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8-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文化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4/08/27 04:20pm 第 1 次编辑]
千年徽州名人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举世公认的文化巨星──胡适...
.........................................................................................
朱熹其人: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四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它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在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课徒,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熹死后,送葬弟子竟至千人。生平著述极丰,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理学的主要文献有: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名著,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诗集传》朱熹为《诗经》作的注本,全书原20卷,后人并为8卷。
《周易本义》,也为朱熹所著,12卷。
《朱子语类》140卷,朱熹讲学、答问语录的分类汇编。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26类。
《性理字训讲义》新安理学的重要著作,南宋理学家程若镛(休宁人)撰。
《易原》南宋学者程大昌(休宁人)著
《四书通》元代胡炳文(婺源人)著。
等等。。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名著,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诗集传》朱熹为《诗经》作的注本,全书原20卷,后人并为8卷。
《周易本义》,也为朱熹所著,12卷。
《朱子语类》140卷,朱熹讲学、答问语录的分类汇编。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26类。
《性理字训讲义》新安理学的重要著作,南宋理学家程若镛(休宁人)撰。
《易原》南宋学者程大昌(休宁人)著
《四书通》元代胡炳文(婺源人)著。
...........................................................................
一代珠算大师──程大位
“巨著流芳垂千史,琳琅满目算盘城。欲解珠算个中味,大位故居走一程。”在黄山,每晚打开电视机收看《黄山新闻》,片头配有画面的这一段广告就会回响在你的耳畔。也许你是一位外地来昱城的游客,在游览黄山、漫步老街之余,收看到这一则文化品位颇高的广告,会产生到大位故居看看的兴趣。
程大位故居座落在屯溪区率口渠东(今前园村),二层楼房,两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占地540平方米, 建于明正德年间。门楼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马头山墙。西侧为祀祖楼,五开间,倚主楼而建。入口处就势建“宾园”一座,园内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临宾园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当地程氏后裔称该渠为“宾公渠”。
程大位(1533年-1606年),字汝思,号宾渠,其故居底层设瞻仰堂,前堂西房为程大位原居室,内有木床、桌、椅等陈设,置有蚊帐、被褥等物。堂前案桌上立有漆刻程大位像,左右厢房悬挂着程氏“师生问难”、“遨游吴楚”、“丈量步车”、“覃思于率口之上”等10幅生平图画。
程大位出身于小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据《程氏宗谱》记载,他“精于古篆,善算数”。少年时随父经商,足迹遍及吴楚地域。在商务往来中,切身感到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于是,行商之余,他遍访当时数学名家和珠算能手,同时,不惜重金以购求遗书,悉心攻读获得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并搜集了大量我国古代的数学难题和计算方法。40岁以后,毅然弃商归里,专心著书。1592年,程大位经过近2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影响深远的《算法统宗》一书,计17卷,并自费刊行。1598年,经过数年的修订,程大位又刊行了《算法统宗》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 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物。
《算法统宗》,全名《新编直指算法统宗》,内容包括当时能收集到的各种实用数学问题和数学方法,依《九章算术》的次序,分为九章,分别叙述整数、分数的加、减、除、乘、乘方、开方等基本知识。珠算开方法是第一次记述,在列举各种计算方法的同时,还指出最方便的计算方法,他认为乘法以留头乘为最好,开方法以商除法为最好。这些运用方便、计算准确的方法,至今仍为人们常用的珠算计算法。书中按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肭、方程、勾股等九项,叙述各种问题及解法。这部书的精华部分,是全面介绍了珠算,以及珠算的各种方法和归除口诀。比如沿用至今的珠算除法的《九归歌》,“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十……”。并用图形加以详细说明,书中还列举595道演算题,均附有详细解法。 此书又多用口诀、诗歌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浅显易记,从而大大推广了算盘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中国数学简史》高度评价:“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的长久、广泛和深入来讲,都是任何其他数学著作不能与之相比的。”此书被收入清朝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它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并经日本人毛利于明朝末年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该书又流传到朝鲜、东南亚和欧洲。
程大位除了在珠算方面有很大成就外,还发明了一种“丈量步车”,以竹篾制作,类似今天的皮尺,上标长度单位,解决了实地丈量的用尺问题。
故居内陈列着程大位数学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形态各异的算盘。走进琳琅满目的算盘世界,你一定会改变对算盘固有模式的看法,一个小小的算盘竟有如此大千世界。
故居内陈列的最小的是一只戒指算盘,尺寸为1 厘米×0.5厘米,纯银精制,镶嵌在一枚戒指上,为清代文物。它共有7档,为上二珠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 算珠直径不足1毫米。令人称奇的是这35 颗银制算珠竟然也为标准算珠样式,并且均能在银制珠杆上作自由滑动。当然,如果作珠算计算,唯有用钢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戒指算盘,而对它的主要使用者古代妇女来说,只须举手从自己的发髻上抽出钢针就行了。通常的算盘为长形框架结构,有木框、木梁。但是,在程大位故居陈列的一只针线包算盘却足以打破人们关于算盘的概念。针线包算盘的每一根珠杆为一独立部分,以铁皮支架固定起一根珠杆并以螺帽在珠杆上固定成一段横梁,分隔上边的一颗算珠和下边的五颗算珠,然后再把这九根特殊珠杆单元用线缝制固定在草绿色军用帆布底板上,成为一只上一珠下五珠九档算盘。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帆布底座展开便成为一只算盘,卷起来就成为一只“针线包”,对于常年奔波旅途的徽商来说,自然是便于携带和存放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是一只清代的九层算盘,其外形尺寸长60厘米,宽40厘米,全木结构。它内分九层,每层均为标准、完整的上二下五珠24档算盘,全算珠总数达1512只之多。九层算盘并非单纯的算盘工艺品,而是一只具有实用价值的特殊算盘。它不但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而且可以展示其最直观最便捷的数字显示功能。据介绍,该九层算盘是当年徽商经营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般置放在总帐房先生的案桌上。每个下属部门报来的帐目各占一层,最下一层便为各下属部门帐目汇总的数字。无论是每日营业情况,还是每月营业情况,老板都能很快地从九层算盘上一目了然地获悉。九层算盘几与现代电子计算机显示屏功能相当,却免除了按键调出等手续。除此之外,故居内还陈列有圆算盘、水烟筒算盘等,你要了解“个中味”,不妨身临其境游历一番,亲自体会算盘世界的奥妙。
珠算是技术、科学、哲学的统一,手脑并用,对开发人的智能具有重大的作用。珠算的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1972年10月14日对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现在,虽然电子计算机比较普及,但珠算还有广泛的应用天地。位于程大位故居旁的屯溪大位小学发扬小学珠算教学传统,不仅培养了一批“神算子”,而且发展到珠心算、意念珠算的高度。
走出程大位故居,大位小学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和劈啪拨弄算珠的响声,像是在向人们展示徽州数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
现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黄宾虹
在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之说。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一代大师的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了。由此可见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黄宾虹(1864年-1955年),原名黄质,字朴存,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时,因故乡有滨虹亭,所以自题居所为宾虹草堂,并更号为宾虹。歙县郑村乡潭渡村人。黄宾虹故居建于1718年,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了。 1987年重新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形条石砌筑成的故居大门上方建有造型别致的徽派门罩,门楣上方的石刻题字“黄宾虹故居”五字,龙飞凤舞,系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手笔。
进入大门便是一个长方形院子,院子正面一方门通入二楼三开间的故居主体,故居主体厅堂正中板壁上,高悬着李可染先生题书的“宾虹草堂”的匾额,中堂画为挺立于锦山绣水间的黄宾虹全身造像,出自北京黄宾虹研究会副秘书长蒋劲虹教授之手。两侧的楹联“思如流水吟非苦,学似登山进岂难”系黄宾虹手迹。厅堂两侧各有卧室一间,左间为黄宾虹的卧室。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父亲避乱军前往浙东并留居金华经商),12岁时,回歙县参加童子试,嗣后,往来于歙县与金华两地。1899-1906年返回歙县老屋长住过一段时间。在故乡,青年黄宾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谭嗣同、柏文蔚、陈独秀等人成为友朋,涉足变法维新和反清斗争,并在家乡组织“黄社”,准备从事武力反清活动。在家乡的这几年里,他还协助乡人修建了歙县的庆丰坝,并与乡绅领袖许承尧共同创办了“新安中学堂”,组织训练有志青年投身报国。1907年冬,为了给革命筹集军费,他同组织里的人一起支起机器,铸造铜币,不料被人告发私铸,遭到清庭通缉,被迫潜逃到上海,专门从事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曾与邓实等人合编画报《神州国光集》和《美术丛书》,并在上海各艺术院校担任教授。1937年移居北平,从事美术教育和故宫的文物鉴定工作。北平沦陷后,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闭门著述,研习画艺。1944年过八十大寿时,日本人专门为他摆寿宴,他不但予以拒绝,而且把江南的凤尾竹移栽到北京司附马住地院内,借以激励自己和其他中国人要像竹子一样终生都要有气节。黄宾虹故居画室名为“竹北移”,就是对这一行动的纪念了。“移”字其实是“移”字同音假借的双关。由此,我们对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有了更深入一步的了解。他不仅是位画坛巨匠,还是一位反清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
故居展厅设在厅堂的楼上,该楼被黄宾虹自题为“石芝阁”。黄宾虹常在画上题“写于石芝室”或“石芝阁”,即指此处。主展厅中间白墙上悬挂着黄宾虹的儿子黄精心绘制的黄宾虹半身彩像,横批“人民画师”和楹联“钦治学维勤,仰画风独创”系著名画家赖少其先生所书。斯言极是。解放后,黄宾虹历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等职,曾被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他是现代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新安画派的后起之秀。早年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和髡残影响较大。中年以后,艺术追求从着重师法古人转到重在师法自然,从50岁到70岁,他遍游名山胜境,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写生图稿。70岁以后,画风大变,作品浑厚华滋、意境深邃,卓然自成一大家,以精于墨法,善用焦墨和浓墨著称,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他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青城山中坐雨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为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时以四川青城山为题材绘制而成。画面上有一座经雨水洗礼过的崔嵬的山峰,那氤氲弥浓的烟雾,似一缕轻岚在山谷中白纱一般地流动;又似一曲雄壮昂扬的旋律,在如削的峭壁与丛林中冲撞奔突。那乳白色的雾状,落似气势宏大的瀑布,开如雪莲一般的水花。它们在峡谷中创造出一个神秘而充满生机的世界,给人一种既婉约秀润又雄浑苍劲,既近在咫尺又浩淼无边的感觉。峭壁下的一个褶皱里,有村居点点,村居周围弥漫着如烟的雾。在迷离中,那苍老的村居似乎已被雨水漫抹得俊逸年轻,潇洒动情。山崖脚底,水绕着山走,路缠着山转,溪上的雨丝已是浑然不见,但银瀑似的溪流正将颀长的一匹烟云蜿蜒载向大江河海。溪边有两棵树摇摆着,漾起一阕曼妙的旋律。《坐雨图》如此高超的画技,令观赏者赞叹不已!黄宾虹绘画的代表作品大多收集于《黄宾虹画集》中 。画集为8开精装本,内有精品127幅,其中彩图64幅,画稿20幅,形象地展示了黄氏绘画的演变历程。集中有《黄宾虹简介》、《黄宾虹年谱》等文字材料,是迄今为止搜集黄宾虹绘画作品和生平线索较为完备的一部总集性质的大型画册。黄宾虹除绘画成就外,在诗词、篆刻、书法、文物鉴定、美术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建树。
1996年4月5日,邮电部在黄宾虹故乡歙县举行了《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首发式。这套邮票共6枚,其中4幅山水画除黄宾虹早期作品《山水》外,《西冷远望》、《青城山中坐雨图》、《设色山水》都是气势磅礴的杰作。另有书法和《点染写花》两幅,展示了大师作品笔精墨妙深邃高雅的意境。著名书画家、黄宾虹研究会会长赖少其为特种邮票纪念画册题写了“人民艺术家黄宾虹”的书名。黄宾虹的孙女、图画家黄高勤,邮票设计者王虎鸣,著名相声演员牛群以及集邮爱好者在歙县参加了首发式。是日,古城歙县购买这套纪念邮票、纪念封、首日封等邮品的人争先恐后、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画坛巨擘的敬仰和怀念。
..............................................................................
十八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戴震
戴震纪念馆座落于屯溪隆阜中街,馆舍占地面积 108平方米,砖木结构,白墙青瓦,龙卷山墙,樨头鹊尾,朱漆灵门。大门门楣上嵌有原安徽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手书的“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戴震( 1723 年-1777年),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字东原,屯溪区隆阜人。1924年,戴震诞生200 年之际,戴氏后裔献出此属,建为“隆阜私立戴氏东原图书馆”。1957年,该馆交给国家管理。现在我们看到的戴震纪念馆,是1983年修葺一新并正式命名的。
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瞻仰厅临河无檐墙,双步架雏形回廊,柱之间装飞来楼。明间金柱装隔扇,次间厢房坎墙上装窗扇,整个装饰简朴典雅。就是从这间屋里走出了一位震古铄今的思想宗师。戴震出身贫穷之家,幼读私塾,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相传有一次他到街上玩耍,想吃点心又没钱买,看见一家油点店的柜上放着一本流水帐,便灵机一动,趁没人注意拿起帐薄翻了一遍,顺手就塞进了炭火正旺的烧饼炉。掌柜见了,为不能再按赊买早点的帐目去讨还欠款,操起擀面杖要打他。戴震身子一闪,拱起一双小拳,说:“区区小事,何必发怒,只须赏些烧饼,那帐目我可从头到尾替你写出。”掌柜在半信半疑中吩咐伙计拿来烧饼招待,摆出纸张笔墨侍候。戴震吃过烧饼,拿起笔便从容写来。片刻之间,百十家户名、数目、款项一一列出。掌柜一看,各户姓名无一疏漏,啧啧称奇,可又难以断定数字是否正确,看客中有一名老顾客说:“我家自有小帐一本,可与对质。”待取来一对,分文不差,掌柜转怒为喜。从这则轶闻可以看出戴震少年时就聪慧超群。1762年,他39岁时才考中举人,其后六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究其原因,是他反对程朱理学而被排斥在仕途之外。
程朱理学因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朱熹而得名,又因他们祖籍均系徽州,故又名新安理学。南宋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他提出了“天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朱熹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绩溪汪 卓,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 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他们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天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 对徽州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这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治经之学(经学)有理、朴之别。新安理学培养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经学到了清代,已是封建文化的强弩之末了。可是,却由于徽、浙、吴各地方学派的兴起,又显露出一派生机,而以戴震为代表的批判性学术,也就成了这些生机的体现。
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学”。创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阐发了自己的思想,在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证》、《中庸补注》、《古历考》、《考工图记》、《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绪言》等50余种。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孟子字义疏证》,是他向宋明理学开战的宣言书。该书通过对《孟子》一书的字义疏证,从考据训诂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儒家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为主要宗旨。戴震在书中认为,“理”本来是事物的肌理、文理,表现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则为条理。离开具体的事物,无所谓“理”;“天理”也就是自然的条理。本书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剖析入微,指出“《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治天下,体民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系统批判了程朱理学,说明“绝人欲”,也就是“绝天理”,猛烈评击封建统治者“以理杀人”、“以理祸天下”的罪恶。主张情与理的和谐,即天理与人欲之调解得当。情理之和谐即宇宙之和谐,一个和谐的宇宙是美的世界。戴震的这些学说,在礼教桎梏下的社会现实开启了十八世纪的一线曙光。
在戴震纪念馆厅堂正面壁上额枋,悬挂着当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撰书的“盖代大师”漆匾,左右有其后人当今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撰写的“治经先考文博学冠群伦,千古不朽作原善共疏证”楹联,就是对戴震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迎面案臬上,安放一尊古铜色戴震塑像,其深邃的目光似洞穿历史的时空,透露出理性批判主义的思想光芒。厅中间展览柜中,存放有戴震手稿、乾隆手谕(影印件)等珍贵文物。由戴震研究会、徽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戴震纪念馆编纂的《戴震全集》(共六册),为今人研究戴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
戴震不仅以其如炬的思想启迪后人,而且以其建造珠塘坝,制服山洪,造福乡里的行动泽被后代。二百多年前,位于屯溪华山岭和杨梅山之间的珠塘,年年梅雨季节,山洪暴发,不仅冲毁沿途农田水稻,而且水淹屯溪,百姓叫苦连天。当时,人们以为洪水为害是珠塘龟精作怪。正值青年的戴震,不信神怪,自告奋勇勘察洪灾现场,提出了防洪抗洪方案。他和地方有识之士一道集资,在珠塘建筑了一座石坝,高达10米,坝顶长43米,宽22米,蓄水约在百万立方米。塘口用石块造一个塘印(闸门),坝下辟有水沟,直通新安江。平时关闭闸门,以利养殖鱼鸭和灌溉农田。遇到山洪肆虐,当即打开闸门放水,农田不再受涝,屯溪街也不再被淹。戴震一时名震乡里。1965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由董必武同志陪同来屯溪视察,闻知二百年前戴震用科学技术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兴奋地赞扬:“实在了不起!”珠塘坝至今仍然保留完好。这里水深幽静,山高坡陡,舟行其中,堪同巴水蜀水,因而古有“珠塘鸥雨”的胜景之誉。珠塘所在的华山岭已辟为戴震公园,成为游人垂钓、划船和休憩游玩的好场所。
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一个高峰。然而,一代宗师的一生却是悲剧性的,直到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字晓岚)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53岁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不久,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故乡,葬于屯溪城郊8 公里处的休宁县商山乡孝敬村几山头。墓碑上横镌“隆阜戴氏”,中主刻“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东原府君,生妣朱氏孺人合墓”。碑文是戴震的高足弟子段玉裁的女婿,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所题书。墓地周围,山青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嶂,苍松滴翠。
戴震安卧在故乡的怀抱中,也永远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
.............................................................................
资本论 中提到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王茂荫
王茂荫故居位于歙县城南义成村,建于清代中叶。主屋三楹,厅名“高仁堂”,匾额为李鸿章手书。右侧住房三间楼屋,大门置于左廊,中厅后有倒厅,前后都有天井院。隔扇、门窗改装成京派风格,花格较大而嵌以有色玻璃。中厅楼板下贴装万字纹竹编花席。王茂荫祖居在歙县杞梓里村,住宅因太平军与清兵激战频仍,毁于兵燹,遂于告老后在义成村买下朱姓旧房,挈家迁居于此。
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清嘉庆三年(1798年)诞生于一个徽商家庭。髫龄入私塾,晨入暮归,读书非常用功。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道光十年(1830年),根据家里的决定,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翌年,适逢北闱恩科取士,王茂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人,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但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主事”、“行走”一类的微职闲官,直到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官员之一。并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清咸丰朝实施过两次令人注目的货币改革措施,即发行钞币和铸大钱。王茂荫是咸丰朝行钞的第一个倡导者,铸大钱的坚决反对者。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之后,清政府的财政、货币危机进一步加剧。咸丰元年九月,王茂荫在陕西道监察御史任内给咸丰上了《条议钞法折》,正式提出了改革币制、缓和危机的主张:即有限制地发行可兑换的钱币。他认为,发行钞币可能会出现一些弊端,因此要使钞币在民间有信用,能顺利流通,必须注意防弊,做到“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他提出防弊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钞币只是用以辅助金属铸币之不足,而不是代替金属币,钞币发行后,金属币不但不退出流通,而且要若干倍于钞币的数量和钞币一道流通(这实际是强调所发行的钞币必须以金属币为本位)。二是钞币不可滥发,必须有个“定数”。他说“钞无定数,则出之不穷似为大利,不知出愈多,值愈贱”。三是所发行的钞币必须是可以随时兑取现银现钱的。王茂荫主张发行钞币,这符合清政府的财政政策,他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但是,由于他的行钞方案强调防止通货膨胀,尤其是建议发行的丝织钞币可由银号出资代行政府兑现责任,这与清政府搜刮民财的方针是相悖的,所以他的方案未被采纳。
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五日发行了不兑现的“户部官票”,同年底发行了不兑现的“大清宝钞”和各类大钱,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当时的北京城物价飞涨,民怨沸鼎,有人竟将钞票戏呼为“吵票”。目睹这种局面,王茂荫焦虑不安,苦苦思量补救之策。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初五日,他向咸丰皇帝上了《再议钞法折》,这实际上是他关于改革币制、缓和危机的第二方案。这个方案中提了四条补救措施,集中到一点,即坚持主张将不兑现的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反对铸造当百和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他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对物价规律和投放货币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是试图用兑现的办法来刹住继续增发不兑现纸币的势头,制止通货膨胀,以挽回纸币的信用。当时清政府财源枯竭,银根奇紧,根本没有能力准允纸币兑现。咸丰看了这个奏折之后,大发雷霆,指斥王茂荫专受商人指使,把不便于国家而有利商人的意见也奏上来,真是太不关心国事了,并降旨恭亲王奕忻,定郡王载铨审议。三月初八,亲王、大臣们在审议报告中又对王茂荫指责了一通,这样,咸丰便下令对王茂荫“严行申饬”。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编第三章的一个附注中所说的“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 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指的就是这件事。
马克思之所以知道并在《资本论》中提及这件事,是因为当时驻北京的帝俄使节将这件事写进了《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一书中。1858年该书又被德国人卡.阿伯尔和弗.阿.梅克伦堡译成德文版发行,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看到了这本书。显然,马克思对王茂荫的货币观点是赞同的,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这样说过:“如果纸币以金银命名,这就说明它应该能换成它所代表的金银的数量,不管它在法律上是否可以兑现。一旦纸币不再是这样,它就会贬值。”他甚至说:“只要纸币以某种金属(一般是一种)本位命名,纸币的兑现就成为经济规律。”
王茂荫为今人所识,还是本世纪30年代。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是陈启修先生,他把马克思笔下的wan-mao-in译为“万卯寅”,而日本的学者则译为“王猛殷”或“王孟尹”。1930年以后,由于崔敬伯、王思华、侯外庐、郭沫若、吴晗等人的考证,人们才知道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便是清朝咸丰户部右侍郎安徽歙县的王茂荫。
于是,尘封的历史重现天日。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行钞主张对今日也不无借鉴作用。
...............................................................................
举世公认的文化巨星──胡适
绩溪,古名华阳镇,唐大历元年(766年)置县, 隶属歙州。因境内的龙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 故而谓之绩溪。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绩溪一直为徽州辖县,是徽州重要的组成部分。1987年黄山市成立后,它改属宣城地区管辖。绩溪现在虽不隶属黄山市,然而历史的文化脉络不会因行政区划的变更而中断,故而,谈徽州文化不能不说到与徽州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绩溪;谈徽州历史上的名人,不能不说到绩溪的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 ,学名洪驿, 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现存于绩溪上庄的胡适故居结构严谨、精致典雅,为胡适二哥绍之经手主造,三开间,前后进故居围有院墙,楼在院中,坐北朝南,通转式结构,前进是正厅,东西两间卧室各是厢房。大厅前和正厅上各悬挂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胡适故居”直、横两块金字牌、 匾。 正厅当中挂有胡适画像。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1910年往北京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1917年,胡适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其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是这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年1月,他尚在美国时, 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毛泽东同志1936年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过:“《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1954、1955年间,国内学术界从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诸方面,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以及他的反共政治立场进行了批判。其在文化学术界的贡献也被一笔抹杀,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现在,历史给予了胡适公正的评价。
胡适是一位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新派知识分子。其思想是反时代潮流的,并奋笔疾书批判礼教,批判孝道,批判节烈观。而其婚姻上却是遵循封建礼教的。胡适幼时由母亲作主,与旌德县江村人江冬秀订婚。1917年,其母因儿子年龄已大,怕婚姻有变,特假病急电召回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胡适于这年冬返回绩溪县上庄村,当他得知事实真相后,未作任何反抗,遵循母命与江冬秀完婚,只是作了一副婚联“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八岁老新郎”。其时在公历12月30日,农历正逢月半圆月之际。当时通行早婚,男女婚嫁多在20岁以内,而胡适时年已28岁,遂作此联自嘲。真可谓“提倡新文化的闯将,维护旧礼教的楷模”。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时所睡的“月宫床”今尚陈列在胡适故居的西边卧室内。
胡适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矛盾的人。1919年他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杜威的点滴改良的实用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主张。1920、1921年间,他进一步指责《新青年》对苏维埃俄国的介绍。在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批评和抵制后,脱离《新青年》阵营,并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宣扬“读书救国”,要求青年“独坐在图书馆里”,“救出你自己”,终于从新文化运动中分离出去。然而,1929年他发起了人权问题的讨论,大胆批评国民党的“党治”、“人治”,呼吁“法治”,一度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不满。1933年初,曾参加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北平分盟主席,但旋即撰文强调维护政府权力,指责民权保障同盟,被同盟除名。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为抗日四处借款,巡回演说,终因劳累过度,致使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中,成为进步青年学生的对立面。1946年参加国民党政府召开的所谓“国民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为国民党政府效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胡适离开大陆去美国,支持雷震等人在台湾办《自由中国》,一方面反共,同时也反对台湾当局对言论自由的压迫。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但他到死也未加入国民党。
胡适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这幅对联本是胡适作了送给钱君陶先生的,如今由钱先生写了还给故居,真是太合适了。
胡适的错误已成为历史陈迹,可供后人鉴戒;胡适的学术成就,已融入民族文化遗产,价值不灭。
..............................................................................
天开文运创墨业──胡天柱
徽墨的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 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 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 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 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
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内有128个门洞相互连接。 房屋前后还有花园式的庭院,现已毁坏过半。胡开文是绩溪人,旧居却座落休宁县城;其本名胡天柱鲜为人知,却以开文名世。欲解其中之谜,不能不说到其创业的历史。
胡天柱(1742年-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 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乡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从家乡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味,于是撷取中间两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因此,胡开文真正的故居当然在绩溪县上庄,它是绩溪第一幢用钢筋水泥材料建成的中西合璧房屋。故居为三开间,大门上额饰砖雕花纹,上方有一圆额,最顶端为尖形,下方为一空心圆意即零的突击,刺破苍穹。 关于改换店名一事,在民间还流传着李廷圭梦点胡天柱的传说。胡天柱继承岳父汪启茂墨店时,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 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 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 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将印有“ 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与胡天柱,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上书“ 岭耀彩”四字,大喜过望。胡天柱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 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
传说归传说,真正使胡开文墨店卓立于世的自然是一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鱼戏莲墨”是他制作的一锭名墨,墨体呈手卷式,长12.3厘米, 宽6厘米,厚1.4厘米,重157克。墨的正面是当时户部尚书、歙人曹文埴所书乾隆皇帝五言绝句:“鱼戏莲叶壮,潜跃适生殖,周南喻民劳,慎哉鲂尾赤。”字体为楷书填金,末款书“臣曹文埴敬书”,并附“臣”、“埴”之连珠印。墨背面镂鱼戏莲图,体现江南盛世景象。一侧楷书“乾隆年制”,一侧楷书“胡开文造”。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胡氏后人世代制墨,1915年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现在,屯溪、歙县均设有胡开文墨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其中,生产的胡开文牌超顶漆烟墨属珍品系列,共有100 多个品种和规格,系采用纯桐油烟、优质皮(骨)胶、麝香、冰片、公丁香等贵重材料精制而成,产品质量达到了“质坚烟细,色黑有光,胶轻易磨,味香自然”的理想境界。该墨下墨少而墨色浓,尤其是墨液扩散性能所表现的“纸墨效应”和用于书画而出现的“墨韵神彩”冠绝诸墨,堪称墨林一绝。超顶漆烟在1979年、1983年蝉联荣获国家银质奖之后,于1989年经书画墨行业质量评比,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绩溪县上庄则建有胡开文纪念馆,为胡开文长房七世孙胡恩浩创办。馆藏丰富,有胡开文祖创名墨墨薮(墨谱)、《徽墨志》、《徽州志》、《明经胡氏宗谱》的有关部分,均陈列于此。
总之,古老的墨业于今仍大放异彩,香飘四海。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歙县城内小北街。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陶行知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崇一学堂房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朝西,三间两进,中有天井。原为住宅,1905年歙县耶酥教会在此创办崇一中学堂,简称“崇一学堂”,占地约500平方米,前进为教学区, 后进为生活区。扩建成陶行知纪念馆后,大门为东向,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黟县青石门额镌刻胡耀邦手书“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厅正中设陶行知胸像。后进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历史照片、手迹、图表、实物等。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匾额挂在主厅内。在崇一学堂宿舍,北室陈设三张单人床,东侧床边写有“陶文 睿床位”五个字,墙上留有陶行知当年题写的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他后来的丰功伟绩足以说明他确实这样做了。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歙县黄潭源村人,原名文睿,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曾用名知行。他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师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学成归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通过不断的实践,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于是毅然抛弃了“知行合一”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论”思想,正式更名为陶行知。1927年,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要办求大众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其中“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并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茅屋礼堂两旁写了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生活教育论”在中国教育思想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章。1932年创办了平民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他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陶行知创立工学团旨在将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以最敏捷的手段,对大众实施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民权的能力、节制生育的能力等“六大训练”,以达到人人生产、人人长进、人人平等互助、人人自卫卫人的目标,从而拯救整个中华民族于生死关头。 1939 年他在重庆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不久当选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杂志。1946年1月,与李公仆等人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 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46年7月25日,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情,为人民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陶行知病逝后,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逝世了,然而他的精神不死。其创立的事业后继有人。在今日黄山尤其是教育界,学陶、师陶、研陶蔚然成风。安徽省行知中学,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基地,自1983年以来,共培养了蚕桑、多种经营、茶叶、园艺、美工、水利等20多个专业的2000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有用之才。歙县行知小学开展了“文化早餐”、“社会实践”实验,1990年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陶研优秀成果奖”。陶研之花在黄山结出了丰硕之果。
为了纪念缅怀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91年,歙县人民政府在城西门中心建立了“行知公园”,园名为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题写,公园左侧耸立着一块末经雕琢的大青石,重约15吨,正面写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背面题写“爱满天下”几个大字,为陶行知手迹。公园广场竖立着一尊陶行知铜像,身穿长袍,戴眼镜,左手握卷,侧身举目远眺。铜像高3.1米,重1.3吨,底座为大理石基,2米高,上书“陶行知1891-1946”一行字,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手笔。铜像右侧有一堵纪念墙,上写“万世师表”四字,系宋庆龄手书。公园右侧建有象征陶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三圆亭。圆亭周围花圃遍植碧桃、紫叶李,蕴含桃李满天下的含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故乡人民对陶先生的怀念之情。在黄山风景区西海至光明顶的盘山道上,1996年建立了一座“行知亭”,亭柱上镌有陶先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名言,亭前的石牌上镌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格言。立于亭中,远眺飞来石,雄奇险峻;近观名言警句,回味无穷。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得到思想上的薰陶和人格上的升华。
陶行知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然而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1923年9月, 陶行知游览长城时得到一块长城砖,便将这块砖寄给正在筹建的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今为屯溪隆阜中学),并致信说“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我们四女师既得万里长城之砖,自有在造就人才、保障共和国的路途上进行了。”表示了他对四女师的期望。陶行知在《徽州人的使命》一文中,更是寄希望于故乡的人民,文章从徽州的天时地利谈起,“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似,这个地方就是瑞士”,呼吁徽州人“发奋为强”,团结奋斗,做“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把徽州建成中国“一块优美的领土”。作者最后写道,“我以致诚之意敬告我们敬爱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千万不要辜负新安大好山水,我们要把我们一个个的小生命捧出来,造成徽州的伟大的新生命”。
是的,今天的黄山人正站立于新世纪的门槛上,努力实践着陶先生的教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富强、繁荣的新黄山而努力奋斗着。
..............................................................................
方腊(?-1121):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
张小泉:
(生卒年代不详):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
胡光墉
(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
詹天佑
(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
汪道昆
(公元1525--1593年)字伯玉,号大函,明代歙县人,著名爱国将领和戏曲作家。与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一起平定沿海倭患。与著名戏曲家王世贞世称"汪、王司马"。著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称大雅堂四种。明代戏剧理论家吕天成在其《曲品》中称赞汪道昆的这些作品,具?quot;清新俊逸之音,调笑诙谐之致"。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汪次公集》十二卷传世。
.............................................................................
朱升
(生卒年月不详)字允升,休宁县回溪人。因向朱元璋进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闻名。著有《枫林集》十卷传世。
...........................................................................
张曙
(公元1909年--1938年)原名张恩袭,歙县坑口人,是当代革命音乐家。抗日时期,作有歌曲《保卫国土》、《筑堤歌》等等,号召抗日。
...........................................................................
胡宗宪(整理中)
..........................................................................
许国
(公元1527--1596年)字维桢,明代歙县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著有《许文穆公集》。人以石坊而闻名。在歙县城中有许国石坊(八角牌楼),建筑技术十分高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形制为国内罕见。详见黄山旅游。许国石坊
..........................................................................
苏雪林(整理中)
..........................................................................
胡正言:
(公元1584--1674年)字曰从,号十竹,休宁县人,明代著名印人、画家。明代小说盛行,与此而木刻插图兴起,诞生了以胡正言"十竹斋"为代表的水印木刻。将徽州版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
汪机
(1463-1539年),安徽祁门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行医数十年,有口皆碑,传说病人睡在房内,听到汪机说话,病就好了一半。汪机以毕生研究所得,著有《石山医案》...
......................................................................................
毕升
(?-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 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 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 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 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 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 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 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 方便。
..........................................................................
渐江
(公元1610--1663年)俗姓江,法号弘仁,歙县人,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与髡残、原济(石涛)、八大山人(朱耷)称为"四大名僧"。
..........................................................................
俞正燮
(公元1775--1840年)字理初,清代黟县人。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癸巳类稿》十五卷,内容多为对经义、史学、诸子、医理等的考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