、陈皮、生姜各6g,大枣2枚,用水煎服。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桑杏汤;桑叶3g、杏仁4.5g、沙参6g、象贝3g、香豉3g、橘皮3g、梨皮3g,水两杯,煮取一杯服用,再翻煮一杯服用;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清燥救肺汤:冬桑叶9g、石膏7.5g、人参2g、甘草3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胶2.4g、麦门冬(去心)3.6g、杏仁(去皮炒)2g、枇杷叶3g,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三次服用。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增液汤:玄参30g、麦冬(连心)24g、细生地24g,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全部喝下。大便仍然不通,再煮再服。 </FONT>
<P><FONT color=&#35;448844>玉液汤: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18g、生鸡内金捣细,6g、葛根5g、五味子9g、天花粉9g,以水煎服。   </FONT></P>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  <FONT color=&#35;0000ff>                 <FONT size=5>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2pt"><B><FONT size=5>入秋进补莫忘“忌”</FONT> </B></SPAN></FONT></P>
<><FONT color=&#35;0000ff> <FONT size=3>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FONT></FONT></P>
<><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虚实不分</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但起码应分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多多益善</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凡补必肉</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过量食用,会引起消化不良。肉类消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又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的诱发因素。</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以药代食</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都是有治疗作用的。如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佳品。</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重“进”轻“出”</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时,亦应重视排便。</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恒“补”不变</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长期专服某一种补品,对健康是不利的,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补益方法,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忌重“贵”轻“贱”</FONT></P>
<P><FONT color=&#35;0000ff size=3>    价格昂贵的燕窝鱼翅之类,并不比廉价的萝卜白菜具有更高的食疗和营养价值,不能以贵贱作为评价补益效果的标准,应根据需要确定如何进补。 <BR></FONT></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FONT color=&#35;476c3f size=3>                             <FONT color=&#35;516c3f>      </FONT><STRONG><FONT color=&#35;000000><FONT color=&#35;516c3f>秋补四大“宝”</FONT> </FONT></STRONG></FONT></P>
<><FONT color=&#35;476c3f size=3>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同时秋天天气又比较干燥,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干燥感,故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FONT></P>
<><FONT color=&#35;476c3f size=3>    百合: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FONT></P>
<P><FONT color=&#35;476c3f size=3>    大枣: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FONT></P>
<P><FONT color=&#35;476c3f size=3>    红薯: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FONT></P>
<P><FONT color=&#35;476c3f size=3>    枸杞: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BR></FONT></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                                  <SPAN style="FONT-SIZE: 12pt"><B>秋日果园“健博会” </B></SPAN></P>
<>    橄榄</P>
<>    橄榄甘酸,性平。鲜橄榄口含或嚼汁频咽,或煎汤服,有清肺利咽、化痰消积、开胃下气、解毒生津的作用。将橄榄磨成汁液饮用,或者将橄榄煎成浓汤服用,能解酒及河豚鱼毒。炖冰糖服用,可以治百日咳。</P>
<P>    患有胃溃疡者不宜食用。</P>
<P>    柑橘</P>
<P>    鲜橘能健脾和胃、温肺止咳,橘皮加糖煎汤服用能治感冒;橘核捣烂与醋调成糊,外敷可治乳腺炎。</P>
<P>    橘子性温,多食却容易上火,可致目赤牙痛及痔疮,还可引起皮肤黄斑。</P>
<P>    栗子</P>
<P>    栗子有补肾强筋、益脾止泻等功效。与乌骨鸡煮食更具有滋补壮骨的作用。</P>
<P>    多食会导致恶心、消化不良等。</P>
<P>    香蕉</P>
<P>    香蕉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P>
<P>    因香蕉性寒,含钠盐多,患慢性肾炎、高血压水肿症者尤应慎食;另外由于它含糖量高,糖尿病人应少食或不食。</P>
<P>    葡萄</P>
<P>    葡萄性味甘酸平。生食能滋润肝肾,强筋骨。经常食用鲜葡萄,有补益气血、通利小便的功效。葡萄适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症。</P>
<P>    石榴</P>
<P>    石榴味甘酸涩,性温。有生津液、止烦渴的作用。凡是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者,石榴可是一种食疗佳果品。</P>
<P>    柿子</P>
<P>    柿子味甘涩,性寒。生食有润肺祛痰、止咳、解酒的作用。取未成熟的鲜柿子,捣泥取果汁,加入蜂蜜调服,对于治疗甲状腺肿涨有疗效。</P>
<P>    但是,柿子肉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柿胶粉,具有较强的收敛力,因此便秘者不宜多食。另外,空腹食或与蟹一同食用,容易形成柿石。所以,胃炎、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或应该禁食。</P>
<P>    苹果</P>
<P>    苹果性味甘凉。生食或熬膏(果酱)有补脾气、养胃阴的作用。捣成汁服用,有生津开胃、润肺悦心的功效,可治心烦、口渴、咳嗽、盗汗等症。</P>
<P>    但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摄入过多,则不利于心、肾的保健,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肾炎、糖尿的病者,切忌不要多食。</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t"><B><FONT color=&#35;467029>秋季保养话润肺 </FONT></B></SPAN></P>
<><SPAN style="FONT-SIZE: 12pt"><FONT color=&#35;467029>当日历翻到九月,时令即踏入金秋的门槛,人该如何养生呢?根据祖国医学的观点,肺脏保健当列为先。</FONT></P>
<><FONT color=&#35;467029>    喝水益肺</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秋季养肺的最简便一招是积极补充水分。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时补足这些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还要强化洗澡措施,因为皮毛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伤皮,进而伤肺。洗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肺之作用。</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食粥养肺</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进入秋天后,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养阴生津之品为主,如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必要时可服补品,但应清补,不可大补。以下药粥值得一试:</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银耳大米粥 银耳5克,发泡后加入大米50~100克淘净同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莲藕大米粥 莲藕10克洗净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山药大米粥 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切块,大米淘净煮粥,一日2次分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大枣银耳羹 银耳泡发,加入大枣10枚,加入适量水煮一、二个小时,然后调入白糖或冰糖食用。</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药膏润肺</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秋令邪燥较盛,老毛病容易复发,最常见的是咳喘和腹泻。此时,针对性地服用中药有一定的预防功效。</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威灵仙丸 威灵仙、薄荷各60克,皂荚20克,研末水调为丸,每日用姜汤送服3~5 克,主要用于咳喘复发。</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黄芪膏 黄芪100克,水煎3次,过滤去渣,再用小火煎熬,浓缩成膏状,加入蜂蜜500克,日服2次,每次1匙。适用于所虚自汗、四肢乏力的痰咳虚喘者。</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常笑宣肺</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笑能促进体内器官健康,对肺特别有益。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研究表明:</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轻松微笑</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发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气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松。另外,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会心之笑 自心灵深处,笑而无声,可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收到强肾之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开怀大笑 生发肺气,使肺吸入足量?quot;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达到心肺气血调和之目的。</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运动健肺</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气功等,其中气功尤为优越。由于秋主收藏,故以静功为妙。</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吸收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晚餐后两小时,选择室外空气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钟,然后站定,面对明月,两脚分开与肩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公分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乳之间,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拍肺功</FONT></P>
<P><FONT color=&#35;467029>    每晚临睡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胸部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最后用手背随呼吸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 <BR></FONT></P></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3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多谢淡月,记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3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谢淡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3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多谢月月兔
记下了
很好的一个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7-15 07:1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8-3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收藏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7-9-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师傅会不会把?^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9-10 21:04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9-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养生之道~ 谢淡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11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很不错,有时间细看。
    谢~ 淡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秋季养肺的最简便一招是积极补充水分,边喝边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好帖!值得一读.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再次学习
    :))
    现在有的医院已开始熬补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1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秋进补,先请中医把把脉

    看病把脉好贵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22:34 , Processed in 0.0923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