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8|回复: 4
收起左侧

[诗歌] 仰望浪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笙 于 2010-1-20 02:21 编辑


      天才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天才的诗人是世界之光。为了等待这样的礼物的出现,我们也许要仰望几个世纪。
      我们只有一个屈原一个李白,我们也只有一个徐志摩。
      徐志摩轻轻的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只在这个世界上活了36岁。他走的突然,走的惊天动地,也走的浪漫。天才,大多是短命的孤独的,譬如叶赛宁、莫扎特,譬如马雅可夫斯基、梵高,还有纳兰容若和海子。徐志摩是天才,和他们不同的是,他热爱生活,他有许多肝胆相照的朋友。也许他会有暂时的消沉,但从未颓废过,他的死是个意外。他本该活的长些,在追求浪漫之爱的路上走的更久些,短暂的生命铸就了他的辉煌和不朽。
      徐志摩是幸运的,在他的生命里程中,出现过四位杰出的女性,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能比他更幸运的人了。他有缺点,他不是完人圣人,与他绚丽多彩的诗篇比起来,他的性格缺陷只不过是瑕不掩瑜的东西,即便他的身上被倾倒了污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人还喜欢读他的《再别康桥》,有关徐志摩的一切将会被当作津津乐道的话题而继续永恒下去。


             一、诗人的成就之旅

      徐志摩本来不是学文学的,他最初赴美留学,先学历史后学经济,两年后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如果按照他商人父亲设计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的话,他读完硕士读博士,归国后进了金融实业界,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将会多出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手持文明棍的经济学阀,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没有发生。
      广泛涉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结果,是徐志摩放弃了实业救国的理想,离开美国,来到了他的精神故乡——英国的剑桥大学。他追寻着哲学家罗素的足迹一路走来,先后邂逅结识了学者拉斯基、狄更生和作家威尔斯、曼殊斐儿。他一面沉浸在康桥的柔波里,一面和英国这些知名人士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他们的这些交流激活了徐志摩潜藏很深的艺术触觉,康桥文化的洗礼和英国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熏陶,萌发了他的诗心。几年之后,已经成为诗人的他深情地描述过康桥优美宁静的景色,并这样叙述了自己:“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了。-----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这样说,康桥的经历奠定了诗人的人生观之基础。这是一种单纯的人生信仰,概括起来就是三条:爱!自由!美!在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诗人一直为追求这个单纯信仰而努力。
      诗人到达英国不到三个月,新婚后便和他离多聚少的夫人张幼仪也来到英国陪伴他,这是他反复向家庭执意请求的结果。后来有人说这是诗人的诡计,目的就是把张幼仪诓骗了来和她离婚,笔者不以为然也。尽管此时诗人已经结识了林徽因,并对她有了好感,但是诗人不会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有妻室的人,新婚后久旷多时,心理上的无依凭感的他期盼有人来抚慰照料,林是遥不可及,许多都是未知数,而自己的发妻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应该有那种让妻子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把她塑造成符合自己情感需求的伴侣的愿望。这一愿望没能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局外人不便评价。有人推而论之言林徽因是导致徐张离婚的罪魁,因为她对徐曾经有过某种许诺,言诗人策划离婚早有预谋,笔者实难苟同。
      徐张婚变不发生,就不会有诗人徐志摩,写诗是需要灵感和激情的,试想一下,诗人的身边如果整日跟着一个大吵大闹、悲悲切切女人,或死守围城不肯退却,诗感诗情从何而来?当然,从伦理道德范畴上讲,徐志摩对不住发妻的地方太多,但他绝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和花心大少,所能阅读到的传记和著作均记载张幼仪是被徐志摩硬逼着才同意离婚的,这多少有点不符合事实。在国外,张幼仪并非弱女子一个,并非遭抛弃就活不下去的人,张家的背景比徐家显赫的多。张幼仪的两个哥哥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社会名流,张君劢是哲学家,后来担任了民社党主席,和徐志摩交情很深,当时在德国留学;张嘉敖后来任中国银行的总裁,这样的大事张幼仪不可能不征求她哥哥的意见。何况,在他们周围,还有张徐两家共同的身处异乡的朋友。
      张君劢对于这件事,当时有过一段精彩的言论,我看过,可惜忘了,也查阅不到了。谁叫他后来趟了政治上的混水,荣登《毛选》被挂上“厉鬼”的标签的呵!
      适时的放手是一种美德,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这一提法,这也是事实。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尽管这样的进步来的太迟太缓。
      救赎了别人,其实也救赎了自己。张幼仪离开徐志摩以后,带着孩子去了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开启了新的生活之门。
张幼仪于近一个世纪前遥远的放手,成就了杰出的诗人徐志摩,国人应该感谢她。
      还应该感谢康桥的柔波,感谢------

               二、诗人的浪漫之爱

      浪漫的爱讲究心灵的默契,它的本质在于把爱的对象视为一种极难得到而且十分珍贵的东西。为了赢得所爱对象的爱,往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或是用诗,或是用歌,或是用其他所能想象到的、最能取悦他所爱的女人的方式来赢得她的心。因为需要默契,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适合接受如此奢侈的精神之爱,因为这份感情的珍贵,他会设身处地对他所爱的对象给予了充分的足够的尊重。
      林徽因是从诗人的诗歌里走出来的才女,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恋。诗人是感性的人,他追求梦恋中的女神得之不到,他心想之梦望之而辗转反侧。林徽因是理性的人,她的理性让她游刃有余地和诗人保持着距离,让自己永远理想地存活在诗人的梦里,也因此活在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仰慕者的心里。
      诗人的浪漫之爱,爱与被爱的双方是平等的。徐志摩爱慕和追求林徽因,最初带着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比林大八岁,和林的父亲林长民朋友般的亲密无间,等于是林的父辈级人物。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发妻离婚而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不惜因此和自己最亲密的人翻脸,同样是出于对她所爱的人的尊重。与诗人同期并同时享有盛名的人,只有李大钊、胡适等很少的寥寥数人能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婚姻,成为了传统道德的楷模。当时的中国,男女两性的地位极其不平等,纳妾不仅合法,而且被当成文人的时髦,和徐志摩同有留学西方经历的文人名流,对西方思想的精髓唯我所用,对东方文化的糟粕舍不得扬弃,处理个人的婚姻家庭关系不如徐志摩者多矣!那些板起面孔谴责诗人对情感不忠的人,如梁启超等,自己做的又如何?
      林徽因最终拒绝了徐志摩,这是她明智的选择。
      情人的爱终止了,朋友的爱依然延续着,美好的尊重依然延续着。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诗名《偶然》,是徐志摩专为林徽因写的。他们历经六年的情感磨砺最终分手,在这里所能感受的不过是一丝淡淡的忧伤,再就是不溢于言表的尊重和祝福。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如果是一个花花公子,如果是一个情感不专的人,如何能坚持了六年?
      经历了一段内心苦痛的日子和情感的挣扎之后,诗人邂逅了陆小曼,他重新点燃了行将熄灭的浪漫的爱火,开始了另一段长久地为世人羡慕、又不断遭人非议的情感之旅。
     《爱眉小札》,记录着他对陆小曼真挚、火热的情感。比起对林徽因曾经的热恋,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见识过历史长河中的扬李(白)抑杜(甫),我们也经历过大千世界里的扬林抑陆。抑陆之人把陆小曼想的很坏,其实不然。林徽因被称作中国第一才女,陆小曼也非泛泛之辈。她会画画,懂诗歌,会英语法语,阅读原版外文小说如履平地。她执笔写过话剧,以票友的身份上台演过京剧《玉堂春》、《思凡》,还擅长歌舞和弹琴。就算论文化修养论长相和气质,陆小曼比林徽因稍逊一筹,可她有着比林略胜一筹的活泼和浪漫执着。她出身名门,论家世并不输于林徐二家。
      诗人的浪漫之爱,固然有爱情至上的理念驱动,但他绝非情欲至上的滥情主义者,抑陆之人贬陆之意,更多地是借此贬低诗人。他们认为诗人是只顾个人痛快不顾别人死活的无行文人,他们恰恰忘了诗人的浪漫之爱是以文学的因缘作基础的,和诗人先有深交后深恋着的女子,谁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扎实文学功底的女子,又何德何能能打动的了诗人?
      其实,也有许多人为诗人鸣不平。在这些人的心中,永远存有一张美丽的图画,那是诗人和林徽因共同陪同来访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合影。在这些人的心中,诗人和林徽因才是一对天作之合的佳偶,两人之间共性的东西很多,林徽因写的诗和散文,论成就绝对配的上徐志摩。他们至诚至性,不虚伪,不矫饰。爱,就是爱;不爱,就放手。他们都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在苦闷和痛苦中用手中的笔释放着自我,在艺术天地里实现自我。做林徽因的丈夫,论安全和务实梁思成强于徐志摩,但是林徽因早逝而后梁思成很快有了新夫人,又曾对已经不在人间的才女颇有微词,这不得不让人悲哀之余,顿生抱屈之感。
      不说婚姻的坏话,始终如一,梁思成对林徽因,不如徐志摩对陆小曼!

             三、诗人的率真之性

      心中无私天地宽。无私,是宽容,是率真。
      诗人心中,有一片广阔的天地,盛开着自由之水浇灌的博爱之花。他离开了张幼仪,林徽因离开了他,彼此并没有成为路人,反而关系比原来更为淳厚。
      这,是无私的率真。
      陆小曼还没有出现之前,诗人处于追求林徽因不得的失恋之时,他认识了燕京大学女学生凌叔华。二人关系进展很快,相识刚半年就通信七八十次。除了通信,还经常约会。诗人后来有了陆小曼,凌叔华有了未婚夫陈西滢,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没有褪色。这种友谊,比朋友更亲,比恋人略淡,说不清,道不明。当事人从不自辨,局外人亦当正常视之。
      这,也是无私的率真。
      这样的率真,岂直是诗人独有?
      六年林徽因,四年陆小曼,累计十年的情感经历,和两个爱人的来往信件和自己的日记是见证,是宝贵的信物。诗人苦于没有合适的收藏之地,他想到了凌叔华,把一个装满信件和日记本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托她代为保管。保存爱情信物,从意义上讲,和把性命相托差不多,凌叔华很戏剧性地接受了这个使命,也许个中滋味凌叔华自己最清楚。诗人逝世后,据说凌叔华受徐父请求为徐志摩撰写了碑文,上书“冷月照诗魂”5个字。光凭这几个字就知道凌叔华是懂得徐志摩的,而徐志摩也懂得她。

      可惜,诗人的信件遗失不少,日记也有残缺,凌叔华撰写碑文的石碑早已不存。也许,对于诗人来说,这样最好;也许,有缺憾并非坏事。

      女人之所以让男人动心而不愿舍弃,缘于她的优秀,对于诗人而言,林徽因如此,凌叔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凌叔华更让人欣赏的是性情,相比较于林徽因,她更是一个让男人不愿舍弃的女人。徐志摩先恋林后爱陆,和陆小曼后来出现了感情裂痕,凌叔华不会不知道,徐志摩对她如此信任,想必早就将她作为无话不谈的情感倾诉者。能够向一个女人述说自己的隐私而毫不顾忌这个女人早已名花有主,这个女人无疑是幸福的,没有人会怀疑这里面存在着一种炽热的高质量的情愫。

      雾里看花,在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层心照不宣谁也不去戳的窗户纸。

      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这是一种充满了情趣的交往。即使不存在着爱的火花激烈的碰撞,即使不存在着让人心醉的缠绵的情感互动,那样一种坦诚坦然的精神默契与沟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基于对爱情理想的信念,徐志摩经过一番追寻找到陆小曼,又基于对恋爱自由的崇高感而轻视一切反对,他们走到了一起。蜜月过后,两位曾经热恋的人渐渐有了嫌隙,共组的家庭既存在着经济问题,也存在着观念问题。徐志摩努力地奋斗了,可他改变不了陆小曼。陆小曼和翁瑞午过从甚密,染上了某些恶习,他最亲密的朋友胡适看不下去,建议他离婚。他坚信妻子是清白的,坚持着不肯放弃。
      意大利歌剧《托斯卡》中,有一首著名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许多西方的艺术家,包括莎士比亚,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种艺术救赎爱情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诗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过,接受过这样的思想熏陶,也接受了这样的救赎理念。当陆小曼还是王赓妻子的时候,诗人爱上了她,认为无爱的婚姻继续下去是不道德的,认为自己的爱是在救赎陆小曼,并不认为自己的爱有不道德的地方。正是这样的救赎理念坚定着两人彼此的信念,他们彼此救赎,互相勉励,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心想事成(说服王赓最终同意放弃和陆小曼婚姻的是著名画家刘海粟)。而当他和陆小曼的关系出了问题,诗人再一次寄希望于爱的救赎力量,坚信他可以透过他的爱情表达,透过自己的艺术家的生活气质,影响陆小曼,让陆小曼重新回归、继续生活在艺术救赎的力量的世界。
      第一次,诗人爱的救赎成功了,得到了陆小曼倾心的回应。

     徐志摩说:“你这样一朵稀有的奇葩,决不是为一对不明白的父母,一个不了解的丈夫牺牲来的。你对上帝负有责任,你对自己负有责任,尤其你对于你新发现的爱负有责任,你以往的牺牲已经足够,你再不能轻易糟蹋一分半分的黄金光阴。”
  
     陆小曼这样这样回应:“摩!我的爱!到今天我还说什么?------为什么你提醒了我?为什么你来教会了我爱?爱,这个字本来是我不认识的,我是模糊的,我不知道爱也不知道苦,现在爱也明白了,苦也尝够了,再回到模糊的路上去倒是不可能了-----” 陆小曼又说:“最知我者当然是摩!他知道我,他简直能真正了解我,我也明白他,我也认识他是一个纯洁天真的人,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真,使我不能不还给他,一个整个的、圆满的、永没有给过别人的爱。”

     第二次,诗人为挽救爱情而救赎的努力失败了。他不是傻,而是率真。
      两千多年前有过一个失败的英雄项羽,有谁嘲笑过他?

           四、诗人的心灵唱和

      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与被爱,心灵是相通的。
      古往今来,夫妻或者情侣同为文人能够互相唱和者,实在太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两对都在宋代,他们是赵士程李清照和陆游唐婉。这样说虽然勉强,但也还说得过去,我相信赵士程、唐婉算不了诗人词人,算作文人绝对够格,他们没有名气,应该是诗词作品流传下来太少的缘故。
      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曾经的情侣,竟然和陆游唐婉如出一辙。在他们理智地斩断情丝,决定终止爱恋关系时,分别写过一首诗,其意境丝毫不弱于沈园照壁上的《钗头凤》。他们俩会面的时间是1925年5月17日,会面之后,徐志摩写下了《偶然》,林徽因写下了《那一晚》,说这两首诗是他们心灵的唱和并不过分。古人唱和的诗词很多,有文字交流也有心灵交流,更多的纯粹是一种应酬。徐林二人的唱和,是心灵的默契和沟通,理应与陆唐的《钗头凤》一并载入史册。
      林徽因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只是因为种种大家共知的原因,女诗人的诗才一直被忽略了。她一直理智地坚守着道德和情感的防线,因为除了三个杰出男人爱着她以外,还有一群同样杰出的人因仰慕而亲近她,她的压抑和苦恼只能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不过,从她的诗中,可以寻觅到这位才女的心灵轨迹。请看她写的《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橙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上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出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侯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当年的边境


      纯洁的友谊和曾经的眷恋,并不因为两人后来分别建立了家庭而销声匿迹,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感,今天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诗中去意会了。徐志摩早期写的的爱情诗《我等候你》、《她睡着了》、《月夜听琴》、《清风吹断春朝梦》等,应该与林徽因有关;稍后写的《山中》、《你去》,是专为林徽因而写,就连林徽因也不否认这两首诗是写给自己的。林徽因写的爱情诗也有一些,可以肯定的是,《别丢掉》是为徐志摩写的,写这首诗时,徐志摩已不在人世,是作者乘火车路过他的家乡浙江硖石触境伤情而作。还有一首《深夜里听到乐声》也是为徐志摩写的,女诗人爱的忧伤、有爱不能实现的忧郁、对曾经的爱刻骨铭心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这两首诗里反映的淋漓尽致,你不妨把这两首诗看成对《山中》和《你去》迟来的唱和。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心灵唱和,则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关系,研究者和评论者对徐林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的多了些,理所当然的对于此有关的文学创作关注和研究的多了些,陆小曼被冷落了。其实,陆小曼是个灵气女子,她写出的文字很有灵气,她不是不能文,而是她所醉心的生活没有留给她太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笔耕。徐志摩爱林徽因,阻力和压力是无形的,有一些来自他的内心。他爱陆小曼,比爱林徽因阻力和压力更大,为了坚定陆小曼的信念,他要求陆小曼用写信的方式写日记,不仅记起居,也记思想感情。所以,才有了《小曼日记》。
      请看陆小曼在看见满山杏花时,用日记记载下来的快乐:
      “我一口气跑上山顶,站在一块最高的石峰,一定神往下一看,呀,摩!你知道我看见了什么?咳,只恨我这支笔没有力量来描述那时我眼底所见的奇景!真美!从上往下斜看下去只看见一片白,对面山坡上照过来的斜阳,更使它无限的鲜丽,那时我恨不能将我的全身滚下去,到花间打个滚------”
      简朴单纯,天真浪漫的陆小曼!
      在《爱眉小札》、《眉轩琐语》、《小曼日记》中,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记述和交流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灵性的修养,是共同抵御外界压力和诱惑的强大武器,彼此分别写下的文字,应该属于他们共同所有,是他们共同的心灵唱和的结晶。
      爱,自由,美,是诗人毕生的追求。用诗人热恋时浪漫的眼光看,陆小曼是集这三大要素于一身的美伦美奂的女神。可惜女神不善诗,否则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他们俩彼此唱和的诗作,不过,这并不影响诗人把炽热的情感倾注到自己大量的诗篇里。他先后为陆小曼写下了《两地相思》、《我有一个恋爱》、《呻吟语》、《别拧我,疼》,还写了《多谢天》、《新催妆曲》、《花的快乐处》和《春的投生》,甚至受了“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影响,为陆小曼写下了以“情死”为主题的诗《海韵》、《在主面前,爱是唯一的荣光》。加上苦涩和甘甜交织五年凝成的《爱眉小札》。这样美好的情感,即使诗人已经不在人世,足够陆小曼受用终生的了。

          五、 诗人的身前身后

      大凡至情至性的人,皆信仰感情,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从不虚伪地掩饰自己。在徐志摩的周围,他的那些身前身后的优秀的男人女人们,正是这样的一群至情至性的人。仔细品味一下,比较一番,似能发现他们的人品人格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
(一)张幼仪和陆小曼

      张幼仪结束了和徐志摩的婚姻,在德国学业有成,归国在东南大学当德语教师。后来在上海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担任过上海女子储蓄银行的董事,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这样优秀的有成就的女人,追求她的男人不少,其中包括当时有名的大才子罗隆基,她一直不为所动,恪守离婚时许下的诺言,“不做徐志摩的妻子,做徐家的媳妇”。她很难得的出席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有资料否认此事,但她的弟弟张嘉铸出席婚礼确有其事,),也出席了徐志摩的葬礼。

      陆小曼在徐志摩罹难后,摒弃一切游宴,彻底绝迹于社交界,29岁的她素衣服丧,对外界施加于她的所有指责不作任何辩解,所有让她美艳绝伦的华丽服装都被她送了别人。她盛名在外,对她心仪的男人很多,就连前夫王赓也有破镜重圆的念头,她和张幼仪一样,关闭了感情的闸门。她在居住的眉轩壁上挂着诗人的遗像,桌案上一直压着诗人留给她的最后的墨迹,拈花焚香终日陪伴着诗人。她一直在努力收集徐志摩的文字,1957年终于如愿以偿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两位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女性,同样选择了为诗人终身坚守,令人敬重。

     (二)林徽因和凌叔华

      当徐志摩写下《偶然》、林徽因写下《那一晚》之后不久,据说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这不是爱的誓言,才女不愿意欺骗自己,也不愿意欺骗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这个人。她不愿意违心地说一句:“因为我现在爱的是你。”后来有人断言林徽因不爱梁思成,是有道理的,她之所以选择梁思成作终身伴侣,原因很复杂,并非用“爱与不爱”就能说的清。即使她对丈夫怀有“二心”,她也把话说在明处,在处理和金岳霖的感情问题上,普天下所有女子都做不到象林徽因那般的光明磊落。诗人去世两个月后,也就是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林徽因致信胡适,说“这几天思念他的很”。她写了《悼志摩》,后来又写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是少有的文情并茂的悼亡之作。心中没有爱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这样的好文章的。

      既然有爱,为什么她拒绝了诗人呢?用林徽因自己说过的话,是“我不够爱他”和“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仔细推敲,“不够爱”比不爱,仍然是爱,“爱现在的家”是托词。关键是诗人的爱她承受不了,陆小曼因为承受诗人的爱,也承受了太多的伤痛,她做不了陆小曼。她非常清楚,如果接受了诗人的爱,由此带来的伤痛会损及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会让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她和陆小曼是不同的女子。

      凌叔华一直是低调的,在诗人去世之前,她和诗人的关系没有遭遇过任何麻烦。诗人去世后,林徽因、胡适和陆小曼先后直接或间接地向她索要诗人的手稿,立刻将她卷入了旋涡。这里面的是非曲折直到今天仍然扑朔迷离,也许只有当时的几位当事人自己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盛有徐志摩手稿的小皮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出于对诗人的爱和怀念,我想凌林胡陆四人都有据为己有的愿望,有了那个小皮箱,整理出版诗人文稿要方便快捷的多。让自己成为诗人的遗嘱执行人,无疑是对诗人最好的纪念,但是,让四个人中的任何一人独占诗人的文稿,又都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理直气壮。陆小曼更是四人中最弱势的人,她正承受着对诗人之死负有罪孽的巨大压力。

      凌叔华把诗人的手稿交出了,虽然不那么爽快,由于不爽快,招致了非议。面对非议,她选择了沉默。也许她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她不说,也许她估计到自己无论说出什么话,惹来的是非将会更大,不如不说。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时的凌淑华稍有不慎,伤及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不说,说不定会亵渎已经不在人世的诗人,那是她十分不情愿看到的。

      两位优秀的女性,同样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她们需要平静和安宁,她们是智者。


      (三)王赓和梁思成

      王赓是豁达的。俗话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他是军人,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和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是校友。他是当时军界的新星,年纪轻轻就做了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参谋长,后去哈尔滨就任了警察厅长,被认为是前途无量的人物。徐志摩图谋他的妻子,依王赓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搞他、羞辱他,让他身败名裂或者让他吃了苦头后知难而退,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可是,王赓没有这样做。毕竟,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王赓属于儒雅型军人,他不愿意做拔剑而起的普希金。徐志摩更不是丹特士,他们原来就是朋友,彼此换一下位,大概徐志摩也做不了普希金。

      梁思成是宽容的。当徐志摩遇难的消息传来,他在第一时间去了现场,为诗人料理后事,又从坠机现场捡回飞机残骸的木块,带给妻子。林徽因一直把木块挂在自己的卧室里,直到她1955年去世为止。徐志摩和自己的妻子旧情不断,曾使自己的生活纷扰不堪,是自己不折不扣的“情敌”,梁思成不是不明白。但是,他相信妻子,尊重妻子的感情,他有着天底下所有做丈夫很难有的气量。

      何谓大男人?王赓梁思成便是!
      (四)金岳霖和翁瑞午

      一个逐林而居,另一个伴陆而眠,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心中的女神,即使年老色衰,即使没有婚姻,依旧是心中的女神。心灵的感应不求回报的那一份爱,只有付出难有结果的那一份爱,他们一直坚守着。林徽因去世一年后,只有金岳霖能记着为她过生日;陆小曼在丈夫死后拒绝徐家资助,只有翁瑞午能为她倾家荡产。别管他们是否都坚持走到了最后,那份执着那份浪漫无人能及。

      世间痴情者,无人能及金岳霖翁瑞午!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玉婷,和意中人的照片结婚,虽然其情可嘉,亦不过一超级粉丝而已。

          五、当一回绍兴师爷

      2008年,最后一位红色名媛章含之走了。
      2009年,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
      每当一个成名的社会人物离开这个世界,在他的身后,总能掀起一波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波澜,有关这个名人隐私的消息、传言、指责纷纷浮出水面。既有针对名人本身,也有针对名人曾经的周围人。“凤凰网”刊登了章含之前夫所写专著的部分章节,通篇像是在讨伐鞭挞、力证对方是个无耻的女人,力证伟大领袖没有说过某句话、这句话是对方编造的谎言,真是何苦来哉!如果章者含之还活着,我不赞成她回应她的前夫,她也留下了著作,足够了。她和乔冠华是那个时代对我们的祖国有很大贡献的人,知识分子搞政治向来是悲剧多善终少,换成别人处在他们的境地,很难比他们做的更好。
      徐志摩的境遇,比起章含之,有过之无不及。生前为家庭师友不容,死后被泼了污水,还殃及他曾经爱过的女人、家人和亲密的朋友,许多传言和小道消息纷纷出笼。好在那个时代法制不健全,名誉权官司还没有人打过,出于对诗人的尊重,被牵涉的男人女人们表现的都很大度。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认为和手持粪帚者对阵,胜也无宜,不自辩而退却是最好的选择。
      笔者于此斗胆,充一回绍兴师爷,当一次诗人的浙江老乡,跨越时空的阻隔为其评释一二。
      1、传言一 —— 林徽因滥情:立论依据是林在国外留学期间,某日向包括徐志摩在内的五名男士发电报,说自己寂寞的很 ,希望他们慰问自己一下。徐志摩接电,心内暗喜,以为林钟情于自己,结果去电报局回电时,被告知“已经有四个男人来过,发了和你相同内容的电报 。”
      评曰:男欢女爱,人之常情。小女子外秀内慧,天生娇姿,自怜自爱在所难免,作出天真无邪之浪漫游戏之举,并非大逆不道。何况林徽因是自由未嫁之身,不属于任何男人的私人财产,人皆能爱,她亦能爱他人。今日校园小女生,论思想及行为,其前卫程度早已超越了林前辈, “滥情”之说,何无理耶!
      2、传言二 —— 张幼仪翁媳有染:主要因为诗人的父亲徐申如自身不检点,经常出入风花雪月场所。他把家产的1/3划归了张幼仪,并让张居有干女儿的名分,招致了非议。
      释曰:十足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张幼仪是徐家传人的监护人,诗人不可能去抚养自己的儿子,老爷子厚待儿媳便是厚待孙子,何过之有?诗人参与了家产分割,为了弥合两辈人的裂痕让父母接受陆小曼,他付出了很多。让张幼仪拥有家产的1/3,他是赞同并竭力促成的。
      可悲的是,老爷子厚媳薄儿、出尔反尔走的太远,诗人后来遇难,究其前因后果,他应负比陆小曼更大的责任。因为他违背了“虎毒不食子”的古训。徐志摩的父母先是同意了儿子和陆小曼的婚事,却拒绝出席婚礼;儿子和陆小曼回家渡蜜月,他们接纳了,却先热后冷,中途撇下新婚夫妻不告而别去了北平;诗人的母亲去世,小俩口回家奔丧,徐父竟然拒绝陆小曼进门,拒让陆小曼带孝。根据分家协议,诗人也拥有家产的1/3,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的支配权,可是当诗人处于极度窘迫的境地之时,老爷子却捂紧了钱袋。他老人家宁愿在外面吃花酒捧戏子大把大把花钱,却不愿意出一个子儿资助儿子,让儿子为谋钱疲于奔命。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儿子逼上了绝路。这则传言虽属无稽之谈,却也事出有因。

      3、传言三 —— 胡适和陆小曼的关系:胡适是徐志摩最亲密的朋友,当大多数人对徐的婚变和再婚持反对和否定态度时,只有胡适始终如一地持支持态度。由于胡适如此深地介入进徐志摩的家庭生活之中,不可避免地,当诗人去世后,有关胡适的传言非常地多,一些是当时出现的,有的是多年以后被“发现”的,所有的传言都指向一点,说胡适和陆小曼有某种暧昧关系。
      证据一:曾和胡适同在北大任教授的吴虞1925年6月14日记下的日记中,提到过自己亲眼见到胡陆二人在某戏院包厢内看京剧“作软语”,这时的徐志摩还不认识陆小曼。
      证据二:当徐陆二人的关系出现裂痕,胡适力主徐离婚。有人认为是胡适想取而代之,鸳梦重温自己的好事。
      证据三:当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和翁瑞午同居。胡适力劝她离开翁,承诺只要陆离开翁,他可以为陆“负责”。有人认为胡开的是空头支票,想金屋藏娇。
      证据四:在徐志摩认识陆小曼前和徐志摩去世后,胡陆二人有过书信联系。其中的一些书信被发现被公开披露,有人列举之,力证胡陆二人有着不正常关系。
      析曰:胡适不是单纯的文人,他后来涉入官场,成了引人注目的政治人物,成了受关注和被研究的对象,他和徐志摩、陆小曼的关系也被囊括列入研究范围,丝毫不值得奇怪。根据台海两岸文史工作者公布的资料看,所有这方面的传言,有的是臆测,有的是事实,即便是事实,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怎么看。应该注重这样一个前提:他们是朋友,交情非同一般,时间跨度很久,他们又同是有着浪漫气质、受西方文化影响非常深的人。就拿早期陆小曼写给胡适的英文信来说,她的签名是“Rose”,英文字母“0”被划成了心的形状,有人因此而大惊小怪,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还说他们用英文通信是为了避胡适的妻子江冬秀耳目,也有些言过其实了。
      徐志摩遇难,陆小曼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祸水,几乎所有既往的朋友都谴责她,避之如蛇蝎,胡适也不例外。对于这一点,陆小曼很伤感,别人可以如此,你胡适也如此就太不近人情了。这样的情绪反映在后来她写给胡适的信中。有关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我同你两年来未曾有机会谈话,我这两年的环境可说坏到极点。不知者还许说我的不是,我当初本想让你永久的不明了。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地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的表一表?”
      这样的表述再正常不过了。关于“爱”,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表述和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东方的表述是“专爱”,爱,偏于性爱;不轻易说爱,谈到爱,就一定要托付终身,否则会被视为有违道德,有违道德则视为“淫”。西方的表述是“博爱”,爱,偏于情爱,认为所有的人类之爱都是美好的值得尊重的情感,这种爱不蕴藏走向爱情和婚姻的目的,可以到处布施,可以不需要条件。陆小曼显然采用的是后一种表述,妻子用得,情人用得,红颜知己甚至其他的什么人也用得。坊间人等采用前一种表述对胡适和陆小曼的关系进行猜测揣摩,貌似有理,实际上可谓南辕北辙。
      胡适一生中只有一次婚姻,是出了名的“惧内”之人,又是是学术界和政界瞩目的偶像级公众人物。这就决定了不管陆小曼和他有无私情,不管他一生中有多少类似陆小曼这样的红颜知己,他和任何异性关系的发展也超越不了红线。无论他浪漫到什么程度,还是得回到坚实的大地上,并非他比徐志摩高明,他是不得不如此。



              六、风吹何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


      诗人是这样解释的:“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 ——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
      真爱远去了,诗人落寞,诗人惆怅,但丝毫不影响诗人用高昂的音符辗转反复去吟唱。他在讴歌生命,他在追求生命的真和纯,他要张扬的是生命中的善,他要压抑的是生命中的恶,他要摆脱一切的羁绊,去追寻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也许,他还要继续追寻内心世界的那份极圣洁极高贵的爱。这样的梦,这样的如此大的理想,他不是没有追寻过,已经弄的他黯然神伤了。但是,他始终不悔。
这,就是真实的徐志摩,浪漫的徐志摩。
      现在的人们,也许会嘲笑诗人对爱情所寄托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会讥讽他的浪漫情怀,同时会有人惋惜诗人的失败的罗曼史,惋惜诗人的早逝。仔细想一下,那些只能感受性快感,对爱情再无信心对生活没有丝毫信念的心灵深处,何尝不是存在着另一种悲哀的空虚?
      瞻仰着、仰望着别人的浪漫,我们羡慕,我们向往。我们缺少别人的浪漫执着,是因为我们太缺少别人那样的真诚。当今的社会,官场、职场、商场、情场的“窝里斗”无处不在,甚至从国内斗到了国外,许多人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苦恼。很少有人知道,几十年前的同一片土地上曾经活跃过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非凡的学识和浪漫的气质,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情怀和气度,得益于他们血管里流淌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之汁液,现代文明深深地渗透进他们的骨髓里。后代世人永远无法全面地深入地理解他们,也就难以效法他们,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仰望那遥远的星空。
      当我们重拾小儿科般的《三字经》加以咏读、举起《八荣八耻》大旗向精神文明高峰攀登之时,许多人的基点大概还在海平面之下,历史轮回之笔划下了浓浓大大的半个圆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30 18:06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1-2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真实的徐志摩,浪漫的徐志摩。
    瞻仰着、仰望着别人的浪漫,我们羡慕,我们向往。

    浪漫需仰望,美文亦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自由,美。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4 14:23 ,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