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4|回复: 17
收起左侧

[讲诗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私塾乙在 2008/08/16 09:34 第 2 次编辑]

                     浅谈平仄
    在网上有许多对联连诗的聊天室和群或者是博客,我有时闲暇之中也去那里逛一下。发现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虽然很喜欢对句连诗,但是缺乏古体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人还经常说“我只追求意境,不管韵律”。要知道,如果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基本韵律,是体现不出来意境的。
    要写好古体诗词和对联,应该学习一下有关的知识。首先应该知道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知识,然后再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历史有关知识,知道一些典故、人名、事件等等,在对联时才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关于平仄,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要知道,中文的奥妙就在于发音有四声,连起来可以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感觉。
    所谓平仄,就是古人在写诗填词对联时应用文字发音制定的韵律。他要求在写作时该平就平、该仄就仄,读起来才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古汉语将发音归纳为四声,即:平、上、去、入。在格律中,标明“平”的地方,要用平声字;标明“仄”的地方,要用其它三声字。“仄”在中文中就是“不平”的意思。至于四声的区分,古人有简单的说明。《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
    初学古体诗词之人,常常被平仄搅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入声字最令人头疼。很多人问过我关于“平上去入(古四声)”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四声)”之间的区别和应用。在此我想谈一点自己学习的体会,仅供同好者参考。抛砖引玉,大家共同切磋。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在南方,以两湖、两广、川渝一带为中心。所以区分四声也是以南方口音为基本标准实行的,所以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后来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逐渐北移,现在普通话以北京话为主要标准。所以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1、2、3、4声。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而入声字则分别容进这四声之中。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对于在诗词对联的写作之中应该使用古四声还是现代四声,一直分为两大阵营。一派说,既然学习古典文学,就应该遵循古四声,对于入声字,不管现在怎样发音,都应视为仄声字。必须背熟仄声字表,不能用错。另一派则主张,应该运用现代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根据我自己学习古体诗词的体会,我比较倾向于后一派的意见。我认为,入声字应该了解,知道其读法,才可以在诵读古人诗句时不至于觉得别扭,认为古人出律。但是自己在写作时,可以依据现代四声去写,念起来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既然是现代人写给现代人的东西,为什么不用现代的发音呢?
    为什么要区分平仄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仄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用,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知道了平仄,又能在诗句对联中很好的应用,就可以使自己写出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意境顿生。
……….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以后再继续写关于古体诗词学习的自我感受,希望各位好友多提宝贵意见,大家切磋,共同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报道!第一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乙塾师,我来听课。听完,半懂。
平仄古今不同,我希望自己彻底把古音掌握好。平时练时我用格律软件检查,有偷懒思想,反正有工具,现在想想,还是自己记得的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先背这个,很有用。我去上班,下班后继续来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来学习,忽然想起,自己的学费交了没有,这些天一忙,到忘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SY0106学生来听课,什么都不懂,找软件去5555555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首先应该知道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知识,然后再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历史有关知识,知道一些典故、人名、事件等等,在对联时才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受教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报告!!!!!!!!!!老师,可不可以把黑板上的字写大一点哈~~~密密麻麻~~~头晕中哈~~~~谢谢老师~~敬您一杯酿了千年的月光酒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5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过来学习~~~
多学多看多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下面引用由无尘秋水2008/08/14 13:40 发表的内容:
乙塾师,我来听课。听完,半懂。
平仄古今不同,我希望自己彻底把古音掌握好。平时练时我用格律软件检查,有偷懒思想,反正有工具,现在想想,还是自己记得的要好。
其实我觉得,对于古韵,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用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古韵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现在说话都是现代发音了,没有必要在诗词对联中还是使用古韵去诵读。你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义】第一课:浅谈平仄

下面引用由流浪之鸿2008/08/15 15:45 发表的内容:
报告!!!!!!!!!!老师,可不可以把黑板上的字写大一点哈~~~密密麻麻~~~头晕中哈~~~~谢谢老师~~敬您一杯酿了千年的月光酒哈~~~~~~~~~~~
谢谢提醒!已经改了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浅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8-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3 07:03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2-1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基本的平仄还是要,总要朗朗上口且抑扬顿挫,但文字还是以思想为重!就是所谓的立意和意境了,这是文字的生命!
    但总觉得网上的所谓文人在网上总是强调平仄啊、压韵拉,我不知现今的文字怎么了,是以为自己多学了几句古诗词还是返古了,我也不知新文学的变革到底是变革得对与不对,今人就钻入古人的套!
    酒后妄言,不足为怪!就让它套去吧!我不是文人,无需为文学的前途思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25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找到组织了,呜呜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杜甫的《等高》举例子,大家看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按照上面所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我怎么感觉也不行呢。为什么?谁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2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似懂非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8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1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2-22 00:01 , Processed in 0.0878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