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8|回复: 12
收起左侧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8-2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想法,已经零散变迁的不似今日,只是你要,我就贴了。
你有诠释,靠近一个女作家的愿望,首先必须亲近她的作品和经历,也许这个过程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而且注定的,最终你诠释出来的东西离她生活的真实还有不知道多久的距离。
年岁渐长,小时沉溺过张的苍凉精致,却也敬畏甚至不喜于她在无数个刹那里那样阴暗恶毒的刻薄和讽世,文字再好,再超脱,心地再磊落宽清,也终于落了悲情。看她传记,三两步的遇人不淑,已经足可以酿造出一个枯萎一生的理由,平静的枯萎。满眼睛的印出“人世险恶”。
说来说去的张爱。被人说熟,究竟会使人使己厌烦了也不定。呵呵。
我不愿意用一些感性的文字。情愿写总结一样提起,算给你一个系统读书前的入门。
感性容易让人溃败,我不想这样。
大约还有一个星期左右的空闲,零星的给你打片你要的资料,算是一个夏天给你的纪念吧。
我只负责说点她作品里的特色,这个比较实在。她的经历转折,你自己去网络里寻找,体会。
反正关于她,其实多了是要一奉十,也不知道你如何会那样认真的对我询问起她。
希望你从她的作品里只吸取些好的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8-2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生命也是这样的罢
----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张爱玲曾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点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此言是张爱玲应了傅雷的批评而作出的对自己的审视和辩解。她的文,在当时已经很红,随了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环境的改变,她的风格和行文,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亦中亦西,亦古亦今,似喜非喜,似忧非忧,这便是张爱铃。古典与现代在她的笔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和谐的统一。下面我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古典情结和现代情结入手,通过对张爱玲亦古亦今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的探讨,及她的这一写作特点的运用情况的分析,回顾一下她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 “执之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对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
   张爱玲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和眷恋,她的读者是有目共睹。对古文献的耳熟能详,对一些典故别出心裁的解释,行云流水的运用,及后来做“红楼梦魇”的投入,她的笔下有明显的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1)对古典文献的熟稔和应用。张爱玲非常喜欢《诗经》里的诗境界,并见解独到。如《倾城之恋》里提及的有关“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评说。甚至这篇小说的背景也是取材于《诗经》中的《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恤于群小。观闵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渚,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对“如匪浣衣”,解释为“心里很雾数”,非常的平易近人。她的文中提到过马尔得耐爵士拜见乾隆的记载,袁随园收女弟子的典故,中国历史上改年号的旧事,均是信手拈来。在其散文《童言无忌》中说到吃,引的是《红楼梦》——“贾母问薛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知道老年人喜欢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都拣贾母喜欢的说了”;说到穿,引的是《金瓶梅》——“家人媳妇宋惠莲穿着大红袄,借了条紫裙子穿着;西门庆看不过眼。开箱子找了一匹蓝绸与她做裙子”;她8岁就读了《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就读一次,“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一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可见其阅读的仔细到了何种程度。她的所见不仅博,而且深。举一例,在散文《我看苏青》中提到古美人杨贵妃,她极力赞她的有人气。“杨贵妃一直到死,唐明皇的爱她,没有一点倦意。我想她绝不是靠了口才便利和一点狡智,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具有肉体美的女人。而是因为她为人的热闹,亲热。”观点新颖别致。张爱玲的别出心裁是令人心服的。她喜欢看的古代文学有《诗经》《儿女英雄传》《闲情偶寄》《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官场现形记》《人海潮》《广陵散》《海上花列传》等等,多讲的是人俗风情,后来她自己也成了描绘人俗风情的高手.
    (2)对中国古代装扮,家具及家具布置很有讲究.
     来看看她笔下伍太太的装扮:"一件仿古小折枝织花基本缎短袄,大圆角下摆;不长的黑稠绉褶裙,距小缘半尺密密层层镶着几道松花彩蛋色的花边,也足有半尺阔,倒像前清袄袖上的三镶三滚,大镶大滚''.典型的中国风.她的散文<更衣记>更是完整的通过服饰来述说了历史,语言风趣生动,从17世纪末的衫裤说起,说到着裙的颜色,皮子的穿法,爱斯基摩式的昭君套,"三镶三滚''"五镶五滚'"韭菜边'"灯草边'"元宝领'喇叭管袖子,旗袍,对中国历史服饰之妙评,令人侧目.在《相见欢》中提及的八九寸长的古董雕花白玉牌,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提到的翡翠鼻烟壶,象牙观音像,斑门小屏风,看是不经意之笔,却从侧面反映了张爱玲对古典家具和家庭布置的研究.在这一方面,现代的作家没有一个如此这般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她随便布置一个家,就是"白粉墙,地上铺着石青漆布,金漆几案,大红绫子椅垫,一色大红绫子窗帘,地下搁着一只二尺来高的景泰蓝方樽'.她向往的房,便是“雪白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个胭脂点”.她的这一爱好,显然有曹雪芹的影响,但要朴实的多.没有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便没有这种热情沉浸到整个古代文化氛围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8-2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感谢枝姐,喝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8-2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3)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取向能够反映和体现作者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张爱玲于有萧然古风,但伤于柔弱的人物还是较多的采用的褒的笔调,下了笔却是冷的。《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使性子的悌悌,《茉莉香片》中写“碧落女史清玩”的雅士言子夜,忧郁守礼的冯碧落,《花凋》中塑造的谨慎敦厚的章云藩——“好是‘好’,坏是‘不怎么太好’,恨是‘不怎么太喜欢’,死爱面子又屡失面子的郑川嫦,这些个不重要的人物里头,有无数的中国人,浮动着无数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影影绰绰的平凡人的影子。
    (4)对中国戏文的热爱与独特体会
    在《茉莉香片》里头,聂传庆的母亲爱听绍兴戏,叉麻将,不知为什么,仅仅那一句“越思越想越啦懊呃悔啊啊”——有无限的空虚和迷茫。在《谈音乐》中说到胡琴比凡哑林要好,因为它“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又回到了人间”不象凡哑林“水一般的流着,把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听大鼓书她嫌它太像赌气,这里说到申曲的一段:“申曲里表现‘急急忙忙向前奔’,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的确是慌慌张张,脚不点地,耳际风生。最奇怪的是,表现死亡,也用类似的调子,气氛却不同了。唱的是:‘三魂渺渺,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七魄悠悠,阎王叫人三更死,并不留人,并不留人到五更。’忒楞楞急雨样的,平平的,重复又重复,仓皇,噪杂,仿佛大事临头,旁边的人都很紧张,自己反倒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感觉……”
看过,听过申曲的读者看到这里会会心一笑,心下感叹。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她总把感觉描绘的那么鲜明,表达得那样呼之欲出,不落俗套,从不人云亦云,从不冠冕堂皇,却把民族的东西诠释得如此泼辣生动。我们看到她的《华丽缘》,锣鼓,大红招纸,香艳艺名,大红的平金帐幔,华丽的行头,入戏的唱腔,她入迷一样的在台下看着,看一个老生坐在一把椅子上唱了半天,把生平所作所为都做了个交代;看小姐上堂来参见母亲,一看见公子有这般美貌,顿时把脸一呆,肩膀一耸,身子往后一缩,由拍板帮着腔,竟象连打两个嗝;看一个相貌姣好的演员“如同慈禧的脚夫一样稳重缓慢的抬着她的一张脸”此刻她的心里有三个世界,台上的,台下的,她的。于戏,她是非常喜爱的,她的欣赏加入了自己浓厚的思想成分,她的审美观念每每给读者一种新鲜刺激的享受,她对于中国民族戏曲的爱赶热闹和理解,引起我们对祖国各地民间剧种的好奇和兴趣。这虽然主要缘于作者的情致剔透,也与她的古典情怀分不开。
   (5)本身的实践和研究
    张爱玲小时候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说,开头既“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古中国在她的脑子里的烙印是深的。自己做的一首诗“声如羯鼓催花发,带雨莲开第一枝”得先生浓圈密点。父亲曾为她的《摩登红楼梦》拟作回目。共计五回,张爱玲长大以后还在自己的散文中津津乐道。她对古典文体的尝试,有一种做中国人的得意在里头。后来的对《红楼梦》的研究,及译《海上花列传》,概出于此罢。
    综上所述,张爱玲可以说是晚清的中国士大夫文化走向没落式微和没落之后的最后一个传人,其身上深深的濡染这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历史遗留,同时又生存在贵族文化的没落时期而携带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所以她的笔下才有着那么多“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怀念,却并不挽留,她知道“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传奇》再版序)张爱玲是实际的,脚踏实地的,她要从“柴米油盐,肥皂,水和太平之中去找实际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8-2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呵呵, 原来就是说很喜欢记住四段的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8-2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余计的打下,今你可能是没空了,如果觉得偶聊天记录里有点局外关,那且给枫竹当补充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8-27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枝在 2003/08/27 11:56am 第 1 次编辑]

               “人生中总有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
                                       --实实在在都市人
    张爱玲生于五四之后,就读于教会学校,有英文名字,很小就读到外国名著,较早的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下面讲讲她作品中的现代特质。
    (1)深厚的外国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
     张爱玲博览外国书籍,分析,介绍起外国作品来,流畅自如,头头是道。这尤其体现在她的散文集《流言》之中。路易士的诗,勃郎宁的诗,雪莱的诗,威尔斯的《历史大纲》,萧伯纳的戏剧,契珂夫的小说,爱尔德斯·赫胥黎的话,P·G·WODEHOUSE的滑稽小说等等,如书桌头一杯泡好的茶,要喝时候信手拿来。读到BEVENLEY NICHOLS的诗:“在你的心上睡着月亮光”,想到童年时被父亲监禁在空房的日子。--“楼板上蓝色的月光,静静的杀机”。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到写作的题材,她是不喜欢采用善恶灵肉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她说写文章也许有主题不分明,但是面目不清楚,不一定不大气磅礴,特特提到MICHAEL ANGELO的未完工的石像《黎明》,来为自己做辩护。
  对于其他的现代文艺,如画,张爱玲有一篇《忘不了的画》,说到果庚的《永远不再》,拉斐尔的圣母像,及一些美国的,日本的画家,渗透着自己的见解。对画家塞尚及他的徒子徒孙GAUGUIN,VANGROCH,MATISSE,PICASSO,都很有兴趣。如舞蹈,张爱玲评说过西班牙的探戈,美国的JITTERBUGS,以及上海高尚仕女中流行的足尖舞。如音乐,她是喜欢通俗的,半新不旧的《一百零一支最好的歌》,《萝门湖》,《本埠新闻里的姑娘》,因为那里有大城市小市民真实的影子。
   (2)对于现代交际礼仪与活动项目的熟稔
    上海是张爱的生活基地,香港是张爱学习过的地方。这两处,在40年代,处于畸形的繁华当中,光怪陆离,也五彩斑斓迷失一个“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的地方。她笔下的太太举行着晚宴,茶会,园会,牌局,她笔下的小姐弹着钢琴,打网球,参加唱诗班,她笔下的学生拿奖学金看足球赛,骑德国牌子的脚踏车,念新文学,学习外国教科书上简单明了的对白,她笔下的平民乘电车,讨论人体图,以上种种,生动的表现了沪港大都会市民的生存状态。
   (3)对便利,真实的现代生活的喜爱。
    张爱的父亲在汽车开销上很大度,张爱玲记得她“看电影出来,像巡捕房招领的孩子一样,立在街沿上,等候家里的汽车夫领回去”。她喜欢那种便利和豪华的感觉。很小时,发下宏愿:8岁我要梳怎么怎么样的头,10岁要穿高跟鞋。得了稿费,立刻买了一只小号丹琪唇膏。听外国教授讲授莎士比亚的伟大,住公寓,乘电梯,听电车“克赖克赖”开来开去,听无线电唱“蔷薇蔷薇处处开”,写英文文章,姑姑都赞美她“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她诗歌学贯中西的现代女性,生活里充满了现代的东西,她掌握了现代的谋生本领,浸淫于现代文明
平实的生活里,于平实里感受着人生安稳的一面。
    另外,在香港大学学习期间,天真的华侨姑娘苏雷加,胆大的印度姑娘炎樱,来自各地域的人的外貌,装饰,对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张喜欢青年女子的一切嗜好,逛商店,吃冰激淋,购买布料,看热场电影,由于成名早,经济富足,精神欢畅,声名成功,使她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做人,浑身上下透露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4)思想受西方理论熏陶,积极从事翻译工作及其他研究
    张爱玲曾几次提到对英国作家毛姆的喜爱,毛姆(SOMERSET MAUGHAM:1894-1965)的幼年生活与张爱玲有些相同之处,他长于描写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拥有众多的读者。毛姆其人对张爱玲的创作很有启迪。还有一个对她的创作思想很有启迪的是弗洛伊德,她在《谈看书》后记里提到过弗洛伊德及荣格的著作和学说。她的作品融入了大量西方文学的手法,如意象,象征,隐喻,心理幻觉等等,如《心经》,《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或隐或现带有一些暗示性的恐怖,就是化入了西方理论后的艺术结晶。1964年,张爱翻译《爱默生文选》肯定爱默生是一个健康的人文主义者。73年起,她迁居美国洛杉矶,在那里翻译了《海上花列传》,她一直默默的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海外,把海外的文化介绍给中国,在《谈看书》一文中,张爱还非常详细的考究和论证了“帮内胡尼”--夏威夷侏儒种族的渊源。
    她学贯中西,既受古典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在现代文明中长成,她的古典和现代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她悠闲的横跨了新旧文学。那么她的这种写作风格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以后再和你谈谈成因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8-2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我想起我从前的家了”
                           --古典和现代情结的成因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创作也就是自己生活的一种主观显现,其中打满了作家本身的经历,体验,思索,情感的烙印,作者笔下的人物也是她对人类观察体会的结晶。这些有自己的创作心理在起作用,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原因的笼罩和影响。
   (1)受出身,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高门巨族,张爱玲的祖父是同治进士,“清流派”代表人物,前清大臣李鸿章的女婿。革职退隐期间作《管子注》二十四卷,《庄子古义》十卷及《涧于集》和《涧于日记》等。曾经显赫的家族不会代表它的后裔们的价值,但是它沉重的身影是不能不影响到被它的影子遮蔽过的后人的。张爱玲一生都保持着个人主义的优越感,这不仅是因为她生长在大都市,更因为她的显赫的家族。与她同时代的潘柳黛在《记上海的几位女作家》中提到“张爱玲在发展文章之余,对于她自己的身怀‘贵族血液’都是‘引以为荣’,一再加以提及,俾众周知。”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惯于弄风捧月,性情暴戾。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夫妇性格不合,自然生成独具一格的家庭环境。旧习气与西洋化的格格不入,父母亲之间的格格不入,对张爱玲后来的创作心态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爱玲小时候,张氏家族虽已衰败,但“白足之虫,死而不僵”,这里充满了陈宅旧具,而又文墨齐全,间或有些西洋的玩物和书本。有重男轻女的仆人“张干”,有给张爱讲《三国演义》的仆人“毛物”,给她幼小的心灵最直观的普通人的印象。张爱玲对他父母是爱的--一种遥远的爱。当她的父亲在新书扉页上用英文留下提识:“天津,华北,一九二六,三十二号路六十一号。提摩太.c.张”时,她充满景仰。当她的母亲在过马路时拉了她的手,她感到惊喜。但时间一点一点毁灭了她的爱。因为父母不合,家庭气氛冷漠,敏感早熟的张爱玲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日渐孤寂冷漠。对一切怀疑,甚至敌视。没有人象她那样在写到自己父母的时候,能够如此的冷静和刻薄。
父亲一边,是烟雾缭绕的鸦片室,教“汉高祖论”的先生,章回小说,整个空气都懒洋洋灰扑扑;母亲这边,是画图配色,钢琴,英文,时髦衣服;相比之下,她还是心仪母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虽然在母亲那里,她遭受了很多的挫折),因而得罪父亲,在一个隆冬的夜晚,她终于逃出了充满腐败气味的旧家庭,再没有回到父亲家。从此刻苦读书,考取了伦敦大学,在香港度过了她的大学三年。她的大学同学多是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她的这些成长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作做好了丰厚的铺垫。
   (2)她的自身禀赋
    无庸讳言,做一个著名的作家是要有一些天才气质的。没有天才气质,写出来的东西就缺乏灵性。张爱玲生来就具有一个旷世才女的聪慧和高傲。十几岁时就声称“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称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他敢想敢说,不怕平凡,不怕琐屑,不怕婆婆妈妈,她喜滋滋的说:“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每次看见‘小市民’字样,我就局促的想到了我自己”。她矜持而又有一种不为现实变故所动的超脱。张爱玲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极为敏感。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文字在她的生花妙笔的引导之下流光异彩,她的叙事结构,她笔下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轻描淡写便可以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其对事对物别具慧眼的看法和认识,令人不得不拍手称好,心下叹服。
   (3)大环境的影响
    张爱玲出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成名于四十年代初。这段时期,正是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多灾多难之时。一方面,清王朝遭灭顶之灾,旧的封建势力还不肯轻易的,自动的退出历史舞台,陈陈相因的历史积习还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开演,遗老遗少还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所谓亡国之恨中缅怀过去;另一方面,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各地工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内部各找靠山,分分合合,“芦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这段岁月,是一段艰难岁月。张爱笔下的苍凉和迷惘,大约参合了对整个时代的感悟,是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在她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香港战争爆发。战争的种种恐怖清晰的刻在她的脑海里,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是空前的,血肉横飞,枪鸣炮轰,她目睹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看到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不禁要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她想“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她体验到人生安稳的一面是何其脆弱,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人在生命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她的这种忧患意识,也是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的赠予吧。
    1942年,张爱回到上海。上海当时有“东方冒险家的乐园”之称。四十年代的上海,兼收并蓄,良莠丛生,流派分呈,环境比较特殊。但张爱玲不管这些。因了”出名要趁早“的念头,欣欣然抛洒出一把好文章,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了上海。四五年后,她创作日减;四九年,张爱玲去了香港,她的创作高峰期才短短两年。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从开始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柯灵先生总结过“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日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这是全没有张爱玲的位置,“是上海沦陷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府的报刊杂志,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粉饰太平,给他们什么,都不计较。张爱玲的《传奇》和《流言》也是应时而生,所谓“过了这村,没了那店”。
    总之,从张爱玲出生的那天起,上天仿佛要成全了这个若干年后将“横空出世”的才女,无论从家境,身世,还是禀赋,时代,都在这个名叫张爱玲的女子周围,酿造成了一个作家成长的最好的环境。用她自己的话说:“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她综合了古典和现代,而却笑吟吟的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9-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仿佛读了遍《张爱玲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写作特点的运用
    张爱玲的古典情结和现代情结都体现得很明显,前面已经涉及。从整体上分,这两者并非分得很开,而是结合得相当好。正因为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使张爱玲的宽度有了一个足够的载体,使得她的文风和个性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来看看她的写作特点。
    (1)描写人物心理的尖刻和犀利。
     说到女作家,人们一般总用“温柔”“细腻”“善良”来形容她们的笔法。沈从文在谈论中国女作家时,就说她们常用“美好的语言来描述人生”。在张爱玲的笔下,是找不到“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这样宁静温柔的句子的。她的冷静,挑剔,艳异凌厉,身在局外,使她的作品蒙上了一层青白的冷色调。曹七巧恶毒到令人不可思议,白流苏又是如此的难堪,无奈。她笔下的人物,大都虚荣,贪小利,自私,琐屑又可怜,找不到一个优秀的男人,也看不见天长地久的爱情。让人觉得不彻底,闷,但是又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这些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嘲弄的欲求,总让我们领略到张爱玲的独特。她对时代氛围有敏锐的感悟,却不和大多数人一道投身进去,只是做一个从洪流里分离出来的孤独者,惘惘的看着它的翻涌。她从不回避人生里真实而琐屑的一面。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个老太太在婚礼上讨论新娘的礼服是借来的,还是租来的。会看见“偏要把痰吐到拖鞋里的”的郑先生,会看见“嘴突出来像个鸟啄,有许多意见在那里含苞欲放”的奚太太。《封锁》里面被调戏的女人的脸谱是“脸上板得纹丝不动,眼睛里没有笑意,嘴角也没有笑意,连鼻洼里也没有笑意,然而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一点点颤巍巍的微笑,随时可以散布开来“。这些都无不用寥寥数语,刻画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地方,阴暗却不致命,动作,语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洞察力。她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澄明的,开阔的,她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苍凉。正是在这一片苍凉中,我们感受,体味和咀嚼着青春,爱情,岁月和历史,在一种悠缓的苦涩里,思考更为本质的命题。
   (2)特异的女性感性心理及艺术家气质
    张爱玲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心理世界,暗含着作者自身的主观体验,令人在视觉上有一种新奇感受。说到太大的衣服有诱惑性,是“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程晦荪的脸是“头发朝后梳,前面就是脸;头发朝前梳,后面就是脸”(哈哈),
“鞭子扎得杀气腾腾的仆人”,我们总能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真切体会到其感知能力的敏锐,纤细,丰盈。张爱玲的世界是孤独的,她未必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却一直留连于对事物的观照方式和审美方式上,有时加上那么几句叹息:
   “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了那么一刹那。车当当的向前跑,他们一个个死去了。”(《封锁》)
    “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了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年轻的时候》)
    她的叹息安详而落寞,辛酸而不无美丽。
    (3)因为对人性的深深理解和宽悯,以及对人性中凡俗一面的正视,行文中流露出幽默感和平易性。
    尽管张爱玲是孤独的,但她并不感伤,也没有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她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处处留意生活中给予她灵感的事物,生活里的点滴细节,手到擒来,无不化腐朽为神奇。她“哀其不幸”,却没有“怒其不争”,从灰色的小人物上发现人的局限,也发现了人的光辉。她乐意认同那些最易为知识阶层嘲笑的小市民,毫不掩饰对尘世生活的眷顾和执着。我们来看她的语言:街上的人说“这女人瘦来!怕来!”阿小阿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脸红的向朋友道歉似的说“像个瘪三哦?”,平易,简朴,却再形象也没有。薇龙与乔琪乔第一次见面,薇龙穿的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也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可是个精致的幽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枝在 2003/09/06 10:43pm 第 1 次编辑]


    张爱的作品还是令人回味的吧?有一种综合了的美。融了古典与现代于一炉,其小说集《传奇》的封面就有这种象征意味:借用了一张晚清仕女图----“一个女人悠闲的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一个奶妈,抱了孩子,像是晚饭后家常生活平和闲适的一幕,但栏杆外,突兀的探进一个现代人,在那里窥视着一切”。也仅止窥视,并不破坏。她的古代情节和现代情结都在强调她的观念,人生安稳的一面是何其脆弱,个人在命运面前是何其渺小,多的是茫然。在对人性自私的审视中,又正视人性凡俗的性质,乐意享受现世安稳的一面。她的作品有别于40年代“左翼”和“右翼”文学,对人性凡俗与非神性的一面的展示,达到了现代文学中少有先例的深度。她虽然只写人生里的饮食男女,但写得有灵性,经得起几代读者的评头论足。有人评李清照说:“她不向广处开拓,却向高处求精,她不必从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找新材料,只把范围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之成为更精致的产物”。这句评语也适合于张爱。她既意识到了生活悲哀的一面,同时又肯定现实生存复杂的一面。这种坚韧的人生态度或者正决定了她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感悟。历来她的作品就很受瞩目。傅雷,苏青,胡兰成,许季木,谭正璧,沈启无,马博良都有过评论文字。60年代的白先勇,施叔青,70年代的钟晓阳,朱天文,朱天心,蒋晓云,80年代的苏童及叶兆言,90年代的须兰,王安忆等作家作品中,都可以找着她的影子。她的好犹如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一路洒下来,避也避不掉。我们可以随时从她的作品里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我们乐意引用,乐意评说,乐意臧否,我们说得神采飞扬,但这个惘惘的心不在焉的女子,这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或许此刻正在天堂里冷冷的说道:我的心,只有我自己明了。
终于完了:)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9-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下面引用由小枝2003/09/06 10:22pm 发表的内容:她既意识到了生活悲哀的一面,同时又肯定现实生存复杂的一面。这种坚韧的人生态度或者正决定了她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感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9-3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一沙一世界——小竹子要的参考资料

张爱玲的小说看了不少,
觉得她就象一朵在黑夜里肆意开放,散发着惑人香气的妖艳的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5 16:12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