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9|回复: 3
收起左侧

[风土人情] [推荐]江南纪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4-6-5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所说的江南,一般意义上是指从长江南岸一直到浙江的嘉兴、湖洲那边一片,旅游景点也是以苏州为重,身为江南人,也许是对江南的美景已经是熟视无睹,倒想去看看天高地远的西北风情。看见一片介绍江南景点的,顺手转贴过来,愿对想来江南的人士有所帮助。

    我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次想到这首词的时候,总是又增一分对江南的向往。不过用"忆"来形容却是不很恰当,因为虽然我生于江苏,长于江苏,但我家却是在长江北岸,在没有去过江南以前对之的向往我和来自东北或西北的同学也差不了多少,五十步和百步的分别而已。
    在某种意义上说,江南在我的心目中等同于江南水乡(其实我的家乡也是水网密布了),也就是说苏州一带才是我所向往的江南,没有了小桥流水人家,就算是江南的城市也不能给我水乡的感觉。因此,南京、上海我反反复复去了若干次,在沪宁线上也杀了几个来回,也不能算是到过了水乡;有时在车窗里已经看见了江南水乡的轮廓,"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这次实现了蓄谋已久的去张家港暑期社会实践,离苏州已经是一步之遥,但是又险些抱憾而回。终于在劳累了一周,赶出了一个体育馆方案投标之后,院总专门派了一辆桑塔那陪我们出去看了看。但仔细想想还是不值,要是这投标是个私活的话,不中标都够去趟新马泰了,要是中标了直接就是去欧洲了。Sigh,不过这年头咱也特容易满足,人家能出车陪着去已经不错了,毕竟是社会实践嘛,光剥削不陪你出去玩你也没辙。//Shrug.
    由于时间是由对方安排的,所以分了两趟出去,每次都是当天去当天回,7月16日去了周庄、同里,回来是顺便看了看苏州的桐芳巷。8月1日实习结束又去了宜兴和无锡。同去的清华的只有我和"zai3"一对难兄难弟,想起flower和kid去周庄都有PPMM陪着,我真是郁闷得很。嘻嘻!
    周庄
    7月16日一早5:20就起来了,5:40出发,驱车直奔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辖下的昆山市西南,西近苏州,东临上海,四面环水,与上海大观园号称是淀山湖畔的两颗明珠,不过我在湖畔奋力望了望,还是没看到大观园。
    春秋战国时期,周庄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营宅周庄,躬耕起家,通番经商,遂为江南巨富。由此周庄商贾云集,民物殷阜。
    自从陈逸飞先生的油画《双桥》被小平同志作为国礼赠送国宾之后,默默无闻的周庄一下子名扬海外,可谓"墙内开花墙内香",这几年更成为国内的旅游热点。吴冠中撰文称"黄山几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匡亚明称周庄"乃人间仙境","人生不到周庄游将是件憾事。"这些溢美之词未免言过其实,有时希望太大往往失望也大,看了周庄以后我很难没有这种感觉。不过我觉得用所谓"憾事"什么的来形容未免有点一般,缺乏想象,溢美之词最甚者是听我导师说的一个国外建筑评论家关于印度泰姬玛哈的赞美,他说世界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去过泰姬玛哈的,另一种是没去过泰姬玛哈的。我当时听了以后都傻了,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更有力的言辞能表达对一座建筑的最高赞美了。
    扯远了,还是说说周庄吧。
    初到周庄
    一早还不到7:30,我们就到达了周庄,花了10元的停车费后我们就开始走在了周庄的大街上,不过看周围的街景跟一般的镇子也没什么区别,一点水乡的感觉都没有。同来的吴总告诉我们要走进去才能看到周庄的古镇。
    刚刚停了车,停车场的大爷告诉我们司机可以免票,别人都要买票的,不然进不去,因为通进周庄的就只有两座小桥,上面一把,"此桥是我修,此船是我开,要想进庄去,留下买路财。"我们有点不信,想先混混看,溜达到桥边一看,因为还早,把桥的人还没上班呢,我们暗暗窃喜,三个人可省下了105元呢。不过后来一看,里面的各个景点都要查票的,sigh,没办法,在进全福寺的时候只好又补买了门票。这种通票的形式真是黑,35元包括了所有的景点,其实要查票的也就那么几个重要的,但你没票还真是看不了。想想还是北京的景点门票便宜,想当初我去北海公园的时候门票才五毛,凭学生证还有半价,真是难以想象的便宜,要是与北海同样规模的公园在别的地方,门票没30下不来。不过说真的,司机凭驾驶证还真的可以免票,哪里都可以进去,所以提醒大家,如果已经考了车本,去周庄的时候别忘了带上,门票就可以省了。周庄的吃的也是不敢恭维,因为到得早,我们就想去周庄古镇里面再吃早餐吧,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我们在古镇里面唯一的一家早餐店(饭店很多可就这一家卖早餐)硬着头皮吃了一顿馄饨还凑合、可油条和烧饼硬得跟鞋帮子似的而且价格还不便宜的早餐。早知道就在古镇外面吃江南最经典的糍饭糕算了。看来垄断真的是要不得的啊!
    周庄印象
    周庄的游览门票上写着"中国第一水乡(NO.1WATERCOUNTRYOFCHINA),但是如果这是事实,那中国的水乡也的确是不怎么样。
    由于商业的侵蚀,水乡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纯净;满巷子里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招牌和旗帜,五颜六色,简直就是一个缩水了的上海南京路。前店后宅的格局倒还是保留着,但也不可能是满巷子都开满了店面啊,周庄人民的购买力想必没那么大,就算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也没必要这么过分,而且店家的生意也不怎么好。
    沿着古镇内的"井"字形的河道的一面的"宅"还依稀可以看到水乡的风貌,近水咫尺的"美人靠",几乎家家都有的直接延伸到水中的小埠头,还有那错落的屋檐和屋檐下用竹竿支起的漏窗。岁月的沧桑在民居的粉墙黛瓦上留下了班驳的印记,但其中不少后来的重新粉刷和加建虽不明显,但还是破坏了这种历史感。而且跟其他种类的民居(比如皖南民居、贵北民居)相比,周庄的民居(属江浙民居)显得缺乏特色,少有个性。除了与水发生关系的地方还有一些可观之处外,其他地方确实是显得一般了些,纤巧有余而精致不足。
    周庄的门票上印了有10个景点,双桥因画而出名,富安桥就是入口的那座,没门票也一样看。所谓"澄虚道院"就是一座三进的院子,周庄棋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有点棋类的藏品而已;迷楼就更是骗人了,几个"迁客骚人"在那里喝了一次酒就出名了,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上去的人没有不说上当的。什么"叶楚伧故居"和"周庄博物馆"我压根就没进去,也没打算进去。值得一说的也就是沈厅、张厅和南湖园全福寺。
    全福寺
    沿着周庄的小河一直往南走,就是南湖,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之畔。到了湖畔再往回一转,才是全福寺的山门,颇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来到全福寺的时候还早,我们还没有吃早餐,寺里面除了我们一个游客也没有。
    全福寺是由周迪功郎舍宅而建的,一向享有"水中佛国"的美誉。寺内殿宇雄伟,虽不能说壮观,但也颇有气势。整个寺院面水而建,离山门几步之遥就是南湖的湖水,放眼望去,烟波浩淼,心胸为之一宽。但是全福寺山门前的牌坊建的委实有点局促。由于建筑面向正南,而湖岸却是斜的,沿湖岸修建的透空院墙直楞楞地斜插到了牌坊的脚下,看着就很是不舒服。
    穿过山门发现寺内是别有洞天。一般的寺院往往依山而建,只不过是一进又一进的殿宇和院子,很少有水面,有的也仅仅是巴掌大的一个放生池而已。全福寺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却有好大的一片水面,要跨过一座拱桥才能到达寺院的大殿。我们到来的前几天苏州刚刚发了大水,周庄是首当其冲。看全福寺的山门、大殿等建筑的墙上,可以明显的看出距离室内地坪大约50公分的地方赫然有一道青绿色的印记,想来那几天全福寺真的全都给泡在水里了,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水中佛国"了。
    寺内的建筑还真的不少,僧舍、厢房有不少间,不过都没什么可看的,有一间通过九曲桥与大殿前院相连的阁楼还颇为精致,可惜不让进去看。三层的藏经阁是全福寺也是古镇的最高建筑了,在镇上经常能不经意地看到它的一角。由于饿着肚子,我们无心恋看,匆匆地就打后门出来了。
    至于全福寺何以名为"全福"也没搞明白,只记得乾隆有自封为"十全老人",这"全福"不知是否有什么典故。
    沈厅提到周庄就不能不提到沈厅,沈厅是当年的巨富沈万三的后裔建造的清代建筑,是周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说起沈万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就是周庄随处可见的"万三蹄",没进古镇还在周庄的新镇上就看见沿街不少店铺里都在出售"万三蹄",柜台上放着成大盘的烧熟的红彤彤的蹄膀,香味老远就能闻到,后面的柜子里也放满了盒装的。问了一下一只蹄膀也就15至18元,不过还是没吃,主要是看那些店每家都烧了一大盘,可每天的出售量根本没那么多,也不知道那些蹄膀烧了多少遍了,估计是烧了又凉,凉了又烧,怕吃坏了肚子,只好忍着馋了。奉劝大家去周庄的时候最好也别太馋,就算是实在想吃也最好买那真空包装的,自己带回去,别在那儿吃坏了以后的旅游计划全给耽误了。
    说沈厅规模大,一是因为它占地面积大,达两千多平方米,二是它的建筑面积也大,共有房间90余间,三是建筑规格也最高(在民居里)。寻常人家在街上也就占一个开间,而沈厅在街面上占了达5个开间,眼下除了中间的开间是入口外,其余的都已经是店面了。
    沈厅最突出的特点是天井的设计。从堂屋往里,几乎每一进都有左右相对的两个小天井,面积不过一个多平方米,高达两层,里面或种芭蕉,或植翠竹,又或是一个小水池,既可采光,又兼作通风。而且这样的比例似乎也未使人感到压抑。
    还有一点就是沈厅对空间的利用,二层设计的很巧妙。因为堂屋等主要的空间均需要较高的空间,因此沈厅的二层基本都是沿主要空间的周边布置,二层开以花窗,有的看到是堂屋(跟吹拔似的),有的看到的是小天井,还有的看到的是层层叠叠的屋顶。可惜当时看得急,没法画下来,现在回忆已经有点记不清楚了。
    建筑的很多中轴线的开口都有雕花牌楼,但都很简洁,虽然跟著名的江南雕花楼的相比就差了很多,不过也是很可观的了。
    建筑一层的一侧开了一条长长的甬道,贯穿始终,沿之返回,就是沈厅的出口了。
    张厅
    离双桥二十多米远,就是著名的张厅。张厅比沈厅的年代更为久远,始建于明代;和沈厅相比建筑规模略小,共有房间70多间,建筑面积一千六百多平方米,但这种规模也是一般民居望尘莫及的了。
    同为江浙民居,张厅的建筑风格与沈厅大同小异,只是开间与进深略小。从大门进去也是一进进的堂屋与院子,侧面的一层也有一条和沈厅一样贯穿始终的甬道,可能当时的作用是用来作为辅助的(如货运)的通道,可以不影响中轴线上厅堂等主要空间内的家庭活动,这与现在比较高档的别墅或公寓内厨房或工人房有一个单独的出入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吴冠中先生所题的"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建筑群有一座后花园,一直在厅堂里穿行后突然见到敞亮的后园以及后园内的绿化令人豁然开朗。引自周庄河道的水一直流到后园并形成一个小池塘,船就是从这水道进入家中,但架在水道上的水榭和石桥使得净空很小,也就不到一米,不知道当时的船是怎么通过的,不过也许是因为最近发大水使水位升高的缘故吧。水榭里几个"红领巾导游员"正在一板一眼地练习背诵讲解词。
    作为明代建筑,张厅也有一些与沈厅不同的明代建筑的特点,主要就是比清代建筑简洁。第二进的堂屋通常被称为"纱帽厅",其得名是因为屋梁与短支梁之间的木雕是模仿了明代官员纱帽的帽翅的式样;后来去的同里的退思园中也有一间同样的"纱帽厅"。厅内的家具也是典型的明式家具,简洁到极至,除了必要的构件外没有任何累赘,不象沈厅内的清式家具那样繁缛。靠背椅的靠背就两根立棍和一条横棍加一块靠板;八仙桌更好,就桌面和四条圆桌腿,不过我发现条案两边的一对高几却比较复杂,我怀疑不是"原配"的,可能是后来错加成清式的了。简单的美是美的极至,是对美的最终的追求。这不止在建筑,在家具,而且在非艺术的领域里都有所体现。
    MISS VAN DE LUO的"少就是多"的提出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数学家、物理学家在求得一个公式或一种理论的时候也总是尽可能的希望它能达到最简单的美,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理论的建设也就是出于对这种简单美的追求。
    我们去张厅的时候建筑内正在模拟户主办喜事的样子,第一进厅堂里有一组新郎新娘以及司仪等的蜡像,栩栩如生,吹鼓手脸上的青筋暴露,仿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侧面的甬道里隔一进就挂一个大红的长腰灯笼,给建筑平添了几分喜气。
    离周庄
    离开周庄的时候还不到中午十一点,所以我们就取消了在周庄吃"万三蹄"的计划(当然也有点担心那不新鲜),驱车去同里的途中在吴江的阳光大酒店用了午餐,不用我们自己掏钱就能饕餮大餐一顿的感觉真爽。
    由于一直以来对周庄寄予了比较高的期望,所以看了以后有点失望。周庄的景致入画有余但却很难入照,一方面是因为人太多太挤,但最重要的还是景物和建筑还是有些缺乏特点,在照相机的取景框里看到的实在是很难令我按下快门,或许是我的眼睛缺少发现吧。写生则不同,作画者的二次加工可以给景物赋予新的东东,并起到去芜存精的作用。途中就看到了好几拨在写生的DDMM,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好电视上又在介绍周庄的风致,居然说道周庄的静谧,我是没感觉到,走了一路除了8点前的一会没什么人,后来就一直在喧嚣中度过(上海来的游客又多又闹),而且这还不是大礼拜。还有说什么"周庄的水不是很清,但里面沉淀的是历史,",真实让人FAINT,明明水被污染了还这么贴金。SIGH。也许是我过于挑剔了,在一般的游客眼里周庄还是颇有魅力的,看他们参观时的饶有兴致就知道了。
    离开周庄我们又去了同里。
    同里
    在太湖的周围散落了许多水乡小镇,周庄、同里、鹿直,木渎等等,每一个都有自身的特点,在从吴江往同里的路上我们就看到指路牌显示右手不远就可以往木渎去了。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全都去看,只好有选择的看一些了。在吴总的推荐下我们接着去了另一个著名的水乡小镇--同里。
    初到同里
    同里到周庄的直线距离很短,从水路走也就20公里左右,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但从陆路绕行的话得先回昆山,再到苏州,然后到吴江,最后才到同里,路程大约是水路的八倍左右,时间也要长一些,大约两个小时多。由于我们的车停在周庄,如果坐船的话还要回周庄取车,所费时间更多,所以还是选择了开车去同里。建议如果大家没车的话去同里还是坐船好。
    到同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同里和周庄同为水乡,但同里和周庄又有所不同。在尺度上来讲,同里的尺度比周庄略大。周庄的河道一般只有6-8米宽,而同里的河道一般有十多米宽,河道两岸的建筑的尺度也比周庄略大。在民居的保护方面同里也没有周庄保护得那么完整,新建的民居比较多,对古镇的尺度有一些破坏,但总的说来还是保有了水乡的特色。
    比周庄毫不逊色的是同里的商业气氛。刚刚进入同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道路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面,还特地辟出一条街道命名为"明清街"专营各种纪念品。街边还有一家酒楼叫做"三毛酒家",奇怪的是周庄也有这么一家叫"三毛酒家"的。看来同里似乎有点故意和周庄怄气的意思,周庄有"双桥",同里就来个"三桥",在初进古镇的大道两边就可以见到"三桥"的宣传灯箱,不过后来到现场一看,是有三座桥,不过其中两座离得还算近,第三座离得实在是远了点,有点太牵强了。
    同里的古迹比周庄要少,但退思园确实不错,去同里的目的也在于此。
    退思园
    两丈余高的粉墙之内,藏的就是著名的退思园。
    "退思"二字,是取告老还乡,退出官场之后而有所思之意。
    退思园的大门很不明显,只是一个简单的砖雕大门,一进大门就是一个三进的院子,第二进的厅堂也是"纱帽厅"的形式,一般是主人用来会客和公事的,我们走得有点累了,还在里面的明式家具的太师椅上坐了一会,很舒服,有点当地主的感觉。
    在第三进的厅堂后是一个窄仄的天井,然后就是高墙,院里植以密密的翠竹,同去的误以为这就没了,其实旁边另有一侧门,绕过侧门却别有洞天。
    侧门后的这组建筑和刚刚的第一组院子平行,但无论是建筑还是院子的尺度都大很多,尤其最后一进是一座两层、七开间的小楼。
    我们进去的时候正有一个剧组在里面拍戏,演员们可能刚刚拍了一上午正午间休息,一些古装打扮的士兵东一堆,西一堆地躺着。进堂屋看见两个很PP的MM(也是古装打扮)正吃午饭呢,大概是女主角吧。后来绕了一圈回来看他们已经开始拍了,女主角正换了妆匆匆往楼上赶,一个满身是血,颇有些阳刚气的男子在听导演说戏,不少饶有兴致的游园者在一边指指点点。跟一边扮演小兵的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在拍电视连续剧《刘伯温》,似乎正在拍一段"公子遇危难,小姐绣楼藏"的经典故事,是不是这样只能到时候看了电视才知道了。于是又感叹了许多现在古装戏泛滥、清幽的园林已经被商业化充满了铜臭等等。
    从堂屋往南是一个堆有一些假山的院子,一些演员为拍武打场面正练功呢,再走就出了退思园的后门了,于是又退回到刚刚的院子里,接着往东走。
    这一组建筑再往东,穿过一道侧门,是退思园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
    中国园林讲究经营,尤其要小中见大,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多的内容,体现出寄情于山水是最高的境界。退思园里的这一组亭、台、楼、阁、榭、舫错落有致、相互呼应地分布在一潭碧水的周围,高高低低的小径把它们串在一起,借景、对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刚刚从侧门出来就是一个挑在水上的半亭,亭子四周是一圈"美人靠",一些颐养天年的老人们正靠在上面休息,可能是当地的居民吧。
    从半亭向右一转,没几步就是一个石舫。说是一个,其实是半个,有头无尾,舫头直伸到水面当中。从石舫出来再接着向南向下走就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下面的一层很低,几乎与水面相平,号为"观鱼",沿楼梯而上二层,整个小园尽收眼底。小楼依假山而建,一二层都通过"小飞虹"与两侧的辅助建筑或假山相连,沿假山拾级南下,还有一个小小的后园,小楼和假山把后园和碧水划分成了两个天地。
    小楼的正北面是园中的主要厅堂,温文尔雅地端坐在小园的最北面,前面的平台很开敞,从平台又可以回到刚刚近来时的半亭,绕了一个圈圈。
    这一片园子里的建筑很多,但相互呼应而不杂乱,在不经意中有着秩序,而且有些建筑还颇有些意思。
    首先是石舫。半个舫身的构造本来就很少见,更特别的是舫本身是下石上木,舫的地面以下是石头的,上面的建筑是木结构,而且结合得让你不易察觉。舫身的窗户也很有特点,不象一般的木结构建筑是一扇扇的平开窗,而是自腰身到檐下一层一层的上推窗,共有四层。身处舫内,外面的光线通过一层一层开启到不同程度的推窗的漏隙洒满了舫内,诗意地变幻着。坐在舫边的凳上通过漏窗看外面的园子也一样别有风致。
    还有一个更富浪漫色彩的是位于主厅堂西侧,与刚刚前一进园子里的二层楼相连的一座二层小楼,据说是小姐的绣楼。绣楼面向这片园子,却无法在这片园子里登上去。这就有了故事:小姐养在深闺,却也需要一些情趣。闲来无事的时候登上绣楼看看楼下的风景,却发现一位翩翩公子在园中读书,于是乎小姐用个绣球、手帕或纸条什么的丢过去,击中了公子。公子见了小姐自然心向往之,可找遍园子周围却无法上去,可望而不可及,着急啊!小姐在楼上乐不可支,嫣然一笑,关上窗户撇下这只呆头鹅回屋休息去了。我们仔细找了找,终于发现通绣楼的楼梯藏在了前一进园子的二层楼内,而且还在一层的中堂之后,真是隐蔽的很。虽然现在也没小姐,我们还是爬上去到绣楼转了一圈。想想当年的公子被小姐耍得也真惨,而且就算找到楼梯了要是碰上老爷夫人正在中堂前坐着,知道了楼梯在中堂后都无法上去岂不是更干着急了。嘻嘻!离开了这片小园,穿过一个院子,就到了退思园的后门,高墙外就又是喧闹的尘世了。这墙内墙外仿佛是两个世界,在院子里走了一趟似乎有一种出世入世的感觉。
    又回忆起了上海城隍庙的豫园,感觉到退思园和她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这种出世入世的感觉,两者都是在纷繁喧嚣的世俗尘世中,在高墙之后隔开一个世外桃源,当然上海的城隍庙附近更为世俗化,更热闹。但退思园外的广场相对同里来说已经是同里最热闹的地方了,到处是商业街和店面,还有很多的公共建筑,如文化馆什么的,园子对面还有齐康先生设计的同里电影院。
    其次是两者在空间的经营上一样的精致,一样的巧妙。都是在不经意中由不很显眼的入口进入,在绕过了几个院子后豁然开朗,才到达一个主要的园林空间,主要空间的布置和安排方式也和豫园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有小品也很相似。豫园里有一块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玉玲珑",退思园里也有一块很相象的太湖石。
    出得圆后我还忍不住在后门外的摊上买了两件小玩意,当然激烈的讨价还价是免不了的功课了,在摊主大妈大呼赔本了卖后终于成交了。这也是在外买东西例行的,其实要真的赔本她才不会卖呢,反正在她来说不这么说一下就不舒服,就跟我们买主不砍砍价就不舒服是一样的。嘻嘻!不过这样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双方都很满意就是了。
    退思园之余
    同里的古迹不是太多,也没有周庄的张厅和沈厅那么有代表性的,看完了退思园,剩下的几个景点规模都很小,大多是用来凑数的,尽管门票上看着还颇为可观的有那么好几个景点似的。
    现在想来只依稀记得有那么几个院子,进数比较少,最多的也就五进吧,有在最后的一两进是二层的,少数在翼侧也有一条辅助的甬道。现在这些院子都被充分利用了,不少展出着一些也不知道于这些院子相干不相干的物件,也就算个小博物馆吧。商业气氛在这里依旧是无处不在的充斥着,几个小院的首进都安排下了纪念品的零售处,只是真正光顾的游客还是很少,不过卖东西的大姐大妈们似乎也不在乎,看来是没承包的原因吧。
    别的没什么值得一说的了,就有一个。一个老院子的门窗玻璃很有些高技派的意思,不用胶泥粘,也不用钉子,完全用活动连接。两片木格栅把一块透明玻璃夹在中间,又有榫头将木格栅固定住,跟现在的点式玻璃的活动连接颇有些异曲同工,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啊。我和同去的小张研究了半天想取它们下来,开始一直没成功。小张说没戏了,没这么容易拿下来的,可又不敢和我打赌(他输了我一大笔了已经)。他出去了后我又琢磨了会,终于给全卸了下来,拿出去给他一看:"我说是可逆的吧,"他也只好服了。赶紧又悄悄给装了回去,怕看门的大妈看见了要罚款。
    离开同里已经是下午快四点了。
    苏州
    去苏州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大型的电器市场,我们特地下来买了不少的D版VCD,颇是价廉物美。也许是比较困了,在车里就睡着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进了苏州。
    苏州是江苏省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城市,古称平江府。别看现在苏州连个省会都不是,但过去平江府可是不简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过去一向是排名在杭州之上的。就算是南宋后偏安一隅于杭州,平江府也一直声名不堕,号称"一府抵半国",就是说平江一府的鱼米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当时平江好象是包括无锡等地的)。近代以来由于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的顶端优势的影响,以及建国后被抑制上海的政策倾向所牵连,以至今日的苏州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虽然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显赫有所降格,但"东方威尼斯"的称号使得苏州依然是名声在外,再加上甲天下的苏州园林(中国四大古名园苏州独占其二)和著名的苏州丝绸和刺绣,苏州成为来江南的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拙政园和留园自不必说,出名的还有虎丘、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西园、寒山寺等等,其他还有好多有名的胜迹,实在记不清楚了。不过我们此行上述的名胜却一个也没去,我们由于时间的关系(需当天返回),只是要看看桐芳巷。
    桐芳巷
    桐芳巷是苏州近年规划建设的一个高档居住小区,由于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价值,因此得了不少的奖项,也常见诸报头刊尾。由于司机不太认识路,吴总又指错了道,折腾了好久我们才到了桐芳巷的大门。
    规划上桐芳巷采取了"围城式"的布局,周围是沿街商业,尺度比较大,中间是层数较少的住宅,由于地块毗邻狮子林和拙政园,这不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闹中取静的必要。
    建筑方面,"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桐芳巷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从入口的牌坊到各弄区的牌匾、对联无处不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良苦。由于地处闹市不可能有大块的公共绿地,因而散落在各处的小块绿地、假山、芭蕉、翠竹恰如其分地点缀着粉墙黛瓦的总体基调,这种"化整为零"的思想可不是大大咧咧的北方建筑风格所能作到的。垂花门、檐口、椽子、雨蓬、提栈等建筑细部的设计更成为了其后苏州小区建筑设计的标准构件。
    总的感觉江南的住宅小区在尺度上还是很宜人的,也很精致。不过在北方呆得久了,初看到南方的住宅总感觉其排与排间距离太小,有点不习惯,其实人家是按照当地的日照间距,肯定是美问题的。
    苏州的房价也不高,桐芳巷里最高档的带园林的别墅才五六千一平米,跟北京的天价相比还是可以接受的。由此我总是想到今后的社会如果真的发展到了网络办公的时代,我就在江南小城住着,通过网络拿着北京的薪水,倒是很爽的。XIXI
    苏州印象
    虽然只是在车里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苏州,而且一小半的时间还睡着了,但其城市面貌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平心而论,苏州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国内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旧城保护方面,尽管比她做威尼斯有些过誉。
    沿街建筑的后退红线和高度的控制上都很恰当,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特点在沿街的中低层建筑(一般根据街道红线宽度的不同而有不同限高)上仍然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苏州也用坡屋顶和披檐,但在高度和进退上经营的很具匠心,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大屋顶、"瓜皮帽"不可同日而语。整个城市统一而协调。苏州的住宅和居住区建设也不错的,刚刚所说的桐芳巷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
    前一阵子看有网友说看了余XX先生的一篇大作,颇为向往,但到了以后却大失所望。窃以为这种骚人的酸文游记最是不能在旅游之前看的,十之八九会让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感觉上当的。故旅游前还是看点实际的纯介绍性的文字,文人的游记还是留到回来以后或是隔一段时间后对照着看,反而会有故地重游,举一反三的收获。
    桐芳巷门口的饭店的那顿晚餐很不爽,小姐都爱搭不理的,菜口味又差,连食梯都没有,伙计端的菜很容易就碰着客人,大家慎之。苏州的好印象大打折扣。
    回到张家港宾馆已经晚上快10点了,洗洗就呼了。
    宜兴
    宜兴号称"陶都",和"瓷都"景德镇并称于世。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祖先就发明创造了陶器。如今的鼎蜀镇方圆数十里仍然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这里出产的紫砂壶是闻名遐迩的特产。
    宜兴是江苏最南的一个县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和浙江、安徽两省接壤。它的西南山秀林密,峰高谷深,"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东、西、北三面则是富饶的太湖平原,湖泊荡,星罗棋布,港湾河渎,四通八达。
    宜兴古称荆溪,秦汉两代叫阳羡。后晋惠帝将阳羡改名义兴,至宋太宗(赵光义)年间为避讳皇帝名号而改为宜兴一直沿用至今。
    宜兴的名胜古迹众多,自古文人墨客偏好于此,陆机、王羲之、苏东坡、岳飞等在此多有咏题。到明代以后唐伯虎、文徵明等江南才子诗文书画更多。我们来宜兴却主要还不是冲他们而来,而是久闻这里的二洞--善卷洞和张公洞--可与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争艳,不可不看。
    正好陪我们参观的吴总也没来过,于是我们在实践结束的最后一天清早就驱一子弹头车直奔宜兴而去。
    善卷洞
    善卷是四千多年前唐尧时代的一位贤人(也是诗人),为了避虞舜禅让给他而隐居此洞,因而得名。甚至有传说说善卷非但不肯接受,还认为这是舜侮辱了他,污了他的耳,于是他忙到河边清洗了一下耳朵,遂南逃,以此洞为藏身所在。
    善卷洞坐落在宜兴西南祝陵村的螺岩山中,距宜兴城25公里,现已有公路直达洞前。全洞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游览全程约八百米。洞分三层,层层相连;又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蔚为壮观。
    在一个公园里走了一段路以后,就来到了位于中洞的入口。把着洞口的是一座大石笋,7米来高,名曰砥柱峰,据说已经长了三万年左右。转过砥柱峰是方圆千余平米的狮象大场,因其中的"狮王"、"象王"巨石得名。拾级而上就是上洞那方圆比狮象大场还大的"云雾大场",里面有"万古寒梅"、"荷花倒影"、"蜗皇池"、"盘古开天"等造型,恕我记性差且笔拙,无法一一描述。
    下洞狭长,为180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一个6米高的瀑布飞流直泻,穿过四重门(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万马门),一直流到水洞。
    善卷洞最有特色的就是这"水洞泛舟"。从下洞末端的"洞庭西台"十人共一舟,沿120米长的地下河迤俪而行,转过三道弯才到达洞口。弃舟登岸,只见壑厅四壁皆为古今中外游客的吟咏。
    张公洞及其他
    出得洞来就是觉得洞内的灯光设计不到位,比我早些年在神龙架看的"蟠龙洞"的灯光差了不少,即使人手一个小手电也不成。看来是好久没投资了啊,现在可能还是大多吃的宜兴储南强先生倾其家财于1921~1935年间修缮两洞的底子。
    善卷洞外是善卷公园的院子,山下就是祝陵村,传为祝英台埋骨所在,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传说便发生在这里。近旁有依此修建的"碧鲜庵",反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祝英台就是女扮男装在此读书,"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的石碑尚存。一种物是人非的别样的感觉,不时从眼前翩然而过的一对对的凤蝶不由得让人相信这传说是真的。
    近旁还有善权寺,是为善卷寺之讹。
    再向外走两侧尽是紫砂壶的店铺,价极廉,且叫卖声极甜,然我等皆不顾而去。
    张公洞与善卷洞齐名,两者的风格又有所不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能去看看,只是听说了关于它的传说,汉代的张道陵(就是那个张天师,专管捉鬼驱魔的)和唐代的张果老(八仙里倒骑驴的那个白胡子老头)都在此隐居修炼过,号称"张公福地",因而得名"张公洞"。此洞与善卷洞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洞中有洞",其中"海王厅"最为著名,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应该去看看,既然都来了。
    无锡
    江南的城市我感情最深的是无锡,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大概四岁吧)就去过的原因吧;而且沪宁线上除了两头的南京和上海,去得最多的就是无锡,前后一共去了三次。
    小时侯那次去无锡现在已经没太多的印象,但却给了我最早的江南的概念。依稀记得的只是动物园里的狮子和鼋头渚那绕过山头而豁然开朗的太湖,前者是小儿的天性,后者却不能不说明空间给人的巨大的震撼和冲击,那种收放抑扬的变化在我的脑海里经二十年而不磨灭,以至于在大四的绿化课上当鼋头渚的幻灯片映出来时我竟下意识地说出了它的名字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
    二次去无锡是两年前的那个暑假,我留下的印象是干净而清新,城市建设得也很快,中心的商贸区已经初见规模。姨妈的契儿陪我看了鼋头渚和锡惠公园里的寄畅园,虽然无锡的名胜不如苏州那么多,但这两处还是很不错的;其他如三国城、水浒城什么的都是假古董,没什么意思,不去也罢。
    寄畅园这次我没去,为了避免走样就不写了吧,不过确实是很不错的,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即仿其建造。就把这次去的灵山大佛和鼋头渚写了吧。
    对了,"惠山泥人、肉骨头、小笼包子和油面筋"是无锡的四大传统特产,还有"玉露蜜桃"更是古时贡品,诸位大虾去的时候切莫错过。
    灵山大佛
    太湖虽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但太湖的开发机遇却大多被无锡人给抓住了,同在太湖之畔的苏州和浙江湖州就相形见绌。灵山大佛就位于无锡近年来开发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我们从宜兴出来就抄近道直插向灵山而来。
    灵山大佛面临太湖,背倚灵山,左青龙,右白虎,地形灵胜,风水佳绝。我把大致的规划布局写一下,大家没去过的就充分想象吧。
    景区前广场上是号称"华夏第一壁"的灵山照壁,长39.8米,高7米,最厚处1.9米,照壁正面为"灵山胜会"大型石刻组雕,神仙道佛,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为"唐僧赐禅小灵山图"和两篇铭文。
    灵山景区门楼为城楼式,上悬赵朴初先生手书"灵山胜境"四字匾,在此买的门票比较新奇,是磁卡式的。由此入园达佛手广场,有大佛右手之1:1复制品,印相为"施无畏印"。再经过祥符三桥(大觉、慈恩、普渡)过放生池而至祥符禅寺,禅寺的具体细节跟一般寺院相仿,不浪费笔墨了。
    接着是杏坛广场,在此可瞻仰大佛的全景。
    大佛高88米,用青铜700余吨。从杏坛广场经218级台阶即达大佛基座,内藏佛教文化博物馆和灵山万佛殿,说是用铸大佛的剩余的青铜铸了9999尊小佛(其实就是让人捐钱请个佛回家,钱多少不同佛像的等级也不同)。伴随218级台阶的七层浮雕倒是颇为精美,找个好点的角度还可以拍出大佛摸头的照片来。
    大佛的设计很不错,无论你站在哪个距离,大佛那略倾的头部好象一直在看着你似的。但整个景区的建筑设计却不敢恭维,园内的那些仿古建筑虽不地道吧也还看得过去,门外的那些三产的建筑物就实在不忍目睹,不说也罢。//SIGH
    鼋头渚
    去了三次无锡,就去了三次鼋头渚,或许真的有点缘分吧。
    第一次去是晴是雨已经不记得了,最近的这两次都赶上了雨。杏花、春雨、江南,吹面不寒杨柳风,好象都是一回事。没有雨的江南实在是让我不敢也没法想象。从第一声春雷,雨就开始了,到了梅雨季节更是象"人来疯"似的淅淅沥沥下个没完,就算是出了梅也还是没个放晴的意思。心情要是好,这春雨清新轻快,可要是有点离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小的时候在梅雨季节里就经常搬一只小板凳,坐在堂屋的门口,看着檐口的雨水慢慢聚集,从滴滴嗒嗒逐渐变成细线,又哗啦哗啦地变大,然后又变回去。一根两根地数着这雨线,早就不知道数了多少个一百了,可就是没个尽头,盼着雨停了出去躲猫猫的愿望也就随着这没个止境的雨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对农民们来说这春雨真的是贵如油,可家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因为出了梅后的繁重的衣被晾晒又得翻箱底,哪家的女人也不觉得轻松。我没来北京的时候是极不喜欢下雨天的,尤其更不喜欢阴而不下的那种天气,甚至连考试也因这种天气而影响心情导致成绩不佳;来到北京以后却时常盼着下雨,思念那种因躲避未及而被雨丝轻吻的惬意,可惜北京的雨总是显得浮躁,根本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也许真的是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吧。
    扯远了,还是说正题吧。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十多公里的太湖畔充山西端半岛上,形如鼋头突入湖中故名,为观赏太湖的最佳地点,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称誉。
    经过长长的引道才到了鼋头渚的大门,进去了又是长长的道路才到了有建筑和古迹的地方,这长长的、单调的准备便是为了给你的一个突然的惊喜和震撼,那就是你突然在不经意的一转之间看见了太湖,六百里的太湖。
    沿山的一周有不少的古迹和新建,记性的原因使我只能这么大概地一说,具体的还是留待诸位自己去吧,全说了也就梅什么意思了。从鼋头有班船或快艇去湖中的三山仙岛,不过那几个原本面积不大的岛上新建了颇多的景点,还有耍猴的在那里献艺,我总有种太臃肿的感觉。而且岛上最高的楼阁高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岛本身的高度,把原先三岛那美好的轮廓线给破坏殆尽,实在是有些煞风景。更煞风景的就是太湖的污染了,两年前的那次还没感觉,这次去但见湖岸附近漂着不少的绿色的有机污染物,实在是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
    雨一直在下。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雨水滴答在我的伞上,虽不是一把油纸伞,我却突然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抑或是那首MTV)。可惜旁边与我共伞的是快六十了的吴总,发生什么故事也浪漫不起来了。
    离开鼋头渚只一会就到了无锡市,安排下住宿后我们一起去有名的三凤酒家吃了一顿散伙饭,点了些无锡特色菜,其实就是一个甜字。实践算彻底结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江南纪行




    帖几张水乡的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2-2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眼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2-21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语 发表于 2004-6-6 13:11
    帖几张水乡的照片~:)

    小语,这个名字好久不见了,抱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16:43 , Processed in 0.0844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