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2|回复: 5
收起左侧

讲学释义对答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学释义对答录


凝月无语:樝--為這個字查了半天
唐宋:粗味酸者也。
唐宋:古音:侧加切。念 CHA,康熙字典里解释更全。
凝月无语:
谢谢凯凯了,我查的读音有点区别,是ZHA,通楂
凝月无语:
喜迁莺  吕碧城
层峦幽敻。步石磴盘旋,瘦筇斜引。箨响清心,药香疗肺,病起闲身相称。茶花半埋云雾,栽向高寒偏劲。天外风、泛琼苞玉蕊,落千寻顶。  重省。空叹我,尘涴素衣,忍说鸥盟冷。樝拾霜红,萝牵晚翠,甚日岩栖才稳?几番俊游暂寄,依旧归期未准。碧云杳,锁篁阴十里,竹鸡啼暝。
唐宋:百度里需要补充。
唐宋:敻字也用上了。〈诗品〉: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敻矣。(这些远古的诗,时间太久远了)
念xiong,远的意思。
凝月无语:这里有几个冷僻字
凝月无语:箨
唐宋:竹笋皮也
唐宋:山海经里有这个字,不过说文未详。
唐宋:看来吕的文字功底不浅。可能读过玉篇。
不过玉篇释词义不深。有所谓“焉有”一词,发生过误解。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焉有,犹乃,则,于是”。〈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君主不诚信,人民也不会信你,也不会对你诚信)其他版本则删了“焉”字,变为“信不足,有不信”,“大道废,(焉)有仁义”
再〈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托始焉尔”。何休解释“焉尔”也是于是的意思。于是出现上古大量虚词前置,后置的情况,“日”字大概在汉代以后均用作名词,而《春秋》:“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是用作动词,记载日期的意思。反映远古词窠并不多。

凝月无语:清朝“小学”(训诂,音韵)发达是什么原因?
唐宋: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原因和理学有关。明朝灭亡,使许多知识分子感到灭亡的原因,就是士人爱空谈心性,所以有一股反理学的思潮,把注意力放到了实在的学问上。戴震为清朝反理学之大成者,他从“小学”入手,讥笑朱熹等人连文法都不懂,朱熹把物质和精神割裂,把“理”绝对化,所谓“理能生气”,“理在气先”,朱熹说〈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一阴一阳之气(物质)之所以,就是在说阴阳二气的总根源是理。而戴震则讥笑朱熹连文法都不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之谓”和“谓之”用法不同,前者是以上解下,后者是以下解上,这样,一阴一阳之所以,就变成了一阴一阳叫什么了。阴阳二气是物质的,它不需要精神性的东西派生,“道”只是指气运行的规律而已。戴震在山西朱圭家时,“发狂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不是虚的。
过去王阳明说朱熹论学太多,戴震则说朱熹论学太少。戴震十六七岁就通尔雅,说文解字,具如今大学教授所不及的水平。他有句名言,“今之学者,毋说学问文章,先坐不曾识字!”他所涉及的不只文字,还有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等,尝编〈七经小记〉,无所不包,最后一篇即〈原善篇〉,是哲学,且反理学。清朝几乎所有著名的训诂学者,都与他有关,王念孙,段玉裁皆是他高足,江永是他恩师,章太炎承自俞樾,往上推也算是私淑。

[ 本帖最后由 内圣外王 于 2009-1-7 13:5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凯凯把这段发到这里了。
凝月无语:清朝“小学”(训诂,音韵)发达是什么原因?--对这没印象了。
想起某天凯凯回的一句,意思是失之东隅。。。。。。。
不坏规矩,也发段旧文:

“梨花欲谢恐难禁”一句浅析
浣溪沙 李清照
小院闲春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是易安写春的一首小令。从首句依次来看,写的是院子的春天景色浓了,影上没有卷起的窗帘。此时的易安心绪寥寥,在楼房中一言不发调弄着瑶琴。楼外的天空新云出现在傍晚,西风和着雨吹打着小院中的花草树。这时易安担心院子中的开放着的梨花恐怕要因风吹雨打而要凋谢。

上面是对词的简单理解。从词中知道易安会弹琴,正因如此,才能明白易安为什么要词合音律。她在《词论》中专门提到“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若非懂音律也不会又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而,又往往不谐音律者。”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她对晏殊、欧阳修和苏轼提出批评,批评他们三人是以诗入词,对音律不熟悉。后人有对对易安这段议论进行反驳的,此处不述,只从“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中证明易安懂音律,并提倡词和音律。此非本文之重,不再做论。

同样是写春,同样是写花谢,《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与这首相比蕴藉的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对卷帘人的轻责,责备她观察不细微,另方面也是对自己不看而知有着几分得意。尽管为海棠的凋谢感动惋惜,但也是很浅淡。反不象这首“梨花欲谢恐难禁”让人心惊。然而“梨花欲谢恐难禁”正是这首词的词眼。易安的上片铺叙和轉片的景色白描都为了这最后一句做铺垫。深入理解这句,可以得出易安心中有非常浓郁的悲伤和害怕,此处有隐语的结论来。表面是说梨花谢,但易安所想的恐怕不是梨花谢这样简单。

所以读这首詞的时候,一定要对易安当时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据徐培钧在《李清照集笺注》推断:……“远岫”句,似作于屏居青州时期。青州西南有仰天山,据明临胊县志:“仰天山在县南七十里……山麓有洞,深可五七丈许,上有通竅天云。”……故可推知清照所见之“远岫出云”,奶仰天山罗汉洞,而作词时间亦在大观某年之春天。对此论或可附议。青州13年的生活,对易安来说应有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因赵挺之(赵明诚的父亲)被罢惊恐;后一时期是非常完美,这段时间易安的词作颇丰,而且词也较安逸,即使心中有悲,那也是因赵明诚出外而有的相思之愁,和“梨花欲谢恐难禁”中流露出的浓悲和害怕迥然不同。若以徐对作词时间推断,应如是了。

易安的父亲是李格非。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0年),朝廷内排挤元佑旧臣。李格非名列“元佑党”,被罢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佑党人“不得与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从后期的资料来看,对“元佑党”打击有几度打击,一度是赵挺之(赵明诚之父)为相时期(由此可观易安彼时的郁闷和矛盾),一度是蔡京当朝后。蔡京当权后,赵挺之被排挤,当时不少人入狱。所以易安因李格非和赵挺之的事,对夫家和娘家的前途有着更多的顾虑,虽然风雨并不大,易安的心理已难承受,“梨花欲谢恐难禁”也就是这种顾虑的心情强烈写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1-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由得仔细读了几遍末句,觉得凝月说得不够透彻,就到网上搜了一番,比对一下。首句是“小院闲窗”。网上所解释的深合我意——末句是情感与理性具在。一个“欲”与“恐”把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终于些许理性中透出深深的无奈与担心说得纤毫入里。其用字清,却极有深致。若是换了他人,恐怕得费上许多字吧。
      另,我对作品的阅读往往不喜欢深究其具体的背景——且不说这背景是不是可靠,即便是,很多时候也难免有附会之嫌。于大多数人而言,文字总是心绪的写照,是一种遣排,其文本本身所显示的意义往往要大于从背景中衍出的“隐义”。

    [ 本帖最后由 羊之羽 于 2009-1-9 14: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3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脑袋都乱了,对于国学的东西,我瞧着自己还是算了吧。可能沾了铜臭气,倒失清净雅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戴震这一句话“今之学者,毋说学问文章,先坐不曾识字!”说得极好。:)

    推荐一本书如何?《段注〈说文解字〉》,段玉裁作的注,注解详赡完备,文字的源流及演变交代得很清楚。闲时常作翻读,每每莞尔,会对自己说,“噢,原来这个字还有这个意思!”对方块字更生亲近之感。

    段玉裁是龚自珍的外祖父。龚行事为人可用剑胆琴心来概括之,早年和魏源都曾跟随同在常州的庄氏族研习过经学。个人对“讲学释义”的理解是“大师的心得体会”。加段小逸事,同时对楼主说“辛苦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训诂可推荐书目:
    《急就篇》,汉朝“小学”之童蒙识字课本。
    《尔雅》(决不可当字典书看),十几字同训一个字,如《释诂》(以今字训古字),这本不科学,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台、朕、阳是“我”的意思,而畀,卜,赉三个字是赐予的意思,只是和前三个字有些联系,但不同义。还有“骏,速也”,《说文》里解释骏为马之良材者,也是有些关联,但不同义。
    《广雅》,魏张辑著,广雅的意思就是要推广尔雅。
    《方言》,传为扬雄所作,全名为《遒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里面的通语和转语值得注意,“自关而西”,“自关而东”的关谓函谷关。
    《说文解字注》,许慎作《说文解字》,以字形探求本义,但也往往认错字形,如“奚”,许慎解释为大腹,而甲骨文证明这个字的本义是象手牵拽的奴隶。还有把后起字认作本字的错误,如“取”,后来才写作“娶”,而说文:娶,娶妇也。取与娶是区别字,是后起字,但许慎解释未尽然,而《说文》也没有反切,以直音来标读音,---“读若某”。还有徐楷,徐铉的校订的《说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大徐就是徐铉,他写了本《说文新附》,附加了很多字,补充了许慎的纰漏,如许慎的注解中有这个字,但字条中没有,大徐补上了,后来钱大昕有《说文新附考·序》赞扬了大徐的功劳。《说文注》是清朝文字学大师段玉裁为说文作的注,解释更详尽。
    汉朝刘熙《释名》,这是一部声训的书,声训就是以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来解释,孔子也有说过,如《大戴礼》,孔子云:“政者正也,君为正,百姓皆从政”,以正解释政。声训流行于汉代,特别是纬书里,俯拾皆是,《释名》就是这样一部声训之书,如“眼,限也,童子限限而出”,眼指眼珠,范围比目的含义小。错的地方也多,如“痔,食也”,几近荒唐。毕竟,声训不太科学,但对于音韵学探求古音来说,确是一部好书。
    《字林》(略)
    《玉篇》,为梁顾野王所著,这部书优于《说文》的地方在于,有反切,而且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6-2 07:36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