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4|回复: 8
收起左侧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写古诗词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提高大家的欣赏水平,特发一帖。(这不是原创,但经过整理)可以置顶让人家看看,也算是我对[红豆树下]的支持。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话题,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  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  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即人们把汉浯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违反了上面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如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就要在第三字还一平声。“平平仄仄平”就变成“仄平平仄平”。
   “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三、  对仗
   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其形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这里不作详论)。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掉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
(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已打乱)                 (唐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乎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萆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诗)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  吴起白烟。     
               陶  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附:律诗格律
   1、五言仄起式
   (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五言平起式
   (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如为七言绝句,则仄起式在句首加平平,平起式在句首加仄仄;如为律诗,格式重复,只是首联有押韵不押韵之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还是谢谢古越隐士了,你的贴,让乐意学到了不少东西,相信不远的将来,乐意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乐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再次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嗯,基础知识!
应该在唐宋的子民中普及!
大家快来学习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4-8 21:50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11-1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谢谢楼主对红豆的支持~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谢谢楼主的介绍,拜读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好难学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嗯,太高深的学问!
    弄来弄去也只会了些皮毛而已,痛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古代律诗格律

    不如先挂起来,每次进来都看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08:30 , Processed in 0.0806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