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2|回复: 7
收起左侧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让我们一同走进九嶷山,走进舜文化的这座历史殿堂!


[B]中华民族始祖陵——舜帝陵
[/B]
  历经十几年修复的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占地9000平方米,长达500余米的羹墙为之统抱。她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宫殿式四进布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依次递进,重檐斗拱,气势恢宏。四周枫柏扶荫,舜源峰耸峙其后,峰上古木繁茂,峰顶古老石枞仰天临风,更增添舜帝陵庄严肃穆景象。她以其宏伟壮观,靓丽宏阔的气势,屹立于九疑万绿丛中,迎接海内外宾客。
[B]一、 古老的舜帝陵[/B]
  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它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

   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将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经过明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三年(1574)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雍正三年(1725)4次增修,规模较大,有头门、仪门、省牲亭、拜殿、正殿、左右厢房、左右碑亭及寝殿,四周垣有宫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地一百姓葬其母于陵山,被村邻告发,县府令葬母者迁坟,其人在迁其母坟后,将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筑被尽行烧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拨款3万元(时称法币)对烧毁的舜陵建筑予以修复,因资金拮据,规模十分简陋,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无人护理舜帝陵,只委托一唐姓群众守庙,这时的舜帝陵已经十分破旧。
  全国解放后,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舜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的舜帝陵建筑,除了几栋破旧的房屋和50几通碑外,已经是徒空四壁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舜陵高原 围墙及其它房舍的砖墙被拆去建集体猪场,石碑被移去修水渠、建小发电站。古老的舜帝陵已经面目全非,除了几栋摇摇欲附的破旧建筑,就是那通孤零陵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和难以移动的“抚瑶颂碑”。1980年林业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京农大校长乐天宇教授从北京回到宁远筹办“九嶷山学院”,他来到舜帝陵,看到这里的情况,便决定将学校暂时借办在舜陵几栋破旧的房舍里,对舜帝陵加以保护。他召集九嶷山村的干部群众,说服他们从水渠上抬回24通碑复立于陵前,并计划个人出资先修复陵碑亭,让古老的舜帝陵重新恢复往日的风貌。


[B]二、 动议抢修舜帝[/B]
  1983年,舜庙被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我被调入文管所工作。为了保护庙内现存的石碑等文物,我们向省文化厅文物处提出修复舜帝陵庙围墙的报告,获得省里批准,并拨款3.5万元,我们在舜帝陵西边征地2.1亩,修建了围墙448米和一堵照壁、一间管理用房。远远看去,绿树环抱的舜庙一圈红的围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

   1987年,九嶷山被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里成立了中国旅行社,当时县里四家主要领导研究县情后认为,要带动九疑山风影名胜区的建设与开发,就要把舜帝陵修缮好。但是,县里的财政十分困难,按时的物价水平和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按民国时期舜陵规模作了一个预算,需要109万元。如何筹集这笔资金呢?县委决定发动募捐,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蒋仕合为主任的“修复舜帝陵开发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募捐委员会”。在政协全会上,县政协号召政协委员带头捐款,政协副主任骆贤勖捐了1000元,个体工商户李孟如捐了1100元,其余政协委员捐20元、10元、5元的不等。随后以募捐委员会名义印发了一封致宁远籍在外地工作及旅台同胞的募捐信,在县里机关单位、学校和厂矿也作了募捐布置,职工每人不少于5元。1989年,县里决定修复舜陵寝殿(即陵碑亭),以保护陵碑。指定副县长汤保山负责。我们经过预算,修复陵碑亭需资金8万元。汤副县长要宁远“中国施行社”将收到的4万元捐款划给文管所,施行社装紫霞岩彩灯用去3万元,只剩1万元,当时省建委拨给九嶷山园林建设款2万元,县财政将这笔款拨给文管所,尚欠5万元。县文管所争取省文化厅文物处的支持,拨款5万元。资金到位后,我们立即组织施工,1990年陵碑亭修复完工。
  时间到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各地都在为本地经济寻求发展道路。这年3月,时任县政协常委、文化局副局长的罗名洪同志,准备在政协全会上作个“修复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的专题发言,找我一起商量起草发言稿事宜。我俩一致认为,宁远工业基础薄弱,地下矿藏及能源匮乏,现有的“五小”企业难以发展,只有风景名胜资源才是我县的一大特色,是周边许多县所不及的宝贵资源。开发这些资源,建设旅游这个“无烟工业”产业,才是促进我县经济长足发展的方向。而开发九嶷山,首先就要抢修舜帝陵,没有舜帝陵就没有九疑山这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罗名洪同志的专题发言,引起了出席会议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会后,县委于4月26日至28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舜帝陵的抢修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并决定成立筹备小组,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我被指名参加筹备小组宣传组的工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三、 社会各界支持抢修舜帝[/B]
  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是宁远人的心愿。1992年5月26日,县委在九疑剧院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并宣布成立县城经济特区、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指挥部,县委书记周建达任政委,县长张复卿任指挥长,县政协主席蒋国武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欧学实、副县长单萍、人大副主任刘平娥、县政协副主席管玉湘、县政府研究室主任欧利生任副指挥长。会上,县邮电局率先向抢修舜帝陵捐款6000元。会后,5月31日指挥部召集30个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九疑山开发工作,有20多个单位当场认捐。6月2日旅台同乡林石亮先生捐款1万元,湾井区捐款3.2万元。中秋临近,指挥部决定向旅台同乡发信致以节日问候并通报舜帝陵抢修工程情况,争取他们资助。时间紧迫,我们日夜工作,共向446位旅台同乡发信致以节日问候并通报舜帝陵抢修工程情况,争取他们资助。时间紧迫,我们日夜工作,共向446位旅台同乡发出致海外同胞一封信。为赶时间,派专车送往零陵地区邮电局发出。旅台同胞接信后纷纷响应,捐款2万多美元。至1992年底,收到全县人民募捐款98万余元。1995年县直机关和部分乡镇、学校的干部、职工、学生,预购舜帝陵门票10多万元。
  中央、省、市(地区)及本市兄弟县区,对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给予了大力支持。老将军肖克为九疑山的开发欣然题词“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九疑山”。国家文物局在评审舜帝陵修复方案时,作了具体批示:修复要尽量保持原貌,能不落架维修的尽量不要落架,对个别建筑物需要复建的尽量要搜集历史资料,照原式修复。同时,拨款5万元,作为舜陵庙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之用。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王景芬及贵州、陕西、浙江、湖南省书协的书法家及《书法报》、《书法导报》记者16人,不顾旅途劳顿,参加“92全国怀素书艺研讨会“后,来到宁远,为九疑山、舜帝陵泼墨挥毫,留下书画作品16幅。省文物局、省文管委、省建委的领导多次来宁远考察、指导舜陵庙的抢修工作,省文物局并于1992年拨款12万元作为修复舜庙前期准备工程之用,并列入次年修缮项目计划。

为了扩大舜帝陵抢修工程的影响,得到多方支持,县委、县政府请示地委、行署同意,于1993年3月25日以地委、行署名义在九疑山举行了隆重的舜帝陵抢修开工典礼,来自全国各地和本地市、县的180余名贵宾出席了会议,地委书记秦光荣致欢迎词,来宾分别致了祝辞。典礼上,一批单位团体和个人还捐了款。为了搞好这次开工典礼,专门户门成立了“抢修舜帝陵开工仪式筹备委员会”,由行署副专员朱泽民任主任,地区旅游局长翟武儒、县委书记周建达、县长张复卿任副主任。这次开工典礼,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主要领导因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未能出席。4月3日,省政协主席刘画龙点睛一回到长沙,便来到九疑山,仔细听取地、县领导汇报后指示:由行署出面,向省长作一次专题汇报,将舜帝陵抢修工程列入省财政计划。并强调,今年的财政计划还没有研究,要尽快做好这一工作,争取今年进省财政的笼子。这年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决定将舜帝陵抢修工程列为我省首批重点抢修的五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8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同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名胜司的专家郑孝燮先生来宁远考察,一下车看到舜源峰作为陵山,就连连点头说:“有气势,有气势。”对舜帝陵修复提出了具体意见,并赞同和支持修复后的舜帝陵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筹集资金抢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一直是市(地)委十分关心的问题。1992年地委专门听取了县委关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工作的汇报后,作出“举全区之力抢修舜帝陵,促进九疑山开发”的决议,号召全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修舜帝陵开发九疑山,确定地区由副专员朱泽民具体负责。1995年地委又一次专门听取舜帝陵抢修工程的进展情况和资金情况汇报后,与县市主要负责同志商量,各县市主动捐款140万元。随后,地区计委从省计委旅游景点建设项目下争取200万元资金。时任省计委主任的郑茂清外出检查工作,委托在家的一位副主任出席由副省长唐之享召集的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这项资金计划。年底,第一批资金100万到位。为使抢修舜帝陵第二期工程顺利进行,刚撤区建市不久,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道生和市委副书记曾照薰为首的领导小组,分别在市里和九疑山召集市属机关单位、中央和省驻永企业及市直企业负责人会议,与会人员把抢修舜帝陵作为己任,踊跃捐款,认捐总额达419万元。其中零陵卷烟厂60万元,长丰集团20万元,后来又收到省计委经济开发公司20万元,省友谊集团公司20万元。
[B]四、 好事多磨的第一期抢修工程[/B]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赞助,为修复舜帝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全面抢修舜帝陵的工程逐步展开。
  抢修舜帝陵的主体工程项目是委托省文物局古建筑修缮设计室设计的,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199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九疑山舜帝陵进行首期工程建设,由于人事变动,调整了指挥部领导面员,由县委顾问欧日粉任常务副指挥长,副县长欧利生、人大副主任周杰明、政协副主席管玉湘、政府办前任主任蒋仁佩任副指挥长。这期工程包括舜帝陵正殿、午门的修复和保护范围内房屋的拆迁。午门修复指定由县建委完成,工程款30万元,不足部分从城市建设费中解决。正殿的修复工程,经省文物局推荐,由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工程大队承建,1993年12月签订合同后即动工。这两项工程开工不到一年,均以甲方资金不到位为由,便自动停工一年多。1996年,有省计委下拨100万元和省文物局下拨30万元作后盾,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工续建正殿,召回施工队,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复工协议后,组成联合采购队在四川成都市找到了大直径的冷杉筒料,年底运回宁远。须弥座由衡山承制,正殿正面和后面当中两间以及四角大石柱,则由望城县丁字湾的石雕厂承做。原由浙江徐师傅雕的两根汉白玉龙柱是由三截组成,为了正殿的壮观,大家作了否决,决定重新请人雕刻,留出上部开榫部位,保证龙身造型的完整,要花20多万元,省文物局谢辟局长当即表态,两根龙柱的郊外,省文物局负责。12月上旬,国家文物局文物维修保证司晋洪逵司长来九疑山考察,对舜陵正殿工程基本认可,但对正在铺设的地板石采用水泥勾缝条。本来工程合同上是要求在三合土地面上置河砂干铺摆平的,但施工人员认为用水泥粘接勾缝牢实美观,结果违反了“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只好敲掉重铺。
  舜帝陵正殿自1993年12月动工至1997年元月基本完工,历时5个看头,耗资530万元。
首期工程最艰难的任务是舜帝陵前房屋拆迁。这里共有52户居民和一些乡镇机关单位需要搬迁。为了使村民从移民搬迁中得到实惠,指挥部决定按省建委制定的总体规划,兴建民族商业街进行安置,大部分群众对保护舜帝陵庙的举措表示理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拆除了旧房。舜陵庙前这些影响风貌的建筑物拆除后,陵庙前地势豁然开阔,使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一览无余,更显出帝王陵的宏大气魄。


[B]五、一鼓作气完成第二工程[/B]
  舜帝陵正殿工程耗去募集到的全部郊外与上级拨来的建设资金,县政府为此工程举债100余万元。但历史上的舜陵庙建筑规模宏大,仅修复正殿与碑亭、午门,还是难以恢复其原貌。经过1997年的酝酿,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借用一个月工资”,并继续向上级争取资金,进行第二期工程。这期工程,指挥部领导又作了调整,由县长李德勋总揽全局,县委副书记易光明任指挥长,县委顾问欧日粉、县政府调研员欧利生、刘成仁任副指挥长。本期工程的项目包括拜殿、厢房、碑房的修复,午门前移重建,山门外神道建设和殿内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带资竞争的方法承建。拜殿由永州市建筑总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工程进展比较顺利, 1998年10月,省文物局领导来察看各主体工程,对拜殿围栏的汉白玉石雕给予了肯定,认为比正殿的还做得好。
  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午门,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前移50米重建,仍指定由县建筑队完成,补助30万元资金。午门往前移50米后,至山门的地势原为耕田,比较低洼,需要大量填土。刘成仁同志忧心忡忡,我建议在午门瑟山门的甬道两侧,利用洼地修两个水池,取水池的土填洼地,这样既解决了填土难题,又解决了舜陵庙建筑的消防蓄水池问题,还美化了环境。这两个水池命名为二妃池。这个建议被采纳,二妃池蓄上清清的水,为陵庙的壮观重彩一笔。
  厢房、碑房分别由桐山建筑队瑟县建筑公司中标承建。在厢房的建设中,因施工不合要求,予以返工,对屋架进行负重加固。二期工程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用黄泥瓦(琉璃瓦(这是正殿工程施工中的一大错误),结果因雨水渗入,共泥含水,造成暴雨不漏,小雨大漏,其中一栋厢房已盖,不得不全部重新翻盖。
  殿内设施配套是修复舜帝陵的重要部分。一是拜殿四壁壁画制作。我提出以木牍形式书刻《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帝本纪的内容,悬挂于壁,形成一大特色文化景观。既可供人细读,了解舜帝事迹,又突出了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这一史料的出处。这一建议得到领导批准。壮观木牍,每块长2米,宽18厘米,152块相并排列,挂满了整个拜殿内壁,气势非凡,成为谒陵者摄影留念的一大文化景观。二是征刻楹联。为了增加舜帝陵的文化氛围,让人谒陵者摄影留念的一大文化景观。二是征刻楹联。为了增加舜帝陵的文化氛围,让人谒陵时有兴趣去欣赏、品味书法作品和文化氛围,让人谒陵时有兴趣去欣赏、品味书法作品和文化内含,我们一边从1992年征集的书法家作品中遴选,先行刻制,一边在《湘声报》、《中国文物报》上刊登征联启事,共收到楹联700余幅。经过专家遴选,我们刻制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交大钟明善教授书撰的“桥山翠翠柏植轩里,九疑苍山祠舜皇”;台湾省国立台北师大教授陈大络撰联、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书写的“至孝千秋一德,笃万里同风”;以及由陈大络先生自撰自书的“孝感天地,德播人间”等楹联,为舜帝陵增添了新的秀色。三是对碑刻的保护。舜帝陵原存的碑刻和乐老收回的碑刻,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料和历史见证,是后人顷怀舜帝功德、祀舜帝的记载,保护好这些碑刻,我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正如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翁晖在宁远考察时指出的那样:别看这几十方不起眼的石碑,你这些房子的造价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它的价值。保护碑刻的重要性,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

    1999年5月1日,县长李德勋组织指挥部、县建筑设计室、文物局人员现场研究碑廊修建问题,并责成我绘制草图。第一次我把碑廊修建问题,并责成我绘制草图。第一次我把碑廊设计为悬山式半敞开长廊,每栋11间,后经省文物局段承烈副局长改成去掉两山墙,只留后墙的敞开长廊,为不显拥挤,每栋改为9间。设计图纸定下后,由县建筑公司承建,两个月完成工程。
  舜帝陵修复工程,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99年秋全部竣工了。她的修复,必将成为凝聚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每一位华厦后裔心目中崇敬杰出民族先祖的圣地。
  (作者系宁远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以上文字与图片均转摘自《永州政府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舜帝传说——尧舜让位(林汉达 曹余章 )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舜(shun)和禹(yu)。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舜帝传说——斑竹点点湘妃泪[/B]
  在高雷泽不远的地方,有两条小河,一条南流,名叫沩水;一条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这里。那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抖散了头发,在那里栉沐,但觉两道眉毛也渐渐地长起来,竟长得和头发一样齐,拖在地上。醒来后想到:“人的百体,发居最上,仿佛是国家的最高地位一般。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现在我梦眉与发齐,不要是天子听了人的荐举,竟来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职权,和天子一样么?”但终于还是觉得异想天开,是白日做梦,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间去劳作。然而,正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忽见有一辆车子来到田边,车上立着一个官员,方面大耳,正笏垂绅,气象尊严,慢慢地跳下车来。那随从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华先生?”舜还没有答应,那官员便不顾脚下的烂泥,忙走过去拱手作礼,连说:“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脚上泥巴,草草地问过舜的生辰八字。那官员的话便直奔主题,说是当今天子尧帝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齐嫁给舜为妻。又说道圣天子持躬以俭,齐家以礼,两位女儿秉承庭训,熏陶涵育,性质纯良。更兼婀娜灵秀,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
  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今天的“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
  “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
  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每五年前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蛾皇与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并说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
  “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现在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蛾皇与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个月之后,娥皇、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当地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她们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来纪念她们。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暇想不已。
  李淑曾的《斑竹怨》诗写道: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洒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
  毛泽东在吊唁他的爱妻杨开慧时写道: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群;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九疑山就是舜死的地方苍梧山,在今天湖南宁远县。《水经注》载:“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若九峰,各导一溪,蛐壑纵横,异岭同势,游者异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庙。山共有九座峰头,即舜源、朱明、石城、娥皇、女英、萧韶、桂林,其中舜源又叫华盖,最高。”
  据湘中友人说,一般乡人不太了解蛾皇与女英的来历,甚至讹传为天帝的二女,因犯过失而嫡降尘寰成为“湘水之神”。舟人拜她们可保航行安全;仕女拜她的,可增美艳与聪颖。就象闽浙一带居民膜拜圣女妈祖一样历历大爽。
  据传,秦始皇南游洞庭,遇大风,有人告诉始皇,这是湘夫人发怒所至,始皇问湘夫人是何方神圣,侍臣答称是舜的二妃。秦始皇也是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他就因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而把“皇帝”合起来做自己的称号。他一怒之下,下令伐完君山上的山树班竹,然而三年后这里又是一片苍翠蓊郁。
  已经是四千二百多年的事了,蛾皇、女英贤淑、英慧、痴情的形象,仍然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湘女美艳、多情、贞烈与聪慧,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了蛾皇、女英的影响。
  帝子降今北进,目渺渺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 作者:车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舜帝传说——九峰身世的传说[/B]
九疑山区有一首民谣:“提起九疑山,两眼泪汪汪。”何以至此?这里一段悲伤的故事,关涉到九峰的身世。
  相传很久以前,九疑山到处是高大的梧桐树,所以人们又叫它“苍梧岭”。苍梧岭上凤凰多,引来了百鸟朝拜。
  妮山头住着一户人家,老爹名魁,老妈名秀,人称魁爹秀妈。他们有六位女儿,名叫朱明、石城、石楼、萧韶、杞林、桂林,个个长得像花一样美丽。她们心灵手巧,织出的布赛过天上的白云,绣出的花赛过天边的彩霞,唱起歌来比画眉还动听。人们都说:青山沟里出美女,妮山头飞起了金凤凰。
  不料,这六位姑娘被部落酋长看中了。不管她们都已有了婆家,派人送来六份大彩礼,前来提亲。魁爹秀妈不答应,一家八口都被抓到部落府中,关在山后石洞里。半夜,在部落府当兵的五位女婿潜入洞中,将他们救出。酋长发现后,急忙派人追赶,五个女婿被抓回点了天灯。六位姑娘也被抓住,被巫师作法惨死在山头。魁爹秀妈哭得死去活来。正在这时,舜帝微服私访,来到山里。听说此事后,舜帝表示一定要在三年内铲除恶政。他从此住进苍梧山,帮助山民耕作,射杀毒蛇猛兽。修治三年以后,派了三百精兵潜入部落府,消灭了坏头人。从此,这里安居乐业。不幸的是,舜帝过度劳累,中了瘅疠之毒,死在苍梧。
  舜帝的两个妃子——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万里寻夫,来到湘水河边,听说丈夫已死在三峰石下,便双双殉情,投入湘江,成了湘水女神。魂魄飞到九疑山,其所依附的山峰,很快长成两座高大山峰,和朱明、石城、石楼、萧韶、杞林、桂林六位姑娘所化山峰一起,环绕在舜源峰周围,远远望去,像九位美人一样亭亭玉立,秀丽非常。更为奇异的是这九峰山形极为相似,让人疑惑难分。所以,人称之“九疑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舜帝传说——九疑山红白杜鹃的来历[/B]
    舜源峰下舜陵前是舜庙,在舜庙的前面有一条河,名叫母河。母河两岸风光美,每到清明时节,杜鹃鸟唱起歌来的时候,两岸山坡上的杜鹃花盛开怒放,但是,两岸的鲜花颜色不同,一边全是红色,一边全是白色,原因何在?
  相传很久以前,舜帝南巡,来到九疑山。他听说山里的姑娘很美丽,个个赛过杜鹃花。可是,姑娘的美貌带给她们许多的灾难。舜帝决心查个明白。这一天,舜帝沿着母河左岸上山,看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迎风怒放,发同姑娘青春的笑脸,两腮红润。他高兴地笑了。因此,这边的杜鹃花是红色的。
  过了凉伞坳,来到一个小村庄,乡民很贫穷,吃粮咽菜,衣不遮体。舜走进一位老爹家,见家里只有老爹老阿妈,老阿妈已经又目失明。舜关心地问眼睛是怎么失明的?老阿妈伤心地讲了他们的遭遇。三年前,他们有六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丽,六个女儿都有了婆家,快要出阁了。没想到,酋长看中了这些姑娘,强迫她们嫁给他。六位姑娘宁死不从,被酋长送上了六个山头喂了老虎,老阿妈哭了七天七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终于感动了山神,六个山头变成高大秀美的山峰,宛如六位姑娘生前的姿容。老母亲一一叫着她们的名字。后来,这六座山峰总是云遮雾罩,青烟缭绕。原来是六姐妹不忍看母亲悲惨、凄凉的情状。六座山峰总是响着呼呼的风声,这是六姐妹在愤怒地斥责酋长的暴行。舜帝听完这段事,心如刀绞,泪如雨下。眼泪洒在杜鹃花上,杜鹃花全变成了白色。后来,当地的百姓称这里的杜鹃花为“哭笑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舜帝传说——九嶷山凉伞坳和马蹄泉的来历[/B]
    在九疑山九疑营村北3里处有个红土坳子,两边都是陡岭,东边是娥皇峰的后脉,西边是梳子山的石坡。坳子中有两口井泉,一口是四方水井,一口是马蹄泉井。这就是“凉伞坳”。
  相传当年舜南巡之时,听说九疑山很美,决定步行,好欣赏一下山里的风光。当他走到这山坳里的时候,满身大汗,口干舌躁,就想找个地方歇歇凉喝口水。可是,这里没有大树也没有水。他坐在石头上,心里想,要是有棵大树该多好啊!忽然,他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两棵小楮树苗苗,他跑过去用手把树苗抠出来,捧到坳子中,又用手挖了两个坑把它们栽好。然后,开始找水。他大声地说:“土地山神听着,你们不把泉水送上这坳子,我就把你们发配到西天流沙河去!”这天值日山神是马元帅,他慌忙请湘江小龙王来帮忙,把天河水引到了坳子上,从石缝中渗出来。马元帅想尝尝水甜不甜,没想到,他的马一下子踏进石缝,泉水一下子冒了出来,所以取名“马蹄泉”。
  后来,舜帝栽的树长到十几丈高,枝繁叶茂,树荫占地四亩,远远望去像把大凉伞撑在坳中。因此,人们把这里叫“凉伞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一)——舜文化

[B]舜帝传说——三分石的传说[/B]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宁远县城南百里处,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传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间相距各5里。峰势险绝,直插云霄。古人有诗云:“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结构牢,云外有人攀玉笋,山中何处觅仙桃。”《九疑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迹石,又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或疑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来的呢?相传舜帝南巡之时,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胜。中午时分,他和侍从们在峰头野餐,不觉醉酒。酒壶遗忘在峰头上。有一只大鹏恰巧飞临此山,见有一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的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长流不息的泉水,这就是潇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当中一脉,为潇水之源泉,俗称“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30 01:06 , Processed in 0.0815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