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65|回复: 377
收起左侧

字里行间的唐朝(精彩历史文章长篇连载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0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极光 于 2010-8-31 17:46 编辑

引言
        
        三国演义的开篇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三千年的信史,让这句话变成了真理。从夏商周建立统一的分封制国家,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争霸,是一个分合周期。而从战国后,秦汉一统天下,开创郡县制国家,再到三国纷乱,又是一个分合周期。三国之后,西晋短命的中央集权王朝过后,又是南北分裂。期间五胡乱华,带给汉族的灾难真是不堪回首。而经历长久的分裂之后,一个汉族历史上最强盛的唐帝国也即将强势登场了。
        
        唐朝的强势,不仅表现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它更催生了一朵奇葩,这就是唐诗。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在古体诗歌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即使是最近百年兴起的新诗,与唐诗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也相去甚远。唐诗的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有人说,如今或者以后的诗歌创作水平能够与唐诗相媲美,你就可以一笑了之,因为那绝对是妄言。有的东西就像美国明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舞一样,只能天生用来被模仿,但绝对无法被超越。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环境,翻开厚厚的二百卷旧唐书,纵观唐朝历史,或许可以从中发现,巅峰的出现实在不是偶然。唐诗中所反映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初唐的感遇、言情、边塞、田园,到盛唐无与伦比的豪放飘逸和沉郁顿挫,再到中唐的反映现实痛苦,感慨社会危机,以及晚唐的再次复兴,所有的这些都让人对唐诗的惊人表现力感到震惊。唐朝两百多年间的历史,诞生了很多传奇的诗人。每一位诗人,都用他们不朽的诗篇,留下了供后人唏嘘的哭与笑。久负盛名者,如李白和杜甫,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并不得志。除了通过他们的诗篇,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更可以让人深刻了解唐朝诗人们那浮沉难料的一生。体会诗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让我们从头谈起,一点一滴的来探索唐诗的背景。
        
        三个因素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于献陵。
        
        李渊能够入主长安,大概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是他的血统,第二是他的婚姻,至于第三嘛,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儿子。
        
        他的血统很尊贵,因为他和前面两朝的皇室都有亲戚关系。
        
        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他是正宗的皇亲国戚。
        
        李渊的母亲,和隋文帝文献皇后,以及隋朝之前的周明帝皇后,是亲姐妹。她本人,在唐朝建立后也被追封为元贞太后。
        
        李渊的祖父李虎,与外祖父独孤信,以及其他人,在西魏合称“八柱国”。等到北周取代了西魏之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
        
        他的父亲李昞袭封了唐国公,他自己在七岁时也袭封了这个爵位。这就是唐国号的由来。
        
        李渊的父系和母系到底是怎样的尊贵呢?想想看,他的祖父被封为国公。他的外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一个是周明帝皇后,一个是李渊的母亲,一个就是隋炀帝的母亲。
        
        实际上,李渊就是当时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
        
        李渊本人也对自己的血统感到很满意。每个人碰到这样的出身,应该都会很满意的。
        
        他在称帝后,和他的建国功臣裴寂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最引以自豪的血统。
        
        他不紧不慢的感慨说:“我们李家以前在陇西,就是雄霸一方。到了我父祖这几辈,又和皇室结为亲家。自从举起义旗以来,很多人都来归附,没过多久,我就做了皇帝。看看前朝的皇帝,很多都是出身微贱的人。而裴公你也是名门子弟,岂是萧何、曹参这些公务员出身的人所能比的呢!只有我和你两个人,千古以后,无愧前贤了。”
        
        这番话说出了他的心声。投胎是项技术活,能投中一朝皇亲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两朝。能把这项技术修炼到如此炉火纯青,怎么可能不好好的感慨一下呢?
        
        如此看来,唐高祖真的很幸福,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皇亲国戚,富贵荣华唾手可得。当然,再贵的皇亲国戚也是人臣,等到自己做了皇帝,那才真的叫贵不可言。
        
        血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投胎投的很好,李渊得到了重用。这是显而易见的。
        
        他在隋朝当过很多地方的州刺史和郡太守,锻炼了地方行政能力。并且,传说他比较有亲和力,喜欢对别人施以恩德,所以一些英雄豪杰也对他抱有好感,争相依附于他,愿意为之效力。看这情形,有点像带头大哥。
        
        说白了,就是人气很旺。
        
        光赚点人气,也顶多只能当个铜锣湾的扛把子,是个地头蛇而已。如何能够从蛇变成龙,这就需要更多的谋略和机遇了。
        
        危险和机遇是时刻并存的。李渊虽然有个好出身,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正值隋末,天下并不太平,他受命东征西讨,因此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而杨广,则是一个比较爱猜忌的皇帝。如果一个普通人对你猜忌,那倒没什么,顶多淡然一笑,不须萦怀。但是一旦当朝皇帝对你有所怀疑,那一般来讲,你的小命就有点岌岌可危了。
        
        这次,李渊收到了这份致命的怀疑。
        
        杨广曾下诏命令李渊到他的行宫去。皇帝陛下的诏令,必须要遵从。不从就是欺君之罪,是要被斩首的。但偏偏这个时候,李渊又身染疾病。病到什么样子呢,病到无法前去拜见杨广啊!
        
        杨广自然不开心,很想发飙。但转念一想,貌似又不能杀李渊。是啊,如果没有什么谋逆之类的大错,你能下令杀掉自己的姨表兄弟吗?
        
        正好,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给隋炀帝当小老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段对话。
        
        杨广轻描淡写的问了一句:“你舅舅为什么迟迟没来见朕?”
        王氏有点坐立不安,手里把玩着衣角,起身小心翼翼的作答:“舅舅生病了,因此没能前来拜见陛下。”
        杨广听了以后,微微的笑了一下,露出那白森森的牙齿:“哦,病了啊,病的很严重吗?有没有死啊。”
        
        这段对话初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潜藏在其间的杀机显而易见。是啊,你李渊因为生病就不来,那到底有没有病的快要死了呢。如果没有病的快要死了,却居然胆敢抗旨不来,那你是不是存心想找死呢?
        
        因此李渊听到王氏转述这番话时,当场就被雷倒了,心中恐惧不安。
        
        不过虽然被雷倒,但幸好没有晕倒。没晕倒,就得想办法化解迫在眉睫的危机啊。
        
        化解帝王对臣下的信任危机,自古至今,也许就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或者更极端一点,装疯卖傻。美其名曰为韬光养晦。
        
        李渊必须韬光养晦,低调,不能张扬。他这个比富二代还要富二代的皇亲国戚,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出去,开跑车飚出个七十码,然后跟没事人一样。
        
        他天生具有韬光养晦的本领,在这方面他做的很好。据史书记载,李渊真的感到害怕了,每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该干嘛干嘛,尽量不露出自己有什么想法。顺便再收点属下官员们孝敬上来的银子,捞点外快。
        
        他极力的在表明,自己毫无二心,就是一个混混,从不自我标榜清高。因为标榜清高,在杨广看来,可能就是收买人心。
        
        一场危机悄然终结,以后就真的是该干嘛干嘛了。隋朝已经呈现乱象,各地的叛乱此起彼伏。尽管杨广对李渊心怀戒备,但情形容不得他再有更多的疑虑。
        
        叛乱总得要有人去镇压,李渊依旧东征西讨。
        
        李渊不仅有尊贵的血统,他还有一位识见深远、贤良恭孝、血统之尊贵丝毫不逊于他的妻子,即窦皇后。
        
        唐高祖太穆皇后窦氏,是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
        
        窦皇后很小的时候就有不凡的见识,而且关键是,她还很早熟!
        
        北周武帝,也就是窦皇后的舅舅,娶了一位突厥女子作为皇后。也许是两人有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差异,武帝并不太宠爱他的皇后。换句话讲,就是婚姻质量不好,婚姻基础不太牢靠。
        
        那婚姻基础到底是什么呢?
        
        一帮九零后的小女生肯定会高声尖叫:“婚姻基础就是房子!老公就是长期饭票!”
        
        错!
        
        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两人闪婚,感情冷淡,也没有房子、工作、收入等方面的考虑,结果可能就是导致离婚而已。但是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婚姻问题就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必须要慎重的权衡多方面的利益。
        
        皇帝的婚姻总不能像一夜情一样,夜深缠绵,天亮了就走人吧。
        
        这时候,尚在幼年的窦皇后看出了端倪。于是,有一次她趁四周没人,悄悄和武帝小声的耳语了一下。
        
        她这样说:“舅舅,现在国家周边事态不太稳定,而突厥的国力却很强盛。您应该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私人感情,努力的抚慰皇后。有了突厥的帮助,江南和关东就不必担忧了。”
        
        你说,这么小的小女孩就知道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早熟是什么?
        
        至于窦皇后是否具体的指导武帝如何去抚慰他的皇后,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
        
        当然,我说的早熟是指心理方面,窦皇后没有机会喝到圣元奶粉,应该不会生理早熟的。
        
        这样的见识,出自一个幼女,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要知道,稳定压倒一切啊!有了稳定的局势,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
        
        窦皇后嫁给李渊之后,对婆婆非常孝顺。李渊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有时候甚至病重垂危。而老太太估计因为久病缠身,脾气也相当的暴躁。李渊的嫂子们都特别怕老太太,都假装生病,不愿意去服侍婆婆。只有窦皇后以诚相待,尽心尽力的服侍婆婆,甚至一连好几天都不能躺到床上休息。
        
        也许她相信,用自己的真心能换取别人的真心。即使一个由于病痛的折磨而喜怒无常的老太太,也有被感动的时刻。
        
        窦皇后对丈夫的帮助也很大。
        
        李渊在担任扶风太守的时候,搞到了几匹骏马。窦皇后立即劝他,让他尽快的把这些骏马献给皇帝,否则留在身边,如果遭人构陷,则成祸根。李渊难以割舍这些马,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献还是不该献,最终果然被杨广训斥了一顿。后来,他想起了窦皇后对他说的那番话,决定搜罗珍禽良马进献给杨广,结果升官,当上了将军。
        
        对待昏君,舍不得孩子,是套不到狼的。窦皇后深谙升官之道。
        
        再聪明的人,有时候也难免犯糊涂。如果有个人在身边时刻提醒,才能做到深谋远虑,在贪图小利的时候,想到前方还有更大的蛋糕。
        
        可惜这样一位贤妻,却不幸早逝,她没能看到李渊达到人生巅峰的那一刻。这对于李渊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不论是从感情方面,还是从他的事业方面。
        
        李渊失去了贤妻,但却还有一位天纵英才的儿子。李渊这位儿子的杰出才能,足以彪炳千古,冠绝万世,他将如太阳一般的照耀着大唐江山。
        
        没错,他就是千古一帝,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九百卷全唐诗,第一卷就是李世民的诗。然而李世民是作为一代雄主明君,而不是作为诗人被人们所纪念。相反者如白居易,他担任过省部级高官。然而,他的盛名,却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歌才华,而不是他的官职。
        
        李渊能够称帝,李世民居功至伟,远远超过了其他两个因素。
        
        李世民对李渊来说真的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没有李世民,李渊很难达到最后的成功。
        
        一旁的看客肯定不耐烦了:“你屁话啰嗦这么多干嘛,你说李世民很伟大,那你说出点具体的例子来啊。你当哥哥好骗啊,光听几句空话就信。如果照你这么空话连篇,哥哥还能说周正龙拍了老虎照片呢,你说你能信啊。你说你说你说呀!”
        
        哦,别急,小弟知错了。小弟哆哆嗦嗦的从地上捡起一根别人抽剩的假冒中华烟,塞到嘴里,站起身来,绕一个圈,冲各位看客一抱拳:“小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请过路的看官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小弟这厢有礼了。”
        
        只听叮叮当当的一阵响,地上掉满了一分钱的硬币。小弟心中一阵窃喜。因为,小弟经常买的十块钱一包的假冒中华烟,刚刚抽完了最后一根。
        
        抽完烟,是时候了。李世民的伟大,将会剥茧抽丝的一一展现。
        
        当然在说之前,还要屁话一下。古代纪年使用帝王年号,很不直观,我会在括号里加标公元纪年。

评分

参与人数 6星星 +409 银子 +1296 收起 理由
荒原 + 20 + 20 银子有点少,将就着用吧
挥剑决浮云 + 199 + 999 好,读史是为了明理!
月仙儿 + 20 + 20 不错,欣赏~~~
清虚道德真君 + 100 + 159
破红尘 + 50 ~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5-18 10:44
  • 签到天数: 6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0-8-3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你这篇穿衣服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 高**干**子**弟,会被过滤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0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太子党也许就能混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恩,喜欢读史,前段时间读了墨武的《江山》,我记得看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
    角度不同,但是都和大唐有关。。。
    盼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劝举义兵

    隋朝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反。
    大业十年(614年),扶风人唐弼反。
    大业十一年(615),高阳魏刀儿反;突厥出兵数十万,把隋炀帝杨广围困在雁门,后解围。
    大业十二年(616),魏刀部将甄翟儿继续反。

    “大家都反了,我到底反不反呢?”

    李世民望着天空发呆,自言自语的说。这时有一片秋叶,飘然落到他的脚边。

    反不反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脑袋,还有全家几十口甚至上百口人的性命。

    李世民沉思了很久,反复的考虑了当前的形势,还有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目前掌握的社会关系,经济军事力量,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资源。

    反和不反,都有理由,实在是难以做决断。他很头痛。这时候,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魄力和勇气发挥了关键作用。

    看着落在脚边的那片秋叶,看着这大好河山,他恶狠狠咽了口唾沫。他一脚踏在那片落叶上,在心中坚定的说了一个字:“反!”

    李世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说的豪放一点,就是“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并且他愿意将野心付诸行动。具体的表现起来,就是放下自己的架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时仗义疏财,舍得为自己倾心结交的人花钱。他先后在手下网罗了一批有识之士,比如刘长静,长孙顺德等人。

    相对来讲,李渊就有点瞻前顾后,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在以后好几次重大事件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担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驻军司令。杨广此时正在扬州游乐,而中原叛乱频仍,屡禁不止。李世民已经决定起兵反隋,却怕他的父亲不同意,所以一直没有对李渊讲。

    这时候,需要一个人来说动李渊同意起兵

    这个人是裴寂。就是那个前面提到的李渊与之聊天的人。

    裴寂,字玄真。他担任着一个很闲散的职务,晋阳宫的副主管。晋阳宫是什么宫呢?晋阳宫是杨广在太原设立的一个行宫,里面的配套设施比总统套房还要豪华,还有许多宫女伺候。杨广如果到了太原,就住在这个超级总统套房里。

    不过,杨广在全国各地到处游玩,来太原的机会不多。所以说,这是个闲职。

    裴寂和李渊有交情,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吃饭,顺便打打牌,小赌怡情一下。

    既然裴寂和李渊的关系这么好,那么不如就在裴寂身上打一下主意喽。李世民正是这么想的。他手下的刘长静是晋阳宫所在的晋阳县长,与裴寂是朋友。因此,由刘长静介绍,李世民就和裴寂攀上了交情。

    某日,李世民邀请裴寂和其他人一起来打牌。自然,他不是裴寂的对手,于是就输了钱,于是他握着裴寂的手激动的说:“裴公,你的牌技如此高超,真是没想到啊!我心里不服,要不改日再来切磋一下。”

    裴寂赢了钱,心里大喜,笑着说:“二郎,承让承让,你太客气了。大家切磋一下,也无妨,以后三缺一的话,随叫随到。”为什么叫二郎呢,因为李世民排行老二呗。当然不能直接称呼别人为老二,必须委婉的说“二郎”。

    可以预料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世民屡次和裴寂聚众赌博,然后他又屡次的输钱给裴寂。前后总共输了几百万。

    裴寂又不是傻子,看到李世民老是送钱给自己,就觉得这个人很够意思。一来二往,两个人就天天腻在一起了。李世民到哪里,裴寂就跟到哪里,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两个人是gay。

    终于有一天,李世民看到裴寂真的很开心,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就对裴寂说出了心里话:“裴公,当今天下大乱,昏主无道。我心里有个计较,打算起兵反隋,但又恐家父不同意,你能否为我说说家父呢?”

    他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裴寂,等待着裴寂的答复。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他的眼神感动了裴寂,裴寂很爽快,当场就答应了。另外,毕竟几百万也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裴寂虽然答应了下来,但他其实也并无十足的把握说动李渊。李渊的心思,别人是猜不透的。一旦开口,万一说动不了,后果相当严重。这需要有一个李渊不得不接受的理由,来让他同意起兵。

    如何能找到一个让李渊不得不接受的理由呢?裴寂苦思冥想后,眼睛盯向了晋阳宫内那群娇艳如花的宫女。

    裴寂和李渊的交情很深。于是,裴寂又来找李渊喝酒了。裴寂笑着拱手:“走,去喝两杯如何?与唐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人生,畅谈理想,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听喝酒,李渊来了兴致,立即应邀前来。酒席间珍馐美味,玉液佳酿,于是你一杯,我一杯,觥筹交错,吃的大家都很开心。渐渐的,李渊就有点晕乎乎,眼花耳热了。裴寂见状,知道机会来了。他悄悄的向身边的两名侍女使了个眼色,两名侍女搀扶着李渊,向后厢房走去。

    裴寂看到李渊慢慢离去,很关切的叮嘱说:“唐公醉了,就先在我这里歇息一下吧。等酒醒了再回府也不迟。”

    李渊烂醉如泥,耳听到裴寂朦朦胧胧的声音,却浑身再也无力,进入了后厢房。

    过了不知道多久,李渊悠悠醒转,头虽然还有点晕,但至少还有知觉。他已经记不起来酒醉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然而,他发觉身边有点异样,侧身一看。

    他浑身的血液瞬间凝结。因为,在他身边,躺着两个娇艳如花的女子。

    裴寂在这个时候进来了,时机掌握的恰到好处。他一看到此情此景,故作惊讶的说:“啊!唐公,这是怎么回事。这两人是晋阳宫的宫女,是皇帝的女人啊!”

    李渊头皮发麻,努力的思索昨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他真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他只能相信眼前的情景,这一切不言而喻。

    一切都不用解释了。

    他看着裴寂,裴寂也看着他。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忽然裴寂咧嘴一笑:“多大点儿的事啊,何必搞的这么紧张?我不告诉皇帝,皇帝怎么知道这件事?他现在远在江南快活,根本不可能关注这边的一个小小行宫。”李渊也一笑:“我说嘛,肯定是你小子使坏。咱俩关系这么好,你怎么这样坑我啊!”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李渊有了一个死罪的理由。这一点很重要。

    裴寂第二次邀请李渊喝酒,大家都是知心人,自然又要喝醉了。有了理由,裴寂说起一些话来也就不用太顾忌了。

    裴寂趁醉对李渊说:“二郎(指李世民)已经秘密召集了兵马,打算起兵反隋了。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起兵吗?就是因为上次我让宫女伺候了您啊!这次事件如果被皇帝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如果您依旧效忠于隋朝,早晚难免一死,不被皇帝杀掉,也会被各地的叛乱吞没。如果能树起义旗,振臂一呼,则天意非您莫属。您身边的人都一致认为应该起兵,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李渊听了这段话后,应该是相当的无奈。他的桃色事件居然惊动了儿子,惊动了周围所有的人,就差惊动隋朝的党中央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顺水推舟的表示同意了。

    而发生的另一件事,则让李渊从心里有了主动起兵反隋的念头,而不再只是被动的听别人劝举义兵。

    李渊在太原镇守一方,手下有两员副将,其中一人名叫高君雅。太原靠近当时的北方边境,与突厥时有交战。高君雅在一次交战中失败了,李渊作为高君雅的上司,受到了株连。杨广是讲究问责制的,派遣了一名使者赶赴太原,宣读诏书,把李渊关押了起来。

    李世民和刘文静,以及裴寂,一起来劝说李渊不要被一纸诏书和一名使者捆住了手脚,应该起兵西入长安。李渊这次觉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一切都从这一刻开始。隋朝飘摇欲坠的江山,迎来了最有力的一击。

    假设一下,你要出去群殴,那你事先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能啥都没有,没有管制刀具,没有同伙,也没有钱叫出租车,步行跑到十公里以外跟别人去干架,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好结果。推而广之,和皇帝手下的军队进行战争,就必须要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那就是:兵器,士兵,马,以及大量的钱。

    李世民之前做的准备是在地下,并不公开。他招揽了一帮人力资源,培养的是软实力。人力资源不可能真刀真枪的上阵冲锋。不过,人力资源可以开动脑筋,去吸引硬实力。

    前面提到,此时的李世民手下有两个重要人物,刘长静和长孙顺德。刘长静因事被关押起来的时候,李世民曾经亲自前往监狱探视他;而长孙顺德则是李世民老婆的叔叔。两个人对李世民都是忠心耿耿,两个人又都具备公关能力,具有良好的广告创意。

    当然,他们的广告是征兵广告。

    顺便提一句,他们两个人的结局,也同样的具有杯具色彩。

    李渊正被关押着,谁也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命运。而之前,随着隋朝国家局势的恶化,杨广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令人捉摸不定,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因为天下大乱,监察机关公务员崔民象,劝杨广不要去江都游玩,杨广大怒,先命令把他的下巴拆解,然后斩首

    因为各地叛乱越来越多,监察机关公务员王爱仁,劝杨广赶快回长安,杨广怒,将其斩首。

    面对这样的皇帝,任何人都不敢心存侥幸。李渊已经在狱中同意起兵,李世民和刘文静商议后,决定第二天就动手。

    然而,谁也无法在此刻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比如你呢,你能预料到什么呢?预料到第二天太原树起了一面反隋大旗,然后一切如预定的情节:李渊一路高奏凯歌,打到长安,登基称帝?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第二天,李渊被释放了,李世民和刘文静没有动手。

    至于李渊为什么又被释放,我想,应该是杨广也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单凭一张纸,和一个使者,实在很难达到控制李渊的目的。相反,这只能逼李渊反叛。

    杨广不傻,他不希望李渊反叛,尤其是,自己亲自逼李渊反。

    李渊被释放后,思前想后,还是没能下定决心立即起兵。他让刘文静伪造一份隋炀帝的命令,征集太原附近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入伍,对外号称是讨伐朝鲜。这些被征男子,必须在年底之前到达河北涿州。

    李渊可能怕兵力不够,想大举征兵后,再正式起义。

    因为大规模的征兵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太原附近百姓群情沸腾,纷纷从心里痛斥侵略别国的非正义战争。这样被征集起来的士兵,战斗热情不高,战斗力也有限。

    刘文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是个有识之士,他知道这样做只是拖延时间,于事无补。他对裴寂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你应该赶紧劝劝唐公,让他早点起兵。”说完了,可能觉得意犹未尽,他又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你在晋阳宫当主管,用宫女来招待客人。你这样做是死罪,你死倒无所谓,何必连累唐公呢。”

    裴寂一听傻眼了。他应该很后悔赢了那几百万,现在他的命运已经和李渊他们绑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他从心里由衷的感到了恐惧,于是就拼命的催促李渊起兵。

    巧的是,这时正好有刘武周在山西朔州起兵作乱,他先是杀掉前任地方行政长官,自称太守,后来又自称天子。这实在是给了李渊一个绝妙的借口,他可以堂而皇之的进行军事和后勤两方面的总动员。

    这个刘武周有必要介绍一下。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此刻,他是李渊的绝妙借口。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是一个令李渊头痛的麻烦。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后随父亲迁徙到朔州。他在隋炀帝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中立有军功,被授予了“校尉”军衔,至于这校尉到底是什么军衔,我也不知道。

    他退伍后,荣归故里,享有盛誉,连地方行政长官也和他很亲密;并且亲密的过了头,最终,他亲密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家眷中去了。

    至于刘武周起兵的理由,倒是可以类比一下李渊想要起兵的理由。他起兵的理由,据官方记载,是因为他搞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小老婆,怕被发现。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这本难念的经,还何其的相似啊!

    刘武周这个人,在史书中记载的天花乱坠。有一物如雄鸡,流光坠地,落入他母亲怀中,因而诞下了他。其实,一言以蔽之,他就是个活宝。

    他起兵后,越战越勇。先是自称太守,派遣使者带书信给突厥,表示愿意归附。后来和突厥联军,一起击败了赶来镇压的隋军。然后,他攻占了汾阳宫,用汾阳宫的宫女和突厥进行交易,从突厥那里得到了一批军马。

    军马就是训练成可以供骑兵作战使用的马匹,你把它理解成美国的悍马也行。

    突厥很开心的得到这个活宝刘武周为定杨可汗。他于是僭称皇帝,年号为天兴。

    他称帝后,到处乱窜,并且意图进攻太原。

    李世民抵御刘武周的名义,派遣刘文静长孙顺德等头散发征兵广告。短短十几天内,聚集了一万多人。他命令刘文静裴寂伪造了一份公文。

    公文大意是,现在乱兵逼近太原,李渊身为太原最高军政长官,应该用晋阳宫内府库的物资,招兵买马,积极做好准备,抵御刘武周的进犯,要坚决的把敌人消灭在城门之外。诸如此类云云。

    同时,李渊密令在山西运城临汾一带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赶回太原。

    万事俱备,只待一声长啸,揭竿而起。

    不料这时候,事情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既然不和谐怎么办,那就把它和谐掉啊!

    这不和谐的音符就是李渊的两员副将,王威高君雅

    咦,那个高君雅不是在上次和突厥交战中被打败了,害的李渊替他背黑锅的人吗?是的,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就是他。

    这两个人身为李渊的副将,但明显和李渊不是一条心。他们看到李渊大张旗鼓的集结部队,怀疑李渊想要谋反。因此定下计策,请李渊择日到晋祠去祈求上天下雨,然后在晋祠内将李渊一举擒获。

    这条计策实施起来完全可行。但前提必须是,李渊毫无防备。

    如果李渊事先不知道有这个针对他的阴谋,他很可能毫无防备。

    但偏偏李渊事先就得知了。这看来是天意。

    事情还得从一个叫刘世龙的人说起。刘世龙,并州晋阳人。他是晋阳一个著名的地方无党派人士。他因为裴寂的推荐,屡次被李渊亲切接见。而且,他还和王威高君雅关系不错,经常到王、高两家去做客。这就是无党派人士的好处,可以同时接触到两方的消息。

    但是无党派人士,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刘世龙经过一番比较,认为还是跟着李渊混比较有前途。在李渊起兵之前,王、高经常在一起窃窃私语,他们的目光中带着闪烁不定的疑惑。刘世龙看到了他们目光中的闪烁,就探探口风,在闲扯中,套出了他们的阴谋。王、高二人没有怀疑刘世龙的无党派身份,于是,一幕杯具悄悄的在上演了。

    刘世龙把消息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一看事态危急,不敢怠慢,立即做了周密部署。然后,他派人把做好的部署通知了李渊。两个人静静的等待即将来临的一天。

    这一年的5月15日,和往常的工作日没什么不同。李渊和王威高君雅一起在政府大厅办公。王威在进入大厅之前好像看到了外面有隐隐约约的亮光闪了一下,“有点像刀光。”他心里暗自想着。

    刘文静带着一名负责征兵工作的中级军官刘政会来到了厅前的院子中,说是刘政会有谋反大案要禀报。李渊命令王威去取刘政会手中的指控书。

    “不可以,这份指控书不能落到王威的手中!我要控告的正是副长官的事,只能唐公您一个人看!”刘政会大叫道。

    “哦,有这回事?”李渊故作惊讶,带着不敢相信的表情。

    刘政会上前几步,递上了指控书:“唐公您一看便知。”

    李渊接过那份指控书。看完后,他脸色很凝重,如同刚刚打牌输了几百万。

    他对王威高君雅说:“告你们谋反的事,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高君雅大骂道:“这鸟人胡扯,他想害死我们!”

    刘长静不给他们说更多话的机会,一挥手,左右士兵立即冲上前去逮捕了他们,把他们关押到另外的房间去。与此同时,外面李世民带领的部队已经团团包围了大厅,封锁了政府周围的所有街道。

    毫无防备的,肯定干不过早有预谋的。

    于是,尘埃落定,这不和谐的音符终于被和谐掉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还是可以吸取一点有益教训的。这件事告诉了一些有志于当官的青年朋友,要当官就得当正职,也就是一把手。不信你看看,两个二把手,也没搞过一个一把手。

    至于刘政会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指控王威高君雅谋反,他究竟是出于自己本意,还是背后有人指使,我想,不说你也明白。

    李渊正式起兵了。随后,他用王威高君雅的头颅祭旗。一片欢呼声中,李世民异常的兴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李渊树起的并不是反隋的旗帜。这个中的原因,以后自有分晓。

    终于起兵了,可是起兵能代表什么呢?并不是说一起兵,天下就手到擒来。那需要顺应民心,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并且,你必须要比和你争夺江山的人更加凶狠。

    李渊望着拼凑起来的、业余级别的武装起义部队,想到了以后的路,想到了以后将要经历的多少血腥厮杀。前方的路还很漫长,至于能不能走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期待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我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极有看头```野史秘史```皆为可读之史````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有野史秘史,全部依据旧唐书记载。。
    也就是根据事实,构造了一些具体情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些情节,才使得文章更有看头,一部二十四史,因其只是单纯的记载而让人觉得了无兴趣,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通过一些经过加工却又不离正史的题材去了解历史```

    加油,继续写啊,我给你加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第二章编辑到主帖里塞```不细心的人会看不到``以为太监了哒```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极光 于 2010-9-3 19:20 编辑

    起兵以后

    在当时的武装部队中,李渊的实力并不算强。这是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很多英雄或者枭雄或者狗熊,都应运而生了。李渊必须慎重的了解对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机会取得胜利。

    其他的对手暂且不说,还没到相遇的时刻。眼前最近的对手,就是隋朝政府军。

    以业余部队,对抗职业的政府军。如果不出意外,结果很容易预测。李渊需要提升部队的作战实力。

    一般而言,作战实力由三部分组成即,精确的打击能力,以及快速的移动能力,外加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后来称霸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就兼而有之这些特点。那些蒙古骑兵,从小就骑在马上打猎。射箭,他们可以百步穿杨;突袭,他们可以来去如风。至于后勤嘛,哪里有牧草,哪里有人烟,就去哪里。有牧草,马就可以吃饱。有人烟,蒙古骑兵们就可以抢光一切。

    拥有出色的作战实力明显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那需要用严酷的纪律进行大量的训练。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战争可以锻炼士兵,但是物资的准备必不可少。剑一定要磨锋利,弓一定要拉满。

    李世民曾经让文静裴寂伪造了一份公文,用来调用晋阳宫府库物资。那么晋阳宫到底有多少家底呢?

    起兵后,裴寂总共从晋阳宫内调出了九万斛米,五万段杂色的绸缎,四十万具铠甲。另外,说出来可能你还不信,他还献出了晋阳宫内的宫女五百人。

    这里,有点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裴寂把宫女也当做军用物资献出来。生逢乱世,这些宫女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只能随波逐流,只能任人宰割。

    有了晋阳宫的物资后,李渊的部队不缺兵器,也不缺人,更不缺钱。他缺的就是马。

    在冷兵器时代,马就是保证部队具有快速移动能力的唯一手段。所以,骑兵一直都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兵种。

    在起兵后不久,刘文静就建议李渊和突厥结盟,一方面利用他们的军队以壮声威,一方面可以从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手里获取大量的马匹。李渊同意了这个建议。

    五月二十五日,他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拜见突厥的始毕可汗,商量军事合作的事宜。

    始毕可汗询问刘文静,李渊起兵的目的是什么。

    刘文静回答说:“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帝,导致了国家现在的动乱。唐公是皇亲国戚,不忍心作壁上观,因此起兵,想要废黜本不应该当皇帝的杨广。唐公愿意和可汗您一起进入长安,人口土地归唐公所有,金银珠宝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听了很高兴,答应派手下的将领带领两千骑兵,跟随刘文静回太原。他又答应卖给李渊一千匹战马。

    李渊部队的作战实力在慢慢增强。

    诚然,如果单从刘文静和始毕可汗的对话里,不难看出,李渊非常想要解放长安人民,而且,他想要把人民解放成无产阶级。他在和外族做交易,把天下当做一块肥肉,与人分享。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策略,在自身尚且弱小的时候,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等到羽翼已丰的时候,自然另当别论。

    李建成和李元吉终于逃回了太原,但是在河东还有他们的一个弟弟李智云。李智云是李渊小老婆万氏所生,只有十四岁。他的哥哥们嫌带着他太累赘,就把他抛弃了。他在李渊起兵后,随即被捕获,并押解到长安。负责长安城防的隋将阴世师将其处死。

    当时,李渊还有一个女儿在长安。至于他这个女儿的名字,则在旧唐书中没有记载,只知道她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已经出嫁,嫁给了朝太子警卫团的一名贴身保镖柴绍。

    柴绍这个人,孔武有力,身手敏捷。他应该有一身好武艺,一如传说中的中南海西装男。平阳公主和柴绍结婚后就住在长安。李渊起兵之前,也曾秘密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赶紧逃离长安。

    柴绍决定去太原投奔老丈人,但他又放心不下妻子;带着妻子跋山涉水,目标太大,也不可行。况且万一遇上追捕他们的人,搏斗起来,为了照顾妻子肯定也会分心。

    平阳公主,之所以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作为一名女子,她干了许多令普通男子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句话,她就是个大牛人。此刻,她含情脉脉的望着夫君,说出了通往大牛境界的第一句话:“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也就是,你应该赶紧去,我一个妇道人家,到时很容易就可躲藏起来,可以想点别的办法。

    她也的确想到了别的办法,令人叹为观止的办法。

    事不宜迟。柴绍立即动身前往太原,恰巧在路上碰到了当时也正赶往太原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

    李建成看到妹夫也在跑路,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下,两人亲切交换了对当前形势的看法。他认为现在隋朝政府发布了一号通缉令来追捕他们,肯定是太原那边已经起兵了。这样一路回太原,中间要穿越好多州县,危险系数太大,不如先投奔一些小毛贼,权当自保。柴绍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现在既然追捕的这么厉害,就更应该抓紧时间奔赴太原,如果投奔了小毛贼,别人知道了你是唐公的儿子,肯定会举报你邀功请赏。到时候就歇菜了。

    李建成同意了柴绍的看法。

    然后,他们继续跑路。三人最终平安抵达了太原,李渊看到了儿子、女婿平安归来,自然很高兴。

    李渊起兵后,就向附近的郡县发布命令,要求他们积极响应号召,归顺于义旗之下。如果附近的郡县不肯答应归顺,那怎么办呢?那很好办,一个字:打!

    六月五日,进攻山西西河郡。

    李渊不跟你废话。相反,他很直接,他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你不打,别人怎么可能服?

    这是李渊起兵后的第一场战斗。战斗开始,先介绍一下双方,红方:李建成、李世民所率领的非正规军;蓝方:西河郡政府保安、城管,以及守卫部队。按照一般的军事演习情节,红方是精锐部队,蓝方是天生的陪练部队,专门用于挨打。

    西河郡的守卫部队是名副其实的守卫,从不出击,勇于承担挨打的义务。五天后,西河被攻破。我想,西河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河城管的惊人战斗力在此战中没有充分发挥。

    一战小胜后的李渊,做了一个极英明的决定。开仓放粮,吸引更多人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造反,就是为了活命,为了能有一口饭吃。至于说什么谁对谁错,顺应天命,全是空话。生存是很残酷的。物竞天择的法则在乱世,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读惯了字里行间经常出现的“人食人”的记载,才发现,有的时候人的欲望是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的难以满足。看到了李渊的这个决定,让人不禁觉得有王者之风范。

    李渊的部队,从今往后,开始走上了正规化建设的道路。

    六月十四日,李渊建立了总司令部,将部队分为两个师。第一师,由李建成担任师长,爵位为陇西公;第二师,由李世民担任师长,爵位为敦煌公。李渊本人担任总司令,裴寂担任他的秘书长,刘文静担任他的作战参谋不过,刘文静此时正在突厥谈判,算是缺席任命了。

    我们的巾帼英雄——平阳公主,她现在在干嘛呢?别惊讶,她现在正用手帕擦一擦额头上的香汗,搞的热火朝天呢。与夫君道别后,她立即女扮男装,潜回了位于长安郊外户的私家庄园。她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招募郊外的亡命之徒聚集起几百人,起兵响应李渊。

    牛吧?如果你认为这就算牛,那就错了。更牛的还在后头。

    在户县司竹园这个地方,盘踞着一帮盗匪。领头的人名叫何潘仁,是个外籍人士。他因为在中国闯出了一番事业,就留了下来,并且自称总管。公主派家仆马三宝,说动了这个外国友人,让他攻克了户县。

    周边还有一些流窜的盗匪,这些统统都是可利用资源。

    流匪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相继被劝服,各率数千人归附公主。

    随后,因为李渊事发,长安方面频频派人来骚扰公主。马三宝何潘仁率领土匪联军,接二连三的击败了进犯的隋军。久而久之,公主的声势越来越大。她的部队所控制的地方,包括了盩厔、武功、始平三个县。她还知道什么叫民心可贵,颁布了严厉的法令,禁止士兵抢劫掠夺百姓的私人财产。这些措施,让她的民意指数直线飙升,最终居然聚集到了七万兵力!

    李渊刚起兵时,兵力也不过两万。

    什么叫大牛人?这就叫大牛人!

    当公主派人把起兵响应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父亲,李渊高兴坏了。谁说女儿不如男!平阳公主简直就是大唐的花木兰,不,她比花木兰还要令人敬佩!

    正因为她有如此卓越的战功,在她逝世后,李渊力排众议,破例在她的葬礼上使用军乐。而之前,从无一名妇人有此殊荣。可惜的是,这样一位胆识过人的公主,翻遍史书,却难觅她的芳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北方很早就进入了秋天。李渊收拾了周边不归顺的郡县后,下一步目标就是长安。时间刻不容缓,一旦起兵,必然会遭来隋朝政府军的镇压。坐以待毙是不行的,必须兵锋直指隋朝的心脏,一击即中后,才可以徐图大计,慢慢消灭其他不服的敌对势力。李渊让李元吉担任后勤总指挥,自己亲自率领全部人马,共计三万人,从太原西下。

    进兵长安之前,他举行了庄严的阅兵典礼。在典礼上,他对唐军全体将士说,他们是去拯救苍生的,杨广不是个好皇帝,带给了人民很多苦难,必须推翻杨广,另立当时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皇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代王并不领情,依旧派隋将宋老生率兵二万讨伐李渊。

    七月十四日,唐军开进到山西灵石县,贾胡堡安营扎寨。宋老生在附近的霍县驻兵,遏制住了唐军前进的路线。此时,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唐军碰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勤。秋雨令道路泥泞,粮食补给中断。再强悍的军队,没有了粮食,一切免谈。李渊赶紧向后方派人催促加紧运粮。

    李渊和手下的秘书长裴寂,商讨军情。

    虽然是商讨,李渊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退兵,退回太原根据地去,回去后再做安排。他的这个想法和裴寂不谋而合。

    退兵,就是功亏一篑。

    李世民看出退兵是一步危险的棋。他竭力劝阻,坚决不同意退兵。他对李渊说:“我们起兵拯救苍生,应该先进入长安,号令天下。现在遇到一小股敌人就退缩,恐怕追随我们的人全都会溃散。回去退守太原,就变成了反贼,如何能保全自己?

    这番话实在是深刻道出了起兵的本质。所谓成者王,败者寇。起义一旦成功,占据了正统地位,则自然无人能说是非;而一旦退兵自守,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则人人都能以讨伐叛乱的名义消灭他们。

    但是,李渊真的没有足够的魄力,去面对一场失去后勤补给的战斗。因此他下令紧急退兵。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说法叫“破釜沉舟,绝境求生”。

    李世民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说动他的父亲。想到这一群以解放名义召集起来的士兵,一旦退回太原,就变成了乌合之众,根本无力抵御尾随而至、前来镇压的隋军,势必全局崩盘。而作为倡导起义的主犯,他肯定会被处死,并且遭到灭族的最严厉惩罚。死亡的阴影一步步的在向他逼近,把他逼的喘不过气来。他很恐惧,他的压力渐渐变大,他真的压力很大。

    压力这么大,该怎么办?难道要学富士康十连跳,一跳了之?

    终于,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彻底崩溃了。他哭了,痛哭流涕。在李渊的营帐外,哭的那么伤心,而且,声音很大。

    李渊听到了李世民的哭声。李渊把李世民叫进了帐中,问他为什么哭。

    李世民肝胆寸断,声泪俱下的说了自己想到的一切,以及他所感到的深深恐惧。

    应该说,李世民眼光的深邃,绝非他人能比。他把一切都想的那么透彻。他有勇气去为了自己想要达到的野心放手一搏,哪怕身处绝境,也毫无惧色。但关键是,这次李渊根本就不给他放手一搏的机会。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也许是李世民的眼泪感动了李渊,或者是李世民的远见卓识使李渊也开了窍,让李渊思考了更多的东西。李渊醒悟了。他不再下令退兵,并紧急召回了已经先期撤离的部队。过了不久,七月二十八日,一个好消息传来,被李渊紧急派回太原运粮的人也终于满载而归了。

    如果过于强调李世民的智谋,就可能会忽略他的勇猛。作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也发达的热血青年,他的勇猛会让崇拜肌肉男的女生当场兴奋的晕倒,同时也会让哈韩族追捧的那些高丽棒子,形同伪娘。更多的时候,他是令他的对手感到心惊胆寒。

    八月一日,下了半个月的秋雨终于停了。一切不利条件都烟消云散,李世民这只猛虎,也渴望着放手一搏。

    李世民在战前深刻分析了对手的性格特征。他认为宋老生是一个急躁的、容易轻举妄动的人。为了避免陷入西河郡战役那样的攻坚战,他决定把敌人引出来打。

    唐军大军压境,来到了霍县城下。李世民带领数十名骑兵奔驰到城门下,扬起马鞭对着城门上的宋老生指指点点。李世民大声的对身旁的人说:“你们看宋老生这么懦弱,光知道守在城里。我们这几十个人,就可以把霍县团团包围,让他不敢出来。”

    宋老生听到了这些话,毫无反应,只是警惕的望着城门下的那些人。

    李世民一看效果不行,决定来点猛的。他指着城楼上的宋老生诟骂道:“宋老生,你这个缩头乌龟,有本事出来和我决一死战。否则我就问候你全家!”

    宋老生听到最后一句话,再也按捺不住,终于怒了。他下令打开城门,全军出动,在城外列好阵形后,分别向城东和城南发起进攻。

    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在城东布阵,李世民和柴绍的部队则在城南布阵。

    宋老生的主攻方向选在了城东,他一马当先,领兵向李渊的部队冲锋。马蹄扬起的黄尘漫天蔽野。李建成看到这幅壮观的场景,不知怎么搞的,一头从马上掉了下来。也许,他有哮喘,对黄尘过敏。

    宋老生趁机发动凌厉的攻势,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抵挡不住冲击,都往后退却了。

    情势危急,兵败如山倒,而且往往只在一瞬间。勇猛的李世民在哪里呢?大家都很需要你,你快出来吧。

    李世民会出现的,注定是以一个挽救颓势的英雄角色出现。他从城南原野上带着两名骑兵冲下高坡,过来阻击宋老生的部队。

    不过,好像有点不对劲。怎么是两名骑兵?

    你可以感到震惊,但千万别怀疑。事实是,李世民的确只带了两名骑兵,冲入了一万多名隋军中去。

    崩溃了吧!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记载时,也很崩溃。玩命不是这样玩的啊。

    这时候,只要隋军中有一个神箭手,静悄悄的站在五十步开外,取出一支箭,拉满硬弓,瞄准,然后嗖的一声,李世民就会被一箭爆头。

    所幸这一幕没有发生。当时的情景是,李世民冲入隋军阵后,如入无人之境。左劈右砍,杀死了几十名敌人。

    李世民实在是太勇猛了。他在冲下高坡,阻击敌人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疯了,疯到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就如同猛虎看到了猎物的血腥,兴奋到不能自已。

    紧跟而来的步兵奋力拼杀,隋军被前后夹击,彻底溃败,争相逃跑。大家都恨爹娘只生了两条腿。

    宋老生自然也跑。不过当他跑回城的时候,城门的吊桥已经慢慢的挂起了。于是他下马,想要跳入护城河中,李世民手下大将刘弘基这时追上了他,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县被攻克了。其后,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来到了龙门,进逼河东郡。在地图上,龙门在汾水北面,河东郡则位于汾水南面,要往西南走很远一段距离。所以,唐军必须渡过汾水

    此时,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也带着突厥五百名援军,和两千匹马回来了。前面提到,突厥答应派遣两千骑兵,和一千匹马。现在为什么援兵变少,而马匹却变多了呢。

    这中间的奥妙,在于李渊不是刘武周,他不像刘武周那么败类。

    李渊心里很清楚,突厥的军队是外族军事力量,只能用来壮壮声威,绝对不能倚为主力。而且,突厥是一个没开化的落后民族,他们眼里没有什么道德、法律,有的只是掠夺和杀戮。所以,在出使前,李渊明确的告诉刘文静,突厥的援兵几百人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多要一些马回来。

    刘文静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诱人的空头支票,出色的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

    隔着汾水遥望对岸的那片土地,就是隋将屈突通所镇守的河东郡。

    屈突通肯定是知道了宋老生的下场,他可不想在逃跑的时候,脑袋飞到护城河里去。他甚至都不想见到唐军,因此,他下令把河上的桥全部拆掉这一招够狠,是啊!桥都没了,看你们能插翅飞过来不成?

    屈突通很希望唐军看在他坚决抵抗、以至于把桥都拆了的份上,不要再打过来了。

    唐军的确没有打过来。

    没有桥,又缺乏水上交通工具,任谁都难以渡河。就在唐军踌躇的时候,数百名沿岸的船民,发扬了革命精神,不约而同的把船都划过来,帮助唐军渡过了汾水同时,啸聚山林的草莽英雄孙华、白玄度,也竞相的投奔李渊,并带来了一些渡船。

    “现在船有了,屈突通,你就等着挨打吧。”李渊心里这样想着。

    李渊命令孙华与刘弘基等人先带一部分兵渡河。渡河后,在对岸安营扎寨。

    屈突通得知了唐军渡河的消息后,决定使出杀手锏。他命令手下将领桑显和带着数千士兵,趁夜偷袭了华与刘弘基的大营。

    在对岸,屈突通高唱:“那一夜,我伤害了你。”

    实际上,他是一名惯于使用夜袭的军事将领。他经常对他的部将说的一句格言就是:要敢于发挥我军夜战的优势。在此之前,他使用过夜间偷袭的战法。安定人刘迦论起兵造反,占领了西河郡西北方的雕阴郡,自称天子。屈突通奉命剿匪,趁其不注意的时候率领精兵夜袭刘迦论兵败身死,并且连累了一万多人陪着一起死。

    在此之后,屈突通还会继续使用这个战法。

    之所以在此详细提到屈突通,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将领。他后来弃暗投明,成为了唐太宗钦定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桑显和的夜袭在唐军中造成了混乱。唐军遭到了重创,陷入了不利的处境。在这个危急的关头,李世民率精锐骑兵数百人从后包抄桑显和的部队,成功的反败为胜。最终桑显和大败,部队溃散逃走。

    不过,在此处有一个疑点。旧唐书高祖本纪里描写这段时原文如下:“太宗以游骑数百掩其后,显和溃散,义军复振。”但在柴绍传和突厥传里,都表明了是柴绍和一名归顺李渊的突厥将领史大奈,联合起来击败了桑显和。考虑到大奈和太宗两个词,写起来比较相近。因此,高祖本纪里提到的太宗也许是个笔误。

    经历这次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夜袭后,屈突通对唐军的实力感到一丝畏惧。他老老实实的缩在河东郡城中,不敢再出来。然而他不出来,李渊可不会放过他,继续猛攻河东郡。有了上次拿下西河郡的战果,他现在很想继续拿下河东郡。

    但是,河东郡的城防很坚实,城中驻扎的又是隋朝正规军。唐军几次攻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依然没能攻下河东郡。

    河东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要不要继续攻克河东,成了一个问题。河东是他们自起兵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坚固的堡垒。如果真的硬要攻下河东,损失惨重不说,时间也耗不起。但是放弃河东,继续前进,就相当于在后路上放了一只狼,它随时都可能反咬一口。

    李渊又召开了会议,商讨军情。

    李渊自己是想尽快的赶到长安,夺取京城控制权。

    有人肯定会反对这种一点都不照顾屈突通的做法。裴寂认为,如果不先平定屈突通就去长安,前有京城守卫部队,后有屈突通的援军,到时候攻克长安就会腹背受敌,肯定会失败的。如果先平定屈突通,再入关进入长安。长安失去了外援,可不攻而克。

    李世民的观点和李渊相同,他提出了有力的论据,那就是兵贵神速。

    他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攻克长安所产生的震骇作用。趁早攻克长安,可以使那些仍然不归顺的郡县丧失斗志,不战而降。如果不先攻克长安,被其他人捷足先登,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两个人说的貌似都很有道理。李渊难以决定谁对谁错,干脆两个意见都采纳了。

    于是,兵分两路。

    一路由李建成统领。他攻占永丰,作为以后开仓放粮、吸引群众的基础,同时继续镇守潼关,围困河东郡,防止屈突通趁机逃回长安。

    一路由李世民统领。他沿着渭水北岸前进,沿途收抚一些小打小闹的土匪,而目的地则是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2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极光 于 2010-9-3 19: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看很多书,眼睛很累了
    先留个脚印,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页我来结尾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4 07:42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