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珊瑚蟾蜍
收起左侧

[土著帖] 西南巡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驮娘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又发现了云豹的踪影!”日前结束的云南驮娘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云南省级保护动物38种,其中包括消失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驮娘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建于2000年,面积19128公顷,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专家介绍,云豹并非云南所特有,它的体侧有云形暗灰色斑纹,宛如云朵,所以被称为“云豹”。
云豹曾遍布整个亚洲,国内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有资料显示,分布于台湾境内的云豹早在1972年就灭绝了。云南境内也有许多年未见云豹的踪影。
此次科考结果显示,驮娘江保护区内78种哺乳动物中,列入国内外珍稀频危兽类的有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蜂猴、熊猴、云豹3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真是相当漂亮的动物,帅呆了
但愿图片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21 11:5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4-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看起来好怕怕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这么迷人的,你说怕怕,咳,胆小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0-11 1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真漂亮,真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但愿不是忽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下面引用由依依闲雅2008/04/05 17:54 发表的内容:
    真漂亮,真的吧
    看,还是跟依依有共同语言,
    下面引用由风轻扬2008/04/05 21:45 发表的内容:
    但愿不是忽悠...
    忽悠也瘸不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2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转经与转经筒

    在西藏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西藏各处修有佛塔,置有转经筒,甚至随身随时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转动经筒。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这种可以拿在手中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以便转动。不仅圆筒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圆筒中间同样装着经咒。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外,还用漆绘彩色装饰,如同工艺品。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价值。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尽管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还是无法与大转经筒相比,因为大的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比小转经筒大得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比转一圈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这样一来,人们除了热衷于随时随地转动手摇转经筒外,还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转更大的转经筒。大的转经筒一般都集中在寺院周围,有专门的转经走廊。一排排不易数清的转经筒被整齐排列固定在木轴上,一眼望去,既感到壮观又感到神秘。
    这种大的转经筒也是圆柱形,高近1米,直径40余厘米,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铜制的转经筒外形仍为铜的本色。木制的转经筒则多为红色,筒外包有绸缎、牛羊皮等,并刻着六字真言和鸟兽图案,筒里则装满了经文。转动这些转经筒得靠手推,一般轻轻一推即可转动。转动起来即意味着将里面所装的经文念了起来。也有手推也转动不了的转经筒,这种转经筒非常大,其高度可达数米,直径可达两米,筒中可容纳全部大藏经,要想转动它,必须众人协力方可。
    藏传佛教信徒转经还有围绕神山、圣湖而转的,有围绕圣城、寺院而转的,有围绕佛塔、玛尼堆而转的……总之,转经的地方如同弥漫在西藏各个角落的宗教气氛一样,遍布城乡。其中被视为最高级的转经方式是围绕冈底斯山转经。因为,冈底斯山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山,他们认定,围绕冈底斯山转经一圈即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即可洗去地狱之苦,转百圈即可成佛。因而围绕冈底斯山转经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不管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他们都会为此而努力,无论在何时还是在何地,他们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不停地走呀走,以转经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人生。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民俗》
    作者: 李涛 江红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29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九寨沟有得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寻找羌族传说中的“戈基人”
    ---------------------------------
        杂谷脑河,一条岷江上游的支流。在它全长一百六十八公里的河谷两岸,密布着大量的山洞。这些山洞大小 不一,大的可以容纳五十个人以上,小的仅能存放几件简单的器具。这些山洞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开凿的?它们是作什么用的呢?
        杂谷脑河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这种高山峡谷地貌具有岩层极易破碎,山体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这里很难形成天然的溶洞。显而易见,杂谷脑河两岸的山洞一定是在某一时期由某些人开凿的。这些人是谁?他们开凿这些大小不一的山洞是作什么用的呢?


            岷江上游典型的石棺葬(摄影:瓦尔泽布)
        在人们的叙述中,长有尾巴的窑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地的羌族把窑人也叫作戈基人。在今天的现代人群中,长有尾巴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把目光投向远古时代的人类。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是否有某种人和戈基人一样长着尾巴呢?
      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人类的进化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猿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时候的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能制造粗糙的石器。但是从形态、相貌上仍然和猿十分的接近。晚期猿人不仅能制造更先进的工具,还学会了使用火。早期智人已经穿着简单的兽皮衣物。晚期智人已经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还能利用动物骨头制作装饰品。并且在体态、相貌上非常接近现代人。
      我们发现,在这四种远古人类中,只有早期猿人和戈基人一样有着尾巴。但是,早期猿人生活在距今300到200万年前。那时的早期人类是没有语言的。当时的人们就不可能将那段历史牢牢记住,并流传至今。因此,戈基人不可能是猿人。这种长着尾巴的戈基人真的存在吗?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在杂谷脑河流经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理县、汶川两县,是羌族在我国主要的聚居地之一。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都是通过一种被称为“许”的人传承着。直到现在,许仍然在羌族人的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羌族的祭祀活动中,一部由历代的许口口相传的《羌戈大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羌戈大战》是一部描述羌族人来源的史诗。在这部史诗里,叙述了发生在羌族人和戈基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羌戈大战》中对戈基人的相貌体型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戈基人是一种双眼突出不能平视前方、长有尾巴、身材矮小有力的怪人。这否定了一开始我们对戈基人相貌的猜测。在三千年以前的岷江上游地区还没有桑麻,以狩猎为生的戈基人是不可能有衣服可穿的。我们更是大胆推测:好战的戈基人因其奇特的相貌特征一定是无比的凶悍。由此还原的戈基人形象更是令我们非常的惊讶:这是一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的人种!戈基人的相貌真的就像我们还原的这样的吗?会不会根本就不存在戈基人这种人呢?
      三千多年间,商朝灭夏以后,对依附于夏的部族进行迫害,聚居在中国西北部的羌族就是其中一支。羌族人因此被迫向南方迁徙到岷江上游一带。在这里,羌族人受到这里的土著居民——戈基人的袭击。在羌族和戈基人之间的三次战争中,羌族按照神的指示,用白石和木棍打败了使用雪块和空心麻秆作战的戈基人。战胜了戈基人的羌族,把白石奉为圣物。白石成为了羌族人心中天神的象征。直到现在,羌族的村寨中仍然随处可见当地人供奉的白石。
      位于理县四十一公里的桃坪羌寨依山而建,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原始羌族村寨。被建筑学家誉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和中国普通村寨有东南西北四个出入口不同的是,桃坪羌寨有形若放射状的八个出入口,这些出入口由十三个甬道组成,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的人出入自如,而外来人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指引,就很难找到出口。一旦发生战争,寨子里居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些甬道逃生,也可以避免和敌人的正面交锋而达到击退敌人的目的。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羌族人民就有了极强的战争防御意识。
      从羌族村寨中供奉的白石和那些用于作战的防御系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一地区,确实有着一场羌族与敌人之间的战争。与羌族为敌的真的是相貌奇特的戈基人吗?还是口口相传的羌族史诗对那段历史、甚至包括敌人的相貌有着艺术加工?在《羌戈大战》叙述中,我们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当戈基人的尾巴就要枯萎时,就预示着生命就要终结。戈基人便带上食物以及自己使用过的器具到一个山洞等死。这似乎告诉我们,这些石洞就是戈基人开凿的。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1985年,理县佳山寨的王天志一家在建造新房平整地基时,无意间挖到了一块巨大而规则的石块。在打开石块后,发现这竟然是一个由五块石块砌成的墓葬!在王家随后的挖掘过程中,先后出土了九个墓葬。我们发现,这些山洞大都是由五块完整而规则的石块砌成。而且,它们的底部无一例外的都没有铺砌石块。这些墓穴里埋葬的,会不会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戈基人吗?
      这些被王家人描述有着粗长腿骨的人显然长的十分高大。这与身材矮小的戈基人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王家并没有保留下当时从石墓挖掘出的尸骨,因此我们已经无法复原出这些尸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相貌特征,从而判断出这些人是否就是戈基人。
      在佳山上的一个山洞外,我们发现了一具人类的残骸!很显然,这是盗墓者在取走墓穴内的物品后,将尸骸遗弃在洞外的。这副尸骸尽管已经不完整,但是,我们仍然能通过死者的腿骨大致推断出这个人生前长的十分高大,并且死者的眼眶也并没有任何突出的特征。这个人骨骼和我们现代人的骨骼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这种人并不是身材矮小、双眼突出的戈基人!但是,那些被取走的物品是什么呢?能否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戈基人的线索?
      王天志家里存放的这些陶器,有一部分竟然是在羌族家庭中使用的双耳罐,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古代货币、饰物。如果这些山洞是戈基人的墓穴,又怎么会出现敌人的器物呢?今年六十五岁的王嘉俊先生从1991开始,就开始收集从山洞出土的文物。在2003年,王先生将这些文物整理起来,自己办了一个羌族文化博物馆。
      在王嘉俊先生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耳罐。双耳罐之所以设计成双耳的形状,就是为了适应古时羌族长时间的迁徙活动,以方便携带。在展出的青铜器中,有大量随葬的戈、矛、箭等兵器,而这些物品都是出现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从山洞中出土的货币,有最早出现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秦朝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这就可以为这一地区的山洞进行一个明确的断代:这些山洞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的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也就是说那些山洞,和三千年前就被羌族人消灭了的戈基人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些山洞的主人是谁,王嘉俊先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疑惑。
      距离汶川县县城三点五公里处的克枯乡,是一个紧靠杂谷脑河畔的羌族村寨。在这个不大的村寨旁,就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山洞。克枯人把这些山洞叫做“金洞子”,关于这些山洞的主人,这里更是流传着匪夷所思的传说。这些山洞竟然居住的是矮人!这些矮人是否就是戈基人呢?在当地,我们没能找到这二者之间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我们深入到山洞内,有了更惊人的发现!
      和我们之前发现的山洞不同的是,克枯乡的山洞显得更大,大约可以容纳五十个人左右。而且他们并不是由规则的石板砌成。整个山洞看似未经雕饰,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山洞的每一个角落都花费了颇多的心思。尤其是进石洞两侧的两个石床更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这样的山洞很显然不是墓穴,而是古代人们的居所!很难想象,克枯人口中描述的那种十几个人抬竹竿都要喊号子的矮人,会居住在如此宽大的山洞里,因此,使用这些山洞的一定另有其人!这些山洞的主人会是谁呢?生活在理县、汶川两县的羌族人自称“尔玛”。“尔玛”在羌语里就是本地人的意思。在这一地区生活了三千多年历史的羌族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这些山洞的主人会不会就是这些自称“本地人”的羌族祖先呢?
      汶川县垮坡乡是一个海拔在两千米以上的羌族村寨。村寨的东面有一座城隍庙。然而,在这座庙里,却没有供奉任何的神灵。谁也不曾想到,这座就连当地人都已忘了有多少年历史的城隍庙,在这里竟然扮演着火葬坑的角色!直到现在,每当村里有人过世,就会在这里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庙里。在史书《吕氏春秋·义尚》中,就有羌族人“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被俘虏作了奴隶的羌族人,并不担忧繁重的劳役,而害怕自己死后不能火化。可见,羌族人历来都是采用火化这一丧葬习俗。因此,这些山洞也不是羌族人死后的墓穴。
      在两千多年前,究竟会是谁使用这些山洞作居所、作墓穴?历史的久远,不仅让我们无法得出谁是这些山洞主人的正确答案,也让我们无法去印证戈基人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有着羌族人描述的那些奇特相貌的真实依据。《羌戈大战》这部羌族史诗尽管是一部口头文学。然而,所有一切的历史记载都不是空隙来风!一定有着适合它生存的土壤,《羌戈大战》这部史诗才能得以传承至今。我们又能否通过其它的方式去佐证戈基人的真实存在呢?
      标志着古蜀辉煌文明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着大量的双眼突出的面具。有一部分考古学专家认为,这些双眼突出的面具,就是史书中对古蜀国蚕丛部落双眼突出的真实写照。在史书《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是蜀人的始祖。而他就有着和戈基人一样双眼突出的相貌特征。难道戈基人就是古蜀的先民?
      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蚕丛衣青衣教民蚕桑”。就是说,蚕丛爱穿着一身青衣,在各地教导百姓种桑养蚕。蚕丛死后,人们便把他尊为青衣神,也叫蚕神。瓦屋山是一个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国家森林公园。山上的蜀王殿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以供奉青衣神的道观。今年五十岁的徐建华道长是蜀王殿的当家。他的祖父就曾是这个道观的道长。
      传说中的戈基人,三星堆的面具,典籍中的蚕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双眼突出!种种迹象表明:戈基人就是古蜀的先民!戈基人确实真实的存在着!但是,如今没有任何地方的人像戈基人那样既双眼突出,又身材矮小、长有尾巴。是数千年的进化使现在的人们不再具有戈基人的相貌特征?还是戈基人在与羌族人的战争中消失了?
      三千年前,羌族从中国西北部迁徙来到四川岷江上游,已经学会了耕种。他们必须根据季节的变迁去播种、去收割。而这一时期的戈基人却以狩猎为生,打猎所获的食物足已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从而用不着天天劳作。正因为这样,戈基人被羌族人嘲笑为懒惰的人。直到今天,在羌族人心中,仍然保存着对戈基人丑陋相貌的记忆。人们在谈论起这种怪人的时候,也总会因为戈基人不会耕种,只会狩猎,便用懒惰和贪婪的字眼儿来形容。因此,我们并不排除《羌戈大战》丑化了戈基人的可能性。事实上,以肉食为主的戈基人在长期的野外狩猎活动中,形成了健壮的体魄和高大的身躯。
      同时,迁徙而来的羌族所拥有的农耕文明,逐渐取代了戈基人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羌戈大战不一定是一场充满刀光剑影的厮杀。在这片戈基人和羌族共同生存的空间里,两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融,并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羌族文化。
      在数以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戈基人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后人依然在生活在那崇山峻岭之上,在那一个个散落在岷江流域的村寨之中,在那更加广阔的天地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帖] 西南巡礼

    四川燕子沟现罕见红石奇观 绵延四十公里(图)
    ---------------------------------------------------



    中新社甘孜磨西十月十八日电 (肖青 霍潺)面积达二百万平方米的罕见红石滩近日现身四川藏区燕子沟。据专家称,如此大规模的由地衣类植被附着而形成的红石滩非常罕见,堪称世界奇观。
    燕子沟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内,著名的贡嘎山东侧。海螺沟景区系世界上纬度最低、海拔最低、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冰川公园。燕子沟沟长四十公里,面积一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今日上午,记者在燕子沟小南门关附近看到,一片片红石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片片红叶,与两岸高山顶上洁白的雪峰、山坡上层林渐染的枫叶交相辉映,构成了美轮美奂的藏区秋色。

    据海螺沟景区管理局营销和质量管理处处长贾瑞东介绍,红石滩主要集中在小南门关沟和冰川尾部红乱石窖附近。红石滩系一种红色的藻类植物(地衣的复合体)依附在岩石表面而形成,在湿度、温度、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这种植物就会在岩石的表面自然生长,大概四五年后就会死亡,然后再生。

    据悉,燕子沟景区于今年七月起开始运营,奇特的红石滩迅速成为最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9 06:46 ,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