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午夜心香在 2008/11/13 10:00 第 2 次编辑]
世事轮回,历史重演。当年宋代大词人柳永死后为妓女所葬,差不多八百年后的民国初年,又出了一个为妓女所葬的人,可谓现代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青少年时代的柳永不正儿八经读书,天天混迹于勾栏瓦肆,也就是妓馆之类的烟花之地,靠着能作一手好词居然与妓女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当时妓女们都以与他相交为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当然,泡妞归泡妞,柳永和古代其他读书人一样,当官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无奈因泡妞耽误了太多时间,第一次进京赶考就名落深山。本来成绩平平,怨不得别人,柳永偏偏不服气,就写了首《鹤冲天》大发牢骚,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谁知这首《鹤冲天》不胫而走,居然传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越读心里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自然也就深深地记住了柳永当初的名字——柳三变。当他第再次参加考试时,仁宗一看见“柳三变”,两眼一翻,说:“他不是不要浮名吗?就让他填词去好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北宋末年严有翼《艺苑雌黄》最早记载了这件事:“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
三年后,柳三变玩了个花招,改名永,这才蒙混过关,得以当了个屯田员外郎之类的小官。由于没有多少实惠,只干了两年,柳永就懒得干了,干脆打着“圣旨填词”的招牌继续在烟花柳巷中体验生活。晚年穷困潦倒,死无葬资。宋祝穆《方舆胜览》云:“永流落不偶,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柳永的卒地祝穆可能是弄错了,但言其“死之日,家无余财”还是可信的。最后是一帮妓女们集资将他营葬。每年清明节,妓女们还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现代的这个柳永不大有名,叫叶少吾。但叶少吾的老子却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革命团体之一“中国教育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北大教授的叶浩吾。叶少吾从杭州到了上海以后,看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正在热卖,他有些眼热,也就琢磨起怎么发财来:人家骂官,我何不来骂官的反面,笃定有人看。由于老子是上海的维新派,叶少吾多少了解一些维新派的内幕,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中国之维新党》出版,专门揭维新派的短。维新派自然要找他算账,他赚了一笔就跑到了北京。
当时,正是辛亥后开议会,四方贤杰,纷纷北上。上海许多名妓是有些经济头脑的,一看市场北移,也都跟着入京。其中有一位花元春,到北京后成了八大胡同的花榜状元。蔡东藩先生曾在《民国演义》中提到过这位女子,说她是袁世凯公子袁克定的相好。花元春红颜薄命,不久得病死了,由于举目无亲,一时无人给她安葬。这时,叶少吾站了出来,先声明:我和这位姑娘没有发生过关系。接着说,既然没有发生关系的客人来葬她,我来负责殓费好了。消息传出,胡同里的姑娘,甭管南班北班,都挑起大拇指,赞他是“有良心客人”?
才几个月,叶少吾自己也病死在北京。也许是得罪的人太多,也没人葬他。八大胡同的姑娘闻讯,联合起来凑份子给他办丧事,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有文人还写了一副挽联:“秋雨梧桐悲一叶,春风桃李泣群花”。叶少吾的一次善事,居然是为自己做的,这绝对是他没有想到的。
谁言妓女无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