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七月在野在 2005/03/17 06:06pm 第 19 次编辑]
╔═══════唐诗宋词·江南水乡·人文地理杂志═══╗
╚══════════周年特刊·文化═════════════╝
吴之为吴
文/吟风听月
“吴”的本意是什么?这是对吴文化有兴趣的人们必然有兴趣的
问题。《说文解字》中“吴”作“”,从“”、从“口”,谓其义“
大言也”,即大声说话的意思。
在“吴”字产生的那个时代,“大声说话”很明显地是向某种神
圣物祈祷地原始宗教行为。神圣物是什么?是大山。古帝尧的大诸侯
称“岳”,便是证据。以大山象征本部落,这是中华民族早起的特点
之一。
─────────────────────────────■
吴氏源流
文/吟风听月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
地始祖泰伯。
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
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
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者都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然接
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避让。于是,他
和二弟促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
这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县梅里村。 ■───────────────────────────────
强吴时代
文/吟风听月
在苏州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中,有很多时代堪称伟大,比
如说唐代的复兴崛起,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静谧宁馨,两宋时代的奇
崛灿烂,明代的风流辉煌,甚至清代、这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
回光返照的一段,在苏州历史上也堪称繁盛。凡此种种,隐隐然都有
伟大之意,但相比下来,真正能够称作伟大的,在苏州历史上只有一
个时代,那就是春秋时代--强吴时代。
─────────────────────────────■
吴文化的特征
文/吟风听月
吴文化主要是指吴地(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人民在数千年社会
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指吴地人的精神风貌
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苏州文化代表了吴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特
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
[原创]斯文的悲哀:关于金圣叹--诗性江南的随想之一
文/画船听雨
似乎从明朝开始,苏州才子中便就多了一些狂放不羁之士。
唐寅之后,苏州又横空出世了一位金圣叹,在改朝换代的历史铁
幕下,任意挥洒着自己的性情,甚至性命。
象那个时代多数士子一样,金圣叹的精神世界显得离经叛道、虚
无洒脱,他不喜欢一本正经的儒家传统,喜欢说疯话、读闲书、参惮
悦、好女色。放浪形骸,白眼世人。
─────────────────────────────■
唐伯虎:苏州的传奇--关于诗性江南的随想之二
文/画船听雨
在苏州的文化地图上,唐伯虎被定格为一个风流不羁、放旷自任的才
子形象。谈起唐伯虎,人们总会想起“三笑姻缘”,这或许只是个传说,
但苏州人乐意传说着这样的故事,在传说中抒发他们对唐伯虎的喜爱。 ■───────────────────────────────
江南好,画舫听吴歌
文/画船听雨
如同世界上多数民族和地区优秀的文学一样,灿烂的吴地文学也
正是从民间开始着她的光辉起点。
《诗经》十五国风中虽然没有“吴风”,但顾颉刚先生所认,吴
歌源远流长,其起源应“不会比《诗经》更迟”。也许可追溯到迄今
所知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歌谣《弹歌》,据《吴越春秋》卷九:“古者
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
宍’之谓也。”
─────────────────────────────■
"天随子"
文/画船听雨
吴地似乎有着隐逸文化的传统,自范蠡泛舟五湖、张翰思鲈弃官之后
唐代的陆龟蒙也带着钓竿和茶壶,惬意地行走在烟柳孤村之中。
陆龟蒙,字鲁望,长洲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
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
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特别是对《春秋》更有研究。但在进土考试中
却名落孙三。此后,陆龟蒙也曾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
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
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 ■───────────────────────────────
楠溪江畔的儒家文化 -----永嘉学派
文/西湖秀女
永嘉楠溪江畔,秀水奇山,地灵人杰,文人学士辈出,古称“东
南邹鲁”、“溪山邹鲁”,并有诗句云:“永嘉自古读书多。”
楠溪山间,民风淳厚,文彩昭彰,重视勤耕善读。宋代的“耕读
社会”成了永嘉山村文化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了累累硕果,自唐天佑
三年至清光绪十八年的987年间,永嘉考取进士725名,南宋时尤为突
出,有563名。昔章伦先生有联云:“邹鲁号溪山,道统儒门双接绪;
程朱传理学,春宫第甲六登墀。”可见楠溪江畔,在中国历史上的文
风盛况。
在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上,则有“永嘉四灵”、“永嘉学派”闻
名于世。
─────────────────────────────■
╔══════════周年特刊·文化═════════════╗
╚════唐诗宋词·江南水乡·人文地理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