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5|回复: 5
收起左侧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朵渔
《诗人如何影响生活》
  聂鲁达的一生从来不曾放弃过通过诗歌来影响人们的生活,为底层的人民鸣不平。他来自智利共和国的另一端,出生在有浩瀚原始森林的绿色土地上,那里有他雨和雪的童年。多年的外交生涯结束后,他选择回到祖国的另一端,硝石平原,那里好像半个世纪没有下雨了。沿着炽热的沙漠,他的足迹遍及整个硝石平原,他去过农村、港口、城市、兵营,访问过农民、工程师、律师、海员或矿工的家。他喜欢住在荒野中工人们的陋屋里,那些没有学校读书、没有鞋穿的人们选他作为他们的代表——共和国议员。从此他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诗人还需要什么呢?所有的东西,从悲泣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存在于我的诗中,又在诗中得到体现。我为我的诗而生活,而我的诗又在支持我的斗争。如果说我曾获得过许多荣誉,那些荣誉都像蝴蝶一样转瞬消失。其中只有一项最重要,这项荣誉很多人蔑视它,可实际上很多人得不到它。经过艰苦的美学教育和追寻,经过了书本语言的迷宫,我终于成为了一名人民的诗人。”
  选择和人民在一起,就是选择一种危险的生活。随着聂鲁达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响亮,秘密警察的脚步声也越来越清晰。他开始在硝石平原上到处躲藏,并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无尽的流亡生涯。他几乎每天都要换一个地方,每到一处都有一扇敞开的门在等他。“就这样,一夜又一夜,/在漫长的阴暗的时间里,/当暮色降临到全智利的海岸,/我,一个流亡者,/从一扇门走到另一扇门。/在我们祖国的每一条田垄上,/还有许多卑微的小屋,许多人,/都在等候着我的足印。”“为什么这些人,他们在这之前/从来也没有见过我,/却把他们的门向我打开,/并保护我的歌唱?”这就是一位人民诗人最大的骄傲。
  1952年,聂鲁达大师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而流亡意大利卡普里岛。在那里,他沐浴着地中海的阳光,享受着与第三任妻子的爱情,并在困境中参与着政治运动。因为他的到来而临时受雇佣的邮差马卢,成为他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一个小插曲。对于大师,邮差只是个给他送信的小人物,在他的生活中无足轻重;对于邮差马卢,大师的出现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因之而爱上了诗歌,而获得了爱情,而改变了生活的道路。国内环境稍好时,聂鲁达离开了卡普里岛,邮差马卢重新失业。马卢思念着聂鲁达,但他从智利收到的第一封信,甚至不是大师的亲笔,而是聂鲁达的秘书寄来的,委托马卢将大师留在岛上的一些东西寄回。从此再也没有了联系,两人的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继续。最终,大师获得了诺贝尔奖,万人瞩目,而深受聂鲁达思想影响的马卢在参与一次群众集会时,被警察打死。一个小人物的离去,让故地重游的大师陷入了沉思。
  《邮差》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反映诗人生活的电影。不仅仅是出色地描画了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人物,更重要的是,它真正触及了诗歌的根本问题:诗人如何影响生活。诗人对政治势力的影响从来都是脆弱的,秀才遇到兵成为一种可悲的宿命。聂鲁达影响了马卢的一生,但在死亡面前,他无法挽救马卢。一生做惯了战士的鲁迅也发出过这样的慨叹:写了那么多文章,也抵不上孙传芳的一枪一炮。
    问题似乎没有这样简单。诗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牵引人向善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改变人心,虽然它在一个庞然大物面前暂时失败了。正如李昂·格劳伯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知道艺术家改变不了社会,但这个说法太简单了。艺术是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变成经验内容的一部分。如果大卫特不存在,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可能的见解就会大大地不同。
  是这样。诗人在人群中说话,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生活。世界应该静下来,听听诗人们在说些什么。

《托尔斯泰的忧郁》
  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他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充满了天真、颤栗、矛盾、急切……当我对自身的耻辱感越来越强烈时,托尔斯泰的忧郁也走进了我的内心。
  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1884年他说:“我难过极了……真不该不走。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对自己小国寡民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八十年代初,他就希望能按福音书的指示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他在《忏悔录》中说,“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他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不认为“暴力抗恶”是一个可选择的道路,暴力本身即为恶,其最终导向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恶。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他在190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外在的、社会的活动,尤其是社会斗争,总是转移人们对自己的内心生活的注意力,因而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们变坏,由此降低社会道德水平。”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宗教教主式人物,就像基督说的那样,“你去把财产分了,不要以暴力抗恶,有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转过去由他打,不要论断人,不要杀人……”他成了“世界的良心”。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看到街上的雏妓被带进警察局,“而我却在一间干净舒适的房间里躺着看书、喝无花果泡的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但人们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很正常,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他复杂吗?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自责的化身”。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这是康德的观念,也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地中海思想”,“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为自己的生命划了一道清晰的轨迹:屈从,然后解脱。他希望自己的老年能够像印度人一样离开家庭到森林里去,“任何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到了晚年都想一心一意侍奉上帝,而不是去嬉闹,搬弄是非,打网球。我也一样。”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他逃到奥普京修道院后,因已被革出教门,他怕自己不被接纳。站在修道院院长居室的台阶下,他脱帽伫立,不敢贸然进去,先请人传话:“请您说一声,我是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我不能进去吧?”院长迎出来,张开双臂说:“我的兄弟!”托尔斯泰扑到院长怀里痛哭失声……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为什么要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生活呢?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求生本能的支配下,在日常生活的陀螺仪上空转。这是一个“沉沦”的世界,因为我们陷入其中而遗忘了“此在”的意义。在“死亡”面前,“此在”才真正开始彰显,如基督所说,这是一道“窄门”,“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0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托尔斯泰是一个伟人,是一个超出其时代的人,因为也是一生饱受痛若的人,也是著作等身的人。主要还是一个思想家,而不仅仅是文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1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两篇文章侧重点不同,引出的思考也不同.对于前一篇,很容易生出这样的感慨:改变小人物容易,真要去改变社会改变未来诗人是幼稚的.而后一篇关于诗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应该更值得去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1 10:23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8-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伟人,常常站在思想的高度来看社会和自己,无论是聂鲁达的沉思还是托尔斯泰的忧郁,给人的影响都会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两篇随笔可思考的东西很多。诗人如何影响生活,凡人如何影响生活,我们每个人如何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中,或者说我们如何进行精神追求,以达到不断地接近“自我完善”,先处理好和“我”自己的关系,再处理和社会的关系,等等都值得我们思考。面对生活,连大师、伟人都这般脆弱,我们该走怎样的路,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前面一道“窄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人如何影响生活》等随笔两篇

    任由多少窄,都是一扇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8 17:49 , Processed in 0.0784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