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08|回复: 179
收起左侧

[精华区] 组诗:《京都行纪》三首并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笔下人间 于 2009-12-5 06:04 编辑

         京都行纪 三首并序


                                                          笔下人间


    序:壬午九月、国诞五十三年,余共双亲赴京。相距“三千里地山河”竟一夜而至,果然是“东南形胜”,锦地威城。然人车如蝗,道桥似网,却深感不便不适;加之声喧气塞,令人耳目难宁,心境为之顿改。惟天子脚下,须树形象之窗,淳风尚礼,迥异于“东方小巴黎”,方使我于无聊之中略得安慰。忽忽七日而过,京城之内诸多古迹,虽未遍览,却也勉游若干,总算实其心愿矣;古国文明,诚非虚言,令人眼界豁然而开,心魄为之一壮。(二〇〇二年十月七日补记。)


                                         游北海



         北海惟将太液夸,方斜落日带寒鸦。
         长游倦起归无路,白塔茶香雅舍花。

[补注:夕阳西下,老树寒鸦,本为黯淡凄伤景致,似不宜写入欣情快事之中。然我北方人也,殊少得见此景,一睹即感新奇而兴浓,毫不觉凄寂也。况公园乃人为,全然不同于自然景观,无论何景均创意在先,择美而设,任他是繁盛抑或萧索,皆在艺术之美中。此若选华美入诗,反落俗套而不类矣。]


                                         登长城



             暮上长城道,高登烽火台。
                  青龙自天落,玉带岂人裁?
                  役骨和泥筑,离魂绕月哀。
                  我今怀胜迹,不为始皇来。

[补注:我也时有有口占诗,多为应景游戏,不视为创作;偶有有迅捷出之而不坏者,亦皆为七五绝,体式简单,利于率兴。惟此却为律格,脱口竟颇少迟滞,吟出阅检,居然大体合格,其顺有如绝也。颔联后本改工,读来神气锐减,难达登高远眺之妙,于是复原如旧。前人言长城必赞始皇,钦其气魄伟力也,我今一改而藐之。]


                                         访故宫


                          宫开十月柳余青,仪仗森罗列广庭。
             朝鼓惊鸣宣怵惕,寝帘慵卷宴娉婷。
                     当年气韵阶前鼎,过眼繁华石上铭。
                     无限工夫空许叹,帝王一念累生灵。

[补注:踏入宫门,即见工作人员模仿仪仗演练,不禁令人忆起古时森严之制。宫殿诚为皇史之缩影。英雄伟业,难掩其朽暗,此帝制之可批也。悬想其道貌岸然于人前,背地却永不可告人。盗世欺史而堂皇高坐,日里饰,夜里肆,方为其本质哉。而无论其叱咤何端,豪华何度,转眼俱为云烟,当年气象,再不复矣。当时之盛,今人已不可知,惟阶前之鼎,石上之铭,尚存余迹,可供遐想耳。面对人流之一律赞叹,我却不以为然:帝王只凭一念之间、心血忽来,便可做惊天劳世之举,又何顾怜于民生哉!]

        【后面的补注可以不看的;这是几个还不太熟悉的同道
           相问做的答复,也就顺便发出了。这次发的较多,看
           着方便。故而留着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首都风骨可见。好。等其余斑竹来看,然后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笔下人间
有序有注,记录了当时的所思所感,堪作记念。长城故宫二首,寄托了笔下对普通民众的人本主义的关怀和对帝王的不屑,果然不同凡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编辑了一个字。是工夫 不是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首都风骨可见。好。等其余斑竹来看,然后精华
落寞红尘 发表于 2009-12-3 02:02
谢谢红尘高抬拙作。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笔下人间
有序有注,记录了当时的所思所感,堪作记念。长城故宫二首,寄托了笔下对普通民众的人本主义的关怀和对帝王的不屑,果然不同凡响。
浮此一生 发表于 2009-12-3 02:03
谢浮生前来小坐。是这样的,有些讽刺性;第一首是看到的眼前景色,在那时候到过那里的人是可以明白这感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暮雨黄昏 发表于 2009-12-3 10:33
呵呵,我考虑的到没有这么严重,也没这么具体,是从大面来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5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荒原 于 2009-12-7 20:15 编辑

游北海
         北海惟将太液夸,方斜落日带寒鸦。
         长游倦起归无路,白塔茶香雅舍花。
第二句的方斜与落日是不是有些重复了?斜阳与落日不是一个意思吗?
长游与倦起,这个有些不太好理解,既然是在长游,怎么又突然又跳到倦起了?难道是梦游?
白塔茶香与雅舍花香是不是有些冲突了?要是品茶香赏花形尚可。

                                         登长城
             暮上长城道,高登烽火台。
                  青龙自天落,玉带岂人裁?
                  役骨和泥筑,离魂绕月哀。
                  我今怀胜迹,不为始皇来。

末句的“不为始皇来”是什么意思啊?怀胜迹就怀吧,有谁会想让始皇来呢?想想就行了,来就不必了吧呵,所以末句的感叹有些多余了


                                         访故宫

                          宫开十月柳余青,仪仗森罗赫广庭。
             朝鼓惊鸣宣怵惕,寝帘慵卷宴娉婷。
                     当年气韵阶前鼎,过眼繁华石上铭。
                     无限工夫空许叹,帝王一念累生灵。
前两联当是想象之景了,着意刻画宫廷的森严,森罗和怵惕两词让人有走入囚牢之感,唯第四句突然一转,写宫中嫔妃的慵懒娉婷之态,是想形成对比?这个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呢?似乎思路不是很清晰。
颈联是承转,当是过渡回到眼前了,那个鼎和气倒是有关系的,鼎有帝王之气嘛,可那个韵字却不太好理解了。尾联的议论似乎与前三联的关系并不大啊,硬要联系上,似乎有些牵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笔下人间 于 2009-12-5 08:36 编辑

荒原:
      谢谢你前来指教,诗词创作理论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虽则作品是我的,意见不同也还是要说的。都不是外人。
      三首诗看来写的都不够成功,汗颜的是这是我推敲的比较着力的一件。现在也略略说说理解和先生不同的处所,并与先生的意见共同存在罢。
      先抛开作品不谈。我的意见,觉得校正诗词作品不当这样穿凿。如果是这样,即便拿来古人的经典作品——当然我不说要与之比较的意思——也可以质疑的体无完肤的。且先说第一首绝句罢。我当初是考虑过斜和落的关系的,简单看是用一则可的,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是要表达的是静态景观,而“落日”诗人用的早已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一个词了,我也是考虑再三采用一个“斜”字。除此用什么,都觉得不适。当然应该还有更好的词表现,可我没有想出,若兄台有更好的考虑自然是最好的。“长游”“倦起”在君看来也成问题,我很无奈。前二字是承上两句意思而来,乃说玩的久了便会疲乏,这有什么不当么?末句的意思你质疑后面的解释其实就是对的,丝毫不会“冲突”的。其实“归无路”也是写诗常用的写法:卖个关子。像易安“沈醉不知归路”,真不她知道归路么?那岂不危险?家都找不着,哪有心思在藕花深处看惊起的一滩鸥鹭呢。显然不是的——这也是卖个关子。此绝后二句正是用这一典和东坡浣溪沙名句的典意。累而倦,倦生渴(当然你要质疑倦未必一定生渴那也是可以的)当然想寻个场所歇脚;正好到了名景白塔院落,满院茶花,且有茅屋待客。这都是我去的时候的实景,我以为即便没有这景,想象出这些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在此品茶观花——其实还是回味刚才的历游之趣。直说就没意思了,诗就是诗,一要形象,二要曲说。
   再说五律罢。你说这首工整,我看倒不很工整的。仅管首句入对,但颔联还是小有变化以自救,虽在变化常例,终竟不是正格,因此不算太工整。至于立意,却是我三首里最满意的一个。先生这里的质疑似乎有点阅读思考不细之嫌。自己的东西,自己解释也许好些希望能解除点你的顾虑。起句不必说了:点题、站在长城高点上俯瞰,这种起法便于发议论。同时点到烽火也点出长城的功用,为下文的批判设伏。颔联承接状景,分别从气势和美感上来刻画其形象,遥看长城,是不但宏伟而且美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看到它的负面。仅仅着眼正面,诗写的也就没价值了。鲁迅也说“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道理是一样的。颈联,按照律诗的严格规律是必须分明体现“转”的处理的,也即要体现作品最波折婉曲之处。本诗这一点是注意了的,由此从反面转入批判:上句是点修长城苦民的典故,下句表面承接典故,其实含义理解可以放开:男子修城,而离人只能成为夜里哀鸣的野魂,这哀,也是控告;“离魂”二字解为死后出离之魂,也是可以的,我当时就是按照双关其意来写的。先生,也正因为这样的设计,尾联才必须点到秦始皇,该说联系是紧凑的,体现的也很分明,不知道先生何以觉得不适。我在尾联对这一历史名胜表明态度:此来观临,不同于别的游客肤浅的只看到“胜”的一面,从而单一的赞美始皇之功;而它毕竟在今天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又不能简单的一概抹杀。故而我之所想便是:不为始皇而来,对他的残暴不能肯定;但客观上他的残暴行径毕竟导致人民用血汗筑就这人类历史文化奇观,也是一种骄傲,我还是从内心钦佩热爱的。只不过,我不将这功算在始皇的账上。因这立意有别于前人,我才肯于作此五律。去趟北京,焉能只去三地?北海向来也不是北京最显赫的景观。是因为心中有可写的准备,才去写的;硬写的事情,我是从来不做的。这样解释,你看可以使你满意否?呵呵,当然,你也说这可能是灌水,那我的解释如有不当,也就一起灌罢。
      最后说七律。首先先生应当想到故宫是个大概念,简单看做一处景点来状物抒情议论是注定要失败的,开初有一未成之作,觉得立意不成功,就推翻了而重来过。先说首联,这恰恰是写的是实景,故宫这样做——能否坚持不知道了,但当时给我的感觉很新奇,这种吸引游客的再现更容易启人深思,“今古相接”,而生历史沧桑之慨。因此眼前的排演当景也正是当时的皇宫常景:这更容易入题承展了。颔联我处理的比较凝缩。老的做法,是先写豪华和美丽,颈联再写阴暗面,这样更符合承转习惯。但我有了更想写的,即所谓灵感罢,就避开对宏丽的正面赞美(再说第二首已经这样的处理了,再按照老套处理岂不憋屈!)直接揭露者森严背后的实质。上句:从晨入手,写皇帝的威严,大臣上殿面君,更多的是恐惧,这“恐惧”包含是历史意义不待我言;下句-以晚收束概括,揭示威严正大的背后隐藏的荒淫无耻。这对比是经过考虑的,的确是对比,先生说的没错。那么,下面怎么办呢,毕竟是写故宫,概括了皇家历史的实质这是写“宫”;还想在“故”字上下功夫。于是乎颈联这么安排了:“当年…过眼…。”先生单提“韵”字是很有趣的。“气韵”在此是一词,不能解释成“韵味”,而是“气象”之意。我也想到用这个,后来否决了。我们网络上很多写诗都是这样的,脱离生活基础,恃着摹学来的古诗词句法情境悬想那种早已不存在(在当时却是现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情感)意象替古人呻吟,硬凑出来,自以为得计。其实这是误区,痛心的是这写法还大有流行泛滥的趋势。假如我没去过而悬想,是必得用“气象”的,但我到过了,一身临其境,就觉得这个词太无力,那种历史感,不仅是沧桑,也是一种文化珍存,皇家院落究竟是与众不同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是非得“气韵”才能痛快的。此二句用“鼎”、“铭”来为皇家代表并为其历史定格:上句写皇家九五之尊,气派果然非同凡响,但是怎么样呢,也只有这一个破鼎还能相见当年——而这一个鼎,也可以让我们悬想当年的威势;下句写繁盛的东西总会衰落消亡,历史规律,繁华已不复当年,石上的铭文还无力的记述着当年的所谓兴盛与功德——这文字虽然死寂,可以让我们链接历史,使人有当时场面如在目前之感。这两句用历史注定的结局来反思历史和未来。这样写似乎也是顺乎清理的。至于尾联,和上面的五律一样,在自己看来也是用心之所,发出之前,也征求很多诗友的意见,先生批判的认为失败的,恰是他们注意认可的地方,先生 认为尾联脱节了。我觉得,这联系还算紧密,颔联最对帝王,尾联进而批判帝王,还显得突兀么?感叹完历史兴衰,自然要回到故宫建筑以照应开首并扣紧题目:这花费了多少工夫啊,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才得建成,然而,世人可曾想到,这种未必是必要的举动往往是帝王率性的一念就决定了的——就会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率性的弊端又岂止是一个皇宫?
   
      先生,这样解释是否可以的?当然这样只是我的一面之见,不过只要让先生稍觉满意,我即足矣。我很喜欢这种辩论,也常常这样做。为难的是这一次是为自己辩护。这于我很不利:为自己辩护,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然而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如有不当,权当是我对自己的这三首诗的一个翻译罢。大体这样设想,也是这样完成的。后二首都小有不合律之处,因为当时在外地,观后而生写的念头,归途返家车上已经完成,序言归后补记,故而看用韵心里都不是很把握。很惭愧,虽然我也知道那么一点格律基础,但是记性不太好,常有不看韵书就对用韵不大把握的情况。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改进。
      最后再次谢谢原兄,非君之责,即无我之剖析,这,总算也是写点东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不少描写北京古建筑的诗词,笔下老师这三首卓尔不群,当属上上品。犹喜后两首的尾联,见仁见智,概括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荒原 于 2009-12-7 20:18 编辑
我当初是考虑过斜和落的关系的,简单看是用一则可的,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是要表达的是静态景观,而“落日”诗人用的早已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一个词了,我也是考虑再三采用一个“斜”字。除此用什么,都觉得不适。当然应该还有更好的词表现,可我没有想出,若兄台有更好的考虑自然是最好的。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09-12-5 10:07

想起了“夕阳斜落”一语,此处的“斜”字是作为副词(起到状语的作用)来修饰“落”字的,强调的是落的方向,“方斜落日”中的“斜”是作为动词来表明“落日”的动作的,而“落日”一词中的的已经有了“落”的动作,所以才有重复累赘的感觉。

“长游”“倦起”在君看来也成问题,我很无奈。前二字是承上两句意思而来,乃说玩的久了便会疲乏,这有什么不当么?   其实“归无路”也是写诗常用的写法:卖个关子。像易安“沈醉不知归路”,真不她知道归路么?那岂不危险?家都找不着,哪有心思在藕花深处看惊起的一滩鸥鹭呢。显然不是的——这也是卖个关子。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09-12-5 10:07

    长游倦起归无路,小弟是这样想的:长游与倦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动作,虽有比较明显因果关系,但放在一起总有跳跃太大的感觉,若是颠倒过来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我说“酣眠打马入荒原”,是不是有点别扭呢?当然,酣眠与打马推敲起来似乎也有因果关系的,不是吗?
    至于“归无路”,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此处都不很合适,为什么呢?李美人的“沈醉不知归路”,李美人的沈醉后不知道归路在逻辑上和情感上都是讲得通的,可长游倦起后找不到归路,就有些缺乏逻辑了,情感上的跳跃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在尾联对这一历史名胜表明态度:此来观临,不同于别的游客肤浅的只看到“胜”的一面,从而单一的赞美始皇之功;而它毕竟在今天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又不能简单的一概抹杀。故而我之所想便是:不为始皇而来,对他的残暴不能肯定;但客观上他的残暴行径毕竟导致人民用血汗筑就这人类历史文化奇观,也是一种骄傲,我还是从内心钦佩热爱的。只不过,我不将这功算在始皇的账上。因这立意有别于前人,我才肯于作此五律。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09-12-5 10:07

    老哥读过把长城当做秦始皇功绩的作者或作品吗?小弟没读过,所以不敢妄言了。
“不为始皇来”如何能看出对秦始皇的钦佩和热爱?这个情感和思维的双重跳跃都太大了吧,一个“为”字已经让读者费脑筋了,又如何能看出对他残暴的“不肯定。

先说首联,这恰恰是写的是实景,故宫这样做——能否坚持不知道了,但当时给我的感觉很新奇,这种吸引游客的再现更容易启人深思,“今古相接”,而生历史沧桑之慨。因此眼前的排演当景也正是当时的皇宫常景:这更容易入题承展了。
,颔联最对帝王,尾联进而批判帝王,还显得突兀么?感叹完历史兴衰,自然要回到故宫建筑以照应开首并扣紧题目:这花费了多少工夫啊,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才得建成,然而,世人可曾想到,这种未必是必要的举动往往是帝王率性的一念就决定了的——就会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率性的弊端又岂止是一个皇宫?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09-12-5 10:07

    首联是实景?这仪仗竟然是故宫里演员排练的场景。不过既然让老哥想象到了当年的皇宫场景,也就不好完全说是“实景”了,算是虚实交错的吧。
   游玩故宫却能生出“阿房宫”的感叹,第一次见到,当然无论什么皇家建筑,都凝聚着老百姓的汗水,同样也凝聚着老百姓的智慧,故宫经过屡次扩建达到清代的规模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历史上大规模的修建我知道的有三次,明成祖修建的北京城应该是最初的基础,清代的两次扩建扩的更多的是北京城。修建故宫中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肯定有,但却不是主流。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修建宫殿都不是无偿的徭役,这不同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游故宫想到老百姓的苦难,是多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千万别称我为先生,小弟直打激灵,得老哥千言回复,小弟是感激涕零潸然泪下泪流满面,几次哽咽难语泣不成声,强忍着激动感动和骚动,方能涕泣握笔,涂下几只烂鸦,与老哥再作探讨,与老哥一样,小弟也喜欢这样 ...
荒原 发表于 2009-12-5 13:10
荒原:
    我的意见是认真的,但开你的开首的话,却使我觉得自己严肃的多余。什么“感激涕零”、“潸然泪下”“哽咽难语”“泣不成声”“强忍骚动”......之类,这种心意下产生出来的观点,且莫说观点对错,这动机就很值得探讨了。
    但这动机也先不探讨了,也不必再探讨,悉心的人,是一眼便可看穿的。

      一,七绝第三句你觉得突兀我是没法子想的,我觉得看哪一句要结合前后环境,看看到底什么意思,这样才不至于断章取义。如能做到,联系上二句的诗意,这四个字该是不存在表意问题。先生——这只是个敬称,你大可不必神经过敏——所举“酣眠打马”一例则完全和本诗是两回事。因为玩久了,倦意起来了,简直再正常不过,但是“梦中”驭马却为不可能。我不知道先生是理解不到,还是有意为之。
      二,先生无论读过这方面的作品似乎都没关系,看到长城,想到秦始皇,大概十人会有九人这样想,长城与兵马俑,不管存在多少新解,世人还都将其算在始皇的账上。所以这一层也完全成立。接下来先生的所问就甚是奇怪了:“不为始皇来”如何能看出对秦始皇的钦佩和热爱?的确,看不出。因为表示的恰恰相反。证明就在“不为”二字上。我想先生又是犯了阅读不认真的毛病,否则便会看出,我说的是对文化古迹的钦佩和热爱。你这一层后面自谦为“愚钝”的话就无须解释了,因为上面的回复解释过了。
      三,看故宫顺便看看美眉的是否漂亮,都不算是罪过,男同志这样想和这样在我看也不算罪大恶极。但是要写作,就不能这样;写诗,更需要悬想,仪仗都列出来了,写,并且想象当时的壮观,也就成为必然。即便没有这吸引眼球的演习,进入故宫,先想到等级森严、排场壮大似乎也是情理中事。说实话,你对第三首的回复的第一节语调实在有些玩世不恭,我看最好不这样,潇洒不要体现在这时候为好。
      有故宫如何就是“阿房宫”的感叹?难道宫宇非要烧掉才算是劳民伤财么?你下面的介绍我很感谢,使我知道许多知识。不过据我所知,历代故宫的修建,所花费的民脂民膏是惊人的,仅木料一项就费了不知多少周折,其余金银玉等别的方面更不待说。我想先生穿凿的简直有些可笑。就历史迹象凭感只是取其典型意义,穿凿到具体,那实在就无法成诗了。照你的意见,东坡赤壁怀古,据说是另一地的赤壁,是不是更当推倒佳作请他再去一次再重新写过呢?唐人绝句压卷之作之一的《凉州词》,据说该用“黄沙直上”的,因为这样更合理。然而懂诗的人立刻明白王之涣取的是意象,典型意义,并非是不知地理。换个通俗的例子罢:慈禧也在故宫中,她的劳民伤财也是出了名的,而她并非“帝王”,而我的意见也将她算在内的,而且并不觉得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不少描写北京古建筑的诗词,笔下老师这三首卓尔不群,当属上上品。犹喜后两首的尾联,见仁见智,概括精辟。
彤言无忌 发表于 2009-12-5 11:29
无忌好。看见你还在很高兴。你的肯定显然是过高了,即便是写它的下品,能跟着被算作诗,也就是一大慰怀快事了。当然荒原先生对我的要求标准比较的高点,我当尽力去完成,只是现在我还只有这才力,做不到那么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忌:我下面前段发的《芳誓》你可看过?呵呵说来幸运之极,我写此物所费精力极少,可谓大半是口占而出的,但居然为人关注到这样。岂不怪哉!你也看看去罢,说说为什么,因为我并不觉得这种容易出来的东西是好的,在我的所存里面,它也不为上乘——这是我头一次邀人去关注自己的帖子,至少背地里从来没有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荒原 于 2009-12-7 20:19 编辑
荒原:
   我的意见是认真的,但开你的开首的话,却使我觉得自己严肃的多余。什么“感激涕零”、“潸然泪下”“哽咽难语”“泣不成声”“强忍骚动”......之类,这种心意下产生出来的观点,且莫说观点对错,这动机就很值得探讨了。
    但这动机也先不探讨了,也不必再探讨,悉心的人,是一眼便可看穿的。
笔下人间 发表于 2009-12-6 08:07

你又多虑了,小弟的动机很简单,觉得有意思就灌一灌,觉得没意思连看都懒得看,更不要说写这么多的回复了。
意见的认真与否,与说话的语气并没有直接关系,我记得以前我在论坛里说过这样的话,文学最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娱乐大众,诗歌当然是文学的一个门类,而且诗歌本身的特点更决定了它的娱乐性和大众性,既然是娱乐,太严肃了就有些适得其反了,我的回复中基本上都是就诗论诗,题外话是为了轻松一点,这也是本性使然,没曾想却让老哥想的多了,呵呵。
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耐人推敲,能经得起推敲的诗歌才能成为好诗歌,小弟为什么会关注老哥的诗歌呢?因为大家都说好,所以才有兴趣去推敲一番,若是大家都没感觉的诗歌,又何必去推敲呢?
当然,各人有各人对诗歌的理解,所好也各不相同,老哥的这几首诗,小弟并不是很喜欢,觉得和老哥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一则缺少真实自然的情感(很难引起共鸣),二则遣词并不能达意(老哥虽然作了很多注,但仍然让人有跳跃太大的感觉),我对老哥的认识,似乎是老哥对某位诗友诗的精彩评论,对词语的感觉非常准确,觉得老哥的水平定然很高,绝不是这三首诗所能代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你又多虑了,小弟的动机很简单,觉得有意思就灌一灌,觉得没意思连看都懒得看,更不要说写这么多的回复了。
意见的认真与否,与说话的语气并没有直接关系,我记得以前我在论坛里说过这样的话,文学最重要的 ...
荒原 发表于 2009-12-6 01:59
感谢荒原先生对拙作的关注,这也引发了我的思索。其实你我的讨论,已经不是我的三首诗的问题了。延展的论题,当别选单帖另行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赘言,点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赘言,点精华
落寞红尘 发表于 2009-12-6 14:29
呵呵,谢尘兄偏爱。现在我也犹豫没底了,怕是大家都看错了。如觉不够精华,扯下来也是应当的。但这里不忘老朋友之情我是会记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好支持点精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3 17:13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