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回复: 5
收起左侧

[转帖]李成的山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4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成的山水[转帖]
李成是中国山水画高度成熟时期——北宋的大画家之一,他与范宽、关仝被并称为三位“照耀千古、为百代师法”的代表。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这三人“智妙人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可见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李成一生的经历却是十分坎坷的。
  李成的生卒年为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和宋太祖乾德五年(919—967),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入北宋仅仅生活了七年。
  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史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惟以自娱于其间耳。”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乱的年代,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直至北宋建立(960)。李成的祖父李鼎,本是京兆(长安)人,在唐末曾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作为唐宗室的李氏一族,虽然在前朝尊贵一时,但到了“五季艰难之际”,却成了被残杀的对象。李鼎不得已逃离长安,“流离于四方”,避难到山东青州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得名)。所以后人也称李成为“李营丘”。李成的父亲李瑜,曾在青州做推官,与其父李鼎都以儒学和治史名扬四方。因此虽然至梁时已家道中落,但在这种书香门第下,李成仍能博涉经史,多写丹青,这对他的艺术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
  李成才华出众,也有出仕为官做大事的志向,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大志未成,学无所用,作画与痛饮便成为他宣泄的方式。
  这首先由于五代政局混乱。山东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成为其时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后梁统治的中心。朱温在那里横征暴敛,虽只十六年,却弄得民不聊生,因太失人心,遂为另一诸侯李存勗所灭。李建立了后唐,历十二年,又被叛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的代价,请契丹人出兵灭亡,建立了后晋王朝。此后,不是外族大举入侵,就是内乱迭起。在当时连年征战的情况下,统治者重武轻文,像李成这样的书生自然无法一展宏图。
  其次,李成本人生性孤傲、磊落,作风旷达,不适合于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也失去了几次做官的机遇,终其一生只能做一个出众的画家。五代后周时,世宗柴荣为了扭转骄兵悍将们飞扬跋扈的习气,改变重武轻文的风尚,打算任用大批文官。李成好友枢密使王朴准备推荐李成出来干一番大事业,但未及行动,王朴却死了。李成失去了引荐之人,前途渺茫,郁郁不得志,沉醉于狂饮之中。后来,北宋初年,司农卿卫融出知陈、舒、黄三州(河南省),十分仰慕李成的大名,特意去聘请他。以前虽也有不少王公贵族“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宣和画谱》)。这或许是李成觉得这些王公贵族重视的仅是他的画名,不是他的才学,因而不屑与之交往。在宋人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中记录了李成自己的一段话:“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可见李成画山水决不是为了博取名利。此次卫融之请他却同意了,全家迁居河南淮阳。李成在淮阳旧习不改,依旧痛饮狂歌,于宋乾德五年丁卯(967)醉死于客舍,年仅四十九岁。
不少史书上的记载,皆谓李成品性孤傲、磊落,不趋炎附势,颇有骨气。
  在《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开宝年间,显赫人物孙四皓知道李成的大名后,很想要他的画,于是派人送一封信给李成,希望能应招前来。李成收到信后十分气愤,叹息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各自分居,不相杂处,我本是一介书生,虽喜欢绘画,经常作画,那只是为使自己舒心适意。怎能让我投入皇亲国戚宅第,研吮色彩,仅与画史上那些清客列在一起呢?这就是为何戴逵要碎琴的原因啊!”
  李成所提戴逵(字安道),即我国东晋时著名的艺术家,此人多才多艺,善于雕塑、鼓琴、文章、书画。他不满士族奢侈放纵的生活,提倡玄学与清简之风,身体力行,过着隐逸的生活。因他的名声很大,太宰武陵王听后,便派使者召他去演奏。他不仅严辞拒绝为权贵鼓琴,不做玉门伶人,而且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当着使者的面击毁了心爱的乐器。拒绝的原因,除了性格使然外,也因他知道这些权贵根本不理解艺术,只是附庸风雅。李成拒绝孙四皓,也是同样的道理。
  孙四皓被拒后,依然不死心,暗中以重金贿赂李成的同乡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员,希望他们能辗转用计,替他弄到李成的画。没过多久,果然弄得几幅。后来李成到京中考进士,孙四皓又让人很恭谦地送去厚礼,再度请他。李成推辞不掉,不得已到了孙家,看到自己的画挂在客房之中,不禁大为生气,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后再有王公贵族求画,李成都婉言谢绝。但他与汴京相国寺东宋家生药铺却十分谐好,《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家药铺两壁皆有李成所绘山水画,显示了他的平民化的一个方面。
  李成之子李觉,字仲明,以经术知名于当时,官至司门员外郎,校订《五经正义》一书,多次上书言时政。宋太宗为嘉奖他的详备,仕至国子博士,命值史馆,追赠李成为光禄寺丞。李成之孙李宥,字仲严,真宗时举进士,蕲州知州,政声很好,官至判团司御史台,与其祖父一样性格清介。当他官至天章阁待制、开封府尹时,命相国寺僧惠明大量购买其祖之画,倍出金币,收回了很多画,藏于家中。因此在当时李成的画就少有传世。
  李成画名极高,宋神宗每见李成亲笔,“必嗟赏之,故声益显”。值史馆的刘鳖精于鉴赏,在曹武惠王宅第见到李成山水画,爱之不已。有诗曰:“六幅冰绡挂翠庭,危峰叠嶂斗峥嵘。却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岩前瀑布声。”识者都认为这首诗是画面艺术效果的实录。
  在当时争相购藏的情况下,伪造李成的画也相当多。米芾《画史》记述,他只见到两件李成真品,而伪本却见过三百本,“皆俗手假名”,所以他“欲为无李论”。米芾还记光献太后在侍候皇上温凊之处,尽购李成画,贴成屏风,以供皇上赏玩。一天,丞相吴冲卿的夫人入朝,夫人正是李成的孙女,太皇派人引进请她辨真伪,她认为有四帧真迹。于是太皇命令宋用臣将画裱褙在内东门。据《宣和画谱》记载,内府所藏李成画有一百五十九幅,是当时山水画家中最多者。
李成的艺术及其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享有极高的评价。北宋《圣朝名画评》将李成的作品列为“神品”,说他“能画山水林木,当时称为第一”,“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也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认为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五代、北宋时期在山水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水墨山水画,把此一画种提高到画坛主角地位的是五代时大画家荆浩。他赋予山水画以新的生命力,给笔墨以新的含义,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功垂千古。北宋“三家山水”——关仝、李成、范宽都曾师法荆浩。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才使山水画派蔚为大观。
  如果说荆浩、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那么李成就是北方山水画成熟期的代表。荆浩山水画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石质坚硬、气势雄伟。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活环境。荆浩隐居于太行之洪谷,整日写生观察险峰丛林,在画中自然有明显反应。李成则不同,他生长于山东营丘,是一派平原加丘陵的齐鲁风光,虽与前者同属北方画派,但写生对象不同,使他们在绘画特色上也大相径庭。
  李成画派的传人王诜,曾对家中所藏李成、范宽之画有过这样的评价:“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而范宽的画则是“如面前真山,峰峦浑壮雄逸,笔力老健”。把两人的画派比作“一文一武”,李成为“文”,范宽为“武”。刘道醇也说:“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荆浩、关仝与范宽三人同属气势雄浑的“武派”,李成虽师荆浩,但“未见一笔相似”(米芾语),这就是所谓画中“文气十足,秀润不凡”的原因。
  李成画格的“文气”有以下几方面: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在历代史书画论中,对李成的作品总有诸如以下评价:“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近视如千里之远”、“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平远险易”(元·汤垕《画鉴》、《宣和画谱》)。再从李成作品的题目看,如《秋岭遥山图》、《岚烟清晓图》、《晓岚平远图》、《晴峦平远图》、《雾披遥山图》等,不难看出,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专师李成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把山水构图概括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并解释道:“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李成画的特色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他的孤傲、旷达、磊落的性格及其门第出身,有助于他理解绘画。在思想上,他不得不接受李氏王朝灭亡的事实,四处流离,虽当他出世时,李唐王朝已灭亡十几年了,但作为皇族成员的他,并不甘心于就此埋没,还想东山再起。但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兵灾人祸等,他的理想终于未能实现。在多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的目标终于稳定地转移到绘画上,力求自己心中平静,在绘画上也极力体现这种情绪,表现为意境冲淡、平和,其中也有萧疏与无奈。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这种情感的表达,绵绵不绝的深入,朦朦胧胧的虚幻景物,使思维不自觉地延伸下去,达到情绪上的宁静。
  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乃至精于建筑物的透视表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4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成的山水

谢谢清音带来这么好的贴子,让云舵增添艺术色彩,要是能贴上他的画更好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4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成的山水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图1)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画中人物是王晓所画。王晓,泗州人,善画鸣禽、丛棘、俊鹰等,师郭乾晖,画人物颇古拙。)此画在《宣和画谱》中有记载,明清画论中也有著录;现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
画中一骑在驴背上的旅行者正停于一座前代的高大石碑前,仰头看碑。石碑的周围聚着几株苍劲的古树。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这几株落尽了叶子的古树,弯曲盘旋,它虽经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打击,而且自身也衰老了,但依然顽强地挺立,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时间虽已流失,古树却是石碑树立以及碑前乱军厮杀的目击者,它承受着人们残杀时的无情和冷酷,目睹人们鲜血的流淌,黄土的掩埋,风沙将这些痕迹的湮灭。石碑上也许刻着阵亡将士的故事,王侯贵族的生平,后代对先人的挽文,也许还有别的,但历史毕竟一去不复返了,一切英雄、荣华富贵都被一杯黄土所掩埋,只有这孤独的古树永恒地厮守着。
  疲惫的旅行者看着石碑,研读上面的文字,他以年轻旺盛的生命力去体会久远的历史,去努力寻找古老的情感。在追踪时光的过程中,也许他茫然一无所得;也许他体味到历史的无情与沉重。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成的山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5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成的山水

凝月不懂画,不过这两幅画确是精品,有骨骼。
两幅画在构图上有惊人的类似点,凝月说外行话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成的山水

我也不懂,呵呵。
我本来对此兴趣并不是很大,只是一次机缘看了上博的书画国宝展。当时的震撼我只能蹦出4个字来:博大精深!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来迟早会被山水画俘虏的:)
当时看董源的潇湘图和李成的茂林远轴图,站在青青长卷前,看着以虚写实的笔墨。慢慢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说江山如画而不是画如江山了~~~~~
原来这才是艺术!
后来真后悔没去看第二次,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20:49 , Processed in 0.0787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