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4|回复: 6
收起左侧

[诗歌] 纯洁的电影 深刻的小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纯洁的电影
深刻的小说
很随俗先看了电影《碧罗雪山》,再读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同名小说,得出一个粗浅的印象:小说很深刻,电影很纯洁;或者换一种表述方式为:小说是开放的自由,电影则成为封闭的画面。

一人物关系的改变与提纯
小说里迪阿鲁与阿南洽是夫妻,而在电影里则是叔嫂;吉妮与李冬的爱情关系变为吉妮与迪阿鲁。李冬的缺位是电影与小说的最大区别,这使其成为更为本土、更为纯民族,更原生态,也是其更易得奖的重要因素。
李冬是一个外来者,因为犯事而来到村庄,老祖和村民大度地接纳了他,迪阿鲁的帮助更是显得极其崇高感人。这种不同民族间的淳朴真诚的友谊在电影中荡然无存。而李冬与吉妮的爱情纯洁而曲折,最终是李冬死于泥石流、吉妮因思念而疯。电影中迪阿鲁与吉妮虽然没有结果,但没有小说的残酷和凄迷。而老祖不断提醒迪阿鲁“谁才是自己真正该犁的地”,则暗示孙子娶嫂,而出发点仅仅是怕这个家散了。因为李冬的缺失,迪阿鲁接受新事务的努力、为了村子发展而不懈的承担也在电影中消失了,他只是一个在吉妮面前懦弱的追求者,在政府和村民间的传声筒,在传统和现实中的矛盾体。电影的改变,其实是矮化了老祖、迪阿鲁和吉妮。
李冬是一个热情、能干的外地人,在接收村民的帮助时,也极力地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别人,因而赢得吉妮的爱情。他是雪山与外界的一面窗子。小说里,雪山的哈尼人是不排外的。电影里则有了很大变化。收山货的阿普虽是傈僳人,但不会溜索,而且是违法买卖,还出卖了木扒。而走出去的阿晴是被骗做了小姐,追求吉妮的阿达更是酒鬼,到广西发财回来则成了以为钱就是神的骗子。在电影中消失的另一个外乡人是电影放映员。诗人雷平阳有《存文学讲的故事》一诗:“他养了只八哥。在夜晚人声鼎沸的/ 哈尼族山寨,只要影片一停/ 八哥就会对着扩音器/ 喊上一声:‘莫乱,换片啦!’/ 张天寿和他的八哥/ 走遍了莽莽苍苍的哀牢山/ 八哥总在前面飞,碰到人,就说/ ‘今晚放电影,张天寿来啦!’/ 有时,山上雾大,八哥撞到树上/ “边边,”张天寿就会在后面/ 喊着八哥的名字说:‘雾大,慢点飞。’/ 八哥对影片的名字倒背如流/ 边飞边喊《地道战》《红灯记》/《沙家浜》……似人非人的口音/ 顺着山脊,传得很远。主仆俩/ 也藉此在阴冷的山中,为自己壮胆/ 有一天,走在八哥后面的张天寿/ 一脚踏空,与放映机一起/ 落入了万丈深渊,他在空中/ 大叫边边,可八哥一声也没听见/ 先期到达哈尼寨的八哥/ 在村口等了很久,一直没见到张天寿/ 只好往回飞。大雾缝合了窟窿/ 山谷严密得大风也难横穿……/之后的很多年,哈尼山的小道上/ 一直有一只八哥在飞去飞来/ 它总是逢人就问:‘你可见到张天寿?’/ 问一个死人的下落,一些人/ 不寒而栗,一些人向它眨白眼。”存文学把他写进小说显然是实对丰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汉族人抱着尊敬的态度,对其工作(或曰事业)是感激的。不难看出,电影对雪山以外的世界是排斥的,而小说则是胸怀宽广地接纳,并赞赏某些优点。

二动物的淡化

小说中村民对黑熊托拉奉若神明的信仰、黑熊托拉对人无限的信赖和爱、乡官对熊掌的追索以及迪阿鲁没有射死黑熊却被涧水吞没、黑熊托拉目睹了迪阿鲁的猎杀行动后悲哀的撞瞎了自己眼睛等内容,都从电影画面消失了。电影中人与熊的矛盾主要是争取生存空间、政府对村民因保护动物的赔偿以熊及图腾信仰和村民的现实生活的矛盾,而最主要的是人、熊的生存矛盾,迪阿鲁与黑熊遭遇的温馨只是瞬间的美好。小说则不是如此简单,黑熊托拉不仅是麦地村的图腾,还是真正的保护神,是村民中的一员,还具有悲天悯人的精神。体现出作家了天地人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传统和现代精神。但是,电影中只有作为村民生活背景的熊,具象化的托拉并未出现。与托拉同样被删除的还有藏獒腊撒、狼狗混血的灰狗,动物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被削弱了,而人和瑰美神奇的雪山则被电影大大地突出了。

三叙事模式的转换



电影以木扒的结婚开始,新娘是不情愿的,后来生下小孩,以全村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高兴地)而结束。一切都得到辉煌而光明的解决,除了吉妮与迪阿鲁“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淡淡伤痕。小说中则没有这么幸运:李冬死了,吉妮疯了,迪阿鲁死了,而麦地村所有的房屋,也在一夜狂风间拔地而起,不知所踪……。这些还不是全部,过程的变化更耐人寻味。首先是搬迁的动议。小说中,卖地村民几代人深深依恋着这美丽的家园,但他们却无时不想逃离自己的家园,远远的逃离贫困,逃离愚昧无知的封闭生活。困居于此是先民为了国家民族的权益之计,离开是进来时就预定的。迪阿鲁父母、哥哥为给乡官送礼而到缅甸挖玉石、为搬迁而跑断的那串草鞋,迪阿鲁、李冬为乡官冒险挖兰草,最为惊心动魄的是迪阿鲁为了搬迁需要满足乡官对熊掌的追索而不得不杀托拉,这种边地人民的挣扎,这种韧劲,这丝追求都被电影抹去了。电影中,搬迁是政府为了保护黑熊,保护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举措。一直支持搬迁的老祖成了政府劝说的对象(虽然最后还是搬了)。政府官员的形象与小说大大不同。小说中,李冬的犯事是因为官员的淫威,迪阿鲁父母的出走是因为官员的不作为,迪阿鲁的死是出于官员的贪婪。而在中国(尤其是边地),官本位严重乃众所周知。电影的修改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同时削弱了深度和厚度。人们生存的窘态被弱化了。
电影只表现了现在,而小说还有历史的厚度。除了麦地村的先民抗英、抗日的史实,老祖的玉米日历也是精彩之处。有人认为:“电影《碧洛雪山》中有一个细节,村里的老族长时常数玉米粒,仿佛数着自己剩下的日子。我很喜欢这个细节,有一种隐微的光泽在里面。”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读过小说。电影的玉米只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数,而小说的玉米每一颗都实有所指。“在第一只葫芦里倒出的籽里,他随手抓起一粒。他知道,这是1986年4月8日。”“接着,他从第二葫芦里倒出的籽里,随手抓起了一粒。他告诉肯碰迪:‘这是1989年6月5日的。’”这有点模仿《百年孤独》和《马桥词典》的感觉,但你得承认他写得好。电影淡化历史的方法还有改变肯碰迪。小说中,他在与黑熊拖拉的关系中有迪阿鲁先祖们的色彩,在性格及视域方面则既有先人的遗风,又代表新的希望。在他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傈僳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在电影里,首先是由迪阿鲁的儿子变成其侄女,其次是有朝气的儿童变为被保护的对象。失去历史的同时,也失去了力量。

四、贴近生存



我第一遍看电影时,觉得它几乎是纪录片。读了小说后对它有一些意见,但依然认为这是好片子,起码比以前的同样以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的《诺玛的十七岁》优秀很多,也基本认同上海电影节评委“邂逅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让人感动也让人惊喜,是浑浊洪流之中的一道清泉,让我们找到了最真诚的爱”之评价。只是,小说的爱更真,更广,更深,也更痛。
存文学说:“我搞文学的根就扎在大自然的土壤里,如果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离开普通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那我文学的根扎在哪里呢?”又说:“贴近大地,贴近普通人。” 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始终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持有的立场。电影也罢,小说也罢,存文学并没有把碧洛雪山描写成观光客眼中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因此,并不讳言边地人民的苦难,尤其是这些底层人民祖祖辈辈被漠视的苦难。存文学觉得不少边疆作家“把民俗风情当做文学,在文学反映人生上有偏差,对当下人类生存背景观照不够,缺少悲悯和同情。……关心生活的多,关心生存的少。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人的生存困境上。人是很柔软的,但现在的人却变得坚硬了,对神秘的东西失去了敬畏,对同类的怜悯也减弱了。”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存文学还说:“其实电影和小说没有什么更大的区别,两者非常接近,就容量来说,一个电影剧本就像一部中篇小说,要说区别,写小说可以没有故事,但电影少不了,电影的细节和语言一定要极具个性色彩,对话力求经典,这和小说是一样的。”我不完全赞同。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上述种种,而非专业演员、全傈僳语、拍摄景点深山老林、少数民族风情也是其获奖的重要因素。电影首先视觉艺术,故事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其次,电影也可以是用来思考的,尽管它在此不如小说;其三,电影是更加商业化的,必须有市场因素;其四,在目前的发行机制下,任何变化都是可理解的;其五,电影因会过滤小说太多的东西,但金子始终不会漏走。

《碧罗雪山》电影很好看,但我更喜欢读小说,虽然电影得了很多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5 13:37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12-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30 18:06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1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篇影评。。。。。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点补充:
    1、傈僳族婚以牛聘(以牛为计算单位,2-7头),
    2、兄死弟娶寡嫂的转房制。
    3、记忆的具象化与“玉米”:傈僳族认为:花开月(3月)、鸟叫(4月)、烧山火(5)月、饥饿(6)月、采集(7)月、收获(910)月、煮酒(11)月、狩猎(12)月、过年(1)月、盖房(2)月。
    4、傈僳族抗击外国侵略实例:1911年,傈僳、景颇、汉抗击英国侵略片马地区的武装斗争,1942-19444,汉、白、傈僳、彝族抗击日本侵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中还有 一个震 撼的情节:1吉妮因为李冬死了,又一直希望有一条花裤衩,结果因为穷,没有钱买,结果被猴子强奸了,于是疯掉,最后举着一根竹竿,上面挂着花布,她举着竹竿,像胜利的将军四处炫耀。云南的贫穷,令人泪下。存文学在思茅(今普尔)地区讲述此时,很多人泪下如雨。2葫芦,是祖国人类起源的故事之一,而老祖德玉米在葫芦里,当装满时就是其死亡之时。这个有深意。电影中换位竹筒,不好,一是失去文化意义,二是不合乎现实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中还有 一个震 撼的情节:1吉妮因为李冬死了,又一直希望有一条花裤衩,结果因为穷,没有钱买,结果被猴子强奸了,于是疯掉,最后举着一根竹竿,上面挂着花布,她举着竹竿,像胜利的将军四处炫耀。云南的贫穷,令人泪下。存文学在思茅(今普尔)地区讲述此时,很多人泪下如雨。2葫芦,是祖国人类起源的故事之一,而老祖德玉米在葫芦里,当装满时就是其死亡之时。这个有深意。电影中换位竹筒,不好,一是失去文化意义,二是不合乎现实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5 13:37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12-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贫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7 15:52 , Processed in 0.0732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