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0|回复: 10
收起左侧

[公告] 求有关百丈山、百丈禅寺、百丈禅师对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有关百丈山、百丈禅寺、百丈禅师对联。

酬谢:书法作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z.borew.cn 有关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将有关素材比如历史背景、事迹、渊源等一并发过来,也好让大家了解,才好动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海  怀海(720—814)
  怀海,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他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开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同称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圆寂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不久,四方禅者奔凑而来,以沩山灵祐、黄檗希运为其上首。他传播禅风二十余年而圆寂,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
  怀海禅学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语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些语句显示心性本自寂照与随事即用显体的禅宗心要,较道一所说更为具体。他的修行法门,就是根据这个思想,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怀海的作略,如打、笑、喝、举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说法下堂,大众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到大众回过头来,他又问:“是什么?”他这种提醒学人反省的方法,诸方称为“百丈下堂句”。 怀海并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中,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他本人就是“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他还在《禅门规式》里规定实行“普请”(集众作务)法,上下协力劳动。
  禅宗僧众以前多半住在律寺,后来参学的人日见其多,感到在律寺中对于说法和住持多有不便,道一才开辟荒山另建丛林,然而还没有规章制度;怀海乃折衷大小乘的戒律,制定禅院清规。禅院的最大特点是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示佛祖亲自嘱咐,以现前的人法为重。又规定以具道眼的禅僧为化主,称为长老,住在方丈;参学的大众,都住在僧堂;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此外还有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贵定,此即所谓《百丈清规》(《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时就失传了,别行宗赜所编《禅苑清规》。元代朝廷今百丈山德辉重编,至元元年(1335)颁行,书名《敕修百丈清规》,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来的面目了。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同山忠智重刊,即今所传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野鸭子
  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去问和尚去吧。"同舍就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宿舍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个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鼓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丈怀海生平地位禅法




百丈怀海是马祖门下弟子,同时也是南宗繁荣兴盛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在他门下,开出禅宗 重要宗派——沩仰宗和临济宗。在禅法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即心即佛”和“平常心是 道" 的思想,总结了禅的方法论。本文拟对百丈怀海的生平、他在马祖门下的地位以及他的禅学 思想和禅学方法论略作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有关百丈怀海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就 方家指正。  一、百丈怀海的生平及悟道因缘  百丈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在今福州东南)人,据唐元和十三年陈诩撰《唐洪州百丈山故 怀海禅师塔铭》称:其原籍为太原,远祖因“永嘉丧乱"而迁至闽隅。早岁从西山会照出家 ,于衡山法朝律师处受具,在参马祖前,还到庐江阅浮槎寺经藏。后听说马祖在南康传 法,乃前而投师。从流传下来的资料中,百丈参见马祖的悟道因缘有二则,其中之一是有名 的“野鸭子"公案:  师经三年,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什么声?"师云:“野鸭声"。良久 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捣,师作痛声。马祖 云:“又道飞过去!"师于言下有省①。 这则公案在《景德传灯录》没有记载,《祖堂集》则把此案记在百丈惟政的名下②,于是 有 学者认为此公案实为百丈惟政之事,当时怀海不出名,但他的弟子崛起以后,为推崇先师, 遂故意混淆两个百丈,把这则公案错致于怀海名下③。但笔者以为,是否还存在这样一种 可 能:马祖曾以同样的机缘接引不同的人?因为,这二人的野鸭案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一是 场景不同:在惟政公案里,马祖是领大众出西墙游行,见野鸭子,马祖因事而问,众中有政 上座答;而在怀海的公案中,怀海则是单独随侍马祖路行,闻野鸭声,马祖因声而问。野鸭 在江西很多,随时可见,而对没有开悟者来说,“飞过去"的回答是很正常的。二是马祖的 动 作不同:在惟政公案中马祖是拽耳,并说“犹在这里,何曾飞过?";而在怀海公案里,马 祖 则是捣鼻,并说“又道飞过去?"马祖接机的结果,政上座当下豁然大悟,而怀海则言下有 省 ,并接着还有下文:马祖对怀海所悟之肯定及两者的机锋④。这些不同之处是否能 说明是马祖在不同场合对政上座和怀海在同样机缘下的不同接机呢? 百丈怀海圆寂于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即公元 814年。其寿年有二种说法,一般僧传和灯史 说为九十五,而陈诩所作《塔铭》却为六十六,两者竟相差三十年。但如果考虑到陈诩作此 《塔铭》的时间为元和十三年,距离百丈圆寂时间仅为四年,且陈诩在江西府任职时,“备 尝大师之法味"⑤,应该对百丈很熟悉,百丈寿年应以陈诩的《塔铭》为准较为合理。由 此而知,百丈的生年应为公元749年。  二、百丈怀海在马祖门下的地位  按照传统之说,百丈被视为马祖最重要的弟子,是马祖的衣钵传人。如陈诩的《塔铭》中说 : 
自鸡足达于曹溪、纪牒详矣。曹溪传衡岳观音台怀让和上、观音传江西道一和上。(缺二字 )诏谥为大寂禅师。大寂传大师、中土相承、凡九代矣。  一些人认为这里把马祖定位为禅宗第八代祖师,而百丈为接受马祖衣钵的第九代祖师。在《 景德传灯录》卷六则说百丈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在马祖门下“同号入室,时三(宋元作二 )大士为角立焉"。《五灯会元》卷三也承此说。但《祖堂集》却无此记载,而唐权德舆所 作《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所列的马祖十一名弟子中竟然没有怀海的名字⑥ 。权德舆在“安史之乱"期间随父权皋徙居洪州避难,贞元初年(公元 780年)曾在李兼 门下担任判官⑦。李兼则对马祖“素所钦承"⑧,权德舆曾随李兼参学马祖,如百丈果 真如灯史上说的那么重要,其所作《塔铭》中不可能不提及。那么,事实上,百丈在马祖门 下的实际地位究竟如何呢?  首先,笔者认为百丈确为马祖众多著名弟子之一,是一方宗主,但并不一定是后来一些史书 所说的马祖门下的“三大士"之一。  百丈随侍马祖的时间很短。按照陈诩的《塔铭》,百丈卒年为 814年,僧腊四十七,那么他 受具时间应是768年,受具后他曾到庐江浮槎寺阅藏积年,在随侍期间又曾离开马祖独自开 法⑨。由此可见百丈在马祖身边只不过十年左右⑩。且百丈入室时较年轻,在马祖众多 弟 子中只是个小字辈,不像西堂智藏、大珠慧海已参随马祖二、三十年。马祖寂后,百丈到石 门守塔,后入大雄山传法,身为太常博士的权德舆写碑铭时也许还没注意到他,碑铭上没有 百丈的名字也是可以解释的,如南泉也因资历的问题遭到同样的待遇。  以百丈在马祖门下的时间和资历来看,似乎不大可能是灯史所说的“三大士"之一,《祖堂 集 》没有记载此事可作为一个旁证。葛兆光先生根据中唐文人的记载,判断当时马祖门下著名 的三大弟子应该是西堂智藏、章敬怀晖、兴善惟宽B11,其证据较为确凿,推断较为 合理。 不过,葛先生由此作出完全否认百丈的重要性的论断却似乎有待商榷。因为中唐文人与章敬 、兴善接触较多并目睹二者在北方传法达到的成就,所以记载丰富,这很正常;怀海离开洪 州到南方一隅传法,且“居常自卑,善不近名,故先师碑铭独晦其号"B12,中唐文 人没有给 予过多关注也属正常。而马祖门下有名的弟子很多,《祖堂集》卷十四 <马祖传>载:“承 弟 子总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道者莫知其数",《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说:“入室弟 子 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马祖寂后百丈能为马祖守塔并替补师位在石门 泐潭寺上堂说法的事实,就充分说明百丈是马祖所器重的弟子之一,在马祖门下应占有相当 的地位。  其次,笔者认为,百丈也并非独承马祖衣钵的第九代祖师。  陈诩《碑铭》似乎把百丈视为第九代祖师。《景德传灯录》卷七却说:“连帅路嗣恭延请大 寂居府,师(智藏)回郡,得大寂付受袈裟,令学者亲近",唐技所撰智藏碑铭也说“大寂 没,师教聚其清信众,如寂之存”B13。按此记载,智藏才是承接马祖衣钵的第 九代祖师 。其间似有争夺法统意味。但回顾禅宗史,到慧能以后,就停止了以袈裟传法,结束了一代 一人的传承B14。以后禅宗传法均以一方宗主的形式分头弘化。到马祖时怎么还会有 付袈裟、定九祖的说法呢?这大概是一种比喻,表明智藏与怀海得了马祖心印,而不是真的 授以袈裟或被封为第九祖。一些学者以“次补师位”、代师“教聚其清信众 ,如寂之存”的 记载作为 马 祖继承人的证据B15。其实这些记载只是进一步证明马祖之后的传法方式是分头弘化 。我们 知道,马祖创建了众多丛林,有学者考据,在江西,有记载的遗迹就有28处B16。多 数丛林 后来都留下了弟子。这些地方原由马祖上堂开法,后由较为出色的弟子代师说法,在当时是 很普遍、很正常的。因此有关百丈在石门泐潭寺“次补师位"、西堂在龚公山代师“教聚其 清信众"的记载并不能作为马祖唯一继承人的依据。 由此看来,百丈在马祖门下确有相当地位,但其被追认为“三大士"之一、第九代祖师,应 是由于其弟子沩山灵[FJF]皊[FJJ]、黄檗希运的大力弘扬及其所制定的禅门规式被皇家采用 的缘故。三、百丈怀海的禅法 百丈的禅法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即心即佛"思想是达摩以来各代禅师共有宗旨,主张众生自心即佛,成佛就是了见自心, 无须外求。到马祖道一,其即心即佛思想强调在平常日用间体悟此心。  百丈继承了这一思想,百丈“下堂句"就是典型的一例: 上堂,众才集,师一拄仗趁下。却召大众,大众回头。师云:“是什么?"B17  这一手法,与马祖接机方式是一致的,都强调在众生现有的日常之心的作用中返归自心,体 悟自心。 在具体的入道方便上,百丈特别揭提一“歇"字。人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他答道:  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 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 则失B18。 歇义指废除善恶分别、爱嗔执著,“心如木石",不为诸境所惑乱,即使对“佛理",也要保 持 无求之心,连对“无求"本身的执著也须遣除。“心如木石"一语,令人不禁想起达摩“凝住 壁 观"法门。“壁观"比喻“心如墙壁"般如如不动。“心如木石"指心息诸缘后如木石般没有分 别、如如不动的境地。在悟入自心的理路上,百丈上承达摩禅法。 “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首先提出,其义为: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若了此心,乃可随时著衣吃饭,任运过时,更有何事B19。 百丈沿用这一思想,如《古尊宿语录》卷一、卷二所记载的百丈语录、广录,总的宗旨就是 “但是一切照用,任意纵横。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B20。百丈的 贡献在 于把“平常心是道"运用于更为宽广的范围,以禅门规式确立普请制度,使劳动场所成为参 禅悟道之地。百丈之后的公案多以劳动场面为接引学人和堪辩机锋的机缘。例如:
因普请镢地次,忽有一僧闻鼓声,举起镢头大笑归去。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后 唤其僧问:你今日见什么道理。对云:某甲早辰未吃粥,闻鼓声归吃饭。师呵呵大笑B2 1。 “闻鼓声动"归而吃饭,这是禅僧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然禅师们把这些日常行为用来参 禅 修心,认为悟达或保持无计较、执著之心,便可随缘度日。修道不用固著于特定形式和场所 ,而可以随时随地、随缘随境进行,这为禅师们拓展了禅修的形式,落实了禅的无住之修。  百丈还对前人的禅学方法论作了总结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语句的辨别上。如《古尊宿语 录》卷一载百丈 <广录>,列有不了义语、了义语;浊语、清语;魔语、佛语;死语、生语 等诸多对语。百丈以固定的格式对之作了自己的解释:前一语句是有,后一语句是无,如对 前一语句有执、有贪,则须后一语句去遣除。然而,对后一语句也不能执著。在此基础上, 百丈提出“三句语":有非有非无。如百丈以这种格式来分析马祖的“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的思想,认为“即心即佛"是有句;“非心非佛"是无句,二句语有深浅层次的 不同 ,前浅后深,但无句也不究竟,因没有断除爱取、执著之心,须进一步“割断两头句"(不 执于两边,为第三句),于第三句语也须透脱,“透过三句语",才属“最上乘"B22 。 对此三句语,百丈还配合“初善、中善、后善"的境界来解释:初善,于诸法无丝毫爱取, 依 住不爱取,是二乘道;中善,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是菩萨缚;后善,既不依住不爱 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免堕菩萨乘,见自己佛性,如佛地断二愚。再进一步透此三句,不 被三段管,才是最上乘。禅师在接引学人、施行教法时,还要辨别各种不同的机,于初机者 ,“直须教渠发善心",中机者,须“破善心",后始名好善。这种对不同的根机施以不同的 教 法,其来源可追溯到慧能的“三十六对法"B23,其根本也在于以中道不二思想遣除学 人的执 著。但百丈又有所发展,除了在形式上规定教育方法外,还结合佛教三乘境界进行有针对性 的施教,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了慧能以来的禅学方法论。 百丈的禅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和总结,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对后世禅宗影响极为深远, 他的修行作风与禅门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禅僧的修行生活,以致为后世禅宗尊称为“桑门上 首"、“禅宗肇"、“丛林开关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1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与日月凉 于 2009-8-15 12:54 编辑

承上启下,蕴千年沧桑;沉淀百丈雄峦居古寺。
继往开来,讼万古心经;弘扬我佛慈悲普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15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处丛林同宗出,丈二凡胎共修行。《百丈禅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6-23 16:12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