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倚东风 于 2010-10-20 11:34 编辑
梦回唐朝之韬光寺
从“法云安缦”经永福寺,沿着游步道一路向北,耳听山泉潺潺,然拾级而上,约十分钟,在北高峰的腰眼处,楼阁梵宇若隐若现,琉璃舒瓦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之中,重檐偶露。信步而上,浓浓的禅意漾开来,这迎面而来的就是韬光寺。
韬光寺是为数不多的集儒、释、道“三教合一”庙宇。韬光寺相当隐秘,想必是大多数游客初到杭州都不会去那里,连本地人去的也不多。也许正因如此,当年名噪一时的才子骆宾王写出那篇《讨武曌檄》后,才会躲在这里韬光养晦。
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寺以人名,地又以寺名,故此地称韬光。韬光历来以朝佛、观山、观海而著称。
据传有一日,韬光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韬光禅师与诗人白居易交往甚密,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二十个月,入天竺山十二回,可谓频频,他留宿寺中,既赏月中桂子,也和诗僧韬光谈论佛法。诗僧韬光来自蜀中,白居易和他常对谈月下,并题其居处为法安堂。
这一天,白居易打点了民生诸事,正在无聊之际,恰好常州刺史遣驿差送来十片阳羡茶。白居易大喜,心想自己多次去韬光寺叨扰,讨吃讨茶,还未曾赚韬光和尚下山来吃过一次茶,不如趁这次以新茶相邀。遂差人去买了最新鲜齐整的蔬菜,收拾了一桌好素斋,又唤僮儿代去邀韬光和尚来共茶饭。欲待下个帖子以茶为由相邀,又恐韬光和尚怕俗推托,特做诗一首,也不具名,也不托礼,嘱僮儿转交:“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书罢,自己越看越得意,遂交于僮儿着他快去快回。
僮儿到了韬光庵,见了韬光和尚,依嘱交上诗帖。老僧看后笑而不答,拿起笔来略一思忖便成一诗:“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书毕,交与僮儿道:“不用回话,交与你家主人自知。”
白居易阅罢韬光诗文,又好气又好笑道:“偏是这老僧可厌,罢也罢也,‘明月难教下碧天’,那只好我去庵中就明月了。”只得将烹制好的素斋用攒盒装了,又携了数片好茶上山。至韬光庵只与法师吟诗品茶,把刚才诗词酬答的事再也不提。
现在韬光寺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白居易和韬光汲水烹茗处。又有金莲池,传说是韬光引水种金莲之处。白居易曾在寺壁 题《寄韬光禅师》一诗。后世诗人苏东坡对此心驰神往已久,后来通判杭州,特意寻去,只可惜题壁早已粉刷过了,仅留下一座一瓯亭、一方刻石。
在韬光寺顶的岩壁内,有一丹涯宝洞,相传为吕洞宾炼丹之地。相传韬光寺金莲池的泉水能治病,且专治疑难杂症,很灵验。
丹涯宝洞前是观海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这里是古时灵隐山中最适合观海之处,亭柱上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那年宋之问来此观潮,心中感慨而发。然只念出‘楼观沧海日’的上联,却怎生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一位老僧自他身后经过,淡然对曰‘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当时大惊,后再三向小沙弥询问才知,原来老僧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隐居于此。
韬光观海还是清代西湖十八景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六下江南,于江南美景中,尤爱韬光,其间八次上韬光寺揽胜,并于乾隆16年(公元1751年)第一次到韬光寺时亲笔为佛堂题下“云澄日观”四字匾额。乾隆皇帝以韬光为题材共赋诗20首,正是“每来必有诗留咏”,诗中称赞韬光寺的深邃幽静:“平生志不厌山林,况此山林处最深。云林境已幽,韬光幽更极。”
史料中有关韬光法师的记载很少,只是杭州巢枸坞仍留有“韬光寺”这个地方。今天,你仍可以在这里吟诗、烹茶、抚琴、观海,诗可以是一千年以前的,琴也可以是一千年以前的,当然,海亦是一千年以前的。一千年以后,谁能够在这里,一无挂碍地饮一盏茶或听一曲琴,厮守着一个静默的庙庵,面对海涛,心如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