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3|回复: 16
收起左侧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6/03/18 05:17pm 第 1 次编辑]

  央视《大家》播出节目《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以下为节目内容。
  [开场白] 1948年的春天,叶嘉莹先生离开北京,开始了一种她自认为是被动的生活。去台湾,去加拿大,甚至连结婚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说把我放在哪儿,我就自生自灭地去成长。而晚年她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漂泊,而这一次却是她主动的选择,因为她有了一种新的使命感。
  字幕:
  她一生的理想就是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
  嘉莹曾经送给我一本书,是给小孩子们读的诗选。我觉得很有意思,也非常欣赏。——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我认识叶教授,最初是因为在美国看台湾的报纸杂志时,看见叶教授的一些文章。——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叶嘉莹先生是我很尊敬的,她是妇女里头杰出的人,我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著名楚辞研究学者文怀沙
  我敬佩叶先生的学识,尤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也敬佩她崇高的品格。—— 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
  北京 1924-1948年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解说:走遍世界各地,叶嘉莹的心中总有一个地方,让她不能忘怀,那就是她生活了24年的北京,以及北京那座叶家居住过200多年的老四合院。
  叶嘉莹:右边一拐就快到我们家了,就快到我们的老宅。就是这里,停在红车后面吧,你不能过去,但是你要停下来,这个前边的这个楼,就是原来的我们家。这原来是个小胡同,现在准备建一个商品楼。
  主持人:一个商业大厦是吧?
  叶嘉莹:我想是,所以他们非拆不可,拆了,他们才能赚钱。有东西厢房,有五间北房,然后两边有耳房,然后过一个小胡同,东院是我们的厨房,再后面去就是后院,从我们这走,就是后院。
  主持人:这条路原来还是这样是吧?
  叶嘉莹:这条路现在没有怎么改变,不过我小的时候,这马路是土路。我伯父、我父亲甚至于我伯母、我母亲,都喜欢诗词。我外曾祖母,我小的时候,她也是80岁左右了,还有一册诗集,我的外曾祖母。
  主持人:自己写的?
  叶嘉莹:对,她自己的作品,后来印出来的。那我小的时候,学诗词没有特别什么请一个老师来教,那就是我没事就背,就是《唐诗三百首》。
  主持人:家里的要求?
  叶嘉莹:家里也没有说很严格的,说你每天背几首诗,反正喜欢背就背。
  主持人:您那时候也喜欢背?
  叶嘉莹:我喜欢背,所以我没事就背。我家里人常常跟我说一个故事,说我小的时候,大概有三四岁吧,现在很多我的学生教他们的子女背诗也是,来了客人就说,背几首诗,小孩子会背诗。
  主持人:在客人面前背?
  叶嘉莹:在客人面前背书,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有客人来了,家人就叫我背书,他们说我就背了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里面有一句说是: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他们就开我的玩笑,说你几岁就坐出红颜老了吗?
  主持人:您从小喜欢诗词,可以说跟这种家学、国学的功底有关系?
  叶嘉莹:我伯父跟我父亲,甚至于我伯母、我母亲也都吟诗的,不过男士们吟诗就比较大声的读,女性的读诗就是小小的声音、小小的声音读。
  主持人:您经常会听到他们吟诗、读诗?
  叶嘉莹:当然,我们家不是有个院子吗。他们在院子走来走去的时候,就会念几首诗,特别我最记得,如果天下大雪的时候,我父亲喜欢念,说: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穷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解说: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富足而又弥漫着书香味道的家庭,曾祖父曾是清朝二品武官,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叶嘉莹是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叶嘉莹从小在诗词写作方面表现了出色的才能。
  主持人:那您写词、写诗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您记得吗?
  叶嘉莹:差不多十岁左右。
  主持人:您的第一首诗,你还能记得?
  叶嘉莹:我记得是一天晚上,好像是秋天,大概不是七月就是八月的十五,天上月亮挺圆的,我伯父就在那天晚上跟我说,说你背了这么多诗了,你自己去做一首吧,说我给你出个题目,就是咏月亮,就是天上的月亮,说做一首七言绝句,要用十四寒的韵,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我那会儿是胡诌些什么句子,但是我好像记得,好像最后一句,好像就是说月亮很圆,什么照在什么栏杆上,就是说未知能有几人看,这个“看”字念“堪”,押平声,就是说这么美丽的月光,不知道能够有几个人来欣赏,来看。我小的时候很天真,就是写我们家里的景色,花花草草,蝴蝶什么的,就是写这些东西,写雨晴,斜阳,月光,我小的时候写这些东西。
  主持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花前月下,或者是一种小的情感?
  叶嘉莹:对,就是眼前一个新鲜的景物,给你的一种新鲜的感觉。
  主持人:什么时候才感受到?
  叶嘉莹:我其实生活上的,是从我母亲去世。
  主持人:那时候真正感受到,生活实际上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最深刻?
  叶嘉莹:对,古人常常说,父母不在,孤露,孤就是孤单的孤,露曝露在外面,没有一个屏障的保护。
  解说: 母亲去世时,叶嘉莹只有十三岁,而那时叶家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已走向衰落,父亲随公司南迁,四年没有回家,叶嘉莹带着两个年幼弟弟艰难度日,母亲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在没有人的时候,她把这种心情写进了诗里: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与凋落更何辞。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叶嘉莹:埋葬我母亲的那天晚上,走了一天的路,原则上本来是,这个做子女的应该都是走路,一路都应该走去的。因为我母亲去世,不是在家里去世,我母亲是在医院里去世的,所以停灵就停在一个庙里,我们从庙里上午就出发了,走到我们的坟地已经都是天黑了,所以我也曾经写过,说是:辛苦最怜坟上月,惟照世人离别。就是坟,说的月亮,它所照的就是世人的生离死别。所以我写体会到人世的无常,那是我从母亲去世开始体会到的。
  主持人:在那之后实际上您写诗,是不是在感受和风格上也会有些变化?
  叶嘉莹:那当然了,这时候就是体会到人生很多无可奈何的这种事情。我们生活也很艰苦,就是像老舍写《四世同堂》,说是祁老先生的曾孙女不肯吃那个混合面,然后就饿死了,我们那会儿就吃那种混合面,不是杂和面,不是玉米面、小米面,都不是,不知道是什么,一些个什么谷物或者是谷皮,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就是灰灰的、黑黑的颜色,就是粉状的、粉末状,可是它没有黏性。你不用说包饺子不成,连烙饼都不成,它是散开了,一点黏性都没有,而且有一种酸酸臭臭的味道。
  解说:面对苦涩的生活,叶嘉莹唯一的寄托就是中国古典诗词,1941年夏天,叶嘉莹考入了当时北京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国文系,从此走上了终生为诗词的道路,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期熏陶,已经悄悄的改变了这个不爱说话,但性格倔强的女孩。
  叶嘉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次我们念《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这个道是什么东西,说你如果早晨听了这个道,懂得了这个道,晚上死了都没关系了,都值得了。但是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开口去问。
  主持人:可能您在小时候读《论语》的时候,或者读这些古典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在心里头。
  叶嘉莹:都是给我很深的一种印象。我就觉得怎么会是这样子,怎么会是这样?但是那时候还没有答案,那时候不十分理解,我是慢慢地从我这几十年的这个生活的经历,慢慢地体验了。
  解说: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到了她诗词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人,这就是被称为“隐藏的大师”的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的顾随先生。1942年,顾随先生成为了叶嘉莹“唐宋诗”课程的老师。老师对诗歌敏锐的感受让叶嘉莹着迷,这是她保留至今,当年听老师讲课时记下的笔记。而顾随先生对叶嘉莹的诗词修养也非常赏识。
  杨敏茹:从前有一种说法,叫做升堂弟子,有入室弟子。升堂,入室,我可以说我是顾先生的升堂弟子,因为是我也跟他接近了。不够好。而叶先生作词的时候,作诗的时候,顾先生不是改,全都和。他就拿你不当弟子,就是咱们是诗朋友。
  主持人:您给我们谈谈顾随先生,他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在什么地方?
  叶嘉莹:我觉得顾随先生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真正对于诗有了更深的,更高的一种认识。当然是,我从小就读诗,那是一种情趣,就是我喜欢,比如说我小的时候念李商隐的诗,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说他写得很美。我就这样很喜欢。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天上的星星,我们大院子,在自己家里边铺一个席子在院子里,抬头就看星,可是这样的,就是一般的对于诗词的认识,可是真正认识到诗词里边的那种,应该是真正一种灵性,真是一种有灵性的,一种真正的生命,是顾先生教给我的。
  主持人:他是怎么教的呢?
  叶嘉莹:他并没有特别去教。
  主持人:他怎么上课?
  叶嘉莹:他上课很有意思了,他从来没有课本。他冬天来上课,他里边穿个棉袍,外面再穿个皮袍,然后戴一个呢帽,然后围一个大围巾,他上课站在讲台上,先把围巾解开,把帽子摘下来,把外边的皮袍脱下来,然后他就在转头,可以不说话,就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或者不是一首,就写两句诗,或者连两句诗都没有,就写几个字,然后就从此讲起。
  主持人:开始讲?
  叶嘉莹:比如他有一次他就写什么利己利他,自渡渡人什么的。其实这个不是诗,是一种哲理。
  主持人:一种观念?
  叶嘉莹:一种观念,他讲的是诗歌里面真正的感发的生命,我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那我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写利己利他,或者是渡己渡人。
  叶嘉莹:渡己渡人,现在还影响我的,就是我不喜欢白石词,白石,当然我现在慢慢都是改正过来,我也知道它的好处,可是我没有真心喜欢他,我想就因为我的老师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呢?他说这个白石词,就是,他说是“水清无鱼,白袜子不沾泥”
  主持人:太透了。
  叶嘉莹:这样的人就是说狭窄,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所以他是从做诗讲到做人的。
  主持人:顾随先生他对您的评价是什么?
  叶嘉莹:我到南方去结婚,临走的时候,我的老师送我一首诗: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食荼已久渐芳甘,他说人的一生,就好像你,荼是一种苦菜,荼苦,他说你食荼已久,你对于人生的这些痛苦,历练得很久了,你后来就甘于这个了,你就接受了它了,廿载上堂如梦呓,说人世之间的,你这种体会的滋味,跟你学禅是一样的,你对于人生,认识了人生的一种苦境,人生本来就是,就是这个佛教说的,这个人生都是苦海,有各种的苦,什么爱别离苦,什么什么的苦,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他说,二十年上堂讲课,如同一场梦一样地过去,几人传法现优昙,有几个人能够把法传开来,传法,能够开出来,我老师还给我写过一封信,几年来,就是这几年,说是足下,他称我足下,他信里边用文言足下, 他自称不佞,他说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凡所有法,就是他所有的法,足下已尽得之,他说你都得到了。
(来源:央视《大家》 采编:东锋)[/SIZE]


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中华读书报:叶嘉莹教授:以生命拥抱诗词  
■吴晓枫
  我认识叶嘉莹先生,最早是在母亲的老相册上,她是我母亲在北京女二中和辅仁大学的同窗挚友。母亲常说,叶阿姨的美才是  
真美,外秀慧中而不自以为美。在我的潜意识中便产生了一种渴望见到她的愿望。这个愿望在1974年夏天意外地实现了,那年久居海外的叶嘉莹先生第一次回国。在察院胡同23号叶家老宅中,我见到了她,立刻被她的美丽震动了。她对我心灵最大的触动,是“胸有诗书气自华”。她使我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对淑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许多年中,我都被她美丽的仪容,优雅的言谈举止所吸引。那种吸引,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是站在一段距离以外的欣赏。当然,我感到她确实如母亲所说的外秀慧中,自然大方,而且为人热忱、平易。随着岁月的流失,我愈加感到她对人的真诚。叶嘉莹先生是著名学者,虽然她在文中称我母亲“在中学就已才华颖露”,但是,我母亲一直是普通的中学老师。近年,我母亲重病缠身,意识已经不是很清楚,叶嘉莹先生百忙之中,仍不忘问候,其为人的态度,可见一斑。
  叶嘉莹先生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家庭幸福,生活优裕,无忧无愁。有多少人知道她的不幸?叶先生长于书香之家,青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父亲远在他乡任职,生活艰难。在她刚刚进入辅仁大学之后,慈母病逝。成家不久,随丈夫赴台湾谋生。女儿尚在怀抱之中,丈夫便不幸因“思想罪”入狱,她也受牵连失去赖以生存的教职。更不幸的是房屋亦被收回,只得寄人篱下,连一张和女儿共眠的床都没有,到晚上只能在人家走廊上以一条毯子权作地铺。后来经亲戚相助,谋到教书的位置和宿舍,为生计和营救身陷囹圄的丈夫奔波,缝补浆洗皆独自操持。3年后,虽然丈夫出狱,她也应聘到大学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但是此后几十年,她一直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甚至没有生病的权利。移家北美之时,叶先生已经45岁,为用流利的英语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夜夜挑灯苦读。当年逾五十的叶先生事业有成,安定的生活刚刚开始,又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打击,长女及女婿车祸身亡。我真的久思不解,她那样一个情感丰富而敏锐的人,是如何面对这巨大悲伤的。叶先生常说,她的生命是和中国古典诗词分不开的,我对叶嘉莹先生人格魅力的真正了解,正是从她的诗词讲解和她的文集中。
  叶先生是极赋天资的。这样说,是因为她的确把那千古好诗好词中生命的兴发天然地感受到了,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千姿百态的生命和哀、乐、忧、喜的万种情感就深深吸引了她。所以,她做学问做得执着,她是把苦读作为对美好生命的探索和追寻的。她治学的特点有三:一是对诗词做逐字逐句的考证,一个“蛾眉”非要给你追根寻底地说明出处;二是讲谁的诗词,一定把作者的一辈子弄明白;三是如果讲某人诗中的离愁,就会以若干种离愁对比。在我最初接触她早期著作时,我很不习惯,觉得她太较真。后来重读,便觉叶先生的深刻与独到之处。近年,我从河北教育出版社得到一套装帧精美的叶嘉莹先生文集,闲来翻阅,猛然悟得叶先生如此治学,是为了把那“紫藤”、“流水”、“杨花”等一个个词中所表达的生命潜流、精微感受捕捉到。如叶先生自己所言,她生性有“热烈任纵之感情”,这种感情使她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而她生性当中的另一面“冷静严刻之理智”,又能使她在投入之后,从历史的角度去比较作者的心境,从理性出发对诗词中的微妙差异作出客观、明朗的分析和哲学的思考。从叶先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她是从体悟生命的角度去研究诗词的,完全不同于咬文嚼字。
  我以为,叶嘉莹先生既然是以生命拥抱诗词,在她对诗词的阐述中就必然流露出她的爱与憎,对美好生命、美好情怀的赞美,对人生的澈悟,甚至是缕缕怅怀。叶嘉莹先生最赞赏的诗人是陶渊明、杜甫、李商隐和苏轼,她不仅谈到他们对待人生悲苦、磨难的态度和操守,还特别能够从他们的悲痛甚至消沉中看到他们顽强勃发的生命意识,或是超然的逸怀浩气。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了解到她在与那些伟大诗人的对话中找到了精神的共鸣。我猜想,叶先生在解读苏轼那首《定风波》的时候,也一定在抒发自己的情怀。面对苦难,她也是以“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的旷达战胜了软弱。她曾说,是诗词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持她经受巨大打击。其实,她自己对磨难的体会,也使她把那些诗词阐发得那么生动感人而深刻。她把对世人深掩内心不胜承受的全部痛苦,沉入诗词巨大的感情洪流中去释然,去升华自我。她用“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心怀去爱亲人、爱友人、爱学生,去爱故土和这个大千世界。她讲“一个人身世中的忧愁患难,常常会使人变得深刻起来。……忧愁患难固然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豪杰,成就一位伟大而深刻的诗人,但是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诗人,一个英雄豪杰”。(《古典诗词演讲集》)这不就是叶先生自己的感发吗?
  叶嘉莹先生在《古诗十九首》的讲解中,举“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为例,说:“天下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把你的感情投注给一个与你有相同理想的知音。”(《汉魏六朝诗讲录》)在辨析“鸣鹤”与“鸿鹄”之区别时指出,“‘鸣鹤’的重点是成双成对,以此喻人间幸福生活”,而“‘鸿鹄’则包含一种举高远鹜的理想境界”。她继而说到:“真正的理想既不为功名利禄,也不为扬名声显父母,也不为立功立德立言,而是属于你的一种本能,是你自己都拿它无可奈何的。”(《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先生对“鸣鹤”与“鸿鹄”的不同解释,显然流露了自己的心迹。而以“无可奈何”解释理想,非切身感受说不出来。她说“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是人间最悲苦的事。不管承受了多少无数女性难以承受的忧愁,叶嘉莹先生成就了自己“无可奈何”的“芳意”,这是最令叶先生欣慰的,也是最令人钦佩的。
  叶嘉莹先生说:“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里边隐含着这样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古典诗词演讲集》)她对青年人说:从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心灵、品格“可以使你终生受用不尽,并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不是说教,是真情,真感受。由此,我也才能理解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心志。叶嘉莹教授的风姿与优雅源自中国文化的浸润、诗的滋养;源自她如锦的内心世界和坚毅、自信、达观、宽容的人生态度;她的优雅和美丽显示了生命的本质,所以毫无矫饰。她的人格魅力在于自然、真诚,因此感人。可以说,叶嘉莹先生的学术精神与个人魅力都体现了她生命美学的思想。
(采编:东锋)[/SIZE]


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古韵悟人生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在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教授看来,诗词是中华文化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9月7日,叶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学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
  叶嘉莹,号迦陵,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1954年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并在台湾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兼任教授。自1966年开始,叶嘉莹教授陆续被美国哈佛、耶鲁、密西根等知名大学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自1979年以来,她不断回国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讲学。2003年,在南开大学长期定居,从事古典文化研究与传播。今年9月8日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
  古典文学终生受用
  记者:最近几年,您到全国各地的大学巡回演讲,在这些大学里,理工科院校居多,比如现在在海大演讲,理工科学生比较多一些,跟他们交流有无困难?
  叶嘉莹:在天津,我除了在南开大学讲课之外,也到天津大学等理工科大学讲课。我发现在理工科大学讲课的时候,同学的反应非常热烈。以前我在台湾大学任教时,也在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兼课,当时也有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他们虽然不是文科学生,却愿意跑来听我的课。许多理工科的学生到现在还和我保持联系。前些时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化学教授,他找到我说,叶先生,我当年听过你的课呀。
  或许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可是他们考虑到毕业以后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就没有报考文学专业,特别是古典文学专业,而是报考了理工科大学。事实上我发现,他们有的人的根底比文科生还好。
  记者:您在这些大学讲课时,除了鲜花和掌声之外,还收获了什么?
  叶嘉莹:王蒙先生、舒乙先生他们说,听到我念词讲词好像很投入、很有感情。我说,真让你们说对了,我平生就喜欢诗词,从诗词中曾经学到不少感悟。其实我曾经过很多忧患、苦难的岁月,诗词对我一生影响很大。从现实的功用来看,理工科在现实上更有功用,但在精神和做人层面,古典文学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诗歌唱游育幼儿
  记者:您现在除了教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之外,还注意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抓起,教他们学习古典诗词。
  叶嘉莹:他们说我这人有点傻气。我以为中国古典文化很奇妙的一点,就是要从小时候抓起。一个人等到了大学,考到中文系,读个博士之类的,再学习诗词,已经太晚了。
  我一直想,培养小孩子的诗词兴趣,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很沉重的作业负担。如果我们从幼儿园的大班孩子开始,也许他们认识一点字,只要口齿伶俐,能够背诵,就可以给他们设立古诗科目,不妨把它叫做“古诗唱游”,用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古诗。
  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就给一些留学生的子弟、正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过课。我也给南开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过课,也给台湾小学生讲过。他们非常感兴趣。其中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我一开始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他们讲什么是诗。
  记者:能否举例谈谈。
  叶嘉莹:比如在加拿大,第一天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课讲解杜甫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我找出杜甫的画像,杜甫在河南巩县出生的窑洞图片,还找了一张中国地图。
  我说,杜甫出生在河南,可是唐朝发生战乱,他就跑到四川去了。而后在地图上从河南画到四川。杜甫到了四川之后,四川风景很美丽,有一天,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风景美丽,所以他就写了这一首诗。每一句画个图画,画江山,画花草,逐字讲完后,我就教他们背诵,教他们吟唱。有个小朋友在我的启发下,还作了这样一首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
  教小孩子很有意思,他们学得很高兴。所以我一直提倡,学诗要从幼儿开始。
  记者:后来,您还就此建议给国家领导人写过信。
  叶嘉莹:那时我已经70多岁了。我虽然喜欢教书,但是一个人只教一个班,十多个人,管什么用呢,我总不能盯着他们学5年诗词。所以我想,这需要国家制定这样一个制度,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的头三年,给孩子们开设诗歌唱游课,让他们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将来学天文、学地理、学理工,学什么都好。
  面对苦难寸心如水
  记者:1990年您获得了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您有没有赋诗一首,来表达喜悦之情?
  叶嘉莹:加拿大政府隆重集会,向我们获得院士称号的人颁发证书。但我没有写诗,也从来不把我获得什么荣誉写到诗里。得不得院士没有关系,我还是我。
  记者: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了。
  叶嘉莹:对,我识字后,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我没有上过小学,只是在家里读旧书。在我们家,长辈们都喜欢诗词,经常吟诗背诗,我就跟他们吟诗背诗,弄本唐诗三百首乱翻,碰到喜欢的就背下来。
  记者:您提到《论语》,中国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您也提到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段话印象很深。
  叶嘉莹:我学《论语》不是治天下,刚刚七八岁读《论语》,对孔子的人生哲理,我不是很懂得,但是我念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时候,非常震撼。我就想,世界上的道是什么东西?道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只要明白了这个道,死了都没有关系了。但是这种震撼只是萦绕在心中,并没有去问大人。《论语》上很多这样的话我不明白,都是过了好几十年,活了大半辈子,才慢慢懂得的。
  记者:您从诗词里读到的“道”又是什么?
  叶嘉莹:也不说学诗词就是为了悟道,俗话说,读书明理。诗词里包含了作者的智慧和人生体验,能够帮助你体悟人生。就像苏东坡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要经历很多风雨,风雨在诗词里象征人生受到的打击。“穿”与“打”,是很有力量的字,代表着挫折和伤害。有时人生遇到患难,不是患难把你压倒了,而是你自己被患难打倒了。关键是你内心是否在乎它。好比外面下雨了,我没有雨衣、雨鞋,真是倒霉。如果你不在乎它,不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在风吹雨打中走过,而且潇潇洒洒地走,吟着诗徐行。
  记者:您这一生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和磨难,如少年丧母,青年丈夫罹遇祸患,人到中年又痛失爱女……诗词是支撑您走出坎坷的信念?
  叶嘉莹:对,诗词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给了像苏东坡这样开阔的胸襟,还有像那句古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因外界的环境而改变。这就是我的道德职守和人生境界。
  读诗词有助于解脱忧患,另外,当我写诗词时,虽然写的是忧患和苦难,可是当写诗的时候,由于诗是一种美文,需要注意诗的平仄、韵律、修辞等等,在艺术创作中就把苦难“推远”了一步。写忧患诗则变成了美感的课题。
  记者:当您遇到苦难的时候,您可以通过诗词寄托哀思,但是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人生来说,这种选择是否是一种逃避呢?
  叶嘉莹:苦难降临的时候,当时自然是痛苦无比,但是有了诗词,它仿佛是润滑剂,可以缓冲可以推远。这决不是一种逃避,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不关痛痒,不分黑白,不问是非,昏昏然,那决不是人生真正的态度。苏东坡放开的是什么,持守的是什么。放开的是个人的利害得失,很多人斤斤计较的是个人的利害得失,私人的利害得失,苏东坡放过去,我的利害得失放过去,可是国家和人民的是非,我们不放过去,这是我的职守。如果超越了个人的利害得失,就会完全有不同的人生。我的老师顾随先生曾说,“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诗词的生命力永在
  记者:您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有没有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或者前辈?
  叶嘉莹:因为我是关着家门念这些古书长大的,后来才进了学校。顾随先生对我影响最大。为了纪念老师顾随先生,借用他的别号驼庵,我在南开大学设立了驼庵奖学金。
  当年我上课时,笔记做得很勤,我现在讲课喜欢“跑野马”就是受顾随先生的影响,可是他比我要跑得远、跑得快,广征博引。他可以从一首诗,“跑”到佛教、宗教、禅学,又“跑”到西方文学。我觉得先生讲的知识很宝贵,加上没有课本,我就埋头记笔记,写的非常潦草,后来经过整理这些笔记,和他的女儿编辑出版了《顾随文集》。后来,他女儿收集了更多的材料,又出版了《顾随全集》。
  记者:您在哈佛大学教“洋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遇到文化交流上的困难?
  叶嘉莹:我原来在美国哈佛大学教书的时候,远东系有一个休息室,挂了一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任何人,心理上都是可以相通的。我要用英语教他们,并学习了许多西方文艺理论。跟他们说什么“气骨风神”“格调高古”“气韵流畅”等,他们当然不懂,但是用西方理论讲给他们听,他们就好懂了。
  记者:如何看待当今诗词受到冷落的现状?
  叶嘉莹:许多古典诗词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淘汰考验,才流传下来的,所以美好的居多,我们现在写诗词的人也比较多,但是需要历史考验,大浪淘沙,就会把那些美好的诗词留下来。我想,诗词的生命力是永远存在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接受和体会它。
  记者:您喜欢讲诗词的传承,想通过什么方式让诗词的生命力更加蓬勃?
  叶嘉莹:我现在巡回讲课,就是做的传承工作。我虽然有热情,也肯付出劳动,可是我缺乏推销术。我把如何教小朋友的课录了像,把给大人讲唐宋诗词的课也制作了光碟,遗憾的是,我讲课的光碟推销的力度还不够。诗词是中华文化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明珠”。
  记者:最近有没有新书出版?
  叶嘉莹:去年年底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南宋词讲录》。目前正在写一篇新作,《从性别文化谈女性词作的美感特质之演进》,已写了几万字,还没有写完。
  为什么想写这篇新作?虽然我已经出版了30多本书,但是从来没有写过一篇评论女作者的,不管是女诗人还是女词人。我们在一贯的男性作者的衡量标准之下,来评论女性,这是不全面的。从性别文化来看,女性词与男性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赵新安 刘邦华
(来源:大众日报2005年9月23日 采编:张国)

[/SIZE]
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谢谢凝月转来这么好的东西,从中有所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本不该砸凝月一砖.然现在中国,真的好难找出什么真正的文化艺术.所谓的艺术,早已
在铜臭中烂掉了.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看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谢谢楼主提供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很喜欢凝月发的这些有关叶教授的文,让我对她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果人生真的能如她一样,诗篇一般,足矣。
“春风花草香”的时节了,让我们拥抱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上周在中央一套中看到了对叶嘉莹女士的专访,这里转载来的不全,现在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做笔记,以至她当时说的一句关键性的话不能简单概括,在网络里做了搜索,依旧没有找到。当时除了这句关键性的话,记得就是她另外一句感人的话,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也应该是倒在讲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其实每个人就是一本书,只不过有内容的耐读,有的内容过于苍白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3-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慢慢欣赏,慢慢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写诗品诗不是仅仅从诗的表面,需要领悟的有很多方面,诗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诗不是读的 需要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3 20:02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6-3-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这个贴子最后由无字小笺在 2006/03/27 10:52am 第 1 次编辑]

    发一张叶先生的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3-2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下面引用由无字小笺2006/03/27 10:51am 发表的内容:
    发一张叶先生的照片。
    (202.113.21.169/yejiaying/images/shoukeluyin.jpg)
    欢迎小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3 20:02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6-3-2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下面引用由涵馨2006/03/27 00:24pm 发表的内容:
    欢迎小笺~~~
    谢谢涵馨舵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3-2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下面引用由无字小笺2006/03/27 00:31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涵馨舵主。
    小笺客气了,记得以前在琴棋书画得遇过,印象深的是你的调皮和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3 20:02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6-3-27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穿越生命的诗行:叶嘉莹

    下面引用由涵馨2006/03/27 00:34pm 发表的内容:
    小笺客气了,记得以前在琴棋书画得遇过,印象深的是你的调皮和好学:)

    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2 16:41 , Processed in 0.0897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