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私塾甲在 2008/08/13 23:54 第 3 次编辑]
这里不是正规学堂,我这也就随便讲讲了.随便一点,挺好.我尽量口语化些,大家见谅.有问题请及时提出!
有人说现代人写旧体诗歌不必要拘泥于格律诗韵等等限制.其实这类人我多半建议其去写现代诗歌,因为现代诗歌倡导的就是这样的规则,与其一致,岂不正好?现代诗歌也有规则的,原则上讲究押韵的.毕竟叫诗歌.
每一种文字有其内在的规则.散文也不是任其散去.所以我们既然是学作旧体诗歌,那么我们就最好是讲究它的规则,遵循其规则,这样才叫诗词吖.
我想说,这就是第一条:[B]讲究格律[/B] (--前提)
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意见.但是既然你想这样学了,那么就入乡随俗吧.
第二条:[B]灵动的情思[/B] (--天赋)
学诗需有"咏絮才".“咏絮才”说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大概意思是,王凝之(王羲之的次子)的妻子谢道韫(谢安的侄女)少时就很有才.一日天突然下雪.谢安就借机考考他的侄子侄女们,用什么可以形容这雪呢?谢安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喜.后来也因为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得来了天下第一才女的称号,在《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这典,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另外,于诗词上我一直佩服苏轼.不是因为其开豪放词的贡献等等.而是佩服其才力.苏轼绝对是个大才子.他在诸多方面的成就只是一个事实的佐证.单从其诗词中也可以看出,他与其弟子由之间有许多的唱和作品.但是常常唱和的作品比原作还出色.举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这篇一致为世人推举,是咏杨花的极品佳作.本来章质夫的作品已经不错,可是次韵而作却远胜原作,这就是才力盈盛的缘故啊.然而才力的彰显也是厚积薄发的缘故.
这里讲这些只是说,写诗作词需要俱备一定的才情.然而才情有高低,却又难以衡量.人的才力有多深厚也是很难说的.许多人没有被开发出来罢了.苦吟也好,泉涌也好,在入门之前都是一样的.即使你没有咏絮才也没关系,在这里都是一样的,领你入门,修行的事情就在于自己了.
其实考究起来,诸多的诗词大家,都有其家庭背景的存在.就说苏轼吧,他老爹苏洵那也是文学家,一家名重文才.诗圣老杜来说吧,他的爷爷杜审言就是著名诗人。想必7岁学诗,15岁扬名的杜甫为什么那么小就知晓平仄也是有原因的,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这大家都知道的,想说的不是家世的遗传什么的,但是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之所以年少盛名,主要是他们入门的早.有人教授规则.
文有章法,诗有格律,词有声协.这些如何是一个白丁家庭孩子能自幼知晓的东西,记得看过一本关于李商隐传记的书,讲李商隐幼年随其叔父去拜见令狐楚.当时他17岁.后来一直在其府内与其子弟一起学诗作文.
扯了半天家常,主要是说首先要 懂得规则
然而规则这东西,以前主要是传授,后来就可以在书上自学了. 没有文学家庭出身也不要紧,因为也有许多大家是后来才成学的.
下面先讲讲规则: (有些省略,先盖框架起来)
1.平仄
许多人不知道平仄,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懂汉语拼音就没什么问题.
汉语的四声中, 第一声, 第二声 ==> 合称 平声
第三声, 第四声 ==> 合称 仄声
这样明白了吧,多么简单的问题...啊,你不懂四声是什么? 晕倒! 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啊.
只要这样就可以区分平仄了,在学平仄之初可以不管古音啥的,先依照普通话,也就是新韵的发音来.
(先这么简单的记住,下次再讲关于阳平,阴平,入声,去声等的区别.)
2.押韵.
押韵分新韵古韵之说.古代就有基本韵书. 但是作诗大多用平水韵部.这个韵书可以去[诗韵拾遗]版块查找.
如果按照新韵的话,只要读音在一个区内的都可以通押,和近体诗歌的韵差不多.
3.绝句与律诗
建议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这样顺序试手.
律诗是在绝句的基础上延伸就可以.这里先讲讲绝句的规则.
中学语文老师一般会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的话.其实就绝句来说基本规则就是这句话.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简化成: 中仄中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中-此处表示不管平仄)
对于七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只管偶数字.
当然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处.旧体诗歌多半押平声韵,但是五言常见有押仄韵.(仄韵就是以仄声字为韵脚)比如柳宗元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七言绝句却很少见押仄韵的.
待续..(不好意思,中场休息了一下)
律诗是绝句的拓展.学会绝句了自然会律诗.
再举七言绝句的例子: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简化成: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中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韵)。
这样看起来是简单了许多,但是这里有个问题. 我们起初经常记不住这格式,总不能每天拿个谱子一样来套吧. 其实这里有个规则,你明白了后,不用死记就推理出来了.
近体诗要求每一联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相对,则称之"失对"
另外还要求每两联之间要平仄相粘,否则就称之为 "失粘"
(解释一下何谓"一联",律诗里面有"颔联","颈联",其实绝句同样道理.把每两句称做一联.所以,绝句只有两联,即首联 和 尾联.)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两句是一联)
- · - ·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也是一联)
· - · - · -
用心观察一下上面的二四六处的字 就会发现.
1.每一联中平仄恰好是相反的.
这规则在对联雅居也适用 所以这叫对.因为平仄相对,所以合起来叫"联".但是这里的"一联"还不能称之"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词性讲究对仗等.
2.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一致. 这就叫"粘".
意思就是要粘住上一联. 第四句平仄是按照"相对"原则在第三句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这样两条规则出来后就有了乘法口诀一般:
1)只要出来第一句, 随便给个,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依据"相对"推出第二句. ==相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了第二句,就可以依据"相粘"推出第三句. ==相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再根据"相对"就出来第四句了.. ==相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试着这样去推理一下看看.五绝也一样的, 只要去掉七绝每句前两个字就是了.也可以说,只要在五绝基础上,每句前面增加两字就可以了.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仔细看看就是这样的. X日X山X
黄河入海流。 X河X海X
欲穷千里目, X穷X里X
更上一层楼。 X上X层X
看看这样的吧.
当然还有一些禁忌,“忌孤平或孤仄”、“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啥的,初学时候可以适当放宽,以后讲解中会提出. 关于绝句的格律规则就讲这些.明天增加些押韵的知识.然后布置一篇简单的作业.
好像快到时间关论坛了.就码这些吧. 明天再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