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2|回复: 1
收起左侧

[转帖]河北文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铁马云雕,不知为何自已的名不好用了。借凉月指环的名发此帖。谢谢!
---------------------------------------------------------------------------------
中国是诗的国度,河北是诗的故乡。历朝历代,河北诗人、散文家名手辈出;全国各地著名诗人、散文家咏冀之作,灿若星河。这些诗文佳作,如一串串、一颗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在河北文学艺术的长廊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先秦时期的诗文
  河北的诗歌创作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卫》风10首,卫国的疆土就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其中《硕人》一诗,有“邢侯之姨”的诗句,“邢”即邢国,在今河北邢台一带。另外,还有《邶》风19首,“邶”国,一说在今河南汤阴一带,一说就是燕国。无论如何,在《卫》、《邶》29首诗歌中,一定有产生于河北一带的作品,这当不是妄测,到了战国时代,赵国人荀况,把先秦散文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他所著《荀子》一书32篇,在当时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有重大影响。他的文章长于说理,组织严密,分析精辟,而且,多用排比,气魄雄浑,质朴而凝练,兼有阳刚、阴柔之美。其《劝学篇》的许多句子,成为千古传诵的警语格言。他的《赋篇》,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民歌体写的《成相篇》,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汉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曾评论说;“大儒孙卿(即荀况)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古人将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可见荀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比其稍晚,值得一提的是燕国艺人高渐离,他在易水边为前去秦国刺杀秦王的荆柯送别时,高唱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词虽仅两句,慷慨激越,撼山盖世,千古流传!从此,便开了雄豪、悲壮的燕赵诗风之先河!
魏晋六朝时期的诗文
  魏晋诗文,首推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许多名篇,都是在河北写就的。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包括《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个乐章),就是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途中,行至今河北昌黎县北部““的碣石山时,面对大海所赋的壮歌。而他的另一首名诗《短歌行》,也是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铜雀台上赋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表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人生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魏文帝曹丕诗歌之代表作《燕歌行》,不但形象而生动地刻划出了一位北方女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而且诗体也是采用“燕地之声”写成。曹植之名篇《白马篇》,则极力赞美了武艺高超、忠勇爱国的“幽(今河北之一部分)并游侠儿”的形象。
  到了魏末和晋代,诗文出现偏重形式和技巧的倾向。当时以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华丽为特色的“太康体”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就是河北安平人。其中张协的诗不仅超过了他的弟兄、也超过了同时代的张华、潘岳、陆机等,与左思齐名。他的诗描写细致生动,炼句新颖警秀,如“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等,既华丽又不流于繁缛纤弱。他的散文《七命》,后人评论说,无论在词藻、对仗、结构等方面,都为一般诗文所不及,堪为一代名作。与“三张”“同时代的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张华,以学识渊博而名重一时,他在诗赋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今存诗30余首,间有忧时感慨之作。其乐府诗《轻薄篇》,用铺张的手法,淋漓酣畅地揭露了士族生活的骄奢淫逸,有一定社会意义。
  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追求,同悲壮、雄迈的思想格调相结合,用以表现尖锐的社会矛盾,便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刘琨(中山魏昌即今河北无极县人)。他的诗文被时人所推重,与左思一起代表了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遗憾的是,他的诗传世仅三首:《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然而就从这三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忧国伤时的情感,效忠祖国、抗敌御侮的英雄气概和壮志不酬、英雄末路的满腔悲愤。“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烈烈悲风起,冷冷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扶风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舟。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重赠卢谌》)这一声声的叹息里,饱含着多少悲愤的血泪!真是志士仁人抒发自己雄才难展、感慨凄伤的千古绝唱!钟嵘《诗品》称刘琨的诗“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文心雕龙》说他的诗“雅壮而多风”,这都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在散文方面,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郦道元的《水经注》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水经注》本是一部地理著作,但其中写景的文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并推崇为游记散文的开创者。如《江水注》、《河水注》、《清水注》等,有的是细致的描写,有的则寥寥数语;有的博大雄浑,有的清丽致趣;有的挥洒豪放,有的隽永传神。他往往能把描写山川景物与旅游者的心境结合起来,展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后人评论说;“片语只字,绝妙古今”,实不过奖。这些写景的手法,对后来的柳宗元、苏轼等人的游记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洛阳伽蓝记》,主要是记述北魏王朝兴盛时期洛阳寺庙建筑的壮丽,暴露了贵族豪门和僧侣地主们竞相奢侈、鱼肉百姓、贪婪无厌的罪恶。其文简明清丽,铺排渲染得当,亦颇有特色。
隋唐时期的诗文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最高峰,也是河北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隋唐时代,河北出了许多著名诗人,如卢思道(涿州人)、魏徵(今晋州人,一说为馆陶人)、卢照邻(涿州人)、李嶠(赞皇人)、李頎(赵县人)、高适(景县人)、刘长卿(河间人)、贾岛(涿州人)、卢仝 (涿州人)、崔护(定县人)、苏味道〈栾城人〉等。其中以卢照邻、高适、贾岛最为著名。卢照邻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常有忧苦激愤之词,流露不平之气。《长安古意》以奔放纵横的诗笔,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豪奢生活和内部斗争,是脍炙人口的长诗。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高适,与岑参齐名,世人并称“高岑”。他曾两度出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感受,写下了大量边塞诗。其中以《燕歌行》最有代表性。这首仅有28句的诗歌,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力,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以至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悬殊和荒凉的塞外图景,一一摄入诗里。有时雄迈高亢,有时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复杂的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感人至深。杜甫曾称赞高适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中唐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其作品多写闲居情景,描摹自然风物,风格清奇苦涩,极善锻词炼字。“推敲”一词即从其“僧推(敲)月下门”诗句而来,其它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句,为人传涌。晚唐一些诗人如李洞、曹松等,对贾岛极为崇拜,尊奉其为“唐宗”。
  唐代许多全国著名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也都曾到河北游览过,并留下了他们的诗文佳篇。“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河堤绕渌水,桑柘连青云。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李白《赠清漳明府侄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娥摧”(李白《北风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杜甫《壮游》);“邯郸驿里逢冬至,抱滕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亲》)……,这些诗歌从多种侧面描绘了当时河北一带的风土人情及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韩愈的散文名篇《送董邵南序》。这篇散文虽非韩愈在河北所写,但文中却溢满了对河北历史风情的赞誉之词。开篇首句就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文中亦多次述及“燕赵之士”的豪雄侠烈之气,地随文传,随着这篇短文的千古传诵,河北从此便获得了“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
宋金元时期的诗文
  代河北的诗文,较有影响的有柳开的古文理论,刘筠的“西昆体“诗和潘阆的词。这三个人都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人。柳开年轻时就把韩愈的文章看作最高典范,以继承韩、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他提倡“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宣扬文道合一,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靡之风,开了欧阳修、王安石诗文改革的先声。与柳开相反,刘筠则是形式华美而内容贫乏的“西昆体”诗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善对偶,诗讲究词藻,有一定艺术性。词人潘阆,代表作是《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形象地描绘了“弄潮儿”与惊涛骇浪奋勇拼搏的顽强精神。从此,“弄潮儿”便成了勇于拼搏勇于奋斗者的代名词。
  尽管宋代河北籍诗文大家不多,但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在河北生活过,并留下了许多咏冀之作。北宋与辽国“澶渊之盟“以后,划定流经河北中部涿州、新城(今高碑店市)境内的白沟河(即今拒马河)为界河。欧阳修《边户》一诗,就是描写这一带边民生活情况的。“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既有对边民疾苦的同情,又有对辽兵贪掠的揭露,同时也辛辣而沉痛地嘲讽了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大政治家、大诗人王安石曾多次到河北一带出使,也曾写过不少描写河北景况的诗,而且多为名篇。如《河北民》、《白沟行》、《出塞》、《入塞》等,都是通过对当时河北沦陷区的汉族人民的痛苦生活及怀念北宋王朝的感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妥协投降路线的批判和忧国忧民的情思。还有著名的大文豪“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是唐代河北赵州栾城诗人苏味道之后。故苏轼常自称“赵郡苏轼”。苏辙亦自名其文集为《栾城集》。元祐八年(公元l093年),苏轼曾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任地方宫。在这里他不但在政务、军务上颇有作为,而且还写下了《雪浪石》、《鹤叹》等诗篇。“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百二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断凿开土门。……”苏轼以他“大江东去”的豪迈诗风,描写了定州雄踞险要的山川形势。
  元代,河北诗文以散曲著称。著名的戏剧大师关汉卿(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白朴(山西人,居真定即今河北正定)等,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的散曲现存套数12,小令35,其中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其代表作。“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偏、炸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正是关汉卿坚韧、顽强性格的自画像。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能够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创作,写出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作品。白朴的词和曲,则是另一种风格。他一般注意意境,能和谐地借景描物来衬托人物心理。虽然不少作品也是表现闺怨哀愁,但很少当时散曲中轻佻庸俗的通病,文字清丽,颇有诗意。
  元代以写诗闻名的是容城人刘因,他的诗多表现明末遗民思想,感情真挚、沉痛。《观梅有感》:“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原不为梅花。”是其借咏梅表达故国情思的名篇。他的散文也有一定成就。
明清近代的诗文
  明代著名散曲作家薛论道,定兴人,共作小令1000多首。其中不少描写边塞风光、战场情景的作品。如《塞上重阳》:“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以浓厚的笔调,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苍凉壮阔的边塞秋图。他还有不少揭露、鞭挞社会罪恶势力的作品,笔锋犀利,语言质朴,富有战斗性。而有一些写“闺思”的作品,又柔情绵绵,另有一番境趣。比其稍晚的明代政治家赵南星(高邑人),在诗文方面也有建树。所作散曲淋漓酣畅,小曲也有成就。特别是他的笑话集《笑赞》有不少是讽世之作,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清、近代,河北称为“畿辅之地”,全国许多知名文人来往京师,途经河北,都留下了一些诗文。如清代诗人陈维崧,旅京南归,曾于邢州(今邢台)道上作《南乡子·夜宿临洛驿》词,又作《点绛唇》词:“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作者旅京不得志,故于写景中暗寓飘泊之感慨。清著名诗人赵翼,曾随从清帝到木兰围场(今河北围场县),写下《行围即景》多篇,记述了当时满、蒙族人的马上生活与矫健勇敢的性格。清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离京往范县赴任途中,亦作过《邯郸道上》诸诗:“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水回。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通过怀古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壮志。近代进步思想家、诗人龚自珍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亦有多首系路过河北时所作。如“太行一脉走蝇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等等,都是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对清廷及各地官僚的日益腐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现代当代的诗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是艰巨斗争的战场。全国著名诗人田间、艾青、阮章竞等云集太行,他们既是诗人,又是战斗者,晋察冀的诗歌活动揭开了新的光辉的一页。其中,被闻一多先生誉为“时代鼓手”的田间,解放后一直在河北文艺界任职。他的诗高昂激越,铿锵健朗,质朴通俗,富有战斗的节奏。抗战时期,他曾与柯仲平一起发起“街头诗”运动。他的诗传单《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坚壁》、《义勇军》等,传遍前线后方。这些街头诗,为动员群众,鼓舞抗战做出了贡献。长篇叙事诗《赶车传》是田间的代表作。全诗2万余行,再现了我国北方农民追求翻身解放的历史风貌。在诗风上他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受到国内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在现代和当代的诗坛上,有许多著名诗人、散文家如冯至、郭小川、张志民、李瑛、公木、王亚平、曼晴、雁翼、王石祥等,都诞生在这块诗的沃土上。他们的诗歌、散文创作,为我国现代和当代河北文学事业增添了光彩。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又先后涌现出如浪波、尧山壁、王洪涛、刘章、叶蓬等一批土生土长的诗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一代诗人,如张学梦、边国政、刘小放等。又迅速崛起。
绘画
  我国最早的著名画家展子虔,是隋代渤海(今河北河间)人。他一生经历北齐、北周和隋三代,对隋代绘画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称为“唐画之祖”。擅长画台阁、人物、车马、山水。其人物画描法细腻,神采如生;其车马画,静中有动,态势鲜明;其山水画比例适当,层次分明,“有咫尺千里之趣”。现存作品仅有《游春图》一幅,是我国传世最古的名画,现存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生动地描摹了山川春色和士人们游春欢乐的情态。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写诗赞此画:“人间犹有展生笔,事物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由此不难看出此画高超的技艺及其珍贵价值。
  五代后唐著名画家胡瓖,河北涿州人。擅画北方游牧民族的牧放、驰猎等生活,画法工细。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腻,骨胳形体生动传神。现在作品亦仅有《卓歇图》一卷。卓歇,即支起帐篷休息之意。此画描绘了当时北方游牧部落长官及骑士们狩猎后休息的情景,用笔繁富细巧,而气度精神富有筋骨,与王安石“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的诗句相映成趣。
  宋代,可以说是河北绘画史上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书画大家。如山水画家许道宁(河北河间人);徽宗皇帝赵佶(祖籍河北涿州),及赵氏宗室赵令穰、赵伯驹、赵伯骕、赵孟坚等。许道宁擅长写林木、平远、野水,晚年作品峰峦峭拔,林木劲硬,笔墨简快,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关山密雪图》、《渔父图》、《雪山楼观图》等。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但在书画艺术上却颇有作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最擅长工笔花鸟画。后人评他的作品“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几欲活动”。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水禽图》、《柳鸦图》等。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画风相近,均为南宋“青绿巧整”的山水画家。伯驹笔法秀劲工致,布景周密,着色清丽,富有变化,代表作有《江山秋色图》;伯骕作品有雄伟之概,却无粗犷之病,代表作有《万松金阙图》。
  元、明、清代,河北籍有影响的画家有刘贯道(定州人)、张赐宁(沧州人)等。
  如果说河北的绘画在宋代是一个高峰的话,那么现、当代可以称得上又一个高峰。现在河北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百余人,河北分会会员近千人,是一支比较宏大的画家队伍。其中名气较大的有:白寿章(1897—1973,南和人),其书画功力颇深,花鸟画用笔泼辣奔放,以书入画,简练概括,具有瘦劲清丽的个人风格;李智超(1900—1978,安新人),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构图规律》等重要著作;刘君礼(1906—1978,安新人),曾拜张大千为师,并多次为张大千代笔,他以积墨山水见长,笔墨苍茫浑厚,章法气势宏大;田辛甫(1911—1985,大名人),曾任中国美协理事,美协河北分会主席,他写意花鸟从师于白寿章,兼取吴昌硕、齐白石诸家之长,晚年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葫芦、柿子、藤萝、芦雁见长,具有茁壮朴实的田园之趣。现今正值中年的画家有韩羽,系中国美协会员,河北分会副主席,以漫画和戏剧人物画著名。他的中国戏剧人物画构思巧妙,造型夸张,笔墨有奇趣,深得国内外艺术家称赞。由他担任人物造型设计的美术片《三个和尚》荣获中国电影首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国际第四届电影节银质奖。费正,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河北分会副主席,以油画、壁画创作出名。1979年曾参加首都机场大型壁画《泼水节》的绘制,近年为河北体育馆创作了大型陶瓷壁画《生命之韵》。陈跛子(玉理),邱县农民漫画家。以他为首组织的“青蛙”农民业余漫画组,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创作了大量漫画,并多次举行专题画展,为漫画在农民中的普及做出了贡献,深得老漫画家华君武的称赞。
  此外,在首都和省外工作的河北籍著名画家还有:梁黄胄,蠡县人,现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他的人物画、走兽、翎毛、速写等都很有造诣,特别是画毛驴,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赵望云(1906—1977,辛集人),生前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陕西分会主席。他的中国画取材于北方农村景色和祖国建设新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为“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王雪涛(1903—1983,成安人),生前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北京画院院长,花鸟画自成风格,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书法
  河北历代书法家最著名的有:东汉崔援(77—142年,安平人),善章草,著有《草书势》;唐韩择木,昌黎人,善八分及正书,《宣和书谱》评其能追蔡邕遗风,“风流闲媚,世谓蔡邕中兴焉”;唐李阳冰,赵县人,诗人李白之从叔。工篆书,变化开合,独创一格,人称“笔虎”;宋赵佶,书画兼长,书法自成一体,真书自称“瘦金书”,传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
  现代书法家有白寿章,书法以草书见长,宗法二王、孙过庭,兼取文征明、黄慎诸家之长,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黄绮,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分会主席。其书法自成一家,称“铁戟磨沙”体,古朴遒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竹板书
  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竹板书历史悠久。它由明清时期的“数来宝”、“莲花闹”艺术发展而来。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而作为艺术形式则是清未民初在河北省中部平原出现。七八十年前,南皮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东。
  竹板书形式简单,表现力丰富,有头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赶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众多板头和俏腔,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竹板书经常演出的节目多系中篇书,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白绫扇》、《王定保借当》等。只有少数人演长篇书。近年来,竹板书在河北省的广大城乡,已十分普遍。省曲艺团竹板书演员常志等人编演的《夸家乡》,饱含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生动活泼,寓庄于谐,颇得全省各地群众好评。
小说
  河北最早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
  西晋张华撰。此书原有400卷,晋武帝时删为10卷。以记述山川异物、奇境琐闻为主,也掺杂着一些神仙道术之事,是我国早期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薛谭学讴》、《乘槎》等篇最为优秀。《薛谭学讴》写一青年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刚刚入门就满足告辞。老师秦青送行途中抚节而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后大惭。秦青还给他讲了“韩娥唱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薛谭返回,决心苦学,从此再不提告辞之事。这则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逐渐流传而成为有名的典故。
  唐代传奇小说---《游仙窟》
  作者张鷟,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当时颇负文名。《唐书·张荐传》记载;“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金宝购其文。”《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手法,自叙奉使河源,途经神仙窟,受到女主人十娘五嫂柔情款待,宿夜而去。题为“游仙”,实则是写风流艳遇式的庸俗生活,其中夹杂不少色情描写。鲁迅说它“文近骈丽而时杂鄙语”。但它一脱志怪小说的怪诞色彩,转向描写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散、骈并用,还采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这是很值得称道的。它代表了唐代传奇的一个时期的倾向和水平。
  宋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宋代有“四大书”,即:《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其中前3部的主编都是河北饶阳人李昉 。《太平御览》是专供皇帝读的史、论之类的书;《文苑英华》是诗文总集;《太平广记》是小说总集,采录了自汉至宋各朝代的小说、稗史、笔记等475种。全书500卷,另有目录10卷,分92大类,150多小类,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为编篡这3部书,李昉付出了极其艰辛繁重的劳动,乃至积劳成疾。他一生勤奋,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寓言体小说——《中山狼》
  作者马中锡,河北故城人。著有《东田集》,以寓言体小说《中山狼》最知名。这篇小说通过写一只狼被猎者追捕逃窜,遇腐儒东郭先生乞求庇护,脱险后凶相毕露,又要吃掉东郭先生的故事,为我们刻划出了凶险阴恶、忘恩负义的“狼”和迂腐儒弱、滥施仁慈的东郭先生两个艺术典型。至今这个故事仍广泛流传,很有教育意义。
  清代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字晓岚,今河北献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他主持编篡了卷帙极为浩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他搜集各地见闻、传说整理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分《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等5种24卷。书中多鬼神怪异故事,但也有不少揭露朝政官场,反映世俗人情,鞭挞社会时弊的篇目。其文严谨质朴,叙事简净平易。鲁迅评价此书“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其中优秀篇目,有表现民间疾苦的《菜人》、《隙地》、《忻州道士》等;有暴露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暴横的《魏忠贤》、《三贵人》、《冯道墓上的翁仲》等;有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风貌的《太学生》、《张真人》、《苑家口所遇僧》等;有表现劳动人民、穷苦知识分子崇高品质的《姜三莽》、《田不满》、《唐打猎》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名著——《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祖藉河北丰润。他以其家族的兴衰为素材,利用十年的时间创作《红楼梦》,为我国古典文学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夺目的光彩。《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因为高鹗所续。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广泛而深刻地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腐朽黑暗现象及新的进步思想、进步因素和进步力量的萌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作品在集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封建社会叛逆者典型的同时,还以同情和歌颂的态度塑造了一系列富于斗争精神的下层妇女形象。一部《红楼梦》,构成了一座瑰丽的艺术皇宫,它是我国的骄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现代自成流派的名篇——《荷花淀》
  作者孙犁,河北安平人。解放后长期在河北工作,原河北省省会天津市改为直辖市后,留在天津。他的小说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刻划了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形象。通过寻夫、遇敌、战斗等情节和行动,表现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他们英勇抗敌的爱国思想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笔调清新、活泼,语言优美、流畅,通篇充满轻快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有“诗体小说”之称。作品发表后,在文艺界影响很大,许多作家都研究和学习其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不久就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即“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后期最有影响而又各具千秋的两大文学流派。
  孙犁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当代优秀系列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作者梁斌,河北蠡县人。他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红旗谱》是1953年动笔写的,1958年出版。1962年开始写第2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这3部著作构成了一幅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其中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它以1927年大革命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冀中著名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斗争为背景,以锁井镇朱、严两家三代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线索,深刻地反映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面貌。小说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色彩,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语言、结构等方面都继承了民族传统,具有中国气派,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出版后,曾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被翻译到国外。
  五十年代河北中长篇小说创作回顾
  五十年代是河北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大丰收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故事。计有:孙犁的《风云初记》;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孙振(即雪克)的《战斗的青春》;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在滹沱河上》;张孟良的《儿女风尘记》;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冯志的《保定外围神八路》、《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长正的《夜奔盘山》;李晓明、韩安庆的《平原枪声》等。另外,还有林漫(即李满天)所著的反映五十年代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水向东流》、《水流千转》、《水归大海》等等。
剧作
  戏剧在河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广泛的基础和辉煌的成果。唐代,胡乐、胡舞传入中原,设梨园教坊。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崔令钦,曾著《教坊记》一卷,记述了开元、天宝时的教坊制度、轶闻和乐曲的起源、内容等。残唐五代以来,河北历经兵火战乱,辽、夏、金、元叠相更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政治、经济交往中,各民族的风俗习尚、文化特色长期交融,从而孕育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民族形式。特别是“金元立国,并在幽燕之区,去河洛不遥而音韵近之。故当此之时,北曲大行于世。犹唐之有诗,宋之有词,各擅一时之圣,其势使然也。”(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作用,由于河北这块“畿辅之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使河北成为元杂剧的摇篮和活动中心,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使元杂剧盛极一时,饮誉史册,并跻身于世界剧坛的前列。
  元杂剧的摇篮和活动中心
  元杂剧作家大多为河北人。如关汉卿是河北安国人;王实甫是河北定兴人;马致远、王仲文、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费唐臣、秦简夫等都是大都(今北京市,包括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北部大片地区)人;李文蔚、尚仲贤、侯正卿、戴善甫、史九敬先等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白朴是山西人,久居真定;王伯成、高茂卿是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李好古、彭伯成是保定人;李取进、陈宁甫、宫天挺是大名人;李直夫是外省人居德兴(今河北涿鹿县);元戏曲音韵学家卓从之,史书称“燕山卓氏”,可能是河北北部人;元杂剧著名演员珠帘秀、顺时秀、赛帘秀、天然秀等,虽然史书无其籍贯记载,但长期在大都一带生活、演出,与关汉卿等许多剧作家过往甚密。故当时的剧作家被誉为“燕赵才人”,演员被誉为“燕赵戏人”。
  1.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关汉卿:在元代杂剧作家中,关汉卿的创作活动开始得最早,影响也最大。他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不但编写剧本,还常常亲自参加演出。他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拜月亭》和《单刀会》是他的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剧本结构完整,矛盾强烈而集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曲词质朴而凝炼。古人评价是“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成就尤为突出。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气发生异常变化--六月天降起大雪的情节,有力地抨击、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代表人民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这出戏是关汉卿最成熟的艺术结晶,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2.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共作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窟记》、《丽春堂》3种。他的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结构绵密,曲词工丽意境天然,极善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尤以《西厢记》最为出色。剧本通过描写相国小姐崔莺莺与白衣秀士张生相爱,莺莺之母老夫人设阻,婢女红娘协助崔、张私会,使老夫人被迫接受既成事实的故事,展开了青年人要求婚姻自主、争取美好生活与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尖锐冲突,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及老夫人等不同的妇女形象。这是一部既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又有精湛的艺术特色的伟大作品。它在结构的严谨、情节的生动,精确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优美、抒情的诗剧语言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在古典戏曲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正因为此,它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放射着光辉。
  3.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白朴共写杂剧16种,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大部分写男女爱情故事,现仅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墙头马上》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私奔、拆散、最后又重圆的故事,表现一种要求婚烟自主的民主思想倾向,被誉为元杂剧中“四大爱情剧”之一。他的另一名作《梧桐雨》,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虽然主题思想显得有点混乱,但颇有艺术特色,主要依靠对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借以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世戏剧有较大影响。
民间美术
  武强木版年画:
  是画、刻、印结合的民间套色版画,一般用于年节。设色单纯、明快,以品色溶于水,而不用粉,也不重泼彩手绘;以用线简而有力,重笔情刀趣著称,而不以工细见长。其内容无所不包,其形式多种多样。明洪武、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艺人到此后,更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先由“画纸”,到半印半画,再到清末的水印。几百年来,它畅销中国北部十余省,民国初,有作坊100多家,年用纸多达10亿令,至今仍在生产。
蔚县和丰宁的剪纸:
  剪纸以窗花为主要形式,遍及全省各地,而以蔚县、丰宁为最。蔚县剪纸,多以阴刻为主,阴刻见色工,点染浓艳;又以阳刻为辅,阳刻见刀工,精中有细。以此粗犷有力、色彩浓艳及阴阳刻技的巧妙结合为特色,流传甚广。
  明代,这里就有以石英片画染的窗花与剪纸形式同时流行着。艺人王老赏创造了色彩戏曲人物造型,革新了工具,发展了刻纸工艺。丰宁剪纸,多为阳刻,用色淡雅明快,人物全以正面表现,且长于花鸟字的形式。它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现有艺人郝焕业(女)等,能自画、自剪、自刻,发展了装饰形式美,且更富有生活气息。
皮影人:
  是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乐亭一带。以驴皮刻染,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的特点,更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见称。清代已在京津、东北一带流传。老艺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变,并对古法进行了改革。邯郸有牛皮影人,线条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
泥玩具:
  盛产于高碑店市白沟河、玉田县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单纯,以品色敷彩、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邢台、河间等地也广为流传。尚有木、纸、布玩具多种。
磁州陶瓷美术:
  以刻划花、铁绣花、红绿彩、窑变黑釉为主要工艺,以图案和绘画的结合为主要特色。它源于隋,盛于唐宋,以产得磁州名。明《格古要论》中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清《磁州志》中说:“磁器出彭城镇……只供肆店庄农之用。”可见磁县彭城陶瓷,自古以民窑著称,并形成了中国北方的“磁州窑系”。其传统技艺,正在得到继承和发展。
石木砖雕刻:
  系河北民间雕刻艺术,在农家门楣、门墩、屋脊、影壁及室外内家具上比比皆是。曲阳石雕,远溯汉代,其技艺,于宋元时即流传全国。至今,曲阳县南横山、阳坪一带尚传有“十人八雕”之说,说明石雕业之发达。易水砚,产于易县,它多刻有龙戏珠、八仙、竹兰、菊梅等传统题材。它始于唐代,有古诗赞:“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赵州桥上的石雕群,誉满中外,其吸水兽、龙柱等,遒劲有力,雄健豪放。木雕,多在石屋、窑洞及北部平原上的窗棂、桌柜上所见,透刻、浮雕纹样万千,尤其遍及太行山区。他们的风俗是“新样为吉”,因此,各相争艳,各具匠心。
印染织土花布:
  自明清至今,高阳、蠡县一带流传着自染自织,以花条图案为特色的技艺。邢台、邯郸一带流行着自染自织,以方格图案为特色的技艺,并有各式套色印染的包袱和蓝印花布。
花灯:
  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作。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刺绣:
  是应用和流传最广的民间美术品之一。以张家口、石家庄等地最为常见。常以手帕、鞋垫、枕花等形式,多种针法来表现。
面塑:
  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在年节、二月节,冀南、张家口一带流行着做面食花的习俗。
风筝:
  多为自制自绘的各式架形风筝,小的不到一寸,大的数丈。每到春季,各式各样的风筝便飘扬在城乡上空。
  还有草编、扎刻、泥彩塑、壁画、农民画、木偶舞具以及商业和宗教美术等。



天地一孤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3-2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14:22 , Processed in 0.0775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