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6|回复: 4
收起左侧

大侠之所以为大侠(转自金庸江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侠之所以为大侠(转自金庸江湖)

作者:shaolinpai,文章转自www.jyjh.net.cn

大侠者,侠之大者也,侠之典范者也。侠客从来不是单一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表现为一个在横向上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在纵向上从低到高发展开来的完整序列。其初始形态乃正侠,其经典形态为大侠,其最高形态为至侠,而以游侠、隐侠为其变体或归宿。简而言之,大侠由正侠开其先而由至侠终其后,由正侠奠其基而由至侠集其成。

详细说明的话,正侠是侠客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或初级阶段,但又决不能止于此境界;大侠是侠客发展过程中的中级阶段,这是在现实中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至侠则是侠客发展过程中的理想境界,千古一人,常人难以当之。

以佛学来理解,正侠相当于小乘境界,如成实宗,大侠相当于大乘境界,如法相宗,而至侠为最上乘境界,如禅宗。

以哲学来理解,正侠相当于精通某一派别哲学思想的哲学家,如精通儒学者,精通道学者,精通佛学者,精通古希腊哲学者,精通德国古典哲学者,等等;大侠相当于完整把握一个体系的大哲学家,如完整贯通并理解中国诸子百家所有思想的哲学家,完整贯通并理解印度各家各派所有思想的哲学家,完整理解整个东方文化的东方文化学家等等;至侠则相当于彻底超越任何形态哲学的限制而在哲学领域甚至所有领域无所不达者。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正侠所学的是某一派别的正宗功夫,以一流高手为师;大侠所学的是所有派别的功夫而且能够将它们融会贯通,达到大成境界,以绝顶高手为师;至侠则无师自通,自己创出最高境界的武学,以大道为师,以自性为师。

以兵法而言,正侠胜多负少,一般情况下都能战胜对手,不能胜之也能全身而退,无论自己单打独斗还是集体作战都能独当一面,是个将才;大侠可称百战百胜,因为达到大侠的境界,武功、智慧、经验、胸怀等等当世已经罕逢敌手,能与自己境界比肩者屈指可数,因此,大侠无论自己作战还是集体作战都能从全局出发去考虑,堪称统贯全局的帅才;至侠则是已经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上境界,不仅当世无敌于天下,而且也可以说千古不败,因为后人的修为最多能达到平等境界,但再也不可能超越之,因为它已经是最高境界,就好象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觉悟有先后,但境界绝对平等。这种境界的侠客,已经不单纯靠武功去征服别人,甚至应该说已经主要不靠武功去征服别人——虽然他们都武功盖世。这种境界的侠客达到了出神入化、深不可测的境地,可以称之为大宗师甚至圣人。

简单说来,正侠的功夫和境界是中正精纯,大侠的功夫和境界是博大精深,至侠的功夫和境界则是透彻圆融、尽善尽美。

以此观之,则陈家洛、胡斐、袁承志等人为侠之正者,从郭靖开始,经杨过和张无忌,发展到萧锋和令狐冲则是侠之大者,至于康熙大帝最终成为侠之至者——不过需要说明一下,作为侠客理想境界的至侠不仅完成于大侠发展过程的最终归宿之中,也就是象康熙大帝一样位于侠之大者发展完成的序列之后,而且也作为大侠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大侠的灵魂一直存在于大侠发展的序列之内,这些至侠包括达摩祖师、无名老僧、张三丰、王重阳、独孤求败、黄裳和侠客行的作者等,所有这些人都已经超越了武学本身甚至超越了侠客本身。兄弟曾在一篇回帖中指出:王重阳是郭靖修为的理想境界;张三丰是张无忌修为的理想境界;独孤求败是令狐冲(还有杨过)修为的理想境界,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鹿鼎记》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韦小宝,需要单独说明一下。如果把他列为大侠或英雄未免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而且也确有拔高之嫌疑,但在本质上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违反侠客的基本原则。这可以至少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韦小宝无论对于以康熙为代表的正统派还是以陈近南为代表的在野派亦或是以洪教主为代表的江湖派都没有作过损害他们根本利益的事情,相反还都建立了功勋。神龙教之所以解体与韦小宝无关,其根源在于教内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韦小宝并没有对不住神龙教的地方;天地会之所以无法完成“反清复明”的奋斗目标也不是韦小宝的责任,而是因为在康熙这样的明君已经为天下百姓带来福利的前提下,天地会的作为无异于违背历史潮流而动,而且韦小宝还多次从朝廷中救出天地会的弟兄,特别是当康熙要韦小宝将陈近南交出来时,韦小宝无论如何都不想加害师父,所以韦小宝终究并没有违反江湖大义,可见韦小宝应该说对得起天地会;而韦小宝无论是助除螯拜、与太后周旋、到五台山保护老皇帝还是与吴三桂和亲、与格尔丹结拜、与俄罗斯签定和约等等都是帮助康熙维持国家安定、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所以韦小宝也算对得起康熙。二、韦小宝虽然不是自觉的或有意识的“认识历史的本质”或“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对于康熙政府和南明小朝廷的高下至少要比陈近南甚至顾炎武、黄宗羲更为明智——即使还谈不上更为深刻的话。当天地会众位首领试图逼韦小宝做皇帝时(这已经不是什么“反清复明”的大业,而演变成为闹剧),韦小宝说道“他(康熙)虽然不是鸟生鱼汤(尧舜禹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相比,也不见得差劲了,说不定还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当时“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至末代皇帝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糊涂,有哪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天地会原来是为了反对清人的统治而产生的民间秘密组织,如果说清兵初入关之时杀戮甚重,激化了民族矛盾,因此天地会的存在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后来它却日益堕落为一家一姓谋取私利的工具且内部争权夺利的战场(陈近南最后就是死于权利之争,虽然他自己并不争权夺利),越来越远离为百姓谋福利(也就是大侠的目标)的大方向。可见,南明小朝廷、天地会和清廷三种势力之间,最终应该是清廷更能代表历史的大趋势,更具有进步意义,也更符合侠客精神。

正侠尚不能充分体现侠客的丰富内涵和精微境界,而至侠的境界又太过于高绝,常人难以领悟,因此,我们下面就以大侠为例,兼及至侠,来探讨大侠之所以成为大侠的前提和根据所在。

先来看外在因素对造就大侠所起的作用。兄弟将其分为三大要素,试一一说明。

[ 本帖最后由 雕梁画栋 于 2009-2-4 14:17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欲成就大侠境界,必须要修习武林或世间最高的学问。也可以说,修习什么境界的功夫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达到什么境界。学习少林武学最终将造就佛家大师,学习武当武学最终将造就道家真人,学习俗家武学最终将造就俗家大侠,学习邪门功夫最终将培养出贻害武林的败类。所以理论上讲,成为大侠的基本前提首先是要学习并成就最高境界的功夫。比如郭靖最终成就的是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也修习的炉火纯青,而且能将九阴真经的功夫贯通到所有武学之中去,这一点在《神雕侠侣》的“襄阳廒兵”一节写得很是明白“郭靖近二十年来勤练九阴真经,初时真力还不显露,数十招后,降龙十八掌的劲力忽强忽弱,忽吞忽吐,从至刚之中竟生出至柔的妙用,那是当年洪七公也见不到的妙境···兼之他在掌法中杂以全真教天罡北斗阵的阵法,身形穿插来去,一个人竟似化身为七人一般”,与欧阳锋对掌之时“这一招(亢龙有悔)他日夜勤练不缀,初学时便已非同小可,加上这十余年苦功,实已到炉火纯青之境,初推出去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刹时之间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重重叠叠,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的妙境”;杨过最后身兼九阴真经和独孤剑法两大至上绝技,且学全古墓派的奇功、丐帮镇帮之宝的打狗棒法,还得黄药师指点武功,又自创“黯然消魂掌”,所以连将密宗至上神功“龙象般若神功”练到空前绝后的第十重境界的金轮法王都败在杨过手下;张无忌则将九阳神功(佛门至上绝学)、太极拳(道家极高武学)、乾坤大挪移(奇门至上武学)、圣火令(明教极高武学)上的武学四学合一;萧锋将降龙十八掌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天下任何武功到了他的手上都成了极精妙的功夫;令狐冲修成的是独孤九剑和易筋经。当然,“最高的学问”不仅包括武学,也必然、必须包括非武学的因素,凡是大侠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有文无武不为侠客,有武无文乃是暴徒。郭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正是儒家文化兼济天下的伟大精神;对于杨过,我们不要太多的看到他机智甚至性情激烈的一面,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年在桃花岛上黄蓉教导过他四书五经——虽然当时的目的未必符合杨过的实际心愿,但等杨过长大成为大侠之后,才真正明白圣人之道的确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无忌则是道家哲学随和谦冲、悲天悯人、顺应天道的实践者;萧锋则被无名老僧赞为“唯大英雄能本色”;令狐冲乃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者。所有这些都是与武学相反相成、互相促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它们比武学本身还重要。

其次,凡成为大侠者,必曾得遇名师指点。象郭靖一生转益多师,曾先后得到外家绝顶高手洪七公、内家正宗高手周伯通、武学大师黄药师和一灯大师的点拨与亲传;杨过分别由欧阳锋、洪七公、黄药师、郭靖等教以极高的武学;张无忌则主要从张三丰处大受其益,原来很难战胜玄冥二老,而在武当山停留一月后,武功突飞猛进,之后再对强敌,就赢得很轻松了(见第二十六回:杨逍和韦一笑曾亲眼看到,那日玄冥二老在武当山出手,张无忌中掌受伤,不意数月之间,竟能进展神速若是。但他二人随即想到,张无忌留居武当数月,向张三丰请教武学中的精微深奥,终至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再加上武当绝学的太极拳剑,三者渐渐融成一体。二人心中暗赞张三丰学究天人,那才真是称得上“深不可测”四字);萧锋则自幼被少林寺收养,拜高僧为师,又得丐帮帮主亲自传授绝技;至于令狐冲,有两大良师,一是华山剑宗绝顶高手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一是少林寺方正大师传授易筋经,最后内外兼通。师者,道之在人者也;道无形无相,无法按照有形的方式把握,师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道的有形的形态,是真正的“道成肉身”,由师可见道,故〈庄子·渔父〉篇言见良师即见道,“目击道存”矣。

最后,大侠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机缘或运气的成分在其中,遇到无上武学需要机会,得遇名师指点也需要机会。佛家有一句话“佛门广大,只度有缘”(见〈笑傲江湖〉,在少林寺中,方正大师对令狐冲所言),禅师讲“佛法无边,而不能化度无缘”,就是强调机会的重要性。不过,机会终究是外在的,而且可以说对于每一个人都平等,到底谁能最终把握机会,那关键或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比如,我们可以说,风清扬决不会将独孤九剑传授给岳不群、莫大先生或林平之或其他人而只能传授给令狐冲,因为只有令狐冲最适合练这套剑法。而杨逍、韦一笑甚至阳教主都无法练成明教的至上武学乾坤大挪移而张无忌就能短时间内速成,就是因为他们内力都达不到修习乾坤大挪移的要求,而张无忌因为已经成就九阳神功,因此修习乾坤大挪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如果没有十六年的等待和性格上的独来独往与独孤大侠的相似性,试想,除了杨过,谁能自己独立的练成独孤剑法呢?根据上面第一个要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武功造就什么人,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说,什么人学什么武功了。洪七公、郭靖、萧锋都适合练降龙十八掌,是因为在他们的性格中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光明正大,正直无私;而杨过、令狐冲、风清扬之所以能同修独孤剑法,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因子。西方有语曰: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可以说:机会只给那些与机会相契合的人。因此,下面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对于大侠成长过程中内在因素的探讨了,也就是从大侠本身的因素来看大侠成就自己的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云大侠,则必从“大”上做文章方可理解其本质。兄弟将成就大侠的原因总结为“四大”,且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大,大胸怀也。大,可从有与无两方面来加以理解。有之大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者也,也就是说,能够容纳谓之大,李斯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是也;无之大者,张载所谓“无我为大”者也,古人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是也,老子所谓“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也。结合这两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大侠都是胸怀广博能容物者,也是无私无畏为天下众生谋福利者。比如郭靖,在桃花岛周伯通就称赞他“胸怀博大”,异日定有大成——顺便重申一下,周伯通之所以“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境界”,按照王重阳的说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缺少济世度人的胸怀”;而襄阳抗敌,郭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谱写了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真可称得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又比如张无忌,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父母之死可说与正派和明教的不两立直接有关,他有充分的理由给父母报仇,帮助明教反击六大门派,但,张无忌却选择了调解六大门派与明教仇恨的道路,而且以以德抱怨的方式最终化解了江湖上的大恩怨,试想,如果张无忌心胸狭隘,则睚眦必报,甚至就是一般的心胸,也就是同等报复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双方都将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而且仇恨越来越大,江湖上冤冤相报,必然永无宁日,那么,当蒙古大军入侵中原之时,就谈不上什么共同抗敌了,那就是亲者痛而仇者快矣。所以,无论谁说张无忌如何优柔寡断,多么无丈夫气,但其实都不理解,他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具有大丈夫所首先具有的大胸怀,他具有大丈夫所应该具有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令狐冲,虽然外表看起来似乎没有大侠的样子,但兄弟已经指出过,他是游侠,或者说是大侠的比较隐秘的形态,在胸怀广阔这一点上,令狐冲绝对有资格被称为大侠,因为他对江湖门派的正邪之分一直看的很淡,最后当明白了一些名门正派的本来面目之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是通达,接近于孔老夫子“无可无不可”的境界。不拘泥于外在的正邪之分而是从本质上看人,说来容易,看似简单,而实际上非具有大胸怀之人不能为之也。除了方正大师和冲虚道长之外,五岳剑派的掌门和高手们(日月神教也类似)有几个能看开正邪之分,能超越正邪的二元对立?但令狐冲能,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就比其他人境界更高。至于达摩祖师,以普度一切众生为己任,胸怀更是广博到了极点;道家的大宗师修证大道,包罗天地万物,胸怀亦无量广阔也;而独孤求败,看起来似乎独来独往,胸怀不广,但如果没有广大能容的度量,又如何创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的至上乘的剑法呢?只有首先能容纳一切武学甚至更超越之,才能达到剑道的境界,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有大胸怀才能有大超越,有大觉悟。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注意,并不是智慧高绝,而是——)心胸开阔。心胸开阔才能博采广纳,兼容并包,才能全面、完整、透彻的看待和理解事物,而这也就是智慧了。我们经常说,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提倡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倒没错,只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种境界的差别归根结底并非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是胸怀问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看问题自然就倾向于走向片面,而胸怀博大之人由于看问题的视野广阔,自然就是全面的和深刻的,当然也是灵活的,决不会拘泥不化,因为他不会钻到小胡同里出不来。

回到金庸小说本身,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首先就在于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金庸在小说中不特别推崇某家某派的观念而排斥其余派别的观念,因此在金庸小说中不同的观念可以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构成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浑然不可分的整体,无论是作为主流思想的儒道佛还是作为非主流思想的其他各家各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此天地之所以为大”。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都塑造的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而且金庸对人物的看法也是极为辨证的,没有程式化、脸谱化的现象,主要角色性格丰满,即使恶人也不是写得一无是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确都是复杂的、复合的矛盾体,因此,从金庸对于人的多元性的精当认识和把握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广博能容的大胸怀。必须具有同样或类似的胸怀或至少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来阅读与理解金庸小说,对它的解读才不至于失之太远。往往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研究金庸小说的学者,就陷入了片面化、狭隘化的境地而不能自拨,当他们各执一端来论证只有自己才真正理解金庸小说的真谛时,却没有想到,金庸小说的最大特点正是不拘泥于任何有限的或单一的视野,而是尽可能的全方位的因此充分的展示人性和大道。因此就写作风格而论,有人把金庸和庄子与苏东坡相提并论,道理也在于此。庄子和苏东坡文章的风格,都属于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的境地,粗观〈庄子〉,似觉其无边无际、超妙渊深,似天马行空,莫测其极,深入而看,实则严谨周密、混成一体。金庸小说也是如此,金庸在作品中交替运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以及不同时代的白话,每一种语言都运用的很是纯熟,且三者之间水乳交融,因此即使抛开金庸小说的内涵,仅以在语言上所达到的成就来衡量,金庸小说同样也是典范——那么,当有人说梁羽生的语言比金庸更雅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把握和理解两人在语言上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梁羽生的语言的确是雅的,但他的雅属于雅而不俗之雅,属于与俗对立之雅,属于曲高和寡之雅,实际上走向了高而不广的道路,为什么说梁羽生的作品气度稍显狭小,与此肯定有本质关系;金庸的语言之雅,已经达到大雅若俗的境界,至雅至俗,雅俗一如,早就超越了通常的雅俗二元对立,所以从表面上看,金庸的语言似乎更俗一些,其实是他的语言已经达到了雅的极至,又返朴归真了,当然在内涵上金庸的作品既高且广又深,能适合各种层次的人的多样的审美趣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古龙则主要在深度上超过了梁羽生而接近或达到了金庸的境界,古龙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或灵魂深处的体验极其深刻,在对人性认识的智慧之高度上似也可与金庸相抗,但在广度和完整性上终究不是金庸的对手,所以仍然无法与金庸比肩而立。我们已经多方面的比较过梁羽生、金庸和古龙的不同风格,今天,兄弟再从音乐的角度来比较一下三者的不同境界:梁羽生的风格相当于古典派(海顿、莫扎特等)的音乐,结构完整和谐而工整严谨,形式追求完美,优美典雅,是西方音乐的正宗;古龙则是浪漫派的音乐(舒曼、门德尔松等),追求内心世界感情或意象的随意自由表达,竭力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不拘形式,随心所欲;金庸就是乐圣贝多芬,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我们把贝多芬称为古典艺术家,因为他的音乐语言融合了海顿和莫扎特成熟作品所特有的潇洒而温文尔雅的风格,形式极其完美,结构严谨完备,在音乐中捕捉到了最高尚和最永恒的东西;但贝多芬无疑又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巨匠,因为他精神世界中那种伟大的激情以不可遏制的方式喷薄而出,他的作品“出自心灵,也愿其抵达心灵”,尤其是晚年的作品,此时贝多芬对于音乐与人生的理解极为透彻,对音乐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作品的主题完全摆脱了外界的束缚,而来自贝多芬的灵魂深处,在曲式上打破传统,完全根据音乐的本性随心所欲、淋漓尽致的展现自身。总体来说,贝多芬完整结合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将宇宙视为一个富有生命的整体的思想,将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极为博大深邃的境界。理解了贝多芬,就理解了西方音乐的灵魂;理解了金庸,就理解了武侠小说的本质。结合以前我们对围棋大师吴清源和金庸之间所进行的对比,吴清源似乎更空灵飘忽一些,也就是风清扬气或令狐冲气更多一些,金庸更加厚重质朴一些,也就是郭靖气或萧锋气更多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大,大慈悲或大仁爱也,也就是博爱。这是博大胸怀在感情上的自然表现。大侠都是关心并致力于维护整个武林的正义和秩序的人,是为拯救天下百姓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人。最典型的例子是郭靖和萧锋。郭靖在襄阳抗敌的过程中曾这样教导杨过“我辈练功学武,所谓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之所以尊称我为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而在忽必烈说“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好汉,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之时,郭靖这样回答“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而在少林寺藏经阁,当慕容博激将萧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是大辽大臣,若只记得父母私仇,不思尽忠报国,如何对得起大辽?”,萧锋昂然说道“你可曾见到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咱们打一个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欲让你慕容氏来乘机兴复燕国,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因而杀人取地、建功立业”。这才是大丈夫的境界,难怪无名老僧称赞“萧居士宅心仁厚,如此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什么是菩萨?在佛学中,菩萨乃“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显然有两个意思,一是觉悟,二是有情,觉悟大道而且爱恋众生就是菩萨,只觉悟而无普度众生之心是小乘的罗汉,只有情而不觉悟是凡夫。老子曾经把“慈”作为“三宝”之首且曰“慈,故能勇”,为什么不是心狠手辣故能勇而是慈故能勇呢?很简单,如果当自己的孩子处在危险之中的时候,他的母亲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哪怕自己死了,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平安。为什么母亲为救自己的孩子会连死都不怕?因为她有爱,而且是真爱、至爱。所以老子还有一句话与此类似“圣人皆孩之”,“孩”,意动用法,“以····为孩”之意,也就是圣人看待众生象看待小孩一样。慈能生勇,大慈悲则生大勇猛,所以一灯大师当裘千仞心魔骤起时任受其铁掌而不还手,并且心中对裘千仞没有任何嗔恨之心,不仅没有嗔恨之心,反而心生悲悯;所以当年空见任受谢逊七伤拳而死,为的就是化解谢逊师徒之间的恩怨。甘愿牺牲自己而给众生带来幸福,不是博爱又是什么呢?

第三大,大毅力也。也就是说,在学武的过程中,在成就自己本性的过程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一往无前,无论受到什么艰难困苦,无论遭受什么挫折,无论遭受什么误解,都矢志不移,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兄弟在《剑道禅心诗魂》中曾详细分析独孤求败一生不断精修直至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其实,哪一个大侠不是如此呢?郭靖先师从于江南七怪,再由马钰教导,历经洪七公、周伯通直到九阴真经,其间还有与黄蓉的感情纠葛,蒙古侵宋等磨难,最终达到大成境界。杨过有父母双亡之难,十六年苦守之难,断臂之难,中毒之难,私仇与国仇冲突之难,修习独孤剑法之难(山洪爆发一般人躲都躲不及,但杨过必须迎难而上,练习玄铁重剑;海潮千变万化,凶险之极,但杨过却在里面修成了无剑),但最终无论武功还是人生境界也克大成,无大毅力决难办到。在山洪中修成玄铁重剑、在雪中修成木剑、在海潮中修成无剑,一步比一步艰难。且看最后修成无剑的过程“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杨过日日在海潮之中练剑,日夕如是,寒暑不问。木剑击刺之声越练越响,到后来竟有轰轰之声,响了数月,剑声却又渐渐轻了,终于寂然无声。又练数月,剑声复又渐响,自此从轻而响,从响而轻,反复七次,终于欲轻则轻,欲响则响,练到这地步时,屈指算来在海边已有六年了”,没有绝大毅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能练成至上绝学乎?张三丰是当世武学大宗师,近百岁高龄仍然修习不缀,更是勇猛精进矣。永远精进修习,这在佛家称为“持”,也就是一如既往,永远不离,直至永恒不变,难亦哉!其实作任何事情至少要经过三个难关:一是开始难,俗语所谓“万事开头难”是也,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对于事情本身的具体情况还不了解,这样干起来自然生疏,所以我们刚开始做事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过得了这一关,事情就走上了正轨,过不了这一关,将什么事也干不成。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难。按照对于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在“学习曲线”上,我们可以发现,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之后,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很快进入一个上升期——这很好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我们将逐步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超越生疏的阶段;但当经历了迅速提高的阶段之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迎来“平台期”,也就是说,此时付出很多努力而进展并不大或根本无进展,其道理在于:这个时期进入了任何事情要产生飞跃都必然要经历的量变阶段,或者说相对不变的阶段,质变的发生必然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这是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侥幸。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住,不要因为进展不明显而产生焦躁心理或急于求成的毛病,须知这是事物之必然,不是个人主观方面的问题,挺过去就能走向成功。过不了这一关,做事就会半途而废。三是做事完成难,在事情将要结束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所以越接近最后阶段,越需要保持谨慎,老子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过不了这一关,就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可见,一件事情自始至终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完成,没有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一受挫折即行停止,怎能完成一件事情,又怎能作到善始善终?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英雄赫拉克勒斯,他请教智慧女神雅典娜应该如何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雅典娜回答说“少年人,请听我说,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真善美的生活。你欲享受地上的果实,就必须去耕作;你想得到人们的尊敬,就必须为他们的利益工作。你跟我走,我能使你伟大,并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在雅典娜的指导下,赫拉克勒斯历经重重磨难,也建立了伟大的功勋,终于成为万民景仰的英雄。我们往往只看到英雄成功的后果,而忽视了他们在成就自己的过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还总是羡慕甚至嫉妒,满腹牢骚:为什么他们赶的机会总是那么好呢?而很少去问:为什么我没有象他们一样付出艰辛的努力呢?大侠之所以是大侠,必有其过人之处,决非幸致,决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大,大智慧也。所有的大侠都具有极高的智慧,这也是成就大侠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江湖门派上说,少林派和武当派之所以一直雄据武林门派之首席和次席的位置,很大的因素就是佛学和道学智慧都极高,乃至于武学到了最高境界,除了独孤求败之外,所有的绝顶高手象达摩祖师、无名老僧、张三丰、黄裳、王重阳等非僧即道(侠客行的作者例外,因为我们看不出他是僧是道还是俗,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对上述结果无影响);在金庸武侠小说内涵最博大精深的〈天龙八部〉中,被旷世高手慕容博推崇为武林至高无上的两大武学瑰宝的六脉神剑经和易筋经都是佛门功夫;被称为天下武学之源的是禅宗重镇的少林派;被称为天下武学正宗的是新道家的祖师王重阳开创的全真派。其他门派一般都是掌门人一人或为数极少的人在江湖上算是一流高手,但在少林寺和武当山上却可以很容易就找出许多一流高手甚至超一流高手,少林寺和武当山的高僧和长老们到了江湖上,无论在武学还是智慧上都完全可以胜任掌门的角色——顺便总结一下,少林派和武当派,一个是至阳,一个是至阴;一个是至刚,一个是至柔;两相连手,就犹如将两仪剑法的威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无人能当,所以两派堪称影响和支配武林基本格局的“序参量”,对于维持江湖的稳定和秩序具有任何其他门派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或主要作用。而且我们还能发现一个规律,随着武学境界的提高,智慧对武学境界的影响之大就体现的越明显,借用《笑傲江湖》中对令狐冲和独孤九剑的描述“使剑者智慧越高,剑法也就越高”,广而言之,武学境界也就越高。最典型的象三大至上武学,九阴真经源自道藏,而道藏乃道家文化之渊薮;九阳真经源自达摩祖师,而达摩祖师乃中华佛学最上乘的禅宗之初祖;独孤九剑源自易经,而易经乃中国文化百家共祖,经中之王。不过也许有人会认为,郭靖应该不算是有智慧吧?的确,郭靖并不是一个聪明人,岂止是不聪明,简直是非常鲁钝,但我们仍然说郭靖是一个具有智慧的人。他也许没有小聪明,但却绝对具有大智慧。何谓小聪明?何谓大智慧?投机取巧、总是想走捷径是为小聪明,老老实实、实事求是是为大智慧。初看起来,似乎前者境界提升的更快,更“占便宜”,但从长远来看,从根本上看,后者才能达到大成境界,因此,看起来聪明的反而最终被证明是其笨无比,看起来笨的到最后才弄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聪明,老子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是也。聪明人或精明人总是想着付出很少就得到很多,这从方法论上就已经走向了小道,已经与大道的本性背道而驰,故先哲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指这种在小处聪明而忽视了、违背了人生的大局和宇宙的大道的人。更明显的,石破天大字不识一个,不谙世事,《侠客行》上还有比他更不聪明的吗?集天下聪明才智之士之力都无法揭开的武林大秘密最后就让这位痴人给无意解开了,这不正表明小聪明离开大道越来越远吗?虚竹、段誉也不算聪明,各有其呆,但一个学全了逍遥派的博大武学,化解了很多聪明人都难以化解的珍珑,一个学得了“方今末世,武学衰微,已经没有一人能修聚到如此深厚的内力”(天龙寺本因方丈所言)因此无人能学会的武林绝学六脉神剑。张无忌应当也不是聪明人,有人害过他,他不知防范,反而不止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句话叫“最愚蠢的人就是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人”,那张无忌可说绝对有资格属于最愚蠢的人之列,但最终很多聪明人都没有达到他的境界——无论是武学还是威望等等皆然。萧锋与慕容复,一个对人坦诚,一个机谋百出,但最终,无机谋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武林的尊重,有机谋者落得个可怜的下场,无人理睬。人为什么没有大智慧?就是因为小聪明太多,所以《淮南子》曰“人不小慧,不大愚”。当年胡适谈古往今来凡在学问上有大成就者,必为绝顶聪明也就是有大智慧而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也可以说,肯下笨功夫就是智慧,抱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态度甚至“但自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扎扎实实的精修,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此时,不求成而自成矣。反之,急功近利者,希求立竿见影者固然能成于一时且为自己的点滴成就沾沾自喜,但往往最终忙忙碌碌一生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成就,后悔莫及也。老子岂不曰“大器晚成”乎?

最后,大侠之所以成为大侠,归根到底,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符合人类和宇宙的大道。上述成为大侠的基本条件或根据,实际上都要以是否合道为最高准绳。什么是最高的学问?只能是彻悟大道的学问。什么是明师?悟道者乃为明师。机会何来?与道相遇,见道、证道、得道才是真正的机会。大胸怀为何?如大道一般无量宽广为真大胸怀。大慈悲为何?大道化育天地万物为真大慈悲。大毅力为何?大道永恒不二,永远不变为真大毅力。大智慧为何?大道自然而然,一切万物皆遵道而行,永不背离为真大智慧。故侠者,合道者也;大侠者,合大道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2-22 18:48 , Processed in 0.0715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