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22-5-6 10:00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上海历史博物馆
历史沿革——回顾上海历史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她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块,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目前,它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
1952年—1959年
1959年—1993年
1993年—至今
典藏精选
作为一所一流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多年来,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三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精粹之品也不在少数,如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牲尊等。建国前出土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上海历史博物馆陶瓷器的收藏中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中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系统的收藏。至于景德镇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海历史博物馆历代书画的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他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蔚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在综合性艺术馆中颇为少见,体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极富前瞻性的眼界和追求。
青铜器
食器-龙纹扁足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食器-秦公簋 春秋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食器-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是一种盛放饭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食器-大克鼎 西周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食器-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食器-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敦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酒器-青铜方罍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
酒器-兽面纹斝 商
商代中期(公元前15-前13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酒器-黄觚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
酒器-青铜方尊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这件尊为圆口方体。器上的装饰以兽面纹为主,肩部四周各饰有立体的大象,象鼻高高翘起,庄严中略带诙谐。尊的四角有镂雕棱脊,雕工精细。此器形体虽不大,而其气度则深厚雄健,仿佛大器。
酒器-青铜觥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酒器-束腰爵 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 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盥水器-齐侯匜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盥水器-盥水器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龙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龙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乐器-晋侯苏编钟 西周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兵器-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杂器-"见日之光"透光镜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
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它的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这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
陶瓷器
红陶-红陶盆型鼎 新石器
鼎是古代传统的炊器,绵延使用数千年。这件鼎形制厚重庞大,宽口沿外折,可承盖。直壁深腹,圜底下残留黑色的炊煮痕迹。鼎的足部设计非常有特色,剖面呈直角曲尺形,具备优良的承重性能。
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 新石器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白陶-白陶刻花尊 商
上腹部除饰四周锯齿装附加带条纹外,其间又分别拍印夔纹与饕餮纹,下腹部满饰拍印的双勾纹与云雷纹。整器纹饰丰富,雕刻精细,表现出商代艺术的重大成就。
黑陶-黑陶镂孔高柄杯 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400)
该器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整,装饰朴素大方,颇具特色。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紫砂-宜兴窑陈曼生紫砂竹节壶 明清
(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
此器紫中透红。器身呈竹节状,圆口,腹、流、鋬、钮均仿竹而为之,与器身连接处均以浮雕竹叶点缀。腹部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铭,下署楷书"曼生"款。整器造型庄重,纹饰清晰流畅,浮雕精细入微,给人以妙手天成之感,堪称"曼生壶"中的珍品。1977年上海金山王坫鋬山墓出土。
唐三彩-陶贴花龙首执壶 唐代
胎呈白色。器身施黄、绿色彩釉,熔融流淌自然。造型饱满大方,堆贴形式优美,在晋瓷鸡首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
青瓷-青釉弦纹尊 商周
(公元前16-前11世纪)
这是现存原始青瓷中难得的精品。原始青瓷指一种用含铁量在3%以下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的青釉制品。此尊釉色滋润,呈色稳定,器表匀净光洁,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青瓷-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罐 南朝
南朝青釉瓷器的整体烧造质量不如晋瓷,但精致的作品比前代更具特色和韵味。此器制作规整,刻划纹饰精细流畅,是南朝青瓷中的上品。
青瓷-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宋元
南宋(公元1127-1279)
这件三足炉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作品, 通体表面无纹饰,凭借丰厚釉层使釉色莹润葱翠,属典型的梅子青色调;微露白色胎体,造成边角转折处的楞线出筋,使之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烧造技术之高,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青瓷-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
(公元618-907年)
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器形规整,丰满硕大,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青瓷-青釉褐彩羊 东晋
青釉加彩始见于三国时期。西晋晚期至东晋时期盛行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褐彩,以点彩为多,仅起到装饰上的点缀作用。
青瓷-景德镇窑青釉云龙纹缸 明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
此缸高45.5cm ,口径40.6cm,腹径达62cm 。弇口,圆唇,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矮圈足,砂底。里外施粉青釉,器外凸雕游龙两组,衬以云朵,每组龙两条,互相追逐,呈双龙戏珠形态,腹下饰海水纹。形制硕大规整,烧造不易,为雍正青釉器中精品。
白瓷-定窑殿宇式人物枕 宋元
五代--北宋(公元907-1127年)
此枕胎质细腻色白,釉色洁白,釉厚处微闪黄绿。枕镂雕殿宇形,门窗斗拱、基址台阶极为精巧。殿前门掩闭,后门半启,一人峨冠博带,倚门以待。枕面呈如意形,上刻划缠枝花纹。此枕构思别致,独具意匠,是白瓷中的精品。
黑釉瓷-德清窑黑釉盘口壶 东晋
黑釉是利用多量氧化铁(含量在4%以上),以还原焰烧制而成的。此壶具有明显的东晋瓷器特征,是早期黑釉瓷器中的佳品,充分证明了至晚在公元四世纪,中国黑釉瓷的烧造已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青白瓷-景德镇窑青白瓷执壶 宋代
造型挺拔美观,为宋壶常见形式,通体施青白釉,光素无纹,仅肩部装饰贴塑小叶作装饰。釉色水绿,薄而莹润,胎质细腻洁白。
釉上彩-景德镇窑粉人物图笔筒 清
通体施透明釉。器身以粉彩勾勒填彩技法描绘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友人春宴桃李园的情景。
釉上彩-景德镇窑五彩采莲图瓶 明清
康熙(公元1662-1722)
五彩为在烧好的白瓷上施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绘画,经炉火二次烧成的釉上彩品种。此瓶盘口有唇,丰肩,圆筒腹,圈足。胎体厚实,釉质莹润。颈部纹锦地,上饰四白地开光折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样绘皇帝携皇后观赏采莲图。画面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图案色彩创烧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
釉上彩-景德镇窑蓝地金彩三管葫芦瓶 清
通体施蓝釉,蓝釉上用金彩描绘图案,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釉下彩-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宋元
元(公元1271-1368年)
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烧制已臻成熟,这件青花罐器形高大厚重,胎体分段制作,图案装饰繁密而有层次,主次分明,青花发色浓艳,幽箐可爱,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作品。
釉下彩-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 明清
(公元1403-1424年)
明初永乐、宣德是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期。此器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造型新颖,俗称"抱月瓶"。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满饰青花纹饰,纹饰可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笔绘工细,画风流畅;青花色彩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
釉下彩-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明
釉层肥厚滋润。釉里红色泽虽大面积晕散,但红色十分鲜艳。底部无釉,涂一层赭红色浆料。形制硕大,浑厚雄健。此类大罐是洪武朝的典型器物,装饰纹样题材及风格虽保留了大量的元代遗韵,但仍然可以看出已经开始出现变化的端倪。
釉下彩-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清
明宣德(公元1426-1435)
釉里红指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烧成的釉下彩品种。此碗撇口,高足外侈,平底砂足。通体白釉,釉色滋润,釉面隐现橘皮纹。碗身绘釉里红鳜鱼三尾,形体丰肥,微微凸起,红白相映,生趣盎然。杯心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这种宣德釉里红瓷器较为少见。
釉下彩-青花山水图瓶 清
器身以"斧劈皴"法绘山水图,一侧隶书题词一首,有"癸巳秋日写为西畴书院"纪年款。是顺治民窑青花瓷器中重要的断代标准。
釉下彩-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明
造型仿自13世纪西亚波斯的金属器的样式,瓶体高大。通体饰青花缠枝莲纹,辅之以莲斑、回纹等。纹饰繁密,青花色泽浓艳。
釉上釉下彩-景德镇窑斗彩鱼藻纹罐 清
通体饰鱼藻纹,用青花勾勒轮廓,内填抹红、黄、绿、紫、黑诸彩,色泽鲜明,是精细的官窑制品。
单色釉-景德镇窑郎窑红釉尊 清
通体施红釉,釉层厚润,釉色深艳,清澈透亮,釉面有开片。器身垂釉,釉色上浅下深,口沿下浅红露白,足底红釉泛绿。
杂釉彩-景德镇窑黄釉绿彩龙纹碗 明清
景德镇御窑产品,底部有"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是杂釉彩中较早的作品。地色和花纹均为低温釉,一般是将刻花的胎体先素烧或上白釉高温烧造后再经二次烧造成功,此件作品当属后一种做法。
雕塑
陶塑-抚琴俑 吹萧俑 东汉
(公元25-220年) 这是一对艺术性很高的东汉吹奏俑。它们的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划得维妙维肖,极其传神。
陶塑-陶俑 西汉
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为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陶佣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有韵味。
铜像-卢边之造观世音鎏金铜像 北魏
(公元518年) 这尊观世音象头戴宝冠,身着宽袖大衣,足蹬云头鞋,整个形象修长,神情恬淡,乃是关中人形象。而其衣着的表现形式,没有通常钠衣紧贴的情形,而饰之以中土流行的汉装衣裙。表明它已逐步脱离了佛教造像仪轨的束缚。
铜像-佛三尊像
(公元581--618年) 该像为四脚长方形底座,上承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二狮子。主尊佛像结跏趺坐於莲台上,袈裟右袒,手势作说法姿态,座下为束腰形仰覆莲座。菩萨面佛而立,左尊持宝珠,右尊拈宝花,皆高髻宝冠,面相丰腴,低眉垂首,神态静穆闲适。供养人为一男一女。女供养人披帛恭立,一手捧物;男供养人合掌当胸,表情谦恭。狮子张口吐舌,作踞蹲状。作品主体突出,布局疏密有致,大小相间,富有变化之趣。每尊造型均很精巧,透雕的头光和莲座纹饰更有玲珑剔透之美,为隋代金铜像中的上乘之作。
铜像-思维菩萨像 唐代
(公元722-765年) 菩萨高发髻,面相丰满,袒露上身,肌体圆润。裙裾簿薄地贴在身上,褶纹清晰,较好地表现出丝绸的质感。菩萨盘膝而坐,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头向右倾斜,双目微合,作思维状。其姿态之优美,神态之恬静,结构之准确,手法之简洁,均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思维菩萨像为中国所创,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后代渐少。
铜像-佛鎏金铜像 唐代
(公元618-907) 此尊佛陀面相丰腆,眉目修长,眼睑微开,作下视状;神态静穆端祥,体躯健壮饱满,这是盛唐佛像雕刻的典型作品,它不再有前期佛像的那些神圣而虚幻的一面,而是创造出了一个更接近现实生活,从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佛的形象。
铜像-佛鎏金铜像 北魏
佛像的面相颇为丰满,表情慈祥,内收的唇角,含着一丝微笑。身穿褒衣博带式大衣,衣裙的纹理对称均匀。下裳及袖口外扬,犹如迎风飘展的羽翼,极具装饰趣味。它那宽厚的身躯和端庄的姿态开启了北魏佛像向东魏过渡的新风尚。
铜像-菩萨鎏金铜像 唐代
铜像通体鎏金,髻上饰宝珠,身着天衣,胸前披挂华丽的璎珞,极为精美。菩萨的脸庞丰润,姿态优美,充满女性的妩媚。
石刻-天王石像 唐代
(公元618-907) 天王戴盔披甲,阔颐方额,双臂壮硕,于甲胄之下仍可感觉到肌体之力的凝聚。下躯以鬼怪为座,具镇慑作用。它以写实为基础,并作大胆而合理的夸张,成功塑造了一位雄壮威武,充满活力的天神形象。
石刻-释迦牟尼佛石像 北齐
(公元550-577年) 石像上释迦面相丰润,稍稍内收的唇角,蕴含着亲切的笑意。圆肩宽胸,衣裙刻划洗练流畅。背光的雕饰富丽精美,疏朗的火焰纹和繁密的植物纹相结合,极具装饰之美。
石刻-佛像石碑 北齐
(公元550-577年) 这块造像碑虽然上部残缺,但现存的六个佛龛,以及龛内生动优雅的人物造型,足以说明这是一件十分精美的佛像雕刻品。其人像神情各异,形态自然,刀法细腻,整个石碑贴金施色。今虽大部脱落退却,但可想见当时其原貌是何等富丽堂皇。
石刻-佛石像 东魏
(公元534-550年) 这件以繁丽的大背光烘托一佛二菩萨的造像形式,代表了东魏佛教雕刻的新风尚。主尊面相丰硕,表情端严,身躯壮实魁伟;那浅浅的衣褶纹理若飘荡的水波,均衡流畅,给人以优雅,清丽的美感。
石刻-菩萨石像 唐代
(公元618-907) 这是一件难得的盛唐佳作。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石刻-佛石像 北齐
(公元550-577年) 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作品雕刻精美,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木雕-菩萨彩绘漆金木雕像 宋代
(公元960-1279年) 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其全身漆金绘彩,面目丰腴,双眼凝视,神态安祥;身着偏衫,下着长裙。它那半跏依坐的姿势,优美,闲适,全然一副世俗贵妇的形象。
木雕-木雕迦叶头像 唐代
(公元618-907) 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这尊木雕迦叶像虽然由于经历了千年沧桑而出现了开裂剥落的迹象,却更显出了木雕艺术特有的质朴美,它那宽广的前额,紧皱的眉宇,慈善的目光,含笑的嘴角,俨然一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形貌。整个造型凝重朴素,富有生气,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钱币
金币-马蹄金 西汉
这种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的黄金制品,叫“马蹄金”,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这种货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需称量,因此也是一种称量货币。
金币-西王赏功 明
崇祯十六年(1653年)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极罕见之珍品。
银币-吉林厂平一两银币 清
光绪十年,因铜钱流通缺乏,吉林将军希元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委托吉林机器官局铸造一两至一钱的整套吉林厂平银币。因未获中央政府正式批准,没有大量铸造。在这套银币中,以一两币最为稀少。
银币-广东“寿”字一两银币 清
广东“寿”字银币据传说是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而铸,正面除满汉文外,左右各铸蝙蝠图案,背面正中篆书“寿”字,四周是双龙戏珠和祥云纹。这种广东“寿”字一两银币曾先后铸造两次,流传都极少。
铜币-永乐通宝背三钱 明
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铸造的一种标明钱币重量的纪重钱,传世只有两枚,这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史书的阙失,对研究明初钱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铜币-郡国五铢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止“半两”钱,开始推行五铢钱,其最早铸行的是一种被称之为“郡国五铢”的五铢钱。这种五铢钱是由地方上的郡国所铸行的。由于中央政府仅规定五铢钱的钱式和重量,所以,各地郡国铸行的五铢钱显得很不规范。“五铢”钱从此开始,一直被采用了七百多年,是中国货币史上行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样式。
铜币-“开元通宝” 唐代
唐以前的货币差不多都以重量为名称。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始铸 “开元通宝”,标志了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和宝文钱制的建立。“开元通宝”钱以“文”为单位,大小大体仿汉五铢,钱径八分,重二铢四,每十文重一两。这是中国衡法两以下改为十进位的开始。“开元通宝”钱文传由欧阳修所书。
铜币-“永通万国” 北周
此钱为南北朝时北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元年(579年)所铸,被称为北周三泉之一。该钱笔法华美,篆法绝工,被誉为六朝钱币之冠。
铜币-“齐返邦 法化” 战国
战国时代齐国流行大型厚重的刀币,此为其中之一,俗称“六字刀”。此刀币可能是公元前279年,齐田单以奇计攻破燕军,一举收复全部失地时所铸。
铁、铅钱-保大元宝铁钱 五代十国
铁质,方孔圆钱。正面环读“保大元宝”,背穿上“天”,面背有内外郭。保大年间(943-957年),南唐李璟铸行保大元宝钱。
纸币-天贞银钱局钱票 清
纸质版印。币文有币值、钱号名、地名、印戳等。天贞银钱号是道光末年由内务府设立的"五天"官银钱号之一。此为该号在咸丰年间发行的50千文钱票,可兑换制钱。
纸币-广东沙面万国通宝银行一元 近现代
纸质。正面型制为长方形,主图案为鹰与地球,币文系中英文行名、币值、纪年、地名等。万国宝通银行亦称花旗银行,1812年成立于美国纽约,1902年在上海设分行。此系1909年该行在广州发行的一元纸币。
外国钱币-朝鲜 常平通宝(背)户二三(母钱)
铜质。型制为方孔圆钱,正面直读"常平通宝",背穿上"户"、穿下"二"、穿右"三",面背有内外郭。朝鲜李朝肃宗李焞四年(1698年)令户曹常平厅、帐恤厅等铸常平通宝,后累朝鼓铸,背文繁多,币值也有多种。此系铸造平钱的母钱。
外国钱币-英国 东印度公司一元 近现代
银质。型制为正面中央系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三叉戟、英文1元、纪年,背面有中文和马莱文壹圆。1895年始由在远东的英国银行发行,大多由印度孟买铸造,但加尔各达和伦敦也曾铸造。中国人称站人洋、杖洋。此系1900年铸品。
绘画
人物画-高逸图卷 唐代
孙位是唐末蜀中著名画家,孙位的真迹流传至今的仅此一件。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它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的故事。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人物画-高邕之肖像轴 清
任颐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此画写高邕之端坐于苍劲松柏之下,若有所思状。刻画入微,衣纹细劲流畅,为任颐肖像画优秀之作。
人物画-漉酒图轴 明
作者 丁云鹏
庭院中老柳三株,浓叶成荫,树下一髯者与二童子作漉酒状。湖石及树边丛菊盛开,表现出秋高气爽的季节。用笔细致,衣摺用铁线描,富有质感。设色古艳,构思精密。
人物画-秋风纨扇图 明
唐寅,即民间传说中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人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坛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惆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
山水画-幽谷图轴 宋代
郭熙是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代表性画家.以擅于描写山水寒林著称。"幽谷图"画雪后山谷景色:两边崖壁陡立,峡谷幽深,几支老树崛生崖壁。全图笔墨无多,取局部景致而表达出高旷的意境,是作者以淡墨取胜的杰作。
山水画-华岳高秋图轴 明
蓝瑛,字田叔。善画山水,有"浙派殿军"美称。此图描绘华岳的深秋景色 :流泉飞溅,山径迂回,满山红树,两高士漫步小道,观瀑笑语。构图气势雄伟,笔势刚健豪迈。
山水画-山水清音图 清
石涛,释名原济,是明朝皇室后裔,清代初期四画僧之一。他才华横溢,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细笔粗笔,渴笔泼墨无所不能。这幅"山水清音图",构思新颖,意境清朗,是他中年时期的佳作。
山水画-山水图轴 清
纸本 设色 纵171.7厘米 横60.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为清初画坛著名的四王之一。此图浅绿设色,构图为王时敏所作之常见格局,脱胎於黄公望。峰峦间云雾浩渺,实中有虚,笔墨技巧老练,浑厚秀逸。
山水画-春山积翠图轴 明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人。所作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其画风在明代中叶影响甚大,后世推为"浙派"的创始人。该图作山间小径,一老者策杖缓行,侍童携琴随后;山间深处屋宇隐约。构图简括,用笔刚健;山峦用淡墨皴染,以浓墨点苔及杂木,写出了"山翠拂人"的意境。
山水画-秋壑高隐图轴 明
明代浙派名家蓝瑛力作。图作远山高耸,山顶作平台状。山隈深处,高士漫步流水小桥、抚琴茅草小屋,近处山径迂回。构图气势雄伟,笔势刚健豪迈。山石用披麻皴,参以折带皴加水墨渲染,树木苍劲,枫叶明丽,描绘出华岳的深秋景色。
花鸟画-花卉图卷 明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清藤道士。中年始学绘画,涉笔潇洒,天趣抒发。他开创了的水墨大写意的画风,用笔放纵,水墨淋漓。从"花卉图卷"泼辣肆意的笔墨里,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内心郁勃不平的情感波动。
花鸟画-荷花翠鸟图 清
朱耷,明朝皇室后裔,僧名传棨 ,字个山,晚年以八大山人名号为著,是清代初期"四画僧"之一。他的山水花鸟笔情纵逸,为清初写意画风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这幅画构图险怪,背景压抑,传递了一种复杂的情绪,耐人寻味。
花鸟画-杂画册 清
虚谷,清代画家。僧人。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绘花果、禽鱼、山水著名。此本《杂画册》共十二开,题材广阔,堪称虚谷的代表作。
花鸟画-竹石图轴 清
郑燮,即著名的郑板桥。此图以白描的笔意绘庭院中的竹石,用笔于平稳极尽变化,瘦石磷峭,竹枝劲拔挺秀,风格简洁,为画家六十二岁时的作品。
玺印
玺印-禺疆铜印(肖形印) 战国
“禺疆印”是一方战国图形印,刻着一个正面站立、人面鸟身的神人,生有双翼,头部两侧珥有双蛇,双足还各踏一蛇,形象怪异神秘。这便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北方神人禺疆。传说禺疆活跃在水里,陆上和空中,是水神,也是风神。这类肖形印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是缩万象于方寸的美术小品。
玺印-陈之新都 铜玺 战国
公元前278年,楚国迁都于“陈”,即今天的河南淮阳。这枚官印当是此后所铸。印文具有浓厚的楚文字书法特点,刀法酣畅恣肆,布局虚实相间,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反映了战国玺印成熟完美的艺术手法。
玺印-春安君玉玺 战国
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玺印-宜阳津印铜印 秦国
秦灭六国以后,“文字异形”的古文被小篆书体所替代。随着统一的封建官制的建立,官印的形式出现了新的规范。秦代官私印.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施用边栏和界格,以取得整齐,稳重的效果。这些特点在这枚秦官印上可以反映出来。
玺印-“河间王玺”封泥 西汉
“河间王玺”是西汉早期的一件封泥。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在纸张未发明或普遍使用的时代,各种文书多写在竹木简上。这些文书和货物在传递过程中,往往要在结扎处加封印记,以防私拆。铃有印文的泥团,就称为“封泥”。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河间王玺的印文原貌,是存世稀见的珍品。汉初为了巩固政权,曾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到各地。河间王刘辟疆也是受封的同姓王之一,他初封于文帝二年(公元178年),封地在今河北省境。
玺印-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西汉
两汉的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官私印形制规整, 钮式雕刻精美,印文书法和构图祟尚平整谨严的风格,对后世的印章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枚龟钮银印,是西汉晚期颁给“广汉大将军”的官印。在汉代, 官吏俸禄二千石得佩用龟钮银印青绶,称“章”。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阴物,寓有为臣之道,功成而退之义。
篆刻-“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明
“笑谈间气吐霓虹”印为明代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何震所刻。何震,字主臣。他精六书,篆刻汲取秦汉印之长,风格端重,名盛一时,与文彭并称“文何”。这方印章系寿山石印,为存世屈指可数的何震真品之一,印文布局匀整,字里行间一气相贯,运用冲刀刻印,刀迹显露,体现了何震猛利清健的作风。他的边款文字不同于文彭的双刀勒碑刻法,初创单刀为主的切刻法,有苍古生拙之趣。
篆刻-“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石章 明
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安徽歙县人,家居娄东。他的篆刻崇尚古典,取法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端雅工致,刀法沉稳洁净,是明代印坛工笔派的高手。"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印文出自《庄子•知北游》,端稳的布局中透露着清丽的内质,是其传世罕见的精品之一。印文线条的交接处状似"焊接点",这是汪关朱文印的典型作风。汪关的篆刻后世称之为"娄东派"。
篆刻-“七十二峰深处”石章 明
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文彭工书法,尤精篆刻。其印法为后世所宗,被视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他所创的印派,也称“吴门派”。这方“七十二峰深处”印为象牙质,印文以沉静清丽为基调,气韵流动,犹有宋元遗风。镌刻秀润挺健,表现出很深厚的功力。
篆刻-赐兰堂 石章 清
赵之谦,是晚清艺坛诗文书画篆刻都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篆刻由浙皖两派直师秦汉,更能冲破前人束缚,扩大取资的范围,涉猎广泛,并能为己所用。他开创以北魏书体刻阳文款识以及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他的艺术思想及作品,对近代的书画篆刻具有一定的影响。“赐兰堂”一印是他应大收藏家潘伯寅之请所刻,气势酣畅,刀法峻健,不失为一件成功之作。
篆刻- "震无咎斋"石章 清
吴熙载,字让之,江苏仪征人。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善四体书和写意花卉。他的篆刻初学汉印,后来遵从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论,终身奉行,勉力实践。他的印风刚柔相济,婉畅多姿,行刀轻浅,晚年功力深厚,被形容为"神游太虚,若如其事"。"震无咎斋"印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而无丝毫的刻意与做作,堪称佳绝。吴熙载是邓石如篆刻的发扬光大者,后来学习邓派者往往由他入手。
篆刻-“家在齐鲁之间”石章 清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山东胶县人,是画史上"扬州八怪"之一。他诗书画印均有声于当时,晚年右手病废,用左手书画刻印,毅力惊人。他的篆刻拙中有势,具有个性,为世所重。"家在齐鲁之间"作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雄浑厚重,朴拙大气,印文内容与他的里籍相符,应是他的自用印。高凤翰传世印章的实物仅有数件,故此印尤为世人所重。
其它-牛钮黄杨木印 明
采用圆雕手法制钮,以南方常见的水牛咬蹄姿势加以表现,身躯浑圆,简约概括,而牛角、牛眼、牛嘴则刻画细腻,生动传神,体现了艺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法。
少数民族
服饰工艺-满族云龙纹纱箭衣 清
满族箭衣的款式源于狩猎和征战。大襟,无领,窄袖,上加帔领。因袖口在射箭时有护手作用,而称作“箭袖”,又因形似马蹄而称作“马蹄袖”,这种款式后来成为礼服的定制。
服饰工艺-维吾尔族镶边红绒女袍 清
玫瑰色红绒有丝的成分,微微闪亮,沉着而不呆板,镶有金黄色的花卉纹的绣条,色彩对比典雅堂皇,镶条的形状直线上配有卷云纹,明快而雅致。整件衣服的线条简洁、流畅,华贵大方。
服饰工艺-维吾尔族镶边平金绣花卉纹黑绒女马甲 清
黑绒上绣着金色花卉,肩和下摆镶有绣着盘长图案的边,十分富丽。平金绣,是指用金线在绣面上平盘出图案,然后再用丝线钉牢固定的绣法,是苏绣的传统技法之一。
服饰工艺-黎族织花女上衣 20世纪下半叶
黎族妇女的纺织历史相当悠久。这是本地黎族妇女的贯首衣,所织图案内涵丰富,色彩鲜艳,体现了黎族人民的精神追求。
服饰工艺-侗族绣花女上衣 清
这是侗族的绣花上衣,它是将花纹绣在绣片上,然后根据需要把绣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块缝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图案。
服饰工艺-赫哲族贴花鲑鱼皮男服 20世纪下半叶
赫哲族主要以捕鱼为生,他们不仅食鱼肉,还把鱼皮做成服饰,这套用鲑鱼皮做成的男服,镶贴了海浪形的边饰。加工时经反复锤打,变得柔软如棉。穿着捕鱼有防水作用。
染,织,绣工艺-水族马尾绣背兜 20世纪下半叶
马尾绣是先用白丝线在马尾毛上缠成弹簧式线,再用此线在底样上盘绕勾勒出相应的图案,中间的空缺部分用彩色丝线填充绣制而成,图案醒目,主体纹饰多为蝴蝶或凤凰。
染,织,绣工艺-苗族蜡染花蝶鸟纹背带芯 20世纪下半叶
蜡染,是先用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再染色,然后煮去封蜡而成。贵州黄平地区苗族蜡染的图案是自然物象与几何纹相结合,点蜡精细,纹饰严谨而繁密,分外费工。
染,织,绣工艺-壮族织锦花鸟花树纹被面 20世纪下半叶
壮锦历史悠久、质地厚重。壮锦的图案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制作而成。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壮锦的纹饰多选自生活中可见之物,象征吉祥。
染,织,绣工艺-土家族织锦阳雀花被面料 20世纪下半叶
土家族把织锦称作“西兰卡普”,它以棉线为经,各色棉、毛、丝等纤维为纬,用手工挖花织成。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及富民族特色。阳雀又称杜鹃,被当地的人们视为吉祥鸟。
染,织,绣工艺-瑶族棉织几何纹头巾 20世纪下半叶
这是广西金秀一带流行的瑶族头帕,是一种以黑布作底的挑花锦.编织精巧,针法多样,色调古朴,是清乾隆年间流行至今的一种定制。
染,织,绣工艺-回族毛织牡丹花礼拜毯 20世纪下半叶
回族的地毯过去多以祖传技艺制作,做工精细,质地优良,图案对称,色彩丰富,立体感强。主要采用花卉作为装饰纹样。
金属工艺-维吾尔族刻花填漆铜水壶 20世纪上半叶
这是维吾尔族铜制水壶,用于贮水日常冲奶等用。此壶造型美观,整个壶有圆弧曲线之美,嘴细而弯长,注水爽利,把在上、便利倾斜。器物采用刻花的金属加工工艺,在壶盖和壶肚凿刻花纹处,用漆填涂红黑色,具有精细美观的艺术效果。
金属工艺-维吾尔族刻花铜水盆 20世纪上半叶
盘面是刻花图案。刻花,是把花纹以外的面凿去一层,形成有斜线的凿刻层和面上留下的花纹。盆是接水器皿,分为二层,水可以通过中间的空隙流到下面,能够积存比较多的水。
雕刻品-藏族浮雕辟邪纹牛角壺 清
藏族牛角壶,里面装酒或水,细端穿绳便于系挂,开口处镶金属圈增加牢度。开口处有木塞。壶用牛角制成,上面用浮雕手法刻划了金翅鸟抓蛇的景象。
陶器,漆器,藤竹编-彝族漆绘餐具 20世纪下半叶
这套餐具是一套实用器,许多餐具为彝族所特有。木胎制作,用红、黄、黑这三种彝族最喜欢的色彩绘出美丽的图案。
面具艺术-藏族夹紵胎牛头明王跳神面具 20世纪上半叶
西藏面具中的跳神面具用于宗教仪式。它同挂在寺院中的面具比较接近,与藏戏面具差别较大。用苎麻做胎可使其轻巧,表演时不致因为重而受到影响。牛头明王是一位护法神,形象威严,角上套的金色云纹十分精美,耳上两个小铃在舞动时可发出声音。
玉器
礼器-良渚文化 神像飞鸟纹玉琮 新石器
这件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神像飞鸟纹玉琮,湖绿色,玉质晶莹,有透光性。在琮体四面分别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玉琮是史前时期祭典和敛葬的重要礼器。
礼器-鸟纹璧 新石器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璧,绝大多数是表面光素,抛光细腻。璧的一面线刻鸟纹图符,是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罕见珍品。
仪仗器-嵌绿松石铜内戈 商代晚期
铜内,玉援。铜内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因时代久远而有剥落。制作极为精致,是贵族举行典礼时用的礼器。
装饰器-龙纹玉玦 春秋
这种圆形一侧有缺口的玦是耳饰。这一对春秋时期的玉玦制作精巧,器面用双线阴刻技法雕琢蟠曲变形的龙纹,线条流畅。这类变形的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装饰器-四灵玉胜 东汉
此玉胜是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玉质洁白若凝脂,这类工艺陈设品在东汉时不可多得。
装饰器-双龙首人面纹玉璜 商代晚期
此器半环形,青色,玉质滋润。在玉璜两端和中间两面采用剔地阳纹技法琢成龙首和人面纹,所琢蘑菇形角,臣字形眼睛,蒜头鼻都是商代晚期动物和人面纹玉器上典型的纹饰。
装饰器-凤龙纹玉饰 西周中期
这件长条形扁平玉饰,两面纹饰相同,采用西周中期一条细阴线和斜切线相配的典型琢玉技法琢成凤龙卷曲图案.纹样多姿,雕琢极精,琢磨光洁,是西周中期同类玉饰中佳品之一。
装饰器-龙山文化 玉神人 新石器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装饰器-龙山文化 凤攫人首玉佩 新石器
这件玉佩,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凤,采用透雕,浮雕技法琢成.大凤冠作龙形,口啄一兽,足攫一人头,昂首挺立,显得十分威武。
实用器-缠枝花卉纹盖炉 清
器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纹饰细密,雕工精到。从镂空的缠枝莲花的器壁里,似乎有阵阵花香随风飘绕而来。
丧葬器-玉豚 西汉
豚,象生玉器的一种。在汉代,玉豚一般用作葬器,又称"握",象征了握有财富。雕刻技法是汉代典型的"汉八刀"的风格。
书法
甲骨文-甲骨文 商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墟甲骨文系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内容多为卜辞,是研究上古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此件甲骨卜辞刻有文字59个,记征伐事。
金文-颂簋蓋銘文 西周
簋为盛食器,此系周宣王时的铸器。器盖铸铭文十五行,计一百五十二字。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
篆体-篆书轴
作者 邓石如
笔力圆劲,结体舒展,间架均匀平整,在平衡对称中,通过横斜变化求得多样统一。疏而不散,密而不塞疏密关系得宜。尤善篆书,时称其四体书为清朝第一。
隶书-隶书题画诗轴 清
作者 金农
此隶书轴用笔取势自然,在匀齐整饬中无呆板之弊。用笔拙重,体方笔圆,隶中带楷,笔墨浑厚,具沉重雄健的风姿。金农被称为"扬州八家"之首席,尤以书法著称。
楷书-动止帖 宋代
沈辽,著名学者沈括从弟。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隶楷最为人称道。此书是一信札,是向病中之友问安的。书法颇具晋唐之风,笔势纵放,神韵俊逸。
楷书-宁州帖 宋代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曾编撰有名的《资治通鉴》。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富于隶书笔意。
楷书-祭黄几道文卷 宋代
苏轼,字东坡,是北宋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祭黄几道文卷》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从这件字卷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他那丰腴淳厚的书法风采。
楷书-楷书待漏院记卷 宋代
张即之为南宋书法家。此卷是他抄录北宋诗人王禹偁待漏院记一文,其书法以硬笔秃锋书写,粗壮雄健,独树一帜,惜作品存世很少,这是作者的精品之一。
行书-参政帖 宋代
米芾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
行书-杜甫五律诗轴 明
作者 张瑞图
擅长行草书,"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开晚明书坛革新之风,为当时之勇于创新者。用笔冷峭,取势方折,刚劲有力,在峭拔险劲中,饶有俊秀之姿,表现出奇逸的书法风格。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
行书-行书论书帖轴 清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是老少皆知的人物,他以画兰竹而闻名,他的书法也很有特色,他以隶书,楷书,行草书相融合,再加入画兰竹的笔意,自称"六分半书”这一风调从这件[行书论书帖轴]中可窥一斑。
行书-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元
这件[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是元代诗人,书法家杨维帧的墨迹。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他的作品奇宕多姿,多含隶意,代表了作者行书的典型风貌。
草书-上虞帖卷 东晋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家具
凳椅类-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明
交椅是一种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其基本结构早在宋代已经定型。该椅靠背板采用三截攒成,上透雕螭纹开光,中为麒麟、山石、灵芝。座屉前档立面饰双螭纹。构件交接处均用钢皮包裹。
凳椅类-紫檀木扇面形南官帽椅 明
官帽椅为扶手椅的一种。该椅座屉做成扇面形,全身素混面。靠背板上浮雕牡丹纹团花。通体选材整洁,做工精湛,造型舒展大方。
凳椅类-黄花梨木四出头官帽椅 明
官帽椅是扶手椅的一种,所谓四出头官帽椅指该椅搭脑两端及两个扶手的一端均出头。此椅用材纤细,其构件多用柔婉的曲线表现。正面座屉下的券口呈壸门形;靠背板浮雕双璃云纹。明代的四出头官帽椅特别流行,无论在客厅、书斋或卧室中,这种椅式最为常见。
凳椅类-黄花梨木透雕靠背圈椅 明
圈椅由可凭倚的椅圈而得名,民间则称为太师椅。该椅靠背上端作壸门形开光,透雕麒麟火焰纹。通体线条婉转流畅,雕饰精致典雅。
凳椅类-紫檀木雕云龙纹宝座 清
宝座是中国古代椅子中等级最高的坐具,只有宫廷、皇室才有。这件紫檀木雕云龙纹宝座是清代中期的典型作品,它通体满雕,几无留白,并以龙纹作为主题装饰。结构上采用三屏风的形式,即用三块围子构成宝座的靠背和扶手。此宝座曾为皇帝御用,它宽宏的体量,雄伟的气势,繁缛的雕工令人感叹。
凳椅类-黄花梨木无束腰长方凳 明
凳是中国古代家具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坐具。该凳以直根、直足、直牙条为基本形式。腿足截面外圆内方,侧脚显著。整体用材粗硕,线脚简练,比例适当。
桌案类-黄花梨木一腿三牙罗锅枨小方桌 明
明代方桌有大小之分,此属中等方桌。这种一腿三牙加罗锅枨的结构,是典型明代风格。该方桌桌面探出较大。全身以光素为主,朴实无华。
桌案类-黄花梨木有束腰矮桌展腿式半桌 明
此桌外形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有束腰、方材、三弯腿炕桌,下部则如无束腰家具的圆直腿。该桌重雕饰,束腰处有荷叶状波折纹,看面牙条浮雕双凤朝阳,侧面牙条刻折技花鸟,腿与桌面用灵芝纹霸王枨加固。这张半桌桌面的边缘还设拦水线一周,其作用是不使溢出的汤肴外流。
床榻类-黄花梨木六柱式架子床 明
六柱式架子床因床体设六柱而得名.这张床制作于明代晚期,它由床罩和床身组成.两侧面和后面挂檐及床围子都用"四簇云纹"攒接,它的大面积使用,使该床产生端庄秀丽、玲珑剔透的视觉效果。正面挂檐镶三块透雕板片,上有传统吉祥图案"双凤朝阳"和"双龙戏珠"。正面围子透雕传统吉祥图案"麒麟送子"。此外,该床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装饰线条来取得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用贵重的黄花梨木制作的明代架子床传世极少。
柜架类-紫檀木仿竹节雕鸟纹多宝格 清
多宝格,或称"百宝架",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用以陈设和储藏文玩珍宝的格式柜架。在清代晚期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多宝格的造型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如其正面帽顶下圆雕一凤的现象,如同西方之鹰象;弯腿彭出幅度大并用兰花装饰;平面结构凹曲;以及可以左右移动并用彩色压花玻璃制成的格门等。但其通体纹样却又是龙纹、八宝蝙蝠、竹节等中国古代的传统题材。
柜架类-紫檀木雕云龙纹大方角柜 清
方角柜就是四面垂直没有侧脚的柜子。这对大方角柜用料厚实,形体宽大,柜门雕龙纹两组,上为降龙,下为升龙.柜门下设柜堂,其外立面雕双龙戏珠纹。它的体量之大,雕工之精,用料之贵重,在所有传世方角柜中绝无仅有。
柜架类-黄花梨木凤纹衣架 明
衣架早在汉代已有使用,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有用四根直杆组成的衣架,汉人称之「衣杆」。明代的衣架绝大多数为素衣架,只是到了明代中叶以後,衣架才得以增加装饰。该衣架上端圆雕翻卷的花叶。下加横枨设三块中牌子,均透雕凤纹。衣架的底座用两方木作墩子,在墩子间安装由纵横的木料组成的棂格,以增强其牢度。
柜架类-黄花梨木品字栏杆架格 明
这件明黄花梨家具体现了明式家具简洁典雅流畅的特点。品字栏,是指三个格架的围栏用木条拼成"品"字形,架格,是过去放在书房的家具,在每一格上可放书,书画卷轴和一些玩赏杂件等。
其它类-黄花梨木三足香几 明
香几主要用于置放香炉。该几面用四段弧形大边攒成圆框,打槽装面心板。束腰下的牙条浮雕卷草纹,以插肩榫与三弯腿相交。腿足细长,足底翻出云头。
其它类-剔红祝寿图围屏 清
剔红,是指在胎上上漆几十至上百层,然后再在漆层上雕刻的工艺。本件器物是折迭式围屏,便于灵活搬动,用于分隔空间,装饰环境,屏上的人物故事描绘的是祝寿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