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6|回复: 74
收起左侧

五分钟的震憾——世界史(观者必须下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8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05 编辑





前言
今日无意中看到这一段视频,制作、配乐都非常令人赞赏。这个视频应是由外国人制作的,但译者应为中国人或华人或外国汉学家,翻译得比较精准,看得出来对世界史有一定研究。
这个视频有几点需要说明:
1、很明显,制作者在各国疆域版图的划分上是以实际控制为标准的。因此才会出现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了台湾但不包括西藏、新疆和蒙古;而新中国的版图不包括台湾。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的大日本帝国的版图形态。
2纳粹欧洲包括了轴心国及其附庸。
(其它想到再说~~~~~~









评分

参与人数 2星星 +40 银子 +120 收起 理由
悠悠猫儿 + 20 + 100 ...
月仙儿 + 20 + 20 8错,打赏~~~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06 编辑

一、四大文明古国



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文明包括古埃及(尼罗河文明)、中国(黄河文明)、古巴比伦(两河文明)、古印度(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巴文明)。
之所以称中国文明是唯一保持至今的古文明,在于文明演化过程从未中断,自始至今均有迹可偱,脉络清晰,衍化俨然。比如,从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字——来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印章图形),均先后湮没于历史长河,全部失传,而古中国的象形文字(即甲骨文),通过简化一直使用到现在,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失的古文字,这就具有了记录和传承中国历史的伟大意义。因此无论哪个时期的中国人,说起中国历史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其它古文明须得等到后人艰苦地破译这些古文字后才逐一明晰。甚至,古印度历史至今是个谜,因为它的印章文字至今未能破译。古印度的历史均是通过后人发掘出的古印度历史遗迹而研究得出的一些点滴的城建、农业等资料,极其零星。并且古印度人似乎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也没有碑刻和史册流传下来,这更增加了人们探索古印度历史的难度。因此对于古印度历史的重构,除了少得可怜的历史遗迹外,重要的依据就是后人的记录,而世界上对古印度历史记载得最为丰富的国家竟然就是中国,随着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明代的马欢这些人西渡回国,他们纷纷撰写的回忆录就成为了人们研究古印度历史的极其重要又弥足珍贵的史料。以致于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法显、玄奘、马欢等人的记载,印度的历史是无法重建的。所以钱文忠才可以在《百家讲坛》口放豪言:印度历史欠玄奘的账,是怎么算、怎么估量都不过分的。不光是印度,当时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相当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中国文史资料的记载,这样的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少见。但即便是这样,古印度的历史也只能上推到公元前350年的难陀王朝,再往前就飘渺依稀了,至于更遥远的公元前3000年的哈拉巴文明,基本上只是一个符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中国历史感到由衷的庆幸和自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星星 +20 银子 +20 收起 理由
月仙儿 + 20 + 20 8错,不管抽筋抽风也得好好整完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07 编辑

二、古希腊(褐色部分)



古希腊是一个松散的国家化城市联邦,主要分布在爱琴海沿岸,即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东岸一线,因为贸易的缘故将城邦触角伸展到了西班牙和北非。不过当时只有城域的概念,还没有疆域一说。


三、古波斯



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波斯帝国(Persia),即闻名于世的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由于波斯人后来又陆续建立了数个王朝,因此该王朝一般称作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统一波斯人各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随后开始了大规模武力扩张,在几任波斯君王的率领下,波斯人先后灭亡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王国,然后东征印度河流域,接着又向西越过亚欧分界线达达尼尔海峡侵占巴尔干半岛的希腊色雷斯地区,在短短几十年里成为了一个幅员空前广大的、世界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帝国。公元前5世纪,波斯大举进犯希腊,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爆发,波斯大败,势力顿衰。公元前330年被迅速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统一各部到公元前330年灭亡,波斯帝国存在了220年。图中红圈部分是波斯人最初聚居地,我画得大了点,实际要小得多。看得出来波斯人的扩张到了何等疯狂的地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08 编辑

四、马其顿帝国



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趁着希腊和波斯因旷日持久的希波战争而两败俱伤之际迅速崛起,逐步摆脱了希腊的控制,并于公元前359年实现了统一。公元前336年,一代枭雄横空出世,他就是西方数千年传诵不灭的一代英主和伟大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三世,并由此开始了不间断开疆扩土的历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三世开始远征宿敌波斯,以区区数万兵力连续击败由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号称百万之众的波斯军队,陆续占领了小亚细亚、叙利亚,接着挥师南下占领埃及,然后回师穿过叙利亚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发,在亚细亚平原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将波斯人逼得一退再退。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在东逃途中为巴克特利亚(即中国史书中的大夏国)总督所杀,强悍一时的波斯帝国灭亡。随后亚历山大三世马不停蹄进兵中亚,但连续受挫,便转向东南入侵印度河流域,进展顺利,但在之后征服恒河流域中受挫,遂于公元前325年回师,东侵结束。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后,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括埃及,北抵中亚,成为了取代波斯帝国的新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帝国,它不但控制着原波斯帝国的所有领土,还拥有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印度河流域。后人将亚历山大三世称为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病死,其部下将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帝国最终于公元前301年分裂为数个独立王国,其中三个最大的是马其顿·希腊王国(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托勒密王国(埃及、叙利亚)和塞琉古王国(其余领土)。从公元前359年马其顿统一到公元前301年帝国分裂,马其顿帝国仅仅昙花一现般存在了59年,真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5:37 编辑

五、匈奴帝国



匈奴要多费点笔墨,它和中国的关系太密切了,并且它的发展过程颠覆性地改变了世界。它的兴亡史,也从侧面反映了汉帝国的兴盛和衰败过程,两者的发展曲线几乎同步。可以得出结论,纵观汉帝国和匈奴长达四百年的斗争史,虽然汉帝国最终成功地将匈奴驱逐出了北漠,但自己也元气耗尽,为日后分裂衰亡埋下了伏笔。
一、匈奴的渊源和发展
匈奴,是散居在东亚蒙古利亚(蒙古高原)的许多同种游牧部落的统称,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逐渐统一和崛起,势力和领土急剧扩大。他们东灭东胡,西征丁零,西南侵月氏(ròu`zhī),北占西伯利亚北部,南犯中原,其极盛时期的统治疆域包括满州利亚(外兴安岭及大、小兴安岭一带)、蒙古利亚(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北部、准葛尔地区和喀什加利亚(今塔里木河流域一带,其东北部即古时西域),领地从亚洲最东边一直到达西边中亚地区。


古代中国和匈奴的斗争从未间断。早在《史记·五帝本记》中就有黄帝战浑粥(hún`yù的记载,周朝时,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曾经征讨过北方蛮夷。其后战国时期,赵国、秦国就经常与匈奴人作战并多有获胜。秦统一中国后更是连续出击匈奴,结果是“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北撤退入戈壁沙漠,蒙古高原南部地区(内蒙)并入秦王朝版图。汉初国衰,匈奴卷土重来。公元前200年,刘邦兵击匈奴结果一败涂地,被迫和亲纳贡,臣服于匈奴,双方以长城为界,南北各踞其土。

后匈奴转头向西进犯中亚的西域诸国,月氏冲当其冲。月氏不敌,沿着伊梨河西逃,到达伊斯色克库尔湖一带,与当地塞种人爆发战争。塞种人不敌,也被迫西逃,入侵并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地区(今阿富汗),该地区就是前面说到的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大夏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之后,月氏人继续西迁,又把塞种人从这里赶走,自己取而代之。塞种人只得继续向西南方向迁徙,入侵伊朗高原上著名的帕提亚帝国(即中国史书中大名鼎鼎的安息);同时另一部分塞种人南逃进入印度西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罽(jì)宾国

我们都知道,后来匈奴人因被汉帝国战败而举国西迁,由此引发一连串多米诺骨牌西迁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但少有人知的是,这种人口迁徒早在匈奴攻击月氏的时候就出现了,只不过对象和主体不同,并且规模相差悬殊。这一次是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西迁导致中亚几个民族发生迁徙;后面是匈奴被汉帝国打败,匈奴西迁导致世界范围内人口发生大迁徙。匈奴的命运和月氏如出一辙,月氏的西迁活象后来匈奴西迁的预演习。匈奴进攻月氏对整个中亚地区影响极为深远,月氏兵败西迁,又迫使中亚其它部落连锁西迁,因此匈奴这一次西征月氏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上中亚各国的格局,同时还影响了印度的历史。

当匈奴人在中亚东征西讨的时候,汉帝国已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抓住北线无战事的有利时机埋头苦干修养生息,国力大增。汉帝国凭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将一个空前繁荣强大的国家交到了随后的汉武帝刘彻手中,为刘彻大规模讨伐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帝国和匈奴的全面战争即将来临。

二、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张骞出使西域
大战之初,刘彻担心以一已之力仍然对付不了匈奴,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月氏人东西夹击匈奴。但他们不知道月氏此时已被匈奴赶出了西域,因此可怜的张骞一头扎进了匈奴人的地盘而被捕,后来他居然逃出,一路向西,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已迁至大夏国的月氏人。万没料到的是,月氏已忘亡国恨,在物草丰美的原大夏国地盘上安居乐业的月氏人竟然乐不思蜀,不打算联兵攻击宿敌匈奴。大失所望的张骞悻悻而回,结果在回程路上又被匈奴人捉住,这一次匈奴人仍然没有杀他,因此他在被关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寻机逃脱了,撒Y子一路泪奔回到汉帝国,此时距他当初离开汉朝的时候已经整整13年,出发时的100余人的庞大队伍仅乘他和胡人向导堂邑父两人。


虽然张骞没能完成联合月氏的任务,但张骞此行的意义极为重大。首先这是中原汉人(指官方)第一次到达西域,并为随后成功开辟出河西走廊打下了直接的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通过中亚、中东与世界各地开展大规模贸易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国际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其次,张骞在来回西域的途中详细记载了沿途的地理风貌、路线情况和沿途诸国形势,为日后汉帝国西击匈奴提供了第一手情报和材料,为日后汉帝国染指中亚、控制西域立了首功。第三,正因为张骞此行,汉王朝才第一次知道在中国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印度,后来刘彻数次派遣使臣寻找印度均未果,反而发现了不少居住在西南地区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于是开疆拓土,汉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南地区。因此这一次张骞出使西域,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刘彻很高兴,后果很明媚。张骞壮举光耀千秋。

再回头说说那个不思进取的月氏。按张骞的路线,从中原一路西行到达西域;再西行越过准葛尔盆地和伊梨河流域;再西行到达中国史书中的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再西行就到达一个有名的国家——大宛(今土库曼斯坦),这个国家还有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浩瀚帝国,同时还有一个更有名的镇国之宝——汗血宝马。后来汉帝国控制西域后,汗血宝马被当作贡品进献给了刘彻。还没找到月氏,于是张骞再西行,到达以前的大夏国一带,终于找到了月氏,激动得老泪纵横的张骞没料到热脸贴上冷屁股,喘着粗气来、喘着粗气回,亏大发了。不过常言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安乐得不行的月氏没多久就内部分裂了,一分为五,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支建立了著名的贵霜王国,陆续征服了整个东伊朗地区,势力还进入了印度北部,成为了疆域广阔的贵霜王朝,后文再详细介绍。

再多说一句,最初月氏还在西域的时候,其北方是康居国。康居国民也是月氏人,同样因为匈奴西侵的原因而西迁至阿姆河、锡尔河(即《汉书》、《后汉书》中经常出现的药杀水)流域一带,不久康居支庶各分王,分裂成许多小国,由于他们的旧居在西域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临泽),故他们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这就是著名的昭武九姓。当时汉帝国把匈奴人叫胡人,把昭武九姓人叫昭武九姓胡。唐朝时,从九姓胡传入了一种奇怪的舞蹈——胡旋舞,九姓胡人后裔安禄山因善跳此舞而得到唐明皇宠妃杨玉环青睐,遂平步青云,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九姓胡和唐朝的关系比较紧密,他们有的在唐朝担任重要的军政职务,有的立有重大战功,如著名唐诗哥舒夜带刀中所指的唐朝名将哥舒翰,其母亲即为九姓胡人(父亲为突厥人)。汉帝国在与匈奴的交往过程中也善于汲取实用技术,比如把匈奴普遍使用的一种方便简易的生活器具——胡床——带入了中原,并广泛流行。胡床就是小马扎,很适合游牧部族的动荡生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就是指的这种胡床,不是指那种供人睡觉或者嗨咻的床。话说李白坐在小马扎上看到了月亮,于是就当当当当做了一首诗,此诗出名大发了,却也误导了很多人。此外,李白的绕床弄青梅的这个N多人又指为院中的井架,其实也应该是胡床,说的是一小男孩绕着小马扎用当马骑的竹条帮一小女孩打青梅来着,多么纯真无邪,这比想当然认为一男一女俩小屁孩围着井架掷青梅的那种不合时宜的暧昧游戏来得合理多了。我噗,好象扯远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18 编辑

汉武帝对匈奴的连续打击
现在回头再接着说刘彻痛击匈奴的事。刘彻派出张骞后,日想夜盼,但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刘彻等不及了,遂于公元前133年单独行动准备在马邑伏击匈奴,可惜功败垂成,匈奴单于成功逃脱,流产的马邑之谋导致两国彻底决裂,进入长期全面战争。不过话说此时介,财大气粗的刘彻早就手痒痒了,更有卫青、霍去病等一批超一流的军事统帅陆续涌现,经济、军事,刘彻两手抓,两手都硬得梆梆响,和亲耻,犹未雪,中土恨,何时灭,养精蓄锐的刘彻终于准备一吐憋屈已久的胸中闷气了。汉匈大战爆发。

西汉阶段的对匈作战以汉武帝和汉宣帝最为强势,尤以汉武帝为甚,他一个人就整整对付了7个匈奴单于。不算小打小闹,整个西汉时期,汉帝国攻击匈奴上得了台面的战斗有13次,号称十三击匈奴,大有二战时候苏联红军针对德军的十大打击之势。而汉武帝一个人就占了12次。西汉时期的汉匈争霸战是标准的前抑后扬形态。初期汉帝国被匈奴摁到整,于是乎一批批青春年少的中原女子远嫁千里之外的北方蛮族,不过这种连续色诱似乎见效不大,匈奴照样隔三差五地骚扰边境,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也闷头不作声。到了汉武帝刘彻,风水轮流坐,今日到汉家,汉帝国连续不断地向匈奴发起反击,规模越来越大,局面越来越好。这里撷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次以飨于众。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命四路汉军出击匈奴,打响了汉帝国战略反击的第一枪。初出茅庐的卫青一炮打响,成为四路中唯一得胜回朝的部队。卫青以这次大获成功的处女秀(龙城之役)一扫令其抬不起头的侍女私生子的身世阴影,奠定其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历史英名。

公元前127年,匈奴进犯东北各郡,刘彻未予理会,却令卫青在中部主动出击匈奴,河南之战爆发。河南者,黄河河套之南也,自秦时即归中土,秦亡后遂被匈奴占去,如今成为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的地盘。他们的左边是强大的匈奴右贤王,背后就是黄河,黄河对岸就是匈奴单于王廷的虎狠之师。好个卫青!大胆从匈奴河套两王与右贤王的缝隙中生生插入,千里突袭直奔黄河边,接着一个漂亮的左迂回,将河套内匈奴两王兜头罩住。这个胆大包天的行动稍有闪失,便会被匈奴三方火力围得个密不透风,成为不折不扣的夹心汉堡。天才卫青看到了这一点,一声令下,汉军突然亮刀突敌,由北向南呼啦啦压了下来。匈奴人被从天而降的汉军彻底打懵了,右贤王不知所措,匈奴单于迟疑不决,而汉军则在包围圈内尽情驰骋,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率残部北逃,河南之地自秦所失八十余年后再归中土。卫青此为是不是有点和两千年后的粟裕于百万军中取张灵甫首级有相似意味?河南之战规模不算太大,战果也不太丰厚,但意义极其重大。首先,汉帝国于此役一举收复战略要地河南,同时将北部防线平推至黄河一线,从而彻底消除了匈奴人对关中和长安的直接威胁。其次,此役使汉帝国直接面对匈奴腹地,具有了多路出兵的战略优势。换句话说,此役一举扭转了汉帝国长期被动防御的态势,汉匈两国战略平衡被打破,从而为以后汉帝国的战略进攻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因为有了河南之战的胜利,不久后刘彻连续发动针对匈奴的三大战役,因此此役可以看作是三大战役的前哨战。

公元前124 年,汉帝国VS匈奴三大战役之首战——漠南之战——拉开帏幕。十万汉军分三路出击。卫青所率的汉军主力又一次千里突袭,将匈奴右贤王所部合围聚歼,右贤王仅率残部数百骑远遁。此役表明年轻的卫青已经从一线将领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指挥多路大军进行大规模联合作战的能力。战后,龙颜大悦的刘彻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归属其节制。这一年卫青大约只有三十多岁。

公元前121 年春,汉帝国VS匈奴三大战役之二战——河西之战——爆发。主角换成了年轻新锐——霍去病。霍去病向西北挺进千余里,大败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各部,捕斩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此役也称为第一次河西之战。紧接着同年夏,霍去病再度率军出击,他孤军深入,大败匈奴于祁连山麓,遂匈奴单桓王,俘酋涂王,歼敌3万,此役称为第二次河西之战。两次河西之战,使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的霍去病大放异彩,声望日益显赫,地位日益尊贵,几乎与舅舅卫青相当。两次河西之战对匈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匈奴人悲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同时河西大败也导致匈奴内讧,结果是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并其众4万余投降汉帝国。刘彻遂在浑邪王旧地设置武威、酒泉两郡,连同后来设置的张掖、敦煌二郡,此谓河西四郡。经过两次河西之战,匈奴在河西的势力完全被歼灭,远遁漠北的匈奴人和喀什加里亚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汉帝国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同时,汉帝国河西大捷也震动了原受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他们逐渐倒向了汉王朝,为后来汉王朝完全控制喀什加里亚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 119年,为了继续打击匈奴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刘彻决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无力越过大漠作战之错误判断,集重兵千里奔袭漠北,和匈奴主力进行一场战略决战。于是,汉帝国VS匈奴三大战役之三战——漠北之战——正式揭幕。这场战争了得,汉军两颗明珠卫青和霍去病联袂出击。先说霍去病,其率部沙漠行军两千里,将匈奴左贤王所部彻底围歼,此役歼敌7万,除左贤王率少数残敌逃脱外,匈奴左贤王部全军覆没。霍去病封狼居胥(今蒙古德尔山),刻碑瀚海(今贝加尔湖),凯旋还朝。再说卫青,迎头撞上匈奴伊稚斜单于主力,在寡不敌众的不利局面下,卫青竟然合围了伊稚斜单于,但在不期而来的上天(沙尘暴)的帮助下,匈奴单于逃脱,卫青一直追到赵信城乃班师回朝。此役卫青歼敌2万,虽然收获较少,但他率二等军队阴差阳错地和数倍于已的匈奴精锐主力迎面相撞,竟然大败匈奴,追击千里,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充分表现了卫青这个一代名将杰出的军事才能。

漠北之战是刘彻时代汉匈争霸战中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一次作战,以汉军全面胜利而告终,给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击。匈奴由此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内蒙古利亚地区,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外蒙古利亚一带。不过,漠北之战汉军损失也很大,出征的14万匹马仅剩3万,正因为军马数量急剧减少,汉帝国也无法继续实施对匈奴人的进攻。漠北之战后,汉匈双方皆元气大伤,因而暂时进入了休整期,双方出现了罕见的 20 年和平,没有大的战争。漠此之战,东西二线捷报飞传,全国欢腾,不过也有不和谐音。被匈奴誉为飞将军的一代猛将李广,因迷路而未能与卫青会合。其不耻以年迈之身面对军吏责问,一声长叹天意,遂伏剑自尽,令人唏嘘不已。

通过上述一系列战役,汉帝国一步步将匈奴往北推去,虽然最后无力再推,不过对付一些地区性小政权还是得心应手。在解决了北方边患后,刘彻挟大败匈奴之余威,开始对南方和东方的小邻居们拳打脚踢。公元前111年汉灭南越(两广)。公元前109年,东越(福建)、滇国(云南)相继降汉。公元前108年,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征服朝鲜(当时叫卫氏朝鲜),汉帝国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汉帝国版图狂增。

同时,匈奴远遁漠北后,西域出现真空,刘彻趁热打铁加紧了在西域的渗透。公元前115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遍访西域诸国。公元前111年汉军破楼兰国、败车师国。公元前105年,汉朝对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乌孙——主动采取和亲政策,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千里远征大破大宛国,得汗血宝马归朝。汉帝国这一系列的动作令西域震动,各国国君见风使舵,纷纷派遣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长安。汉帝国在当时设军屯、驻常备军,汉朝的影响第一次渗透西域各地。从此,西域各国开始正式和汉帝国往来,西域各国的物资传到中原,而中原的丝绸等物资也通过西域辗转运到西亚、欧洲,丝绸之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通的。


“三大战役”后正是西方的罗马帝国(ROMAN EMPIRE)时期,罗马帝国和东方的汉帝国(CHINA)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据说因此罗马皇帝还非常向往汉武帝刘彻,甚至打算遗使联络。中间就是帕提亚帝国(PARTHIA,即“安息”)。此时的汉帝国已将匈奴北遂,尽占内蒙。同时染指西域(但还没完全控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2:19 编辑

汉武帝后期对匈作战的失利
汉匈息战了。匈奴口头表示和汉朝修好,实际上还是对兵败汉朝耿耿于怀,不大服气,因此以种种理由扣留了一些来到匈奴的汉朝使者,汉朝也针锋相对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两国就这样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地暗中较劲。公元前100年,汉帝国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刘彻终于决定对反复无常的匈奴人采取军事行动,和平了20年的汉匈边境再起烽烟。不过,战争的过程让人大跌眼镜,汉帝国两次发兵都失败了,败得很惨,并且很诡异,都是先胜后败,并且败得毫无道理。


公元前99年,大破大宛国一战成名的李广利率军3万出祁连山攻打匈奴右贤王,同时李广之孙、骁骑将军李陵率五千步军从居延出兵策应作战。先说李广利,先获大捷,不料在回师途中陷入匈奴重围,损失惨重大败而归。看得出来,经过20年的修养生息,匈奴的战斗力恢复了。再说李陵,这只以图分散匈奴兵力的策应偏师却不料一头撞上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随即被3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李陵临危不乱,以车为踞,千弩竟发,还时不时实施反突击,大量杀伤匈奴。匈奴单于又增派至8万骑兵参与攻击。李陵且战且退,匈奴紧紧追赶。日夜血战,8万匈奴铁骑愣把五千浑身是伤的汉步兵奈何不得,反遭大量射杀,死伤惨重。眼看李陵离汉帝国边境越来越近,匈奴单于无奈准备下令撒退,诡异的事出来了,洽在此时,汉军的军侯管敢被汉将韩延年所辱,一气之下投降了匈奴,匈奴这才知道李陵确实是支孤军,并且箭只已尽,粮草皆无。单于大喜,立即加紧进攻。李陵退至鞮汗山的时候,当初所带的50万支箭一根不剩,此时已经连续血战了整整八天,损失惨重,但他们也杀伤了一万多匈奴人。弹尽粮绝的汉军残部把战车的车条拆下,或者拿着短刀,准备和匈奴肉搏(对方是骑兵啊,老天!)。李陵见大势已去,遂遗散兵士,自己投降了匈奴。令人叹息的是,此地距汉边境仅有一百里,汉朝只需要派出一只小小的骑兵增援,就可以把匈奴人吓得屁滚尿流而去,诡异的是,就这么近点距离,汉朝援军迟迟不来,坐视李陵全军覆没。李陵自己也说,再给我几十只箭,我就能回到汉境内。彪悍于天下令世人丧胆的整整8万匈奴精锐骑兵,竟然把区区5千李陵步兵奈何不得(161,并且是骑兵对步兵),这种仗别说打了,想一想都能把人吓死,李陵强悍如斯乎!无怪乎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自己有些迫不及待地当上了李陵的老丈人了。李陵血战八天,弹尽粮绝,在与汉境遥遥相望的时候,就那么点儿距离,功亏一篑。无怪乎司马迁为李陵叫冤,结果被刘彻卡嚓了机机。悲乎,叹矣。

跟着霉运又转到李广利身上来了。公元前90年,李广利、商丘成、马通三路出击匈奴,李广利为主攻方向。战争初期,汉军全线告捷,跟着诡异的事出来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李广利国内的妻子因牵涉一桩谋反案而被捕入狱,李广利闻后坐卧不安(谋反罪一旦坐实,那可是诛九族),其部属胡亚夫趁机劝他投降匈奴。李广利犹豫再三(注意),仍然决定攻击匈奴,欲以战功赎罪,但他手下几个官员又对李广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已有二心,现为了邀战功而不顾众人安危,是要将汉军带入鱼死网破的死境,于是打算把李广利抓起来,李广利得知后立即斩杀了这几个人,然后率军回撒。临阵内乱,败军之象。汉军在回撒途中遭到匈奴重兵埋伏,久突不出,李广利见大势已去,遂投降匈奴。此役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以汉军失败而告终。

陵、李广利是西汉刘彻时代晚期继卫青、霍去病相继病逝后本已青黄不接的汉将中廖廖可数的名将,不料连败,汉帝国大受打击,而匈奴又渐渐往南压了回来,重新占领内蒙古并进入河套部分地区。同时,一损俱损,西域各国又转投匈奴,匈奴重新取得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汉武帝刘彻病逝,汉昭帝立。唉,漠南!漠南!得也刘彻,失也刘彻。

汉宣帝对匈奴的打击
汉家气衰,但此时匈奴也好不到那里去。公元前 85 年匈奴内部再次内乱。这下匈奴没了脾气,于是希望与汉朝友好,于是汉匈两国又一次两败俱伤地息战。公元前81年,匈奴释放了扣押了19年的苏武和其助手常惠。

桃子朝软的捏,匈奴人无力继续南侵,东边的鲜卑和乌桓又日益强盛(乌桓还扒了匈奴单于的祖坟),于是乎向它西边的乌孙下手了。乌孙可是汉帝国的姻亲啊,前面说了,早在公元前105年,汉朝细君公文就远嫁乌孙王,但没多久就病故,跟着刘彻又嫁了一个公主过去,这就是在整个南部喀什加里亚地区都鼎鼎大名的解忧公主。插一句,话说当时汉帝国和亲都是以公主的名义,其实没几个是正牌公主,开玩笑,贵为天子,把自己女儿嫁给外蛮实在丢不起这个人,因此这些所谓的公主大部分都是其它宗王室的女儿,比如解忧就是楚王刘戊之女,甚至还有用宫女滥竽充数的,刘邦就干过这勾当,匈奴人也老实,好糊弄。不过在西汉乃至整个汉朝乃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君王、宗王的女儿的确都叫做公主,不分宗庶。从晋朝开始,始得正名,君王之女叫公主,诸侯、宗王之女叫郡主,现在有些反映汉朝历史的电视剧郡主郡主满天飞,典型的乱求鸡公整,误人子弟了。

言归正传,匈奴人欺负到乌孙头上了,解忧公主向娘家人求救,这是公元前72年的事,此时是汉宣帝时期了,汉帝国也恢复元气了。好个汉宣帝,一气动员了16万大军分5路大举讨伐匈奴,出兵之巨超过了刘彻的任何一次战争,大手笔啊。这还不算,那个常惠,记得吧?跟苏武一起被扣又一起回国的常惠,再一次千里飞奔乌孙,成功与之结盟,运气实在比找到了月氏却无果而归的张骞好多了。于是乎,汉乌联军大破匈奴,此役就是西汉时期的十三击匈奴,也是最后一次与匈奴的大战,以后直到西汉结束,汉匈再无烽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和亲之女——王照君,并且她还不是公主,而是级别更高的嫔妃了,这是后话。

匈奴第一次大分裂
匈奴看来好日子过到头了,被汉乌联军一顿臭揍后,跟着遇到一次大饥荒,周围的丁零、鲜卑、乌桓又到处捅刀子,于是匈奴老实了好一阵。公元前58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即位,跟着诸王不服,爆发大内乱。到公元前54年,形势变成了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哥哥郅(zhì)之单于兄弟俩互相混战,谁也征服不了谁。自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匈奴,哥哥郅之居北(现在的外蒙古),弟弟呼韩邪居南(现在的内蒙),这是匈奴第一次大分裂。公元前51年,弟弟呼韩邪投降了汉朝,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受到了汉宣帝的隆重接待。


前面说了,自刘彻时代的李陵、李广利败于匈奴后,西域就亲近匈奴了。现在趁着匈奴南北内战的时候,汉宣帝又打起了西域的主意。跟刘彻的文攻不同,金戈铁马的汉宣帝采取了武卫的斗争方式。公元前77年征服楼兰,改名鄯善。公元前71年征服龟兹qiū`cí)。公元前65年征服莎车。公元前60年征服车师。这几个都是在西域中相对强大的国家,其它小国眼见如此,纷纷臣服。再加上与汉帝国修好的乌孙,汉帝国完全控制了西域,并第一次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汉帝国派驻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这标志着西域正式被汉帝国吞并,纳入汉朝版图(但西域诸国保持自治),刘彻一生未能现实的遗志被汉宣帝完成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5:58 编辑

陈汤袭杀北匈奴单于与匈奴的重新统一
呼韩邪单于(南匈奴)投降汉朝后,郅之单于(北匈奴)倍感威胁,加之东边鲜卑、乌桓不断坐大,因此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西迁。注意,这是匈奴最终大规模西迁以至导致世界多民族人口大迁徙的第一个动作。因此,公元前49年,他进军准葛尔一带,攻击乌孙,吞并呼揭、坚昆、丁零,最后定都坚昆国原址,以此为帝国中心。这个动作很关键,这表明他彻底放弃了北蒙古利亚,而进入了土耳其斯坦地区,并逐渐将原住民伊兰族人逐出,为以后入侵欧洲奠定了基础。有人要问了了,这次匈奴又攻击了乌孙,怎么汉帝国没有动静?原因在于公元前49年洽逢汉宣帝驾崩,汉元帝立。新主初立,稳定高于一切,自然不敢造次。


郅之单于西移之后,弟弟呼韩邪单于趁机北进,占领了北蒙古利亚,于是,整个匈奴版图乾坤大挪移,活象一根巨大的上白下蓝接力棒,由原先竖着,逆时针躺了下来。匈奴由南北之分转为东西之分,郅之由北匈奴变成了西匈奴(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呼韩邪由南匈奴变成了东匈奴(整个蒙古利亚地区)。

不过,西域是汉帝国好不容易重新控制住的战略要地,而乌孙和汉帝国既是姻亲关系,又是结盟关系。郅之单于攻击乌孙,又染指西域,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属严重挑衅。这还没完,更严重的冲突还在后面,以为翅膀硬了的郅之单于甚至还杀害了汉帝国的使臣,面对汉朝的责问还口出狂言满不在乎,十足骄横狂妄。此外,他还侵犯康居国,杀其国王,夺其国土,还派遣使臣要求附近的大宛国和奄蔡王国称臣纳贡,同时还准备进攻月氏和安息,搞得周边人心惶惶。多行不义必自毙,牛B哄哄的郅之单于要倒霉了。

面对日益飞扬拨扈的郅之单于,汉帝国不闻不问,但边塞的汉朝官员却坐不住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的名字——陈汤。当时汉帝国派驻西域都护府的最高长官——即西域都护——叫甘延寿,其下就是陈汤,官职是副校尉。虽然陈汤从组织体系上讲是甘延寿的下属,但却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受甘延寿节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陈汤后来做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行动而甘延寿却奈何不得。

公元前36年,甘、陈二人照例巡视西域诸国,面对郅之单于诸般忤逆不道的恶行(没准儿还有西域诸国添油加醋的哭诉),二人是气冲斗牛。陈汤表示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自大轻狂的郅之单于,甘延寿表示要请示朝廷,陈汤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甘说NONO事关重大不可妄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的陈汤竟然拼着诛九族的血海干系,瞒着甘延寿向西域诸国假传圣旨攻击匈奴。当时汉廷在西域的驻军很少,于是陈汤调拨西域诸国兵力,东拼西凑了四万大军。等甘延寿知道了为时已晚,只好同意出兵。

在被郅之单于鸠占鹊巢的康居人的带领下,陈汤大军顺顺当当到达郅之单于的城下(这似乎是第一次听到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居然有城池)。面对突然出现的汉军,郅之单于惊惶失措,有心逃跑,又放不下面子,乃曰不如坚守,汉军远来,不能久攻。少智慧就是少智慧,马背上纵横草原所向披靡的匈奴人对城市防御战根本就是狗屁不通,汉军阵营一涌而出的那些战车、云梯、墙锤这些攻城装备估计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他们只知道射箭,射箭,一个劲的射箭,郅之单于的十几个妻妾也登墙拉弓射箭,比起中国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那个英雄大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墙上射箭是固定的,比不得马背上射箭是快速移动的,因此陈汤用盾牌就轻易瓦解了百发百中的匈奴箭手,几个冲锋就攻破了城防,郅之单于被杀死(一说死于大火)。

不得了啊,这可是汉匈争霸战中第一次直接杀死匈奴大单于啊,无论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还是勇冠三军的卫青霍去病,都没有这般惊天动地的盖世奇功啊。更甚而在于,这竟然是一只临时纠集起来的偏师,带队的还是个地方官员。历史倒是经常上演这种匪夷所思的悲喜剧。成功袭杀郅之单于,估计连陈汤本人都没料到是这种结果,幸福来得不仅突然,而且猛然,激动得浑身哆嗦的陈汤立马手写如飞,一封千古流传、气贯云天的疏奏向汉元帝飞去,末一句是明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一中原汉族最强音,简直字字如鼎,笔笔响钟,至今闻之,犹荡气回肠,不能自持。陈汤假传圣旨胆大得包了天,必须诛九族;不过陈汤杀了匈奴大单于这功绩也大得包了天,必须厚赏。汉元帝权衡再三的处理结果是:免矫诏欺君之罪,赐爵关内侯,赏食邑三百、金百斤。之所以创造了这般奇迹的陈汤在历史上并不知名,人们只记住他那句话,但不一定记住他这个人,是因为他节操有问题。此人十分爱财并不择手段,最后也因此身败名裂令人不耻。这扯远了。我很想把这段话删了去,让大家也见识一下道士春秋笔法,我嘎那个嘎。再多说一句,之所以不把陈汤袭杀郅支单于称为十四击匈奴,乃是因为这并不是汉帝国官方所为,是边塞官员未经请示擅自作主。当然,也有人把它称为十四击匈奴的,这个划分的标准因人而异,也不是原则问题。

陈汤攻杀郅支单于之后,原来就归降的呼韩邪单于即惊又怕,更加臣服,同时顺便兼并了郅支单于的人马,匈奴又重新得到了统一。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来到长安,表示归顺之余,提出和亲请求,于是王昭君千里出塞,唱出一曲汉匈百年好和的赞歌。汉匈这两个死对头终于又一次实现了和平,并且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西汉结束。王昭君之所以在众多的和亲女子中这般声名显赫,原因有三。其一,她容貌倾国倾城,以至于汉元帝差点反悔不想把她送出去了。其二,她贵为嫔妃,这是汉元帝对呼韩邪单于的特别优待,不过后宫美人无数的汉元帝从来没见过她,也没有召幸过她。其三,她为汉匈和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新——东汉的更替
汉匈不再战,形势一片大好,没想到此时汉帝国出现了一个野心家王莽,过程就不说了,当当当当,最终王莽于公元9年代汉称帝,建立朝,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原搞得鸡犬不宁,没多久新朝就陷入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对外,由于王莽想当然地欲把匈奴分割成15部以利治理,此举立即引发了匈奴叛乱,和平了半个世纪的汉匈边境再起风波。跟着东北的乌桓人也起兵反抗王莽政权。西边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发生了叛乱,很多国家又转投匈奴,大部分和中国断绝了联系。对内,连续出现了绿林、赤眉大起义。起义军阶级成分相当复杂,有农民,有饥民,有流民,有强盗土匪惯偷,有不满王莽篡政夺国的原汉朝刘姓宗室,比如绿林起义军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刘玄、刘秀。

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拥护刘玄称帝,号更始帝,一时之间刘玄、王莽双帝共存乱打。当年起义军在昆阳大战中一举歼灭新朝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杀王莽,朝覆灭,天下回归刘汉。主要矛盾消失后,内部矛盾就凸显出来,万恶的地主阶段和农民大兄弟本来就不共戴天,起义军遂内部分裂,集体斗殴。绿林军瓦解,各奔东西;赤眉军清理门户,俱为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刘玄素无治国之材,《后汉书》曰,在刘玄登基典礼上,面对堂下百官的山呼万岁,竟然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视,可爱吧?君主懦怯,自然引起了欲依附君主以图有番作为的大臣的不满,于是纷纷依附文韬武略的刘秀,刘秀坐大,觊觎帝位。刘玄一看这还了得?于是准备着手收拾刘秀。没想到刘秀先发治人,开始到处攻击刘玄的军队,与更始帝公开决裂。

公元25年(更始三年)六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即皇帝位,光武帝也,国号以示重兴汉室,史称后汉(所以才有《后汉书》),不过唐后均称其为东汉。此时,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刘玄更始帝,一个刘秀光武帝,又是双帝并存。不过这种情况很快被打破了。同年十月,刘玄昔日的同壕战友赤眉军攻入长安,废更始帝刘玄,最后还是把他杀了,缢杀。跟着赤眉军和刘秀又打了起来,他们哪里是刘秀的对手,当即一败涂地,余众被刘秀收编。天下遂定,大一统,东汉始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7-24 06:02 编辑

三、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好了,西汉抗击匈奴的过程说完了,该说说东汉了。说起东汉抗匈奴,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因为过程很顺利,成果很巨大。顺利到什么地步?——不战则已,一战必胜,再无反复拉锯。巨大到什么地步?——匈奴人彻底退出了漠北。咱先把结果说了,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匈奴的第二次大分裂
其实,匈奴本可以中兴的。从王莽夺国,到天下大乱,到更始帝、光武帝连续登基,这一段时间中原各地烽烟四起乱成一锅粥,自顾犹不暇,那有什么精力和实力对付匈奴!反观匈奴,在这段时间内修养生息,实力大增,重新臣服了东方的鲜卑和乌桓。跟着就老实不客气,对南边的汉帝国有些口言不逊。王莽和后来的刘秀都曾遗使匈奴,对两家关系大唱赞歌,甚至有些讨好的意味,不过匈奴不领这个情,反而怂恿鼓动一些边塞小国进犯中原。甚至于,公元29年,匈奴居然扶持卢芳为“汉帝”,跟刘秀叫板,可怜当时汉帝国缺兵少将国衰城破,一时也奈何不得。

常言说得好“国必自毁,然后国毁之”,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匈奴人又爆发内乱了。说起这事儿,还得回头说到那个投降了汉朝、并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记住,那个时候匈奴重新统一了)。他死后,留下了一堆儿子,按匈奴惯例,大单于之位实行“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按顺序由诸子轮当,也就是说哥先当,哥死了再传位于二弟,二弟死了再传位于三弟……(不要担心后面的弟弟当不成单于,匈奴单于到死都还在娶老婆,生儿子,因此儿子们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呼韩邪的儿子中,就有6个成功地等到了前面的大哥死后,依次继承大单于位的)。呼韩邪死后,这堆儿子前面几个都还守规矩,严格打表,传位到了这里就不对了。他下面还有最后一个弟弟叫伊屠智牙师,知道这个伊屠智牙师是谁吗?他就是呼韩邪和王昭君所生的儿子。这个不知怎么想的,竟然准备终止“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改为父子继承制。于是他把伊屠智牙师杀了。这样一来,他下面没有弟弟可以继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传位于他的儿子了,但这个举动引起了的侄子的不满。的哥哥(即前任单于)的长子,因不能继承单于位而被封为“日逐王”,统管西域(那时候汉帝国因内战而完全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趁虚而入)。眼见他的叔叔准备传位给儿子,就发牢骚说:“如果父位子传,那么我是前单于的长子,就应该由我继位大单于。”的这番话引起了的警惕,对他加强了戒备。公元46年,当了28年的大单于后一命呜呼,传位于其子乌达鞮侯。没想到乌达鞮侯无福享受富贵,刚坐上王位就病死了,于是心想这该轮到我了吧,万没想到匈奴当政贵族们又立乌达鞮侯的弟弟做了单于,这就是蒲奴单于。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了,因为这又变回了“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了,惨遭第二次打击,极其郁闷,极其愤怒,憋了2年后,于公元48年干脆自立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公开决裂,分庭抗礼,并且袭用他的祖父呼韩邪的名号,也叫做呼韩邪单于。这就是匈奴的第二次大分裂。于是两单于兵戎相见,但谁也没占到便宜。洽逢此时匈奴遭遇大旱,跟着是蝗灾,元气大伤,为求自保,于是带领属下4万之众向汉帝国求降。刚平定中原的汉武帝刘秀大喜过望,把他安排在云中郡,直接面对北方的蒲奴单于。就这样,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统治现在的内蒙地区,北匈奴蒲奴单于统治现在的外蒙地区。这一次匈奴是永远分裂了,再也没有统一过,这次分裂不仅中止了匈奴的中兴,并成为匈奴由盛转衰的转折。

东汉三击匈奴(北匈奴)
日逐王投降汉帝国成为南匈奴后,北匈奴又坐不住了,跟前面如出一辙,倍感协助的蒲奴单于又准备西迁了。由于日逐王撒出了西域,蒲奴单于就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又逐渐由蒙古利亚迁徙到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把帝国中心迁至准葛尔东部地区。这一迁不打紧,却阻断了汉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对外的贸易。于是,汉帝国要打通丝绸之路,南匈奴要向北匈奴报仇,汉匈大战(东汉VS北匈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整个东汉时期,汉匈大战没有西汉这么频繁(很大原因上是西汉尤其汉武帝极大消耗了匈奴元气,为后世子孙打下基础),基本上就是三次作战就搞定大局了。这个阶段对汉帝国非常有利,此时北匈奴的战斗力大不如前(按我说尚不及以前的1/3),反观东汉则猛将如云,因此战争异乎寻常地顺利。

东汉VS北匈奴第一战:公元73年,东汉大将窦固率汉、南匈奴、乌桓、鲜卑联军,兵分四路大破北匈奴,匈奴望风而逃。东汉的这次出兵实际上是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是窦固直接讨伐匈奴,二是窦固安排手下班超火速赶往西域,联络诸国共同反抗匈奴。军事战和外交战两条线同时并举。

说起班超班定远,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不光他传奇,他一家人都传奇。班家上推NNN代是楚令尹子文的后裔,贵族血统,中间过程biubiubiu一阵快进这就来到汉朝。班固曾祖父叫班况,是汉武帝晚期的一个将领,虽然他不怎么出名,但他生了个宝贝女儿乃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成帝宠妃班婕妤,她可是三从四德的一面标杆。班婕妤的弟弟、班况的幼子叫班稚。班稚名不见经传,但他生了个宝贝儿子就是班彪。从班彪开始,班家徒然光彩万分。班彪本人就是东汉的著名史学家,曾为《史记》作补名曰《后记》(现亡佚)。班彪对中国历史最突出的贡献是生了一窝宝贝出来,个个名气大得吓死人: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幼女班昭。
班固,穷一生之力写出了响当当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这部煌煌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班固后来被人罗织罪名死于狱中,死时《汉书》尚有部分文章未完成。班固还是儒家学说的坚定拥趸,儒家经典《白虎通义》就由他编集而成。
班超,前期跟着哥哥班固一道帮助父亲写书,后来“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征西域,创出一番伟绩,后文详述。
班昭,整个东汉乃至整个汉朝乃至整个中国首屈一指的超级大才女,是《二十四》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是受汉和帝特别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观阅史籍的唯一女性,是中国第一个有独立著作的女作家,是成体系进行妇德教化的女性唯一人。其自幼受父兄濡染,诗文精通。大哥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她负责誊写工作,浸淫甚深。班固获罪死狱后,《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班昭独立完成八表补写,并在马续协助下完成《天文志》,终使《汉书》圆满。其著述《女戒》风行一时。其二哥班超以七十古稀之纪向朝廷表奏希望回到中原,朝廷未予理会,班昭冒死上书汉和帝,以一句文采飞扬的“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彻底将汉和帝打动,班超遂荣归故里。

回过头来重点说说班家二哥班超。在公元73年窦固出击匈奴的同时,他率领一只仅有36人的精干小队穿梭于西域各国中,杀匈奴使团、定鄯善、平于阗、镇疏勒,三国与汉修好,西域震动,随即东汉趁热打铁恢复设置西域都护府,再加上窦固大败匈奴,于是东汉又开始和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并逐渐占了上风。

公元75年,汉明帝逝,汉章帝立。说起这个汉章帝啊,真是短视,只盯着中原而置西域于不顾。他对西域的政策是:废西域都护府、撤军、诏班超回国,大有把好不容易开创的西域局面一朝断送之势。班超审时度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抗命,不回汉朝,决意留在西域开创局面。从此后,东汉对外作战总有两条线在进行,一是军队直接攻击北匈奴,二是班超在孤悬于千里之外的西域苦苦支撑。当时由于汉帝国事实上基本放弃了对西域的管理,而匈奴又加紧渗透,因此西域五十余国总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姑墨、尉头、莎车……,到处叛乱,此起彼伏,同时西域以外的康居、月氏也掺和进来,局面极为混乱。班超得不到汉廷支持,在少兵、缺饷、势孤、缓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和汉帝国修好的几个国家,东奔西跑到处平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整整20年。公元91年,汉帝国终于回过神来,重新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遂恢复西域都护府,令班超为都护,公元94年,班超击破最后一个不服管辖的国家焉耆,全部平定西域诸国。于是整个喀什加利亚地区的50多个国家全部归顺汉帝国,汉朝全面恢复了西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控制,又一次将其全部并入中国版图,班超终于实现了其“异域立功”的理想。班超经营西域意义重大。首先他持续维护了汉帝国对西域的管理,使西域诸国始终处于汉帝国监控之下。其次他努力经营西域为汉帝国直接进攻北匈奴提供了有力的策应,汉朝在战场上的获胜离不开他在西域的努力。并且这一切都是在他几乎得不到汉朝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为最终汉帝国恢复对西域的全面控制打下直接基础。公元95年,汉和帝封班超为“定远侯”,世人皆称其为“班定远”。勇哉!班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2 01:45 编辑

东汉第一战将北匈奴打得背了气。好事多磨,坏事连轴,公元85年,一场由多国部队发动的战争又向北匈奴辟头盖脸打将过去,那场景真让人激动万分:“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好家活的,匈奴四面战火烧成一片,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朝匈奴头上招呼,还有hihihaha双截棍。这还没完,公元87年,鲜卑又一次大破北匈奴,并一举杀死北匈奴优留单于,还耸人听闻地“取其皮而还”。那时介北匈奴真是景况凄惨。

还没完,墙倒众人堆,这个时候汉帝国又出手了,东汉VS北匈奴第二战爆发。二战匈奴是一系列的组合拳,第一拳是在公元89年窦固的族亲窦宪率领汉匈联军(南匈奴)4万分三路出击北匈奴,深入3000里,斩杀1.3万人,窦宪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闻风丧胆的匈奴简直有点风声鹤唳了,基本上是一触即溃,于是出现了一个战场奇观——投降。大规模投降,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早在东汉一战匈奴大捷后,北匈奴一口气就投降了3.8万人,比窦固歼灭的匈奴多NNN倍了。随后在多国部队四面围攻匈奴之后,北匈奴人如潮水般向汉帝国归降,当年先后就有73批降归汉朝。然后鲜卑大破北匈奴之后,又有58部共20万匈奴人滚滚而降。这当口东汉二战匈奴第一拳打出后,加上大蝗灾、大旱灾、大雪灾跟着来,于是又有81部共20余万匈奴人降汉。那时介,北匈奴各部族人民紧密团结在走投无路的诸王及众头领周围,高举降旗共赴光明,一路上扶老携幼谈笑风生前呼后应,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洽洽令人艳羡。好家活的,那场景真是降旗招展锣鼓喧嚣人山人海红旗飘飘,降兵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又似窗外车水马龙滔滔不绝……。北匈奴降兵多到什么地步?——多到汉帝国不敢容纳的地步!这多么人一气涌入,吃喝拉撒是个大问题不说,万一啸众造反那岂不是引狼入室?所以后来心里怕怕的汉帝国下令关闭长城所有关隘拒绝纳降,意思是你们不要投降了,我们受不了了,要不咱们接着再打?这可真是千古奇闻。北匈奴人也够执着的,见投降不成,于是集体在长城脚下——跪哭。先是几个人跪哭,然后是一堆,然后是一群,然后是一片,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令人感动激动冲动。城下的匈奴人哭得风云变色长城颤栗,城上拉弓搭箭的汉兵也个个呜咽人人垂泪,敌我双方哭成一片,还有比这更神奇的事吗?投降之风不可遏制地蔓延,最后甚至北匈奴单于也打算投降了,但双方谈来谈去没有谈好条件,此事告吹。于是第二年,即公元90年,东汉二战匈奴的第二拳打出了,窦宪兵击北匈奴据守的伊吾(今哈密)获大捷。公元91年,东汉二战匈奴的第三拳打出,窦宪再次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这次窦宪基本上是搞了个行军大游行,匈奴望风而逃,窦宪长驱直入,据说追了5000里,超过卫青霍去病了,今昔何昔,匈奴战斗力下降到了什么地步了啊。公元899091,三年出三拳,打得北匈奴神魂颠倒,事已至此,夫复何言,北匈奴势力又一次退出喀什加利亚地区,汉帝国再次控制之。

本来此时汉帝国形势一片大好,但随后的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公元102年,“西域总督”班超班定远告老还乡,西域诸国又陷入混乱,到处反叛,而此时汉帝国却令人意外地又放弃西域了。这个原因很复杂,外因是因为汉帝国缺乏类似班超这样的“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外国是其次,主要是内因。首先是这个时期汉朝爆发了持续了10年之久的羌人大起义,跟着又是“党锢之祸”,跟着外戚擅权、宦官专政连着来,汉帝国自乱阵脚乱得一塌糊涂,已经没有精力经营西域了,甚至于公元107年再度废西域都护府。这样一来,西域那些无主孤儿又纷纷投靠北匈奴。北匈奴也趁中原内乱之时趁火打劫,屡次大败西域汉军。汉朝一看这可不行,还得教训一下这个不老实的北匈奴。于是公元123年,汉王朝设“西域长史府”(级别低于以前的西域都护府),以班超的儿子班勇为长史。跟着东汉VS北匈奴第三战打响,第三战也是组合拳,虎父无犬子,班勇先后于公元124126年两次大败北匈奴联军,西域局势稳定,汉朝又重新获得了对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但随着公元127年班勇又被召回国(以后再无强势人员长驻西域),汉帝国对西域的影响又江河日下,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

纵观东汉三击匈奴,每次都大胜,但每次都把胜利果实轻易拱手让出,让屡遭痛击的北匈奴三番五次死灰复燃。这除了有汉帝国没有战略眼光、不重视西域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这段时期里汉帝国内乱连连无暇西顾,因此屡屡上演出兵——得胜——回撤的历史闹剧,费力不讨好。到了东汉末年,汉帝国气数稀微,完全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这个时候正是北匈奴卷土重来的大好时机,他们也这么做了,但历史却陡然给所有人开了一个天大玩笑,这批力图中兴的北匈奴却迅速消亡了!为什么?这是问题1,其又引出问题2——早在公元48年日逐王自立单于导致匈奴第二次南北大分裂后,前面说了,他遂率南匈奴迁出西域投降汉帝国,而北匈奴因大受威胁就西迁西域正好填补了空白。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南匈奴不象第一次匈奴分裂那样,向北发展以占据北匈奴西迁后空出的地盘?这两个问题都归结于一个答案——异军突起的鲜卑。

四、匈奴帝国的最终覆灭
鲜卑的崛起
鲜卑本来是匈奴东边的一个小国,在汉匈两虎相争的过程中逐渐坐大,不断蚕食北匈奴的地盘。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自立单于导致匈奴第二次南北大分裂并投降汉帝国后,北匈奴西迁。其原因除了避开南面汉帝国的巨大威胁以外,避开虎视眈眈的东方鲜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后几十年内鲜卑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对汉帝国也时不时动手了,更别说弱小的南匈奴。因此前面问题2的答案就是——北匈奴西迁后,鲜卑适时东进填补了空间,自然没南匈奴的份了。而到了东汉二击匈奴后,北匈奴除了大规模投降汉帝国外,还有大量匈奴人也投降了鲜卑,甚至“五十万匈奴人自号鲜卑”,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鲜卑人的疆域由过去的满洲利亚迅速拓展到了满洲、蒙古高原、中国的北方一带。汉匈四百年争霸战意外摧生了一个新帝国的诞生。这个时期,整个东亚基本上是三足鼎立——南方是汉帝国(南匈奴附之)、北方是鲜卑(看看地图就知道他们当时占据的领土面积有多大)、西方是北匈奴(仅占据准嘎尔小小地区)。当然,还有一块兵家必争之地——西域。东汉班勇三击北匈奴后获大捷却被召回国后,汉朝对西域逐渐失去了控制,因此北匈奴遂又开始了对西域的渗透,但非旦没有成功,反而迅速消亡,而这个问题1的答案就是——鲜卑得理不饶人,继续西进攻击偏隅一方的北匈奴,并最终将其彻底击溃,并直接导致北匈奴消亡。北匈奴消亡的过程暂时不说,因为这涉及到一系列的世界局势变化问题,这里先说说那个依附于汉帝国的南匈奴的最后命运吧。


鲜卑的崛起,使匈奴的地盘急剧缩小。

南匈奴的灭亡
面前说了,匈奴第二次南北大分裂后,南匈奴就投降了汉帝国,并从此死心踏地永远依附之。孰料东汉开始连连内乱,南匈奴内部也内乱不停。公元188年,汉帝国内乱到达了顶锋——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中原诸军阀互相混战,天下大乱。南匈奴也参与了中原混战,一代才女蔡文姬就是这个时期被匈奴人掠去的。随后一代枭雄曹操脱颖而出,任汉丞相,于是公元202年南匈奴又归附曹操,蔡文姬归汉。不久曹操使出了终结南匈奴命运的最后一击:公元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个大单于呼橱泉被曹操扣留,当年曹操废南匈奴单于称号,分南匈奴余众为5部,并以汉人监督管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操5分匈奴”,从此南匈奴再无单于王廷,南匈奴正式灭亡。


北匈奴的消亡
南匈奴灭亡了,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北匈奴的命运。前面说了,鲜卑占据了北方广阔的土地后,继续西进攻击北匈奴,史书称“西击乌孙、尽据匈奴之地”,很明显,北匈奴不仅没有占领西域,反而被赶出了堪以立足的准嘎尔地区,那么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呢?——他们又西迁了!北匈奴的西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地(或者祖国),除非万不得已。因此,要研究北匈奴西迁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西迁?2、怎么西迁的(即西迁路线)?
回忆——北匈奴第一次西迁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已经讲述了的过程。本来匈奴是生活在蒙古利亚(蒙古高原)的一个统一民族(当然包括了许多部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在与汉帝国的连年交锋中针对南、北蒙古高原进行反复争夺。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两国分界线也在蒙古高原进行大幅度反复南北振荡。就匈奴来说,虽然其左边界(与鲜卑、乌桓)和右边界(与西域)的地盘时进时退,但帝国中心却始终在南北蒙古这条中轴线上。由于东方的鲜卑和乌桓日益强大,而南方的汉帝国也坚不可摧,匈奴不得已产生了向实力薄弱的西方拓展生存空间的想法,这是“从林法则”的历史必然。因此在公元前80年代时期,匈奴开始了西迁的第一步——入侵西域准葛尔地区的乌孙,不过这导致了汉宣帝那次一口气动员了16万大军的大反击,匈奴被迫撒回。这并不是匈奴的西迁,只是他们的一次试探,是在寻找帝国西迁的可能性,并因此和汉帝国展开了经年累月的西域控制战。这个时期,匈奴帝国的中心没变,仍然固守于蒙古高原。匈奴真正意义的第一次西迁,发生在公元前54年的匈奴第一次南北大分裂之后。随着弟弟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投降汉朝,哥哥郅之单于为防止遭到攻击不得不西迁,并且西迁的路线也是沿着西域疆域的北线进入准嘎尔地区,很明显,匈奴小心地打着擦边球是为了避免和西域诸国发生争斗,同时也避免惹怒汉帝国。郅之单于吞并了呼揭、坚昆、丁零三国,最后定都坚昆国原址,以此为匈奴帝国的中心,这表示他彻底放弃了北蒙古利亚,而进入了土耳其斯坦地区,并将原住本地的伊兰族人逐出。但随着郅之单于被陈汤袭杀,南匈奴又统一了南、北匈奴,帝国中心又回到蒙古高原中轴线上,终点回到原点。但匈奴这次不成功的西迁有其重要意义,在于匈奴人找到了可以西迁的可能以及西迁的途径,为以后的西迁打下了基础。匈奴重新统一后,呼韩邪单于本来就对汉帝国亲好,王昭君的和亲更巩固了汉匈和好的关系,以致长达50余年汉匈未再战,匈奴臣服于汉帝国。这个时期匈奴没有了西迁的理由。不过,随着王莽代汉以及后来的中原内乱,汉匈关系逐渐恶化直至再次敌对。随着匈奴日益壮大实力恢复,又取得了西域的控制权,并在西域设置“日逐王”部进行管理。
回忆——北匈奴第二次西迁
匈奴的第二次西迁发生在公元48年的匈奴第二次大分裂,日遂王自立单于并率南匈奴投降汉帝国,这样西域一下就出现真空。而北匈奴因为同样受到南边汉帝国以及东边鲜卑、乌桓的威胁,此时正好占据这个真空地带,因此他们又一次放弃蒙古利亚,转向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帝国中心又一次转到准葛尔东部地区。此时匈奴对西迁已经轻车熟路了。北匈奴西迁至准嘎尔地区后,原来盘踞的蒙古利亚北部随即出现真空,但这块广袤的土地并未被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占领,而是被异军突起的鲜卑占据了,昔日强悍一时的北匈奴可怜地龟缩于准葛尔东部一带。北匈奴不满足于这点小小的地盘,于此又和东汉爆发了旷日持久的西域争夺战,当时东汉对西域也极不重视,幸亏有班超以一已之力保护西域不倒,使之始终维持于汉帝国的管辖之下(这个结果也在于此时的北匈奴力量也大不如前)。班超告老还乡之后,西域局势出现动荡,但班超之子班勇迅速接过父亲的枪,又一次平定西域。但随着班勇被召回国,西域局势出现剧烈动荡,汉帝国对西域的管理江河日下。
历史的继续——北匈奴第三次西迁
好了,回忆结束,历史继续发展。此时角逐西域的主要有两股势力:欲图东山再起的北匈奴和日益强盛的鲜卑,汉帝国的影响基本被排除在外了。鲜卑又和北匈奴爆发了长期的西域争夺战,最终在公元150年左右,鲜卑彻底击溃了北匈奴,将之从准葛尔赶走,无立足之地的北匈奴不得不第三次西迁,进入了土耳其斯坦东北部。这一次西迁使得北匈奴彻底背井离乡,再也没能回到故地。
之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所有史书对这批北匈奴人没有了任何记载,只有一句话“向西方跑了”,这还好理解,毕竟关系中断了,因为中间隔着鲜卑。但鲜卑历史也没有他们的任何记载。那么他们跑那儿去了?到欧洲了?但奇怪的是这段时期欧洲也没有对他们的记载。这是一个至今令世人疑惑不解的一大历史之谜,整个北匈奴像人间蒸发一样,完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现在人们只能囫囵猜测,这批北匈奴人自公元150年左右西迁后,到公元370年(为什么是公元370年,后文详述),在长达整整220年的时间里,神秘莫测地游荡在中亚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最后又不为人知地慢慢消亡了。公元370年,西方历史中突然出现了如下记载:一批来自东亚的人入侵了欧洲,他们把这批东亚人称为“Hun”,即“匈人”(也称为“匈奴人”)。这批“匈奴人”从天而降般地突然出现,并搅得整个欧洲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建立了由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创建的“阿提拉匈奴王朝”。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他们之前的历史。因此世人纷纷猜测这批“匈奴人”就是以前在准嗄尔地区被鲜卑击溃后西迁的北匈奴人。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两者具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直到今天,世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此进行广泛研究,甚至动用了DNA这种当今的高科技检测手段,也不能明确这一问题。北匈奴西迁到哪儿去了?220年后出现在欧洲的“匈人”就是他们吗?这个千古之谜只能有待后人来破解了。现在只能可以肯定的说,北匈奴在亚洲彻底消亡了。

尾声——南匈奴真的消亡了吗?
YES!——自“曹操5分匈奴”后,南匈奴再无单于,再无王廷,彻彻底底、永永远远消亡了。
NO!——还有这么多的南匈奴人呢?“5分匈奴”后,大量的南匈奴人留在汉朝定居,此外周边其它民族也纷纷涌入,因此出现了“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的情况。公元220年,东汉亡,中原一分为三魏蜀吴。公元265年,晋代魏国称帝,统一全国。公元300年爆发八王之乱,这场持续了16年的中原大乱导致晋朝国势大衰,并使得杂居在中原一带的各少数民族群而乱之,酿成中国历史上悲惨的“五胡乱华”事件,北方迅速出现了由其它民族先后建立的16国的混乱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中最早兴起的就是匈奴人。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汉(史称“刘汉”)。刘渊的儿子刘聪于公元311年攻占洛阳,又于316年攻占长安,西晋灭亡!真是讽刺啊,数百年之前,匈奴全盛时期也始终没有能够入主中原,反而是后来这些南匈奴的后裔以败亡之师,亡国之众,完成了其祖先未成的遗愿。刘聪318年崩,刘汉一分为二,西部是刘渊族弟刘曜建立的“前赵”,东部是投降匈奴的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也称“石赵”)。公元329年石勒杀刘曜而居其地,公元350年后赵亡。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中原一片混战。再后鲜卑人慕容氏成为中原的主人。期间虽然也有南匈奴的遗族建立的夏国(也称“胡夏”,其国都就是著名的统万城,这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和北凉两个小的国家,但后来均被鲜卑所灭。自此,曾经辉煌了数百年之久的匈奴帝国,在远东的大陆上再也没有建立过国家,留在中国的匈奴人后裔则逐步被汉化,改为汉姓,彻底融入了汉文化,匈奴——这个在历史上重要的帝国永远烟消云散了。

随着鲜卑人创建“北魏”,中国历史又进入南北朝时期,继续着中原混战、混乱不堪的局面。公元581年,杨坚统一了中原,创立隋朝,天下又归汉人。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是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隋朝这个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原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大分裂、大混乱局面,并成为中国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为后来强大的唐帝国横空出世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公元前3世纪匈奴统一,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两者建立时间几乎相当。公元150年北匈奴西迁渺亡,公元216年南匈奴灭亡。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匈奴、汉帝国,那个时期东亚最为强盛的两个帝国,一起出现,一起繁荣兴盛,又一起消亡,两者实力相当,都有称霸一方的能力,但不幸在于两者同时出现,双方的争霸战完全贯穿了他们的整个历史,在无休无止的争斗中耗尽了彼此的精力,悲乎?作为一个朝代来说,他们同时兴灭。但作为种族来说,汉人(华夏族)以建立新的朝代这种形式继续着伟大的文明进程,进而创建了更为强大的王朝和更为辉煌的历史。而匈奴人,则逐渐湮亡于历史长河中,成为永远的记忆,它的结局实际上是汉帝国和鲜卑双重打击的结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2 04:48 编辑

六、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即中国史书中的“安息”)

帕提亚帝国是伊朗高原古代国家,由帕提亚人(属白匈奴一支)所建。该地原为古波斯第一帝国(阿契门尼德王朝)以及其后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于公元前247年独立,后逐渐强盛,其极盛时疆域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成为中亚的一个强大王朝。
前面讲匈奴帝国的时候,说过中国西汉刘彻时期,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者君王也惺惺相惜,一直都有互遗使者联络沟通的打算,惜终未如愿。到了东汉时期,刘秀真还派人准备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的中国叫法),这还归功于那个高瞻远瞩的“西域总督”班超。公元97年,班超派遗手下甘英正式出使大秦,甘英一路西行来到安息,这里可以分两条路通往罗马,即北面陆路和南面水路,但当时甘英不知道北面陆路可以到达罗马帝国,于是他准备横渡波斯湾,通过阿拉伯半岛直抵地中海。但这个消息吓得安息人大惊失色,安息正夹在罗马和汉朝两个超级帝国中间,如果两者联络,万一来个东西夹击,安息倾覆也就是朝夕之事。因此安息人危言耸听地“劝戒”甘英,说波斯湾风大浪高,前途卜测,甘英果然被这番话吓住了,打道回府。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唯一的联系机会失之交臂。公元226年,安息被波斯萨珊王朝(即波斯第二帝国)取代,共存473年。

七、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

还是前面说匈奴帝国的时候,说到匈奴人西击月氏逼得月氏人西迁,入侵并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即中国史书上的“大夏”国)。当时月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30年左右,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其后又经过长年征伐势力大张,最终成为与帕提亚帝国比邻而居的中亚另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跟帕提安帝国一样,贵霜王朝也遭到了逐渐崛起的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的打压而日渐衰微。公元3世纪,贵霜王朝分裂成若干小的国家。公元4世纪,印度笈多帝国兴起,控制了原贵霜王朝治下的北印度广阔区域,月氏人只得龟缩于原大夏故地的许多小国家中,但又不断受到嚈(yàn)哒人(白匈奴)的侵犯,并于公元425年后全部灭亡,贵霜王朝共存455年。
我们都知道来源于印度的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原的,最早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贵霜王朝辗转进入中原的。今天的考古得知其实早在西汉末期佛经便传入中原了,公元前2年(西汉元寿元年),汉人景庐便接受贵霜王朝使者尹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经传入中原的最早记载,其后便源源不绝,到东汉中期蔚为大观。当时通过帕提亚帝国传入中原也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传播多方,又经过各自的领会编译,传到中原时辩歧良多,难明真象,故才有后来的法显(东晋)、玄奘(唐朝)等人东渡印度“取真经”一说。

八、中南半岛诸国

扶南——中南半岛的一个古国。国王是女性,关键是——“国俗裸体”,我噗~~~~~~~~~~~


高棉帝国——由中南半岛的高棉人创建,一度成为东南亚最大最强盛的帝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南半岛,就差半岛东边自上而下的一条细长狭窄区域没被它占领,因为这块区域当时是强悍的汉帝国的领土——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也(三郡即今越南)。而今天,高棉人的国家即柬埔塞,成为中南半岛最小的国家之一(所以今天柬埔塞最大的反对党就叫“红色高棉”)。


暹罗帝国——泰国古称。


贡榜王朝——缅甸古国。

澜沧王国——老挝古称。

这里再说说中南半岛一个奇怪的国家——越南。今天越南在中南半岛是一个强国,但在历史上却几乎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王朝存在,都是长期依附于其它强国的藩属国。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以“华夏”正统自居,视围边为诸蛮夷。东南沿海江浙为“东越”,福建地区为“闽越”,两湖地区为“荆”,岭南(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即今两广、海南)统称“百越”,故《过秦论》有“南取百越之地”之语。秦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以治。秦末,天下大乱,秦人象郡县尉赵佗起兵建立“南越国”,尽占三郡之地,还包括了当时云南、贵州部分区域,还包括了今天越南北部部分区域,定都番禺(今广州)。今天的越南人认为,南越国是古时越南人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把它叫“赵朝”(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中越两国兵戎相见的时候,越南人叫嚣“收复故地”、“打到广州”)。

南越国

后来南越国被汉武帝麾下的楼船将军杨仆(这个人就是后来占领“卫氏朝鲜”的那个杨仆,不得了啊,一南一北屡立奇功)和伏波将军路博德(这是个小人,李陵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匈奴和他的坐视不救有很大关系)所灭。刘彻一不做二不休,把汉帝国在中南半岛的领土沿着东海岸一口气扩张到了半岛南端,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以治,自此越南被纳入中国版图,置于中国直接统治下长达一千多年。

越南三郡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又天下大乱,越南自中国分裂出去,成立“大越国”,但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直到19世纪。此后越南又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南北双方人民都开展了民族独立运动。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一分为二,北面是苏联和中国支持的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南面是美国支持的吴廷艳的“越南共和国”,称“北越、南越”。随后南北越爆发内战,美国战败退出越南,北越遂于1975年统一整个越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4 05:57 编辑

九、萨珊王朝(Sassanid Dynasty,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王朝由波斯人所建,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后波斯的再次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公元226,萨珊王朝灭帕提亚王朝(安息)后建立了这个新的波斯帝国,并在崛起过程中对已趋没落的贵霜帝国给予沉重打击,同时还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以及东方的嚈哒人作战。其极盛时期统治范围西抵幼发拉底河,南临波斯湾,北达高加索、亚美尼亚、中亚阿姆河,东至帕米尔高原,一度恢复了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绝大部分疆域,成为横跨亚、非两大陆的大帝国但最终被拜占廷击败而迅速走向崩溃。637年遭迅速崛起而异常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连续打击,642年王朝崩溃,651年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死于逃亡地木鹿,其子俾路斯逃亡至东方唐帝国,被唐高宗任命为右武卫将军萨珊王朝正式灭亡,其自226年至651年共存425年。

十、罗马帝国

罗马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09年的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的“罗马帝国”时期;公元962年至1806年被拿破仑终结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史比较复杂,比如还包括公元395年至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476年至公元962年期间还有由法兰西人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原址上创建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时期;以及公元395直至公元1453年灭亡、历史长达千年创世界之最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时期。这里重点说说“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终止了罗马自“罗马共和国”崩溃以来的大规模军阀混战而建立了元首制,“罗马帝国”正式形成。此后罗马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疆域急剧扩大,至2世纪时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成为继古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之后,世界历史上第三个地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庞大的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公元3世纪后期因内乱及外患不断遂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罗马帝国瓦解,共存422年。

十一、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西罗马仍旧定都罗马城,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随后西罗马遭到周围日耳曼各部族的不断入侵(最主要的是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他们都曾火焚罗马城),到5世纪中期,西罗马帝国丧失了大部分土地,帝国境内出现了多个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徒有虚名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完全丧失了权力,帝国土崩瓦解(在西罗马帝国遭到不断外侵迅速衰弱的过程里,东罗马帝国坐视不救完全无动于衷)。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境则被数个由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瓜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并在查理曼大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查理曼帝国。查理曼死后,他的三个孙子为争夺帝位进行混战。843年,三人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各据一方,这就是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它们是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十二、拜占庭帝国

要重点说说这个伟大的帝国,拜占庭帝国就是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
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前的公元330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帝国东方的拜占庭地区(当时这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大兴土木建立了一个新首都(或称别都),称其为“新罗马城”,但世人皆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东部就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其后,东、西罗马的发展大相径庭,东罗马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3——5世纪所遭受的被外族屡屡洗劫的灾难。这首先是成熟发达的城市文明和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成功抵挡住了外族的进攻。其次吸引民族大迁徙的主要目标是罗马帝国的财富,这又使得其原址上的后继者西罗马帝国因为作为原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而饱受入侵,使东罗马帝国屡屡逃过劫难。其实东罗马帝国也多次被征服,但他们每每交纳了贡赋后而免除了灭国之灾。这种状况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并成为欧洲和西亚各部族争斗的焦点地区。
不过,在伟大的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得到较大扩张,基本上重新恢复了原罗马帝国在环地中海沿岸的地盘,又一度把地中海纳为帝国内湖,成为继罗马帝国之后世界历史上第四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欧洲部分始终未能恢复,彼时正是崛起的法兰克王国的强盛时期)。不过这个帝国底气不足,随着查士丁尼的逝世,帝国又陷入屡遭周围强国连年入侵的冏境,包括东边重要的对手波斯萨珊帝国,拜占庭帝国领土急剧减小。随后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阿拉伯帝国——的攻击使拜占庭帝国命悬一线,不过最终他们凭借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和当时还算强大的海军击退了阿拉伯人。其后拜占庭帝国在9-11世纪出现过一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中兴,领土也开始了扩张,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查士丁尼时期的水平。北非永远失去了未能恢复,中亚也只能恢复到大马士革便再无力南推。欧洲则失去了半个亚半宁半岛。同时这个时期的拜占廷始终处于东方阿拉伯帝国的巨大阴影下,果然不久阿拉伯帝国又攻击了他们,夺去了战略要地小亚细亚。
1180年,拜占庭帝国在西迁的突厥人的攻击下向欧洲求援,这是前后长达二百余年的十字军东征“救援行动”的导火索,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但拜占庭帝国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引狼入室之举成为了帝国的灭顶之灾。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十字军出奇不意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在帝国领地上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推选了一个皇帝。而拜占庭帝国的皇族们被赶到一些偏远地区建立了几个小国,昔日的帝国四分五裂。不久拜占庭旧贵族开始收复失地,逐个击败内讧不止的十字军首领们,最终收复了君士坦丁堡,昙花一现的拉丁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起死回生。
随后世界局势似乎向拜占庭帝国有利的方向转变,此时他们的死敌阿拉伯帝国也分裂了,已形不成颠覆拜占庭的决定性力量,但命运之神不再眷顾拜占庭,一个新诞生的更加强大的王朝——由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他们发起了强悍的攻击,1453529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攻克了包围了整整两年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拜占庭帝国终于灭亡,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从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拜占庭)立国,到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了1058年,即使不算其间57年的“拉丁帝国”时期,拜占庭帝国也是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王朝,顽强存世了整整一千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4 05:57 编辑

十三、阿拉伯帝国(即中国史书中的“大食”)

公元67世纪时,亚洲阿拉伯半岛上居住着阿拉伯人,并逐渐兴起了许多城市,最著名的是麦加麦地那,当时的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不久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宣称宇宙只有一个“真主”安拉,此外别无神灵,这遭到麦加贵族的反对。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那里广播伊斯兰教,并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并开始陆续征服周围地区。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结果双方以麦加贵族妥协为基础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和宗教领袖,此后阿拉伯各部落迅速统一,632年穆罕默德逝,其继承人称为“哈里发”,掌握全国宗教、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权力。
此后阿拉伯人开始东征西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阿拉伯人突然变得特别能征善战,陆续有四任“哈里发”率领阿拉伯人在“圣战”号召下如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扑向世界,在和拜占廷、波斯、叙利亚、埃及以及欧洲诸国的扩张战争中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个阶段也叫阿拉伯帝国的“四大哈里发时期”)。一些领军人物的战绩甚至可以和意大利的汉尼拨、马其顿的亚厉山大和后来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经过100多年的扩张,阿拉伯人征服了地中海东部,占领埃及、北非,然后继续向西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直到达大西洋北岸,又渡过海峡占领西班牙,灭亡西歌特王朝;向北灭亡波斯萨珊王朝;向东征服了外高加索和中亚细亚;向南占领阿富汗、扩张到印度河以东,北段和当时中国唐朝的西部边境接壤。至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成为继拜占廷之后世界第五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帝国,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其面积也仅次于后来的蒙古帝国,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首都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伊斯兰教也随着“圣战”的战火而广为传播。这一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其发展势头简直锐不可挡,其战斗力也强悍得令人匪夷所思,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在阿拉伯帝国最为强盛的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爆发了怛罗斯之战(怛罗斯目前确切地不明,大概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结果阿拉伯人大败唐朝名将高仙芝。高仙芝是和汉朝的班超齐名的一代名将,主要业绩也在于经营西域,他比班超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一是他两次大破吐蕃帝国(今西藏)成功使其成为唐帝国的藩属国,为青藏高原后来最终纳入中国版图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二是他经营的西域面积比班超更大更远,使得唐帝国势力越过了葱岭(帕米尔高原)到达了阿富汗一带,这就和当时正强劲扩张的阿拉伯帝国接壤了。
最初高仙芝在葱岭——阿富汗一带打了许多胜仗。比如就在公元751年正月的西征,高仙芝一气击破吐蕃、突厥突骑施可汗部、石国、朅师国数国并尽俘所有头领,把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等人押送长安。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和阿拉伯人直接交手,但阿拉伯人对高仙芝和唐军强悍的战斗力也颇为惊惧。不过后来的形势急转直下,由于高仙芝在那一带太有名了,遂沾沾自喜以“上等人”自居作威作福(这点可以看出他与班超的战略眼光相比差了不止一个层面),甚至为捞战功而故意作战。比如石国一直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而高仙芝为了让自己的“西征”更显得功成名就,竟然不顾两国友好关系,对石国实施了完全毫无理由、毫无道理的攻击,此举使得当地诸国人心浮动。当时的唐玄宗其实明白高仙芝心里的那点小算盘,但他并未追究此事,这无疑助长了高仙芝的贪婪,更让葱岭——西域诸国大失所望且生反心。在这种背景下,早就对此地跃跃欲试的阿拉伯人抓住机会,和这些国家一拍即合准备联手共同抵抗唐帝国。高仙芝闻后还不放在眼里,于当年四月率兵3万先发制人,首当其冲就进攻大食(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爆发。本来劳师远征又兵少粮寡的唐军凭高仙芝高超的指挥和唐军旺盛的战斗力与人数占优的阿拉伯人大战五天五夜不分胜负,孰料唐军中的葛罗禄部突然叛变而导致唐军崩溃,高仙芝最终大败而归。
怛罗斯之战影响极为深远,它是阿拉伯帝国控制中亚、唐帝国势力退出中亚的标志,还捎带着连累了西域,使得唐帝国对西域的管理非常吃力。随后安史之乱的爆发,自顾不暇的唐朝彻底退出了西域,与当初的汉帝国如出一辙。而西域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一个新兴的国家——回纥(hé)——成为当地霸主,并最终占领了全部西域。同时在怛罗斯之战后,被俘的唐军中还有一些以前的造纸工匠,中国的造纸术就此西传,并最终传向全世界。

但强悍无比的阿拉伯帝国没过多久就出现大分裂,最后一分为三,各自都称自己为“哈里发”,一时之间原来阿拉伯帝国范围内出现了三个哈里发国家。于是中国人把开罗(埃及)哈里发称为“绿衣大食”,巴格达(中亚)哈里发称为“黑衣大食”,科尔多瓦(西班牙)哈里发称为“白衣大食”,但人们一般将巴格达哈里发视为阿拉伯帝国的中央政权。跟打惯了胜仗最终爱惜生命远离战争而大量雇佣日耳曼军人的罗马帝国简直一模一样,打遍天下养尊处优的阿拉伯人开始大量重用突厥将领,并和罗马帝国惊人相似地自食其果——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逐渐成为这些突厥军人的傀儡。1055年,后来建立了塞尔柱帝国的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阿拉伯帝国名存实亡,西方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哈里发称为“巴格达教皇国”(伊斯兰教)。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灭亡。从公元630年穆罕默德成为阿拉伯人领袖,到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阿拉伯帝国共存世626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7 03:32 编辑

十四、古印度


难陀王朝——被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所削弱,虽然没被灭国,但元气大伤,随后即被孔雀王朝代替。

孔雀王朝——在领导印度人民反抗马其顿帝国的侵略运动中迅速崛起而最终取代难陀王朝,由于领导者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故称由他创建的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此后王朝疆域不断扩大,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达到极盛,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尽为其有,这是古印度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也是印度第一个具有确切年代纪元的朝代(之前印度纪元只能靠估计了,区区一个朝代你的我的叙述竟然可以相差几百年。呜呼!)。阿育王把佛教定为国教使其得到极大发展,这是佛教第一个全盛时期。

巽加王朝——由普西亚米陀创建的取代孔雀王朝的另一个古印度王朝,由于该王朝信仰婆罗门教,佛教逐渐衰落。

笈多王朝——在古印度史中,印度北方曾经有过一段被从东亚迁徙过来的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占领的时期。公元三世纪时,印度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正勤日王)乘贵霜王朝衰弱之时而兴起创建了笈多王朝,在他和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的大规模扩张下,笈多王朝收复了印度北部,将没落的贵霜帝国在印度北方建立的许多小国全部纳入王朝版图。笈多王朝事实上也信仰婆罗门教而排斥佛教,但政策比较宽容,因此佛教有一定程度的复兴。超日王时期正是中国东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曾游历印度,一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此举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波助澜。此后印度遭到嚈哒人入侵,笈多王朝也因内乱而分崩离析分裂为许多小国,王室只控制了印度中部一隅。虽然嚈哒国后来在波斯萨珊王朝与突厥人的夹击下覆灭,但印度再未统一,一直呈现分裂状态。异族的入侵以及王朝的分裂使得佛教遭到极大打击。

伐弹那王朝——这是印度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不理解为什么这个视频列举了这么多古印度王朝却把它给忽视了。伐弹那王朝最初是笈多王朝分裂时印度东北方(今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小国,在其第五代君王曷利沙伐弹(中国译名叫尸罗阿迭多)那时正式创建了伐弹那王朝,曷利沙就是在印度史中、也在中国佛教史上鼎鼎大名的“戒日王”,他统治北印度40年,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古印度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就是在日王时期(由于笈多王朝分为前期、后期,因此很多人认为玄奘西游印度时的戒日王时期是笈多王朝后期,其实早就是伐弹那王朝时期了)。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但他对佛教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以至玄奘西游印度学取佛法的时候受到了他超规格的绝无仅有的接待。由于当时印度国家众多(即使在日王统一的北方也是国家林立,伐弹那王朝类似国家联邦,戒日王是联邦领袖,日王的直接控制领地是摩揭陀国),佛教一片衰败,玄奘的到来使佛教重燃复兴希望。

自东汉至唐,传到中国的佛经教派众多难辩宗歧,为求佛法真义故玄奘西游印度,彼时玄奘本身就是一个中国的大佛学家,他到印度来除了接触了最全面、最真确的佛法经典外,还和印度众多的其它宗教甚至遍布印度的佛教诸多分支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及佛法大辩论,全部获胜无一败绩,一个来自东土大唐的求学外僧在佛教诞生地横扫千军,此举轰动和震慑了整个印度。以至于玄奘到达他西行的终点——摩揭陀国那烂陀寺这个佛教圣地时,那烂陀寺的迎接可谓令人瞪目结舌——首先寺里派出四位高僧前往迎接,把自己当成西行求学的学生的玄奘如坠云雾还没回过神来,从那烂陀寺又来了两百多位僧人,随行还有两千多位施主,高举华盖手捧鲜花,组成一支浩大的仪仗队又来迎接。他们一路唱着颂歌挥洒鲜花把玄奘风光大礼迎至那烂陀寺,至此九死一生的玄奘终于来到了梦夙以求的圣地,这一年玄奘年仅32岁。由于玄奘大名威震印度,以至于烂陀寺寺主、戒日王时代全印度大乘有宗佛法的最高权威、史称“博闻强识,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一切穷览,为众宗匠”、学问极其渊博覆盖佛学所有领域、年逾百岁的戒贤法师还破例亲自为这个新进插班生讲解各种佛学经典,五年学成,玄奘俨然成一代佛教宗师,此后竟然被戒贤法师留在寺内开设当时佛教顶极学说“唯识宗”的讲授,这被钱文忠形象比喻为“一个中国留学生跑到牛津或者剑桥大学去向英国人讲授莎士比亚”,此举空前绝后,玄奘大名真可谓响彻云天。

中国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此语世界亦通用,哇哈哈。如雷贯耳的玄奘引起了南印度鸠摩罗国国王的注意,请玄奘前去讲法,当时在印度众多的国家中,日王伐弹那王朝是全印度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北印度),而鸠摩罗是全印度实力仅次于日王的第二强大国家(在南印度),日王对鸠摩罗王把玄奘这个宝贝拉走了十分不满,令其送回,鸠摩罗王回话“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日王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击,全印度实力最强的两个王为了玄奘竟然要闹到兵戎相见,说玄奘一人搅得印度周天寒彻亦未过分。后来实力稍逊的鸠摩罗王只好将玄奘送回,那排场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两万象军、三万战船。日王针锋相对,亲自带领更大规模的军队前往迎接,阵仗更加惊天动地,不知道玄奘眼见此景心中作何感观啊。更令人称奇的是,此两王竟然都非常向往大唐帝国,甚至都知道那首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可想而知当时的唐帝国强盛到何等程度。

前文说了,古印度史几乎湮没于世,全靠中国西行求佛的法显、玄奘等人的记述才记刊于后,尤以玄奘的记载最为祥实。比如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到底在什么地方,千百年来一直无从考究,直到1861年人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准确发掘出该寺遗址,玄奘对于印度历史的贡献极其巨大,因此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于此修建了玄奘纪念堂。此外,“印度”这个称呼也是玄奘命名的,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之前中国称呼这片南亚次大陆的名字有多种,官方一般叫“身毒”,民间通常叫“天竺”,小说家干脆就叫“西天”,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玄奘西行还开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公元641年,久仰大唐盛名的戒日王派使者到达唐朝,同年唐太宗派云骑尉粱怀璥出使摩揭陀。公元647年,唐太宗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印度,这是中国第一次官方正式遗使印度(玄奘是私行印度,不代表官方,并且只是学术访问。641粱怀璥之行也不算正式,可以当成是正式访问前的预备访问,类似于尼克松访华前的基辛格访华),没想到王玄策此行闹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王玄策还没到达摩揭陀国时戒日王就病逝了,由于其无子导致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他闻知唐使来到,担心自己王位不保,竟然伏击大唐使团,王、蒋均被擒押,随从死伤殆尽。此后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二人寻机逃脱,孤身孓影北上,渡甘第斯河,越辛都斯坦平原,攀喜马拉雅山脉,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尼泊尔,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进行了威严地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我噗,这种七弯八拐的理由真需要一番想象力啊),同时他又发檄召集临近各处大唐藩属国兵马万余,自已封自己为总管,令蒋师仁为先锋,气冲斗牛直扑摩揭陀。话说这只所谓的“唐军”,汉人一个的没有,全部通通的老外,是只标准的外籍军团。“唐军”首攻北印度的茶博和罗城,一仗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失色守城不出,王玄策(记住,他只是个大使)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攻城月余,终至破城,王玄策一路斩杀,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王玄策跟着一路掩杀而来又攻入中印度,发誓“尽灭天竺”,印度兵一触即溃,阿罗顺那弃国,泪奔至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一支援兵准备反攻唐军,又被王玄策、蒋师仁设计一网打尽,阿罗顺那被俘,余众尽皆坑杀,远近城邑闻之望风而降,堂堂摩揭陀国竟然灭国了。好个王玄策,还不算完,恨东印度援阿罗顺那,遂马不停蹄兵指东印度,准备捎带着把它也灭亡了,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以“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臣服,牛B哄哄的王玄策方才罢兵,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一个区区大使纠集一帮乌合之众竟然把一个大国给灭了,这叫啥世道?上哪儿讲理去?我噗~~~~~~,大唐强悍如此。王猛人此举不啻于西汉陈汤千里袭杀郅之单于,不过奇怪的此人也不怎么出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包括五胡乱华期间立志“杀尽天下胡夷”的冉闵,中国历史后人零散记忆有消亡之虞,令人痛心疾首,一生以图“整理国故”的清末名士王国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痛哭唏嘘后“咕咚”一声投入昆明湖尸奠国祚,呜呼!所幸当今有识之士又重拾国籍,谓王玄策以“中国最牛大使”以告慰国人。这扯远了,再说王玄策回国后,貌似没有什么其它突出贡献(本来他就一大使嘛),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也不那么显眼,王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竟然失传了。再说那个不知好歹的阿罗顺那,被押送到长安后受到唐太宗的宽大处理,此后他再没有回国死在中国,唐太宗的昭陵前有N个石柱,刻了N个外国人,其中就有阿罗顺那的石像。又说那个摩揭陀国,在阿罗顺那篡权之后,又经王玄策一翻捣腾,就此寿终正侵,被后来居上的南印度婆罗王朝取代了。

婆罗王朝——这是戒日王死后,伐弹那王朝崩溃后印度的一个新兴的王朝,在其统治的7-11世纪里,佛教得到空前发展,随后婆罗王朝在12世纪被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所灭,从此佛教逐渐消亡终至全部绝迹。从那个时候开始,印度就没有佛教了,直到今天。诞生自印度本土的佛教竟然绝亡,不由得令人感叹苍狗白云世事无常(所以我在这里振臂高呼保护道教!!保护道教!!),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佛教在东土中国却大放光彩发扬光大,在东南亚也落地生根,现在已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助臂功不可没。现在的印度崇尚“印度教”,这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为数众多的印度本地教的通称,总之是光怪陆离令人目眩,不扯远了。

马拉地王朝——古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在莫卧儿帝国衰微之际起兵,终结其统治,恢复了印度人民的光荣,不过最终于1818年为英国人所灭,此后印度(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均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直到1947年再获独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5 09:46 编辑

十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西突厥人,是一只原住于中亚的游牧部落。13世纪因蒙古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1299年趁罗姆苏丹国分裂之际正式宣布独立并开始了扩张,主要对手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在长期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把东罗马势力从小亚细亚排挤出去。奥国以1354年西渡达达尼尔海峡为标志开始了进军欧洲的步伐并一路凯歌高奏,并且在1389年和1396年两次大败欧洲联军震动欧洲。在其巨大威慑力下,欧洲人眼睁睁看着奥国不断蚕食拜占廷帝国的地盘并最终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一座孤城。但此时东方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却成为奥国的威胁,同时奥国爆发内乱,这使得命悬一线的拜占廷躲过一次灭顶之灾。1453年,重新统一的奥国在年仅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下大举进攻君士坦丁堡并最终攻陷,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此后,随后他们的死敌——蒙古帝国——的衰退,奥国进入疯狂的征服扩张期(几十年后,蒙古帝国灭亡),到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继阿拉伯帝国之后世界第六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不过随后奥国受到欧洲诸国的打击而迅速衰退,领土急剧减少。191210月,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三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向奥国发动了联合进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至次年5月奥国就被全部赶出了欧洲(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孤城)。但此后巴尔干诸国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最终于1914年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间过程biubiubiu快进,191811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巴黎和会召开,交战双方缔结了一系列条约。但人们并没有放过昔日的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巴黎和会条约的一部分,1920810日,协约国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该条约直接促使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由于条约内容十分苛刻,故爆发了由凯末尔领导的席卷整个土耳其的“土耳其独立战争”。1922111日,土耳其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1117日离开土耳其,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立。1923年土耳其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年1029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取代奥斯曼帝国政权。奥斯曼帝国自1299年立国至1923年被土耳其共和国取代,帝国共存624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5 10:00 编辑

十六、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


蒙古帝国和中国的关系比匈奴还要密切,因此也要多费些口舌。


一、蒙古渊缘
在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一带,素为众多游牧部落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自中国春秋始,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等民族崛起和衰亡。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代,继承了鲜卑彪悍的民风,不过最初他们也是一盘散沙的各个部族,先后臣服于辽国和金国。随着一个千古帝王铁木真的出现,蒙古人开始了让世界颤栗、让宇宙发抖的征服。1206年,经过残酷的内部争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新的资料认为,铁木真是1189年就被称为“成吉思汗”了,此后才于1206年完全统一了蒙古。同时现在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大蒙古国”并不是他创建的,是他的祖辈合不勒汗时就已经创建了,称为Khamag Mongol Uls——大蒙古国)。以此为开端,蒙古人冲出高原掀起一股强劲的扩张浪潮,短短时间内便将世界搅得惊天动地,它不仅影响了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颠覆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文明演化史。

二、蒙古的扩张
1、成吉思汗的扩张
成吉思汗即位之初就展开了一连串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对外扩张,并且四面八方并举。他从1205年起连续四次攻打西夏国并最终于1226年灭之。1211年出兵金国。1218年灭西辽。1222年灭花剌子模(当时西亚的一个大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1223年兵出乌克兰并战胜基辅大公。
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死,他为蒙古人开创了一个疆域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和中亚、西亚大部的庞大帝国。难能可贵的是,他身后众多的子孙并没有重蹈历史上所有帝国都会出现的子孙夺位导致帝国分崩立析的复辙,他的后代子孙们完全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基因和气质,继续着蒙古帝国开疆拓土的历程(不过他后代的后代就不是这样罗),更为成功,更为恐怖,最终在蒙古帝国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四大汗国外加一个中央汗国。
2、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欧洲: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率军进攻高加索、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拨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阻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1242年窝阔台死,拔都率军东归争夺汗位继承。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东:窝阔台之后经过贵由的短暂统治,最终由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征服波斯全境,灭亡了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1259年征叙利亚、攻占大马士革。正当蒙古人准备一鼓作气直捣非洲时,同年蒙哥进攻南宋时在四川合川钓鱼台战死。旭烈兀遂回师争大汗位,此举导致蒙古人终究未能进入非洲。
东亚:窝阔台在位时的1230年至1234年蒙古灭亡金国(记住)。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王国迫使高丽王室退守江华岛。窝阔台死后,在旭烈兀西征中东的同时,蒙古大汗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包括他的弟弟忽必烈)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川钓鱼城战死,正在进攻湖北鄂州的忽必烈立即班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叔叔旭烈兀争夺大汗位并最终获胜,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后改称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朝的开始(这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后有详述),随后继续南攻南宋并于1279灭宋,与此同时继续发兵朝鲜,终至1275年迫使高丽臣服,成为元朝属国。此后,元朝还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朝鲜)、缅甸、占城(柬浦寨)、安南(越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但在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岛发动的海上远征无功而返;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试图入侵日本均因遭遇台风而失败(日本人每每说起这段历史毕称“天幸”)。

三、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由蒙古大汗不断将打下来的土地分卦给儿子和兄弟,形成相对独立并且世袭的国家(汗国),但必须服从蒙古大汗的管理。由于不断的演化、吞并,最终众多的汗国形成了四大分封汗国。



1、窝阔台汗国1225-1310):成吉思汗征服西辽后将其地封于其三子窝阔台,并于1225年成立窝阔台汗国,由窝阔台统治,建都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并成为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窝阔台继蒙古大汗位,遂将窝阔台汗国领地封给其子贵由窝阔台汗死后有五年时候蒙古大汗无人继承,由乃马真后监国(乃马真摄政)。1246年窝阔台之子贵由蒙古大汗位,两年后便病故,蒙古帝国随即陷入各宗王室争夺汗位的内斗之中,最终由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1251年即蒙古帝国大汗位。蒙哥死后,他的两个弟弟阿里不哥忽必烈先后自称大汗,双方激战5年,最终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继大汗位,并于1267年迁都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但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与元朝公开决裂,最终败于元朝,国势转衰。1310年,窝阔台汗国被另一汗国——察合台汗国——击败吞并,窝阔台汗国亡。

2、察合台汗国1243-1370):系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领域包括今新疆、中亚一带,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在1310年合并了窝阔台汗国后国势达于极盛,但在14世纪中期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后来进一步分裂,最后被并入大明帝国。西察合台汗国于1370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3、钦察汗国(金帐汗国)1219-1502):系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领域包括今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捷克、乌克兰、俄罗斯部分地区、北高加索、花剌子模一部分、中亚部分地区。同时罗斯诸公国为其附庸国(包括俄罗斯帝国赖以发迹的莫斯科公国),因该国大汗帐篷为金顶故又被欧洲人称为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对罗斯诸附庸国的管理很有意思,他们挑选一个最为驯服的大公称其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代表金帐大汗征税及管理,因此罗斯诸王公们为争夺大公称号,相互角逐兵戎相见,蒙古人则幕后操纵分消彼此实力,深得汉人“以夷制夷”之妙。但N年后,这一缺乏蒙古人直接控制的政策显示了恶果——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并形成对抗金帐汗国的强大力量。又同时由于帖木儿帝国的兴起,金帐汗国日趋衰落,终于在15世纪时分裂成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和大帐汗国等众多国家,最后莫斯科公国成功从大帐汗国中独立出来,并击败了其它汗国,形成了区域统一的集权封建国家,彻底结束了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并最终发展成了俄罗斯帝国。
4、伊儿汗国1256-1388):为拖雷三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所建的汗国,疆域包括今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东起阿姆尔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达印度洋,首都为大不里士1304年帝国陷于分裂,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四、元朝
刚才说到,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朝的开始,但“这是一段复杂的历史”,现在稍微详细说说。
前面的“四大汗国”是蒙古人的首领——大汗——分封给儿子和后代们的领地(他们在其领地内也叫“汗”),那么这个首领——即大汗——直辖的领地就是四大汗国以外的所有蒙古帝国的地盘,在1271年以前,这个由大汗直辖的领地有个过渡名字——大汗汗国,但这个称谓是后人加以的,并不是严格的学术称谓,因为大汗汗国和四大汗国之间不是平级关系,而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四大汗国皆奉这个所谓的“大汗汗国”为宗主,为求严谨,现在把这个所谓的“大汗汗国”叫做“蒙古帝国王廷”好了。到了1271年,这个“蒙古帝国王廷”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大元,即元朝。因为在这一年,蒙古帝国的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千万注意“改国号”,以前叫什么?——就叫“大蒙古国”,因此这个“大元”实际上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国号。所以第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元朝疆域到底是多大?
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忽必烈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既然四大汗国都尊“蒙古帝国王廷”——也就是大元——为宗主,那么整个蒙古帝国,横向从多瑙河到日本海,纵向从北冰洋到印度洋,都应是“元朝”的疆土,我噗~~~~~~~~~~
另一种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自1271年以后,元朝和四大汗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并列关系,彼此之间互不买帐甚至互相混战,四大汗国和元朝仅是保持名义上的藩属关系,就好比历史上朝鲜和越南等国曾长期奉中国为宗主国,但它们本身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元朝(指地理意义上的元朝)作为中国的一个朝代,不包括四大汗国的领地,元朝仅是所谓的“大汗汗国”的继承者。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元朝到底算不算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跟后来的清朝又有很大区别,不仅有种族差别,更有地理差别,接着又带出政治差别。如果元朝疆域包括蒙古帝国的所有疆域,那么把元朝当成中国史的一部分,势必要把俄罗斯、中亚诸国、欧洲、南亚等诸国的那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为“中国历史”,我噗~~~~~~~~~~~,这有点玩笑开大发了。
这个问题扯下去就没完没了了,也不是我这种人可以扯清楚的,总之现在的主流意见认为——元朝,只包括了不含四大汗国的“蒙古王廷直辖”的部分,并且元朝就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元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好了,打住。说打住,我又甩出一个尾巴出来——中国史包括了元朝史这个没问题,但汉族史包不包括元朝史?因此如果以汉人为主的中国史包不包括元朝史?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

四大汗国加上地理意义上的元朝,构成了蒙古帝国的极盛时期,好家活的,话说那时介,蒙古帝国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包括附庸国),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形成横跨东、中、北、西亚、东南亚及南亚部分和东、中欧的空前巨大、大无级大、简直就是一大大二大大无限大大的辽阔疆域,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一说440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是人类有史以来面积最为广袤的大帝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虚道德真君 于 2010-8-6 09:44 编辑

五、蒙古帝国的覆灭
1、四大汗国的覆灭
窝阔台汗国在1309年被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瓜分。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经多次分裂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征服。金帐汗国到15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小汗国,最终在16世纪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罗斯公国全部占领。
帖木儿是西察合台汗国蒙古贵族后裔,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孙,虽然帖木儿帝国是蒙古后裔所创,但它并不是蒙古帝国的延伸或者一部分,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国家,帖木儿死后其帝国分裂,1500年亡于乌兹别克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2、元朝的覆灭
这里所说的“元朝的覆灭”指地理意义上元朝的覆灭,它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元朝在中原的覆灭,二是北元的覆灭。
元朝在中原的覆灭——明朝的建立
元末,1351年,汉人刘福通率白莲教起义反抗元朝,导致席卷天下的红巾军大爆动,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那么,元朝覆灭了吗?
北元的覆灭——元朝正式覆灭
元朝并没有覆灭,蒙古人在中原遭到惨败,但整个王廷完整地北退到蒙古高原,继续沿用“大元”国号到N代,后人将这个时期的蒙古王朝称为“北元”,它和明朝同时并存,并且从政治意义上讲它还拥有四大汗国的领地,仍然是一个“大帝国”,即使在四大汗国消亡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是北元了——依然存在,蒙古帝国大汗和元朝皇帝(北元)这两个称谓在政治意义上完全重合了。
这期间的北元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又受到明朝军队的攻击。从退入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元惠帝以下,历经五世北元皇帝(&蒙古大汗)到坤帖木儿汗,于1402年被部下鬼力赤杀死导致蒙古王廷大内乱,许多蒙古部族纷纷脱离北元皇帝的管制处于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这里面就有两个重要的蒙古人部族——蒙古中部的鞑靼和蒙古西部的瓦刺。他们都是蒙古人的不同部族,在铁木真统一蒙古创建大蒙古国的时候和蒙古其它部族合成统一体。他们的脱离标志着蒙古大分裂时期的到来,并且还带来了一个政治后果——由于北元皇帝(&蒙古大汗)完全被架空形同傀儡,因此互不买帐的各蒙古部族依自己的实力增减先后拥立领袖(名义上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名义上的领袖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不再叫“元朝皇帝”了,一直引用蒙古人自己的称呼——大汗。这种情况的出现,标志着蒙古人已经不再把“元朝”作为一个朝代而视之,也就是说,元朝在这个期间真正消亡了。这个“去元”化的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大概就在鬼力赤弑君夺权之后,也就是15世纪初,权且算1400吧,距成吉思汗1271年创立元朝,元朝共存129年,如果以朱元璋1368年创建明朝作为元朝覆灭的标志,那么元朝仅存区区97年,不过我还是认为前者为妥。
好了,四大汗国覆灭了,元朝消亡了,但蒙古帝国仍然存在,蒙古大汗继续保持着名义上的蒙古帝国领袖的统治,直到蒙古帝国真正覆灭时候的到来。

3、蒙古帝国的覆灭
“去元化”后的蒙古以中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刺)为主要存在的力量,并且两者对立。不过奇怪的是力量弱小的鞑靼却拥立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而强大的瓦刺的首领马哈木似乎也不急于依自己的力量拥立新的大汗,看来蒙古人的“正统”观念和中原人相比差老远了。他们两者对立是小矛盾,面对共同的劲敌——大明王朝——采取了进攻的一致行动。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庸君昏君亡国之君,不过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冒出来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跟起伏的波浪一样准点,比如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千古名帝——明成祖朱棣,他跟汉武帝刘彻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以武力强力打压外夷的主,亲自披挂上阵东打鞑靼西击瓦刺连战连捷,朱棣拳打脚踢上下十八路大明神拳打得蒙古人鼻青脸肿抱头鼠窜,这下蒙古人没了脾气,掐不过明朝就掐自己人吧,于是鞑靼和瓦刺开始了长时间大规模惨烈无比的内斗,死了四个蒙古大汗,最后瓦刺占了上风,并且一鼓作气基本统一了蒙古各部族,同时拥立阿葛巴尔济为汗。

历史上把开创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子孙叫做“黄金家族”,而阿葛巴尔济就是黄金家族的最后一名大汗。1453年,瓦刺人首领也先杀死阿葛巴尔济篡夺大汗,黄金家族的统治中断,同时也终止了蒙古人“挟大汗以令蒙古”的阶段,强势人物黄冕加身。这个时候历史发生了有趣的变化,虽然瓦刺人也是蒙古人,但东、西方都不把他们叫蒙古人了,这是一个不谋而合的“去蒙古化”时期。明朝就把他们直接叫“瓦刺”,西方则称其为“瓦刺汗国”时期——正如视频显示的一样。

瓦刺汗国

不过,瓦刺骨子里流淌的是蒙古人彪悍的血质,统一后的蒙古人——即瓦刺或者瓦刺汗国——向明朝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并于1449年在土木堡大败率军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把个堂堂大明天子活捉了,这就是“土木堡事变”,跟着后面的发展让人忍俊不禁,也先两次押着这个皇帝俘虏跑到长城脚下敲锣打鼓地要挟明朝,他一不要地盘二不要美女,只想要点赎金回去,可明朝根本不买帐,并且还一不做二不休另立了一位皇帝出来——明代宗,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也。这就有点玩笑开大发了,也先瞪目结舌了半天,实在没料到大明帝国给他来这么一出,只好硬着头皮站在长城脚下向长城上的明军滔滔不绝地喊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是你们看我们这么远跑来,还供你们皇帝好吃好喝养得白白胖胖,没有打他没有骂他把他象亲爹一样伺候你们不信可以问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好歹给点银子噻,平仄平仄平平仄……。城上的明军给了也先一瞪两白眼,某小头目向东方双拳一抱:“大明只有一个明代宗,未闻还有其它皇帝也”。我噗~~~~~~~~~~~~,也先那叫一个吐得天花乱坠,这个倒霉摧的还不死心,象个菜市场买白菜的大妈一样竟然跟明朝讨价还价起来,十两?五两吧?三两还不行?怎么着也得给个二两跑路费吧?……听得后面那个灰头土脸的废帝朱祁镇那叫一个百味齐涌啊。任凭也先说破了嘴唇说干了口水,大明朝一脸的NO相,也先自尊心深受创伤,押着这个管吃管喝又没用的宝贝还是个累赘,于是——1450年也先释放了朱祁镇!!!还加了一句“请大明皇帝多多为我美言几句”。一不做二不休,反正都这样了,也先干脆来个一推六二五,于1453年与明朝议和,自己宣布他是明朝属臣!哈哈哈,也先可爱吧?太可爱了,跟拉灯一样可爱。想想看也先是什么?——他可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啊,这基本上可以视为他要亲手终结蒙古帝国了,但其它蒙古人不同意,于是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蒙古其它部族和汗国又重新自立。1454年,可爱的也先被暗杀,跟着蒙古爆发了大内乱,并且这一乱就乱了16年,直到1470巴图孟克继立大汗位才稳定下来,从这个时期开始蒙古帝国进入了“后蒙古”时期。当历史进行到林丹汗的时候,蒙古帝国气数已尽,一个终结他们命运的部族逼上来了——后金。

后金由女真人(通古斯人的一只)所建,之所以叫后金,是因为之前他们曾建立过一个国家,就是由完颜阿骨打1115年建立的金朝,岳飞的劲敌金兀术zhū)就是金朝太子。金朝把大宋打成了南宋,后来被南宋和蒙古联手给灭了,结果蒙古一鼓作气又把南宋灭了。后来汉人又建立明朝把蒙古打回老家,同时女真人又东山再起于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后金冲劲十足,向蒙古和大明同时发起攻击,1629皇太极率军入关进攻大明。1632皇太极率大将多尔衮大败蒙古,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病死,再次年即1635年林丹汗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大印,至此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帝国版图,蒙古帝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蒙古帝国正式灭亡。从120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到1635年被后金灭,蒙古帝国共存429年。

后金灭蒙古次年,即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继续进攻大明,其间重庆女总兵秦良玉大胜多尔衮的满州铁骑。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同年清兵入京赶走李自成,北京成为大清皇都。这一年被很多人视为大明王朝灭亡之年,彼时距蒙古帝国灭亡刚好十年。不过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彼时大清仅占领中原北方,南方还有N多大明朝的抵抗力量,此乃“南明”也(这是一个不规范但比较流行的称谓),1662年降将吴三桂于云南昆明缢杀永历帝朱由榔,但台湾的大明遗臣——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大清攻占台湾,郑氏投降。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1683年才是大明王朝正式灭亡之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星星 +20 银子 +20 收起 理由
月仙儿 + 20 + 20 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我爽得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呜呼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个人玩,好好玩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3-29 05:53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