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2|回复: 12
收起左侧

七律·地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林森 于 2010-1-28 10:12 编辑

                    地震
                                 
小球几度显神威,微抖轻翻万物移。
才读汶川魔魅笑,又看海地鬼魂啼。
蜗行板块似兹撞,骤动山河一刹摧。
即使长空飞导弹。何无探测报安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恐不可作为七律了,未见对仗啊,算七言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恐不可作为七律了,其中未见对仗啊,算七言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习惯了颌联颈联的工对,对于其他形式的对仗不容存在,其实对仗的概念并非如此。

今体诗的对仗
                                
对仗即对偶,即出句和对句的词意相反•相近。寓意与古代仪仗队的对偶形式称之为对仗。如天对地•风对雨•黑对白•大对小•长对短等。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对动•代对代•副对副•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1 律诗的对仗
   无论是五律或七律一般都是颌联和颈联用对仗,有的首•颌颈联都用,有的首联和颈联对仗还有的只有尾联用对仗。总的来说写律诗必须有一联用对仗,否则就不叫律诗。
  对仗的钟类;正对`反对`宽对`工对`邻对`自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掉字对等,这里不一一举例
只介绍一下流水对。

        流水对-初句和对句在意义上不是对立而是承接。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焕)
招手问童子 摇头言网空。
              (渔夫-诗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只有一句是对仗并在尾句,而且不是工对,是流水对。难道不是律诗吗?
我这首劣作中颌联`颈联用的是流水对,不知莽班意下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蟒 于 2010-1-24 08:42 编辑

我发重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蟒 于 2010-1-24 08:46 编辑

特地查了下流水对。或许是我的观点错,但流水对至少看起来他还有对的痕迹,不能说是流水就是流水对了。
流水对  
    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即是。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流水对欣赏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仗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地查了下流水对。看起来或许是我错,但流水对至少看起来他还有对的痕迹。
流水对  
    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 ...
野蟒 发表于 2010-1-21 18:04

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4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哪叫什么流水对。建议别学其他方式,这些方式的美感其实是有缺陷的,是没办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实作为对仗的美感已经大打折扣了,还是将正对做好罢。你连流水对都不知道,说实话写律诗也委实早点。
流水对要保证两大特色:形式上必须对仗,内容上下句要正好接着上一句才行。这是最浅显的解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蟒班的观点,对于笔下的说法不敢苟同。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
   流水对初句和对句无需对仗,而须承接,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要想教训他人,自己首先弄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是在教训你,乃是你还没有走好,就跑开了,结果自己跌跤,碰破膝盖,兀自麻木着,毫不觉痛呢。
流水对下接上是没问题的,这一层你我意见一致,但还有一点:是还要“对”,不对,便不能称之为流水对,像先生这样,只能算稀溜的流水了。“流水对初句和对句无需对仗”的话只能算是无知的笑话了。不信看看你所举之例,杜甫的,王之涣骆宾王还是元稹的,都符合这一层,正好为我的意见佐证的。假如不对仗,就不存在对句特征,也就无所谓“流水对”了。

凡议论,单靠冲动是不行的,还需要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唔---
  “流水对”与合掌病句太微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3 16:11
  • 签到天数: 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1-2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球几度显神威,微抖轻翻万物摧。
    蜗行板块稍碰撞,地动山摇惊若雷。
    特喜欢这两联,有气势。
    野班之评,受益多多。
    问好二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唔---
      “流水对”与合掌病句太微妙了。
    木林森 发表于 2010-1-26 11:48
    林森先生不必扯向别处,我看二者都谈不上微妙,也都不难理解,只是稍涉即出是很容易偏差的。不过这也都是学习道路上必不可免的过程,谁都要经历的。前人总结的规律, 我等在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为什么会这样的规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7 03:09 , Processed in 0.2199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