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4|回复: 1
收起左侧

高卓幽远 空旷孤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愚悟者 于 2009-4-8 02:34 编辑

                           高卓幽远  空旷孤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诗
登楼相望,    惟见百越荒原;
愁思离情,    充溢碧海蓝天。
俯瞰池水,    狂风吹败娇荷;
仰视老墙,    暴雨击伤木莲。
放眼山野,    高岭密树遮目;
骋目江河,    迂回曲折多弯。
谪臣迁客,    南蛮之地栖身;
音书酬答,    奈何万阻千难。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即遭迫害,王叔文、王伾于次年被害致死,“八司马”无一例外地被贬谪至远州任职,凌准、韦执谊先后去世,只有程异被起用。元和十年(815)二月,剩下的五人终于奉诏从各自的贬所兴冲冲地赶往京城待封,当时他们确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心情,柳宗元就曾写诗形容:“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河至,驿路开花处处新。”谁知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石破天惊,朝廷又将他们五人贬逐到更荒僻的边远州郡做刺史。皇命不可违,只得打点行装,再次离京投荒。柳子厚与刘梦得分路时不胜感叹:“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甚至萌生了“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的弃官归耕念头。到柳州后,登楼远眺,感物伤怀,于是写下此诗,遥寄四友,抒发了海天茫茫,迷离空旷,愁思缕缕,惝恍孤寂的忧恐愤懑之情。
   
    首联两句,有形有象,意境高远,情感深沉。“高楼接大荒”,妙在一个“高”字,登高以望远,本是一件赏心乐事,然而对于身处逆境、屡遭贬逐的柳宗元来说,登上柳州城楼,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端生发“高处不胜寒”之感。目接四野,所睹者,南蛮之地也;所念者,漳汀封连四友也。不知老友们处境如何,心情怎样,奈何海天茫茫,难得一晤,因而愁思绵绵,无处可言。这两句话,意境邈远高卓,曰“高楼”,曰“大荒”,曰“海天”,俱空阔,俱苍茫,俱冷寂,深沉而厚重;用“愁思茫茫”与之相谐,可谓极致。“愁思茫茫”,既有时间上的延伸,也有空间上的切换,令人遐思不已。有如一座现代化的多向高架立交桥,可把读者的思绪导往任何一个方向和高度,进而理解彼时彼地柳公的复杂心境,还原诗人登楼时的见闻感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互眷念,乃人之常情,而柳公感物伤怀,则高人一筹。这两句话,愁而不哀,伤而不悲。
   

    颔联两句,是景语,也是情语。狂风大作,吹乱了浮游于池塘中的荷叶;密雨斜泼,击伤了攀附在矮墙上的木莲。这是诗人“接大荒”时的目力所及,为近景。稍加思索,便不难理解诗中“惊风”“密雨”必有所指,“芙蓉”“薜荔”亦有所喻。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离骚》:“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王维有《山居秋暝》传世,诗家以为诗人的描述是“以物芳而喻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柳子写“芙蓉”“薜荔”,用意当在于此矣。因而颔联的景与情、物与意已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谐和一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处境、遭遇、感叹、节操。如池中之“芙蓉”,没由来被“惊风”吹折;象墙上之“薜荔”,好端端为“密雨”“斜侵”。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与世无争,也会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何况我们“八司马”与妥协派冰炭不容,侫臣贼子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看“芙蓉”“薜荔”,想四友自身,则有了一份清醒,多了一份愤懑。
   

    颈联两句仍描目“接大荒”之景,为远景。同样是空旷渺远的意境。欲仰视,奈何重山密林,遮断千里之目;想俯察,惜乎江流曲折,不见漳汀封连。李太白喻行路难,惊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之苦;韩退之力谏宪宗迎佛骨遭贬,乃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之因;比之李白、韩愈,柳宗元等人的遭遇要惨烈得多。颔联借“芙蓉”“薜荔”被摧残之事喻自身遭际,此联则从千山万水之阻隔表“欲穷千里目”,会见好友之难,抒发诗人思念关切好友的真情。眼见得远处的“岭树”“江流”,心想到漳汀封连的老友,但“岭外音书断”(宋之问:《渡汉江》),空余思念,无从交流;“江流天地外”(王维:《汉江临泛》),只可神遇,不能目接。既不可望更不可即,剩下的只有孤寂,只有怅惘,只有“抽刀断水”般的愁苦。这实而虚,虚而又实,令人愁肠百结的心绪实在是难以言传啊!
   

    尾联两句,再一次地伤身世,表同病相怜之意;怀老友,叙书信通达之难,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百粤之地,穷山恶水,我等逐臣,贬谪至此,无异于发配充军。此时此地,更需要互勉互励,关爱同情。然而天高地迥,互访不易;江曲路远,通讯亦难。史载柳宗元与四友长安一别之后,再未谋面。现在天各一方,音信不通,更觉孤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曾写诗表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今夜柳州有月乎?即使有,也会因“岭树重遮”而无法朗照;漳汀封连有月乎?如果有,“明月”可为我传递“愁心”吗?心中的郁结可能化解么?看来最好的办法是用诗文书信的形式表情达意,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音书滞一乡”了,于是心头又蒙上一层阴影,以致于愁上加愁。这个结句,意象深微,韵味浓酽,照应首句之“接”,极现诗人之“愁”,把诗人空旷孤寂的感受集中具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章培恒、骆玉明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柳宗元诗“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常常出现的是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就有这种意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辛劳.再谢先生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6 08:18 ,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