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8|回复: 10
收起左侧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羁红尘在 2004/06/19 04:08pm 第 23 次编辑]

[rm]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2hu/hangongqy.rm[/rm]

http://www.sdta.cn/xuanchuan/whsd/images/kongx1.gif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 易》,作《春 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坎坷的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注:因所引资料有矛盾之处,以上两段所述事件可能在先后顺序和时间上有误,请确知者指正
  
  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http://www.3-hmong.com/x2.gif
    *孔子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
    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
    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
    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
    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http://www.3-hmong.com/x2.gif
http://www.eweihai.com/wenhua/pic/20038114418.jpg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名言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老 而 无 妻 日 鳏,老 而 无 夫 日 寡,老 而 无 子 日 独 ,幼 而 无 父 日 孤,此 四 者 ,天 下 之穷 民 而 无 告 者。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http://www.3-hmong.com/x2.gif

    孙武
   
    孙武,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思想家。孙武是齐国田氏后裔。其祖父田书系田完五世孙,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改称孙书,食采乐安(今广饶)。孙武的父亲孙憑,齐卿。齐景公时,孙武为避齐国内乱奔至吴国,隐居山林,一面种田,一面习武和研究军事理论。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 即位。孙武由伍子胥举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当论及晋六卿“孰先亡,孰固成”时,孙武认为亩大而税轻者可“固成”。阖闾对孙武的兵法尤为赞佩,亲自观看了孙武按兵法操练宫女演阵的场面。孙武的军事才能折服了吴王,不久被任命为将军,统率吴军。
    从公元前512年至前506年,孙武采取“扰楚、疲楚”的战略,派三支兵力轮番与楚军作战,削弱了楚国的实力。公元前506年冬,吴国大举伐楚。吴王阖闾亲自出征,以孙武为将军,统兵三万,由水路出发,转陆路,千里远袭,迂回到楚国东北部。楚军主帅子常率20万兵马迎战。孙武指挥吴军,从侧面攻楚虚弱之地,与楚军激战5次,重创楚军。其中最后一次在柏举大获全胜,楚军主帅子常弃军而逃,大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孙武挥师渡过汉水,一直攻入楚国国都郢都。自此,吴国声威大震,显名诸侯。这一切,正如司马迁所论,“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是中国兵家中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人。他的名著《孙子》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共十三篇,6000余言,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的战略思想不仅应用于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政治策略、经济管理等许多领域。《孙子》一书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军事思想
  
  (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 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
  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里的“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一是要知彼知己。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战不殆”。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孙子》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了先胜。
  二是进行“庙算”。 所谓“庙算”就是中国古时候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 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概念。孙子认识到,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因此,要根据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情况,立足于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战争潜力,从道、天、地、将、法 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预案,作出决策。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而“用兵之利”则“可全”。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 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 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那么如何达到“全胜”呢?“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这种谋攻之法,不仅 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
  胜战计: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敌战计: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攻战计: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混战计: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并战计: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败战计: 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http://www.3-hmong.com/x2.gif
  颜真卿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姪稿为第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
http://www.zgshj.com/Upload/newsimg/20041915256734.jpg
http://www.bttp.net/xinshang/duobaota.jpg

  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
  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家卫夫人学习书?。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作品中。

  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是“法”字,没办法,不这样就发不了贴,只好替代了,大家谅解一下)
  
http://www.3-hmong.com/x2.gif

  诸葛亮
  
  (181-234年),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三岁丧母,五岁丧父,由叔叔诸葛玄抚养。15岁时,诸葛玄被袁术任为豫章太守,诸葛亮随叔叔到任,后又随之上投奔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两地,建立蜀汉政权。曹丕废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魏国后,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他任臣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主理政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相据于渭南,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的军中,遗体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相传诸葛亮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只箭,又制作"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诸葛亮集》,他的前后《出师表》至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http://www.3-hmong.com/x2.gif

http://www.sdta.cn/xuanchuan/whsd/images/liqing1.jpg
  李清照
  
  (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環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现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畔及章丘百脉泉边都建立了李清照纪念堂。
http://www.3-hmong.com/x2.gif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既是伟大的词人,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唐初哲学家、音乐家。
他出身于庶族家庭。少好学,善阴阳之术。30岁时,由温彦博、魏征等人推荐进入弘文馆,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吕才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哲学乃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尤长于乐律,而且大都有专门著作和创造。
    吕才在哲学方面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观点有4:
    一、“极微”是世界本原。“极微”即物质实在。他认为,有行的万物都是产生于无形的元气;
    二、义理产生于实录。他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多生于具体事物中,理论来源于实践;
    三、刚柔相济的矛盾发展观。他认为,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矛盾运动;
    四、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认识论,把学习当作取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并身体力行。
   吕才一生著书很多,但大部散失,仅存的有:载于《旧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藏书》,载于《大藏经》中的 《因明注释立破义图序》等篇。
    吕才在乐律方面的成就尤为人称道。贞观初年(626年),他奉太宗御诏参论乐事。此后,每逢太宗宴代从臣、赏赐闾里、赋诗抒怀之时,即命吕才依诗谱曲编舞。贞观六年(632年),吕才相继创作并谱曲《功成庆善舞》(后更名为《九功舞》)、《七德舞》(后更名为《秦王破阵乐》),之后又创作了《上元舞》。不久即传到日本、印度等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齐鲁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日本的艺术团体,仍在演奏《秦王破阵乐》和《唐代乐舞》。
    千余年来,吕才及其《秦王破阵乐》等歌舞曲,一直受到史学界、音乐界的重视,《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今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都为其列传,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将其列入《齐鲁文化六十名人》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齐鲁以孔子最为有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10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齐鲁名人档案库”首批名人名单
  (一)文体界9人:
  张 炜 于希宁 方荣翔 郎咸芬 薛中锐张登堂 乔云萍 
  林伟宁 邢傲伟
  (二)教育家及院士28人:
  教育家3人:华 岗 成仿吾 吴富恒
  院士24人:曾呈奎 毛汉礼 邓从豪 潘承洞 蒋民华 文圣堂
丁德文 赵法箴 陈秉聪 袁业立秦蕴珊 管华诗 冯士笮 刘瑞玉
张嗣瀛 艾 兴 张明高 张福绥宋湛谦 唐启升 张 运 郑守仪
胡敦欣 谢立信
  微生物学家1人:王祖农
  (三)军事家和企业家:
  军事家5人:曾思玉 张太恒 张建启 王希山 崔吉俊
  企业家7人:冯怡生 孙利强 李建华 陈永兴 陈华森 郑和平
  黄 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下面引用由寂寞等花开2004/06/18 09:45pm 发表的内容:
还应该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谁来搜集一下蒲松龄的简介呢?
俺好笨的,不能胜任搜集的重任。发个帖子挣点钱也好。
当然要有,等俺慢慢贴~~[DISABLELBCOD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下面引用由寂寞等花开2004/06/19 01:42pm 发表的内容:
辛弃疾也是山东的吧?
应该是吧,记得上学时学宋词三大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当时就很骄傲地想,有两个人是山东的。。。可是,我在齐鲁文化名人中没有找到辛弃疾,等我慢慢找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1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片孤帆在 2004/06/19 04:58pm 第 1 次编辑]

蒲松龄是淄博淄川人。辛弃疾是济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1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片孤帆在 2004/06/19 05:03pm 第 2 次编辑]

蒲 松 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淄川县(现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俚曲14种,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1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生擒叛徒南归。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判,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年)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辛弃疾的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1961年在大明湖南岸建“辛稼轩纪念祠”,陈毅同志为其亲笔题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看着山东这么多名人,真是很自豪呢,而且还有好多没贴出来的呢~~
 
等我慢慢找、慢慢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2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齐鲁文化名人(更新中~~~)

古代的不应说了,现在的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是我们青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17:47 , Processed in 0.0898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