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组句技巧 1、回文法: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
 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2、排比法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4、反复法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5、嵌字法: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但嵌字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或者散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有的则是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如《题嵌无尽意菩萨》一联:
 正观诸法缘无尽;
 普度群萌意不移。
 又如《题嵌大势至菩萨》一联: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
 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如: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此联同时将“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之名嵌入(只是将“求不得”略加改变为“难求”)。
 6、反问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
 不经几番麻炼;
 怎成一段锋芒?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7、设问法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8、分总法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
 (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
 (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9、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色难;容易。
 陶然亭;张之洞。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还有潜意法,歇后法,序换法,巧改法,仿拟法,呼告法,拈连法,婉曲法,两断法,设谜法,层递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