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0|回复: 99
收起左侧

[原创]感受滇西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3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星飞鹭白在 2005/11/06 01:55am 第 7 次编辑]


                             感受滇西北
               

                               (一)
    在云南诸多景致中,要说开发最早最有名气的要算石林了。那片和桂林山水同属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石头林子,以迥异于桂林山水的风格绵延盘踞在高原的一隅已有近亿年的历史。更为漫长的造山运动使一片汪洋变成高山峻岭,这群灰黑色的石头和这片高原一起由漆黑的深海抬升到今天高原上光天化日清风朗月之下,岩石上斑驳的海底生物化石就是这一过程的见证。我抚摩着这岩石,抚摩着这远古时代生命的遗体,苍古的石头与稚嫩的手之间形成的反差令我感慨。从发现石林的第一人(已无可考)到现在,一辈辈,一批批,千千万万的人们象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岩石依然故我,过客只是过客。岩石若有知,肯定笑我等这些精致而又短命的生物来去匆匆的模样。
    然而,人类是万物的灵长。短暂的生命因短暂而美丽。正是在灵长们思想与情感的观照下,这些无生命的顽石才拥有了生命的灵动与质感。人们的想象赋予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以优美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隐含着一段美丽的故事。那块叫“阿诗玛”的巨石,因为一个凄婉感人的传说而成为撒尼青年男女崇拜的图腾和偶像(在石林地区,“阿诗玛”已成了彝族姑娘的通称。每当我们称呼彝族女导游“阿诗玛”时,她总是兴奋的面如桃花)。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远古的石头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中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同样源于自然的审美关照相契合,便形成了眼前这一道道壮美的风景。人们在解读这些风景时,眼界为之开阔,胸襟为之坦荡,思想受到启迪,感情也变得纯净而细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真正懂得欣赏风景时,人类文明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遥远的风景与人情是人们永远的诱惑。这方圆几十里的大小石林景区,给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人们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穿行在这些石笋,石柱,石壁之间,仰观刺破青天的伟岸与挺拔,俯视古拙苍老的纹理与脉络,这个中的体察和品味,无异于阅读一部天然的巨卷大书。

                                 (二)
   当汽车翻过那座靠近大理城的大山时,已可以远远地看见这座城市亮丽的一角了。
   大理是一座古老而独特的城市,历史上,它曾是先后孤悬于大唐王朝和大宋王朝之外的两个独立王国--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国都。在南诏国到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与唐王朝的战争即“天宝之战”,也曾经历了几个短命的小王朝。在这两个王国最辉煌的时代,大理曾是云南境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世祖忽必烈的弯刀与铁骑,最终征服了这一地区,灭大理国,建云南行省。此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南移至昆明。
   大理人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概括为四句话即:“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上关花。”这或许只有久住大理的人才能体会到。于我,大理风光定格在脑海中的印象却是整体的,宏大的:黛色的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以及聚集在一脉黛色和一泓碧水之间的以白色建筑为主体的城市。苍山是高大的,它的高度足以使它的顶端终年积雪不化。但它不是雪山,雪的景象远不如玉龙雪山那样雄伟壮丽。但当你泛舟洱海,远眺苍山,在高原的阳光与蓝天的映衬下,巨大的黛色山体顶托着亮丽的一线,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神秘悠远。
   有了洱海大理就有了灵气,这片方圆几百公里的浩瀚大水,不仅滋养了它周边的人们,而且使这座高原城市平添了许多水的韵致。洱海上几无遮拦的阳光,变幻游移的云影,波光粼粼的水面,于绿水秀脉中再塑了洱海,强化了如梦如幻的迷离。在洱海的游船上,我看到了如此壮丽的一幕:在巍峨的苍山之上,一片巨大的云团遮住了太阳,云团的边缘变的异常的透明亮丽,蓦地,在云团的中心部分太阳仿佛撕开了一个口子,一束巨大的探照灯似的光柱倾泻下来,斜照在大理城白色的楼宇上,在苍山黝暗的背景上,愈加显的明亮耀眼。随着云影的变幻,那束巨大的阳光在云层与大理城之间徘徊,而洱海又将一波亮似一波的无数媚眼,不断地推向大理,推向阳光行走的地方,用它潋滟的波光参与了这天地之间的宏大创作。
   如果说苍山洱海是大理自然风光的“绝代双娇”,那么“三塔”就是大理名胜古迹的代表。“三塔”座落在崇圣寺内,始建于唐南诏丰佑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寺毁塔存,现在寺内建筑除“三塔”外多为新建。“三塔”地处苍山脚下的高亢地带,远远望去,在苍山黝暗背景的衬托下,白色的塔身愈加显得鲜明挺拔,给这座城市增加了许多历史的厚重感。
   大理还有一处较著名的景致--蝴蝶泉。其实,这只是一个用白色大理石栏杆围起来的不大的水潭,上面斜卧着一株老树。凄美的民间传说和拍摄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使蝴蝶泉曾一度名声大噪。相传古代一对白族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双双跃入潭中徇情,并化为蝴蝶飞
翔。此后,每逢春末夏初,就有成千上万只蝴蝶飞到这里交配,有些蝴蝶首尾相接成串的挂在树上直至潭水,情景蔚为壮观。不过近几年这种景观已极为少见,据导游讲,这大概与附近农田大量使用农药,蝴蝶数量明显减少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蝴蝶泉的泉水清澈甘甜,充沛的泉水日以继夜地沿着山坡流去,滋养着附近一片片竹林与草地。


                                 (三)
    雪山,林海,草地和谐地融为一体的风景,是我这次云南之旅最渴望看到的。当汽车翻过几座大山行进在一片宽阔的山谷里的时候,前方的蓝色天幕上已出现了玉龙雪山的姿影,大家激动地叫了起来:“雪山,雪山!”。
    乘坐缆车,走进云衫坪,走近雪山。雄浑壮丽的雪山如此清晰地展现在面前,白雪与冰川覆盖的顶峰在阳光下闪光,几缕云雾在可望不可及的雪峰之上升腾弥漫,墨绿色的林海从雪线以下一直绵延到山脚,接着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从远处的林海一直铺展到我的脚边。虽然已是春天,但山上寒冷,眼前的草甸子还没有完全从冬天的衰黄中返青,由四季常青的云衫和高原松为主体的林海却依然郁郁葱葱,而那片银装素裹的雪域,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积累,雪的景象却是一年中最丰沛最壮丽的时候。回望来时的路,阳光从参天的云衫树顶洒落下来,给木板铺就的栈道绣满斑驳的碎影。纳西姑娘的歌声从草甸子对面幽幽的飘过来,弥漫在这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翠谷间。于是,心情也随着这歌声放飞,为心中美景的实现而狂喜。
    关于丽江古城,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雪山脚下的小桥,流水,人家,茶马古道上的民风与幽情,近似“世外桃园”的地方。但当绕过那座用钢筋水泥建成的仿古牌坊和那架仿古做旧的大水车之后,出现在我面前的古城却是熙熙攘攘的嘈杂街市,无数商家店铺挟裹成的巨大卖场。各色人群摩肩接踵践踏着虽已苍古却被无数双鞋底研磨的发滑发亮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古街巷到处是服装鞋帽工艺品和疯狂购物的人们,“嗡嗡”的市声扰的你耳朵根子发痒。这是“世外桃园”吗?这不就是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吗?此时此景,你还能联想到昔日茶马古道上的纳西风情和马帮的身影吗?纵然有还算清澈的泉水从身旁流过,你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吗?
    夜幕降临后,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临水一侧的酒吧街上,选择一个露天的座位坐下来,本想悠然的喝杯茶,找找月照流水的感觉。看到的却依然是,人群似流水,而真正的流水却成了人群缝隙中红灯笼照耀下的“惊鸿一瞥”。
    过度的商业开发和旅游运作使这座古城不仅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而且已变的不堪重负。我似乎听到了在人类的重压下这千年古城破碎的声音!

                            (四)
    经过几小时的路程,汽车终于绕过玉龙雪山,行驶在金沙江畔的公路上。正前方,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傲然对峙,奔腾的金沙江从两座雪山之间的峡谷中穿过。在高原的阳光与蓝天下,两座白雪皑皑的山峰卓然屹立在群山之巅,这雄浑壮丽的场景,给我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
    沿金沙江有两条公路可以进入虎跳峡,一条位于玉龙雪山一侧,另一条在哈巴雪山一侧。我们沿玉龙一侧的公路进入虎跳峡,路的一边是陡峭的岩壁,另一边是在深谷中奔流的金沙江。这条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山脉的大江,在汇聚了格拉丹东的雪水及附近水系之后,沿川藏边界的崇山峻岭浩浩荡荡一路南下,在云南的石鼓镇转了一个大弯,折向西北,流进玉龙,哈巴两座雪山之间的虎跳峡。
    由停车点到虎跳峡主要景区,还要徒步穿过一条开凿于玉龙雪山西侧崖壁上的长约两公里的人工栈道。行走在栈道上,浏览着峡谷沿线的雄奇风光,心中想起孔子说的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想必古代文人雅士所寄情的山水,多为幽深精致的一种,体会的是山的仁厚和水的灵动。而眼前的这山势这水势,却险峻的很,奇绝的很,“生猛”的很,展现出来的是山水的另一面,让人领略到的是原始的粗犷与豪放。
    终于到达虎跳峡。这里是金沙江落差最大最狭窄的地方。江面的激流中有一巨石,名曰虎跳石,相传有猛虎凭江中巨石一跃而过,峡谷由此而得名。远道而来的江水在两山的狭持下早已变的焦躁不安越流越湍急,到这里愈加奔腾起来,咆哮起来。滚滚波涛撞击在巨石上,掀起滔天巨浪,然后,狂乱地迅猛地徊旋着,奔突着从巨石的两侧夺路而下。飞溅的水雾几乎弥漫了整个峡谷,浑厚的哮声震耳欲聋。大自然似乎借助虎跳峡持久地渲泄着它的雄壮与威猛,也使我们在日复一日的过于细致平庸的生活中日渐“疲软”和萎靡的神经感受到了野性的畅快淋漓的震撼与快感!
                           
                                 (五)   
    1933年的某一天,一架英国飞机失事,幸存者被迫降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雪山,冰川,草原,森林,峡谷,湖泊纯净而明朗,风景宛若仙境;这里的人们生活安然,恬静,悠闲,各个民族各种信仰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罪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感受到这是人间的一片净土,充满梦幻般的神秘色彩。后来,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幸存者的奇异经历,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作者根据藏区的语音,把这里称之为“香格里拉”。1937年,小说被美国好莱坞拍成了电影,使这片神奇的土地连同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在此后的若干年中,不少探险家旅行家不断地寻找这个似乎虚幻的地方。直到1995年一位外国旅游者来到云南迪庆的中甸县境内,发现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与小说中描写的情景惊人的相似,而“迪庆”在藏语里的发音也与“香格里拉”基本一致。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最终证实了“香格里拉”就是中国云南迪庆的中甸地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将“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
    在去香格里拉的途中,热情奔放的藏族姑娘卓玛介绍着香格里拉的发现过程。在此之前,我对香格里拉的了解,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沾点“洋”味的很好听的名字上,而且总和星级酒店联系在一起。
    车过小中甸,一脉黛色的远山环绕着一片阔大的草原,远近三三两两的牦牛和马儿悠闲的吃着草,一排排的青稞架在太阳下闪着光,用石块垒起的玛尼堆不时的在路旁掠过。我明显的感受到一股藏域的奇异气息扑面而来。
    走马依拉草原。马蹄儿轻快地敲打着嫩绿柔软的草地,牵马的藏族姑娘扭动着藏袍挟裹着的腰身与马儿同行。远方的群山之上横贯着银白色的雪山,高原的天空格外的蓝,蓝的纯净透明,云朵也愈加清晰洁白。眩目的阳光把游移的云影投射到草甸子上,远远望去,草原幻化出墨绿,浅绿,浅黄的斑斓色彩,而侧面山坡上那片在早春的天气里尚未盛开的杜鹃花,却早已透出殷殷的红色。春天的风和煦的吹来,我闻到嫩草的香味。
    藏族姑娘扭过头来望着我,一只巨大的口罩遮住了她的脸庞,但我依然捕捉到了那双清澈而略带忧郁的明眸。“姑娘,春天来了,风儿很柔和,你为什么还戴口罩呢?”“草原的太阳很毒,脸儿会晒黑的”口罩下面传来柔柔的声音。我在马上邀请道:“瞧,这春天的风景多美,摘下口罩,我们一起唱支歌吧?”。姑娘听话的摘下口罩,我看见象初春的草原一样清新生动的脸。我们相视而笑,于是歌声响起来:
             雪山啊闪银光
             雄鹰啊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
             叫我怎能不歌唱
             。。。。。。
    歌声随着风儿弥漫在云间与草色里,心情终于争脱现实的羁绊,象天边的云朵,悠闲,舒展。尘世间的繁杂与喧嚣恍如昨日,这片遥远的风景与遥远的童年之梦融合一起浸润在久违的田园般的心境里。伴随唇边滚动的歌声,尘封已久的率真象蓦然苏醒的鸟,抖落一身的浮尘,在这陌生的草原上肆意的飞翔。而在逝去岁月里由无奈与疲惫异化出的半梦半醒的迷惑,如丝如缕的牵挂,似是而非的理智却于颠簸的马背上释然了。
    歌声伴我,马儿载我,向草原深处走去。在那里,处于枯水期的纳帕海依然是一片沼泽,但我依然渴望看到水面上雪山的梦幻般的倒影,依然欣赏沼泽里一丛丛经历了秋天与冬天的枯黄的衰草和枯草中刚刚泛绿的根芽。还有那株开放在牲畜践踏出的黝黑的泥沼中的小花,那瘿弱的灿烂使我的眼眶湿润。
                                  (六)
    一般来说,藏区的宗教氛围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要浓一些。在香格里拉,这种感受会更为明显,因为这里座落着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这座云南境内最大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势建在中甸县城北郊的小山上。数百级台阶从山脚攀援而上,直通最高处的大寺和金瓦寺。台阶两边是高低错落的僧舍等其他建筑。这里僧人众多,香火旺盛。金瓦寺内供奉着藏传佛教黄教主师宗喀巴像。据说寺院现在的主持是西藏宗教界颇有威望的几位活佛。
    在藏民心中,藏传佛教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这在年轻的导游身上就能或多或少觉察到。这位性格活泼,接受过现代教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藏族姑娘,在谈到佛教时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知识和虔诚的口吻使我惊讶。在松赞林寺,她带领我们穿过昏暗的摇曳着青稞油灯的大殿时,反复用压低的声音告戒我们一些注意事项。在她的感染下,大家脸上的表情也由原来的嘻嘻哈哈迅速地转变为凝重肃穆和虔诚了。
    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屋顶是用木片一层层铺成的,上面压着许多石块。每一家的屋脊中央都插着小旗,最少一面,多的两面或三面。可别小看这些小旗,它们可是这户人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插一面小旗的是普通藏民人家,插两面小旗的说明这家的家庭成员有在当地或外地做官的,插三面小旗说明这家既有做官的又有出家的僧人。在当地,一户人家拥有了三面旗帜就意味着拥有了无比的荣耀。晚上我们搞家访的那户人家,屋顶上就赫然飘扬着三面旗帜。进门后一打听,他家的儿子辈中,有一位在当地做官,还有一位在西藏的一所寺院供职。可见,宗教情结在藏民的意识里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关于藏传佛教,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流传区域不仅仅局限于藏区。在广袤的蒙古草原,在众多的蒙古人中间,藏传佛教依然是他们信仰中的主要宗教。此次云南之行,一起开会一起旅行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就有一位来自内蒙的蒙族朋友。他是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来到香格里拉的。一路上,他多次邀请导游坐在他的身边,共同探讨关于藏传佛教的问题。参观松赞林寺时,他总是先行一步,在每一尊佛像前敬上一柱香,向捐款箱内投一些钱币,然后双手合实虔诚地跪拜一番。有时还和僧人叽里咕噜地说上几句话,那僧人马上就表现出亲切的样子。
    从云南回来后,在《随笔》杂志上正巧看到一篇论述蒙古族与藏传佛教历史关系的文章,现作为“相关链接”简要介绍一下:蒙古族直接与藏传佛教接触,最早始于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阔端在凉州封王,派他的手下大将多达那波进军西藏。在西藏,多达那波发现佛教十分盛行,就向阔端建议,为了使西藏真正归顺蒙古,仅仅使用武力还不够,还应该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阔端采纳了多达那波的建议,邀请西藏佛教教派中最有学问的萨迦派首领班智达前来。班智达带着他的两个童年侄子走下青藏高原,来到凉州,一方面帮阔端劝说西藏各派首领臣服蒙古,一方面开始在蒙古上层贵族中传教。关于藏传佛教与蒙古族的关系,历史学家勾勒出这样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蒙古人举着马刀,挺进青藏高原,用武力征服了西藏;藏族人手里捻着佛珠走下青藏高原,进入北方草原,用藏传佛教征服了蒙古人的心灵。
    后来,藏传佛教借元太祖忽必烈之手,取得元朝的“国教”地位。班智达的那两个侄子也被忽必烈封为权重一时的“国师”。明灭元后,蒙古人退回到北方草原,藏传佛教也随之衰弱。但到明朝中后期,藏传佛教再度在蒙古草原兴起,并且开始由蒙古贵族上层走向民间。源于这一时期的“达赖喇嘛”的称谓,也正是藏蒙两家的产物:“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现在,在内蒙古草原,除了敖包多,就是喇嘛庙多,而这些喇嘛庙大多建于这个时期。
                  
                          (七)
    汽车在去泸沽湖的盘山公路上穿行,道路异常的崎岖险峻。放眼望去,远处层峦叠嶂,群山连绵。脚下,深山密林,峡谷一眼望不到底,金沙江就在谷底咆哮。
    车内的男男女女个个显得兴奋异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山路险峻,司机莫师傅的驾驶技术又娴熟的令人叹服,大家一次次把心提到嗓子眼,又一次次放下,后来竟演变成近乎寻求刺激的冒险游戏了;另一方面,这是去泸沽湖,大家早就听说过关于“女儿国”“母系氏族”“走婚”的故事,那种“潜意识”的神秘的向往,使在座的男人和女人们各怀“鬼胎”。加之,车上的导游小姐已换成泸沽湖的摩梭姑娘,她先用开放的口吻绘声绘色的描述摩梭人“走婚”的情形,然后又一遍遍的反复教唱“泸沽湖情歌”,把大家的情绪燎拨的“群情激昂”。
    翻过最后一道山岭,汽车在一片树林前停了下来。导游带领我们穿过树林,来到一个山坡上,大家向山底眺望,传说中的泸沽湖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碧绿的湖水象一片巨大的翡翠,静静的仰卧在午后的阳光下。
    走近泸沽湖,乘坐猪槽船去湖中的里务比岛。湖面的风很大,摩梭小伙奋力划着浆,小船飘摇着在波浪中前行。清澈透明的湖水在伸手可及的船边激荡,掬一捧水在口清凉甘甜。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如此纯净的湖水。
    落水村,这个座落在泸沽湖畔的著名村庄居住着近百户摩梭人家。他们至今依然用独特的“走婚”习俗维系着以母系为核心的家庭形式。摩梭人的“走婚”是有趣的:青年男女在篝火舞会上认识自己的意中人后,就邀好“走婚”的时间和“接头暗号”。“走婚”之前摩梭小伙要准备三样东西:一是火把(现在一般是手电筒);二是猪膘肉;三是毡帽。“走婚”是秘密的,只能在夜间进行。男方到女方家去,不能走大门,因为摩梭人的习俗,“走婚”时遇到女方的家人是最不光彩的事。所以需要跳墙,这时火把或手电筒就有用了。摩梭人喜欢狗,家家养狗,跳墙时狗会咬,猪膘肉便派上了用场。摩梭人的住房多为两层的木楼,姑娘们的绣房都在二楼,“走婚”的小伙子来到绣房门口要和室内的姑娘对上“暗号”,这种“暗号”一般是某种动物的叫声或简短的语言。“暗号”对上了,姑娘打开门,小伙子在进门之前要将帽子挂在房门外的钉子上,家人们看到帽子也就不会打扰了。“走婚”的男青年要在天明前家人们还没有起床时离开,所以,夜来夜去,“走婚”应该是辛苦的。这样的秘密阶段一直要持续到女人生了孩子,孩子过满月时由男方在女方家里置办酒席,招待村里的亲朋好友,此后“走婚”便由“地下”转为“地上”,男人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女方家的门口进出了。
    摩梭人家的孩子始终和母亲及母亲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母亲和舅舅们共同承担着抚养他们的义务。所以,在摩梭人晚辈的心目中舅舅是受到尊敬的。舅舅们同样与另一家的女人“走婚”,他们的孩子也由对方抚养。这就是摩梭人所谓的“男不婚,女不嫁”的婚姻习俗,他们兄弟姐妹一辈辈的永远围绕在母亲身边生活,形成母系氏族的大家庭。
    摩梭女人是能干的。她们红彤彤的脸庞透着健康。在泸沽湖划猪槽船的大多是女人,那可是力气活。摩梭姑娘是大胆开朗的。在落水村,导游安排了一次家访,临近结束时这家的姑娘们因一双绣花鞋垫和团里爱嬉戏的小赵闹了起来,她们一拥而上把小赵抬起来欲退其裤,吓得他狂喊救命。我们赶忙围上去把小赵救下,好悬啊!此时腰带已解开,小赵红着脸慌忙系着裤子,摩梭姑娘们却呵呵笑着唱起了歌。
    落水村的篝火晚会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进行。天黑下来,篝火燃起来,一位摩梭小伙吹起笛子,身穿民族服装的摩梭青年男女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舞。篝火在欢声笑语中越燃越旺,人们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去,最后演变成一场狂欢。
    烤全羊的诱惑让我们提前离开“狂欢”来到泸沽湖畔。远山隐匿成黝黑的一抹,星光映衬着粼粼波光,夜晚的泸沽湖神秘悠远。湖面吹来湿润的风,面前却烘烤着灼热的炭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口撕咬着烤肉,大口猛灌店家自酿的米酒,一个接一个地讲爆笑故事,一首接一首地唱歌,只要有一人起头,大家就都跟着嚎。快乐的情绪容易传染,临座的一夥也唱起来,歌声就在夜晚的泸沽湖畔此起彼伏。我们十几个人喝光了两大桶米酒还嚷着要,瘦瘦的店家脸上堆着惊喜又搞来一桶,大家接茬灌。此时我想,人大概在骨子里都有放浪形骸寻欢作乐的倾向,我们这些平日里大多在办公室正襟危坐的衣冠男女们,此刻已认不出自己了。
    夜深了,当我们返回住处时都已步履蹒跚。我于醉眼朦胧中向湖边一瞥:静谧的泸沽湖象一位通体透明的美人横卧在繁星点点的夜色里。她的美丽诱惑着我的眼光,让我于快乐中生出一丝惆怅。今夕何夕!泸沽湖,我的美人!今生今世我们还能相见吗?或许此时此刻在你怀抱里的这一夜狂欢,真得就成了定格在记忆中的永久的风景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3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终于看到小白的文字了,本来想等小白发完再跟呢。。。
小白编辑在主题贴里吧:)
期待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一羁红尘2004/12/31 11:56pm 发表的内容:
终于看到小白的文字了,本来想等小白发完再跟呢。。。
小白编辑在主题贴里吧:)
期待更新。。。
呵呵。。。主要是还红尘,春来等诸位朋友的帐,赶在新年之前先发两篇。整个的还没有写完。。。汗颜。。。容陆续写来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小白每游览一地,都能把那儿的历史了解清楚,把那儿的景色描绘出来,把感触抒发出来,让大家来欣赏,让大家来悟读,真是厉害.还没写完吧,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4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溪流涓涓2005/01/04 08:08pm 发表的内容:
小白每游览一地,都能把那儿的历史了解清楚,把那儿的景色描绘出来,把感触抒发出来,让大家来欣赏,让大家来悟读,真是厉害.还没写完吧,继续努力!
谢涓涓夸奖:)本来应早已写完,但工作忙,琐事多,心又浮,所以进展缓慢。。。咳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喜欢看小白写的游记,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小白何不把片片和游记放在一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6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春来2005/01/05 10:15pm 发表的内容:
喜欢看小白写的游记,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小白何不把片片和游记放在一起呢
春来说的有道理,下来编辑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很喜歡這種遊記形式的東西,情景交融,真的感覺很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借景抒情,感物吟志,偶有借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幸福啊,俺怎么就去不了呢
不过看了文章
心也跟着一起去了
苍山洱海
什么时候俺才能到那去看看啊
哎~羡慕 嫉妒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9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天涯:相信总会有机会去的。希望天涯常来齐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大理还是一个佛学胜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一醉千年2005/01/09 07:59pm 发表的内容:
大理还是一个佛学胜地。
在大理,只看了崇圣寺,其他佛寺没有去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三)
    雪山,林海,草地和谐地融为一体的风景,是我这次云南之旅最渴望看到的。当汽车翻过几座大山行进在一片宽阔的山谷里的时候,前方的蓝色天幕上已出现了玉龙雪山的姿影,大家激动地叫了起来:“雪山,雪山!”。
    乘坐缆车,走进云衫坪,走近雪山。雄浑壮丽的雪山如此清晰地展现在面前,白雪与冰川覆盖的顶峰在阳光下闪光,几缕云雾在可望不可及的雪峰之上升腾弥漫,墨绿色的林海从雪线以下一直绵延到山脚,接着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从远处的林海一直铺展到我的脚边。虽然已是春天,但山上寒冷,眼前的草甸子还没有完全从冬天的衰黄中返青,由四季常青的云衫和高原松为主体的林海却依然郁郁葱葱,而那片银装素裹的雪域,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积累,雪的景象却是一年中最丰沛最壮丽的时候。回望来时的路,阳光从参天的云衫树顶洒落下来,给木板铺就的栈道绣满斑驳的碎影。纳西姑娘的歌声从草甸子对面幽幽的飘过来,弥漫在这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翠谷间。于是,心情也随着这歌声放飞,为心中美景的实现而狂喜。
    关于丽江古城,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雪山脚下的小桥,流水,人家,茶马古道上的民风与幽情,近似“世外桃园”的地方。但当绕过那座用钢筋水泥建成的仿古牌坊和那架仿古做旧的大水车之后,出现在我面前的古城却是熙熙攘攘的嘈杂街市,无数商家店铺挟裹成的巨大卖场。各色人群摩肩接踵践踏着虽已苍古却被无数双鞋底研磨的发滑发亮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古街巷到处是服装鞋帽工艺品和疯狂购物的人们,“嗡嗡”的市声扰的你耳朵根子发痒。这是“世外桃园”吗?这不就是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吗?此时此景,你还能联想到昔日茶马古道上的纳西风情和马帮的身影吗?纵然有还算清澈的泉水从身旁流过,你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吗?
    夜幕降临后,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临水一侧的酒吧街上,选择一个露天的座位坐下来,本想悠然的喝杯茶,找找月照流水的感觉。看到的却依然是,人群似流水,而真正的流水却成了人群缝隙中红灯笼照耀下的“惊鸿一瞥”。
    过度的商业开发和旅游运作使这座古城不仅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而且已变的不堪重负。我似乎听到了在人类的重压下这千年古城破碎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美景如在眼前,欣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小白描绘的雪山林海,草地好迷人啊。雄浑壮丽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林海,纳西姑娘的歌声,想象中,嫉妒中
听了小白对古诚的概叹,不由想 要是人们以后开会 都不到风景区去,就不会有人群似流水的感叹了。对吧。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紫云草2005/01/13 01:51pm 发表的内容:
美景如在眼前,欣賞~
紫MM能这么及时的看,真让俺感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春来2005/01/13 08:54pm 发表的内容:
小白描绘的雪山林海,草地好迷人啊。雄浑壮丽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林海,纳西姑娘的歌声,想象中,嫉妒中
听了小白对古诚的概叹,不由想 要是人们以后开会 都不到风景区去,就不会有人群似流水的感叹了。对吧。嘿嘿
谢春来欣赏:)
如果开会都不到风景区去,那吾也就去不了云南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小白又加了内容啊,为什么不固顶?呵呵,是偶和茶儿的疏忽:)
先固一下,考试回来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受滇西北

下面引用由一星飞鹭白2005/01/13 09:44pm 发表的内容:
紫MM能这么及时的看,真让俺感动啊。。。:)
呵呵,這裡是我家阿,我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來論壇看看,喜歡小白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01:05 , Processed in 0.0942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