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3|回复: 6
收起左侧

[诗歌] 浅谈东阳“三乡”特质的人文传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踏雪而歌 于 2009-4-23 03:07 编辑

浅谈东阳“三乡”特质的人文传承
                        
    自八华书院、石洞书院在东阳传播程朱理学以来,有一种精神特质,一直在东阳江畔血脉相承、代代相传,这种精神,也就是现在的流行语:东阳的人文精神。说到东阳的人文,不得不提东阳的“三乡”特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阳的“三乡”特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阳的人文发展与传承。
    “民间艺术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三个标志性名号,无一不渗透着世世代代东阳人,特别是当代东阳人“勤学、实干、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正是东阳人这种口传心授、耕读传家的传承方式,逐步形成了东阳人民的地方性格。
     首先,以“霉干菜”、“土布衫”为代表的勤学精神,是东阳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石。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陆游、吕祖谦等都到过东阳讲学传道,宋濂撰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更从一个侧面剪缉出当时江南学子勤学苦读的风貌,数百年来脍炙人口。而如今,当代学子更是百花争艳,院士、博士穷出不穷。日常的街坊谈论、席间评论中,尊重教育、跳出农门的言论有力的影响和推动了南北两乡兴学重教的人文传承,也逐步形成了东阳人勤学苦读、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其次,以泥水木匠为代表的东阳百工的实干精神,是东阳人文精神生成的土壤。自古以来,东阳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曾经的蛮夷之地、山越之乡,可以说是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发展到近代的上等县、现在的百强县,靠的是什么?说白了,无非是世世代代的东阳人,特别是工匠走南闯北,艰辛创业,在常年的劳作中的点滴积累。国内影响很大的徽派民居,就是古代东阳工匠创业的传世物证,如今接踵而创的“鲁班奖”更是当代建筑人对古代工匠精神的发扬历程。可以肯定的说,东阳的每一个家庭,都出过工匠,百工的这种实干特质,自然而然也就流进每一个东阳人的血脉。

    再次,以木雕竹编为代表的艺术特质形成的创新精神,是东阳人文精神传承的新鲜血液。早在1915年,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工艺制品就双双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金奖,木雕竹编巧夺天工,传世佳作不断,其他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以说,自古到今的东阳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耳闻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开始是求生技艺上的另辟蹊径,往后是颇具艺术特质的创新精神,从木雕上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木雕艺人到雕花皇帝、雕花宰相,再到如今多位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演变。也是这种演变,代表了东阳人的创新精神的逐步确立。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具备“三乡”特质的东阳人文精神中,勤学、实干、创新的地方特质,还一直伴随着上进的精神,也就是进取,勤学为的是入仕,实干为的是谋生、创新为的是上位,无一不是希望上进,东阳的社会文化经济,也伴随着东阳人民以生俱来的上进心,稳步发展,大步向前。最后可以肯定的说,东阳的人文,源自田头坊间的草根理念;东阳的人文,源自浓厚的“三乡”传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4-2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推介东阳地方人文特质的好文章,先高亮推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一不渗透着世世代代东阳人,特别是当代东阳人“勤学、实干、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
    这一句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版,你可真强啊,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的文字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24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劳善良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东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9 22:13 , Processed in 0.0889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