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7|回复: 19
收起左侧

中国音韵流变和当前实行“双轨制”的必要性(毕业论文请诸位指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6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音韵流变和当前实行“双轨制”的必要性

一、中国音韵发展简介... 1

1、上古、秦、汉、魏、晋音韵(用韵、格律的自发阶段)... 2

2、南北朝、隋朝音韵(四声的发现、格律的发明,用韵走向自觉,妥协的各方言音,《切韵》)
3

3、唐、宋音韵(四声二元化,韵律的发展及成熟,《广韵》、《平水韵》)... 3

4、五代、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开放前音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及《佩文新韵》,语音的北音南渐,南北语音的竞争)... 5

5、改革开放后用韵(《新韵》)... 6

二、从中国音韵流变中得到的结论... 6

三、《平水韵》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诗韵没有被改变的原因... 7

四、《平水韵》的几百年间不改变的弊病... 8

五、实行《新韵》的原因... 9

六、不能废除旧韵的原因... 13

七、折中的几种办法... 14

八、发展展望... 15



在此所谓“双轨制”是指近体诗的用韵和格律在今天实行两套标准,一种是《平水韵》、另一种是近年提出的《中华新韵》以下简称《新韵》。“双轨制”自提倡以来,已为部分人所接受,但部分杂志中的一些文章,仍有许多带有偏激的观点,读过几篇,归纳了一下,基本是两种情况,一、一味追求《平水韵》,坚决反对《新韵》,完全抛弃现代语音;二、一味追求《新韵》,要求废止旧韵。这两种都是极端情况,还有一部分人对于现行的《新韵》系统表示怀疑,认为还是应把入声单列出来,还有人认为写诗应当新旧韵皆合才行,即使接受“双轨制”的人,也有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知其所以然的理由不够充分。究竟为什么要实行“双轨制”呢?在介绍一下音韵流变的基础上,在此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求方家指正,同时也可为部分迷惑者解除一部分迷惑。本着诗韵服务于当代人的原则,(这个原则没有什么问题,无论坚持哪一种韵制,原则都是为当代人服务的)下面我对中国音韵的发展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并以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阐述一下“双轨制”运行的必要性。

一、中国音韵发展简介

音韵学的定义,我们借助罗常培先生的《旧制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一文载《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一号, “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他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他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而诗词的格律用韵,正是以音韵学为基础的。

1、
上古、秦、汉、魏、晋音韵
(用韵、格律的自发阶段)

首先,诗歌起源应是伴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鲁迅先生就说过,某些原始人在抬木头,抬着抬着有个人累了,便“杭育、杭育”的叫了几声,那便是诗歌了,这当然是一种开玩笑式地推测,不过从大自然来看,我们不妨推测我们的原始祖先的叫声应和现在牛、马、鸟的叫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这些动物的叫声都有一定的节奏感,这应当是语言产生前的萌芽,一旦这种有韵律的叫声发展成语言,便是诗歌。所以我们应当推测,人类最早的语言形式是诗歌。

推测当然是推测,更可靠的证据是史料,“《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中国文学史,袁荇沛主编)即使到今日读起来仍然大致有韵。这也足以说明我国的诗歌与生俱来便是讲求韵律的。

二千多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大规模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里的诗是用韵的,“《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诗经里的诗全是配乐歌唱的,主要以四言为主,四言平仄也有一定的特点,但那是一种自发的,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占比较大,平仄相间的四言词汇比较多,同时现在我们依然沿用的成语也多是如此,但这并不是一个规则,这都是自发的过程,但可以推测,这些形式流传下来的多,必然是因为更适合人们的语言感觉,除去有精华的意义,必然是还有更好的音乐感,比其他形式的四字更有音乐感,方能更容易流传下来。

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汉代已经发展到以五言诗为主,诗赋创作也讲声韵,但那时讲的仍是自然的声韵,而且也多与音乐有关。从诗歌自身的发展来看,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古诗已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成为不入乐的徒歌,即锺嵘所说“不备管弦” (《诗品序》 )的五言诗,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生与发展。汉末发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与此有关,这对后来音韵学的发展是关键的一步。此外,三国时孙炎的《尔雅音义》,魏李登的《声类》,晋代吕静的《韵集》,这些书目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人们对于声韵学的认识。 但从总体看来,从上古至魏晋都是人民自发的运用声韵写诗用来歌唱。

2、南北朝、隋朝音韵(四声的发现、格律的发明,用韵走向自觉,妥协的各方言音,《切韵》)

双声叠韵的发现及佛经的梵文的拼音诵读,使人们发现了汉语言语音的也具有拼音性质,根据这个性质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并逐渐认识到汉语言是天然的音乐材料。文献记载始自南朝宋代的周发现了四声,刘滔曰:“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见王利器校注本《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所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其中沈氏便是指的沈约,由于沈约推广了四声的应用,并且发明了最原始的格律诗——永明体,所以很多人也说沈约发现了四声,因为永明体明确的提出了诗的押韵,韵以及句中对字的韵母要求,这就需要一本明确的韵书来规定用韵的标准。于是六朝出现了很多的韵书。颜氏家训曰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後,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颜氏家训,音辞第十八)由此可知,因为当时的各地语音相差太大,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以至于各地出版了各地的韵书,最后不知道谁对谁错。这是历史造成的,因为当时秦始皇虽然武力统一了文字,但却没有技术和能力统一语音。最后隋朝陆法言所谓“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就是依据于颜之推诸人的意思,把六朝诸家的韵书综合考虑,编成《切韵》一书。此书如今只剩残卷,对于各地的韵书,一般只取分不取合,所以韵部分得特别细密,这主要因为要照顾到各地的方言读音,要求一个韵部在各个地方基本都要押韵,所以不免会使韵部变得细密,但可以推测,即使如此,也肯定有的地方按此韵仍然有不押韵的情况存在。由于《切韵》编得很好,其它各个六朝地方方言的韵书全部亡轶。《切韵》也就成了我国用韵以来从自发到自觉、到完善,演变的第一本标准韵书,也是后世南北方言妥协韵书的始祖。

3、唐、宋音韵(四声二元化,韵律的发展及成熟,《广韵》、《平水韵》)

四声二元化,是声韵改革里的一个大步,在沈约等人的努力下,虽然创制了永明体,但声分四种,八病繁琐,要求甚严,包括沈本人也很少能够创制出标准的永明体,这就要求人们简化之,以求得即能有和谐音律,又易于记忆和练习的新格律声韵,于是四声便出现了二元化,把字音依据音乐的原理分成平声和仄声,打个比方就相当于跳舞中的鼓声和锣声,这样就出现了平仄,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沈全期、宋子问完善了近体格律,格律诗定型工作完成。

韵书是根据具体的语音制定的,所以韵书应随着语音的重大变化而变化,自《切韵》的形成之始,到宋代《广韵》的产生,此间每每有人重订切韵。《切韵》产生不久便有一次大的改革。因为其制定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分类过细,当时可以押韵的字也分到了不同的韵部。如仙、先、删、山分别为韵,使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迫切需要改革,于是唐初在许敬宗的主持下,进行了诗韵的改革,虽未进行各韵地明确合并,但经过详细的审音和设定,规定了哪些韵部可以同用,哪些不可以同用,这是韵书统一化以来,发现的第一次大规模诗韵改革,也为后来的韵部合并打下了基础,同时这次改变带有官方色彩,也为以后的官修官定韵书开了先例。后来宋代的《广韵》还记载着,除陆法言及颜之推等同著《切韵》八人外,还列有增字重订诸家郭知玄、王仁煦等十位的姓名。这都说明韵书是随着语音的改变而不断修订改革的。此间还产生了孙恤的《唐韵》,以及《唐广韵》的书名的韵书。

进入宋代以来,陈彭年等人以陆法言《切韵》为蓝本,沿用了唐《广韵》名称重修韵书,这便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韵书—《广韵》,《广韵》的地位在中国音韵学史上非常重要,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仁宗时,将《广韵》里之独韵之字并十三处,这便是《礼部韵略》和《集韵》的韵目,尤其在《集韵》时都采取了当时的读音归类,“在《集韵》当中便把这种类隔的切语统统改成音和,公然采用当时的读音,不愿守着古人的藩篱了”(张世禄著《中国音韵学史》下册117页)。这次是一次小的变革,不影响整体的大局,算是因为读音的变化而加以修订。《礼部韵略》是宋代流行最广的韵书,也是士子考试的韵书标准。《礼部韵略》所能同韵的字一合并,便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平水韵》。《平水韵》的成书虽仍有争议,但通过考证已经基本得到确认,《平水韵》成书是出于金人之手。金人继承了宋朝的考试功令,但依据读音,重新制定了一部韵书,其韵部便是平水韵的韵部,刘渊把这部韵加以重新刊印,“毛氏增修《礼部韵略》只是增字易注,未曾并合韵目;至于刘渊所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于增字外,又将二百六韵并为一百七。”(张世禄著《中国音韵学史》下册125页)原书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刘渊可能作了一定的较定,但此书不传,而韵部后来为黄公绍在《古今韵会》(亦有言不是原书者,在此不作繁琐考证)里采用,凡例中在刘渊之上冠以江北平水,后来人们误把《平水韵》当成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的别名,此后《平水韵》正式流传。后元椠的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有证据证明并非王文郁首用一百零六韵)把拯韵和迥韵合并,共一百零六韵,便是今日所沿用《平水韵》。以后朝代,一直便把《平水韵》作为考试的国家官方诗韵,士子们必须掌握此韵方有可能通过考试。至清虽然官方又编成了《佩文诗韵》成为考试韵书,但实际上仍是《平水韵》字排列顺序的变化,只是《平水韵》的另一版本,仍属《平水韵》的范畴。

唐末,出现了词,由于词只只是服务于民间,并不作科举考试之用,盛于宋代的词的用韵,便按照当时的实际读音押韵,大大超出了《平水韵》的韵部。

4、五代、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开放前音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及《佩文新韵》,语音的北音南渐,南北语音的竞争)

由于北方政权更替,民族融合,许多少数民族建立了不同的政权,民族人口融合的同时,文化也在融合,读音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不免会相互影响,由于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这种影响不断扩大,读音系统一直向南方入侵,称之为北音南渐,这种北音南渐在北宋时间就已经开始,至元朝,北方读音已基本形成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读音体系。在北方,《平水韵》已经有所不适合各种韵文的创作,尤其表现在当时戏曲创作上,戏曲是直接作用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的一种文体,当时的文人地位卑下,诗文的政治功用基本消失怠尽,创作出的诗文人民大众不承认,文人只好屈就去适应群众,转向戏曲的创作,而依《平水韵》创作的戏曲,不再适合北方语音,于是很多文人使用当时的语音系统押韵,以便适合更多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情况下,便会促生出新的韵书。公元1324年周德清归纳总结了戏曲的用韵,辑成了新的韵书《中原音韵》,此书对《平水韵》作了大胆地的变革,合并了部分韵部,取消了一个音种。其中家麻和车遮是分解《平水韵》而来,取消的入声韵,分别派到三声里了,平声分了阴平和阳平,由此我们看到,中原音韵已经接近现代普通话的读音系统。但这种改革仍是不彻底的,当时的戏曲韵里,八寒山十八监咸十九廉纤,七真文十七侵寻等仍是通押的,只是为了适合《切韵》系统的传承,而分立了诸韵。由于当时周德清一人之力毕竟有限,所以归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便有一系列的韵书加以补充,如卓从之1351年辑成的《中州乐府类编》等等。

由于《中原音韵》改革过快,且只适合于北方语音系统,招至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就有人说《中原音韵》实北方土音也,确实此韵也违背了南方方言的读音系统,一时士人不能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375年,编成《洪武正韵》,明史乐韶凤传记载:“八年(即公元1375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与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洪武正韵》也是一次大的变革,是综合了以前韵书各方妥协的结果。参照《中原音韵》系统,把《平水韵》作了更大的解析合并,如卷首宋濂序里所云:“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这样解析合并的结果,共得七十六韵,平上去各二十二韵,另外还保留入声十韵。《洪武正韵》本来是用来打算代用诗韵的,但事实上只成了曲的用韵(其中的原因后有论述),《洪武正韵》后,又出现了据音识字的小学派,代表是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此种韵书多以实际的语音为准,亦受到了《洪武正韵》的影响。清朝1654年至1673年间,樊氏作《五方元音》,对《韵略易通》进行了合并,合并后更符合北方方言语音。之后又产生了徐州为中心的《十三辙》,便是完全的北方语音体系。虽然赵元任在民国1922年作了《国音新诗韵》仍以阴阳上去入分为五种音,但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一部《国音常用字汇》,是完全根据北京方言语音所规定的标准读音,黎锦熙等人根据字汇编成了《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又名《佩文新韵》(相对于清代《平水韵》另一版本《佩文诗韵》而言),此韵书已经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读音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基本上是把《平水韵》合并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成了现在填词用的韵书。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引进了西方字母或组合,作为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并进行普通话的推广,使汉语言文字,语法,语音都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得诗词的用韵不再受南北语音差异的困扰,使之有可能成为即符合所有实际读音,又能符合国家政策的道路上来,也为新的韵书的产生搭建了可能且必要的平台。

5、改革开放后用韵(《新韵》)

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思潮,旧体诗在改革开放前受了史无前例的打压,人为的因素扼杀一门成熟的艺术,写旧体诗甚至能带来生命的危险,旧体诗的发展和音韵的发展都产生了倒退或者停滞不前,但即便如此,仍有无数的喜爱旧体诗的人写旧体诗,并且出现了如聂甘弩一样成果比较大的诗人。改革开放后,旧体诗重新萌芽并加速发展,各个地市都出现了旧体诗刊,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标志着旧体诗被打倒后萌芽的开端,随着旧体诗词的复兴,音韵问题又被摆到了桌面上,诗词创作用《平水韵》在各地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合当地的实际语音,中华诗词学会适时的提出了《新韵》,《新韵》自然牵涉到语音问题,南北的语音仍有很大的差异, 经过几次改良,最终确定,以法定普通话为基础,形成的十四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至此音韵的流变结束。

二、从中国音韵流变中得到的结论

限于篇幅,虽然不能详细论述考证中国音韵的流变,但完全可以看清中国音韵发展的脉络,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1、中国音韵使用是从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2、中国音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韵书形成之后一般都会有人修订增删;(《平水韵》是一个特例,原因后议)

3、中国音韵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尤其宋以后,南北音的斗争加剧,韵书的斗争也在加剧,但由于需要各方也做了一定的妥协。

4、韵书都是一个渐变到突变的例子,比如《平水韵》,也是经过了唐人最鼎盛时期的运用和渐变,才在宋时期出现了完整的《平水韵》书。宋朝词的实际用韵,到清朝才编成《词林正韵》。

5、存在不同的韵书现象,如明朝即有《平水韵》也有《中原音韵》也有《洪武正韵》,清朝有《佩文诗韵》(《平水韵》另一版本),同时使用《词林正韵》虽然使用于不同的题材,但也标志着可以存在不同的韵书。

6、《平水韵》自宋以来至清一直是官方诗韵(原因后议)。

7、民间用韵比官方变化快。

三、《平水韵》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诗韵没有被改变的原因

1、政治原因。“陆氏切韵一书的精神,到了《平水韵》上,殆已消失净尽,乃元、明以来,大部分的人,还是把这种残留的躯壳保存不废,虽或明知其不合于现代实际的音读,也沿着一般的习俗,不敢加以厚非。这是因为近代六百年间“北音”的势力虽然日渐扩张,而政府考试功令,文士撰作诗赋,仍是沿用一百六韵的部目;所以这一类的韵书,还是暂时保持着他的正统的地位” (张世禄著《中国音韵学史》下册134页)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科举之用,国家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平等的对待所有的考生,便不可能按照某一地方的语音来制定,这样对其它方言语音的学子太不公平,所以才会出现一定的妥协韵书,各方都有相合的地方,各方又都有不合的地方。再深究其原因,这是国家大一统的象征,是政治的需要,其实有许多人攻击《新韵》有政治倾向,其不知,《平水韵》几百年的时间不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原因,若非国家科举之用,《平水韵》早被更替过了。

2、文言语义环境的稳定性。在古代,语言的发展缓慢,无论语音和语义,北方方言语音的在近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走向一致,但普通话推广以来,在几十年的时间几乎走了一千年的路程(很多人反对国家强行推广普通话,那是另一个题目,但事实已经存在)语义环境变更也很慢,近一千的时间几乎没有改变,五四运动开展白话文之前,一直用的古文,看清朝的古文和唐时的古文用的古文言是很相近的,这语义的稳定性也一定会影响人的用字习惯。近而也使得韵书更改受到一定的影响。

3、北音南渐是一个过程,那时南音的比例还较为大,不容易再妥协出来一个较各方都满音的韵书来。所以尽管《平水韵》即不适合北方,也不适合南方,但还是被一字不变的保留着。应该说《词林正韵》是一个较好的合并,也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且部分人也以《词林正韵》作为自己的诗韵。同样《洪武正韵》也是如此,但只作了事实上的曲韵,却没有撼动诗韵,不能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4、人类的习惯性。无论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种文化形象,都存在这种习惯现象,比如吸烟,比如吸毒,比如民族习惯,而《平水韵》已经用了将近千年,诗人一开口便诗依平水,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习惯在一代一代的旧体诗人中存在一种极强的习惯性。

5、作为一种韵书《平水韵》仍有能力作为妥协的产物存在。虽然此后又出现了《词林正韵》、《洪武正韵》的产物,但作为《平水韵》来说由于其分部不是太过繁琐(相比切韵),作为有一定诗词水平的人来说,在《平水韵》里仍能发挥比较大的能力,并写质量较高的诗来(只是相对来说,比其鼎盛时期已经不可比了)。

6、诗被过分地抬高地位。诗被作为正统,尤其是近体诗,被用作选拔人才之用,一直作为最高雅的象征,过分地抬高了地位,变成了有点同祭品的感觉,使人心存畏惧,心存敬意而不敢也不愿去更改他,所以相关的诗韵也被过分的抬高地位,以致于无人敢动。

四、《平水韵》的几百年间不改变的弊病

1、随着语音的变迁,字音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变化的如《随园诗话》卷十二、三十八记载“声音不同,不但隔州郡,并隔古今。《谷梁》云:吴谓“善伊”为“稻缓”。淮南人呼“母”为“社”。《世说》:王丞相作吴语曰:“何乃淘?”《唐韵》:“江淮以‘韩’为‘何’。”今皆无此音。”《平水韵》不变,学子必须押《平水韵》,部分诗的创作在当时的时代便失去了音乐的节奏美,存在的敝病是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参与,诗词成了读书人的专有产品,不象唐朝一样,人人可以作诗,人人可以读诗,人人可以读懂诗,人人读诗能上口,人人可唱诗,而宋以后,诗逐步脱离群众,成为一种科举考试的特有品,语言也被雅化,基本不随着大众语言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基本也是愈来愈见调零,一旦科举考试被取消,便出现了五四运动以来的彻底打倒现象(当然这是矫枉过正的现象)。至今日诗词艺术虽然萌芽,但仍然是赵京战老师所说三无的艺术(不给评奖,作协不承认,主要刊物不发表。青春诗会时赵老师所讲不一定记得准确。)这种艺术曾经是最辉煌的艺术而今却沦落到这个地步,和一些抱守残缺的读书雅士阶层是分不开的,我们需牢记:远离人民大众的艺术是走向消亡的艺术。

2、随着语音的变迁,本来应该能押韵的,却不能押韵,人为的为这门成熟的艺术制造困难,即使是读书人可以选择的字范围人为的缩小,也不利情感的抒发。

3、本来押韵应是个自然的现象,应该说如果用某种语言的语音,押韵几乎是一种音乐的本能,自然就顺口了,正如即使从没有学过外语,但听外语歌的时候押韵仍然是能听出来的,对诗来说,押韵在当代学诗的应该不存在什么特别的障碍,但由于强制的标准长时间不变,声音改变后,人们本来该押韵的不押韵,本来不押韵的可以押韵,人为的为学诗制造不必要的困难。当然在民间不存在这种现象民间的用韵一直就是按实际的读音押韵,如《随园诗话》卷十二、第三十九条记载“偶见坊间俗韵,有以“真元”通“庚青”者,意颇非之。及读《三百篇》,爽然若失。“山榛”、“隰苓”、“十蒸(按:原作“真”,据民国本改。)”,通“九青”。“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是“一先”、“十一真”、“十蒸”俱通也。《楚辞》:“肇锡余以佳名”,“字余曰灵均”;“八庚”通“十蒸(按:同上。)”也。其他《九歌》、《九辨》,俱“九青”通“文元”。无怪老杜与某曹长诗,“末”字韵旁通者六;东坡与季长诗,“汁”字韵旁通者七。”《随园诗话》卷九第三五条记载“邵子湘作《韵略》,以“江”、“阳”为必不可通。余读《史记·龟笑传》、韩昌黎《此日足可惜》及李翱《祭韩公》诸篇,“江”、“阳”皆通。………庾信《柳遐墓铭》云:“起兹礼数,峻此戎章。长离宛宛,刷羽凌江。”《吴越春秋·河梁歌》云:“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吕温《昭陵功臣赞》云:“经纶八方,晏海澄江。”李翰《裴晏射虎赞》云:“弧矢之说,以威四方。群虎既夷,狄人来降。”此汉、唐乐府通“江”、“阳”之证也。至宋诸大家,尤不胜屈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诗词离人民大众欲来欲远了。

4、韵制的僵化,也必然影响到了创作的僵化,唐宋以后,语音语义变化加快,但诗词创作非但没有于时俱尽,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创作的语音语义皆窠臼于古人,鲜能再有高出前辈者,不能说和不变的韵及过度雅化的语言没有关系。

五、实行《新韵》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韵的本来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韵,用韵是和语音有必然联系,和形式没有必然联系,首先这个观点要树立。韵的目的是什么,是使作品具有音乐性。

1、基本的语音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北音南渐的结果使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其它方言只占27%,以这个方言为基础,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普通话标准,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国家对普通话推广使用,而普通话的语音就是采取了北京话的语音,制定韵书当以使用最多的语音,法定语音作为基础,而不可能以某种方言语音作为基础,比如:我见过许多,韵母ang,和an,en和eng 等通押,不能说他们不押韵,在他们方言的读音里,肯定是押韵的,但我们不可能再根据他们的方言来制定这样通押的韵书。作为妥协产物的《平水韵》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语音体系,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最出名的一个典故便是该死十三元了,“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记载,谓高心夔:朝考以诗出韵,置四等归班。以己未会试中式,覆试诗亦出韵,置四等,停殿试一科。其出韵皆在十三元。湖南人王(门里加山山下加己)嘲以诗云:“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该死十三元”平议》星汉2009年《中华诗词》第4期引)。而诗的韵律美是应该为当代人服务的,今天全国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了解普通话,进而掌握普通话,我们都能欣赏押普通话韵的诗词,所以我们应该用以普通话为基础制定韵书,而《新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今天《平水韵》无论是和占有大多数人的北方方言还是国家标准的普通话,都有一定的差距了,即便是和南方方言亦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本身《平水韵》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妥协产物、今日妥协的条件已经基本消失。

因为中国疆域很大,各地语音有所不同,所以在当时制定《平水韵》的时候,照顾到各方面的方言,仍是能不合并的韵部则不合并,这从唐诗的用韵就可推知。如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十二第三十九条记载“余祝彭尚书寿诗,“七虞”内误用“余”字,意欲改之。后考唐人律诗,通韵极多,因而中止。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苏濒《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饯王腹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但随着语音的发展,《平水韵》显得更加窄,因为可以合并的的韵部越来越多。《平水韵》以后的韵书都比《平水韵》韵部为少,这便是一个说明。现在非但国家地域上大一统,而且语音随着法律的强化也将大一统,越来越多的方言变成普通话,既然是《平水韵》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失去了他妥协的条件,便无再妥协的必要了。

3、诗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产物,这是中国音韵发展的结论,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地方不走的,《平水韵》不是诗韵发展的终极,也不应该是诗韵的终极,《平水韵》亦应该随着语音的变化修订发展,不发展的东西只能是死路一条。诗韵之改革古已有之,如《唐封演闻见记》云:“随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为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教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一者也。’”。(《中国音韵学史》下册96页张世禄引)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平水韵》本身就是诗韵改革的产物,而非亘古就已有的,自古以来革新与守旧就是两个相对斗争的统一,但观所有的改革之斗争,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其道路都非一番风顺的,比如袁枚随园诗话里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他在《随园诗话》卷六第十五条写道:“王氏《续通考》言:“唐武夷山人吴械深恶沈约、周颐之韵,以为穿凿无理。乃稽考《毛诗》、《周易》、《尚书》,而别为韵书,分‘麻’‘遮’、‘归’‘飞’为二,合‘东’‘冬’、‘江’‘阳’为一。”予以为此《洪武正韵》之先声也。然积习已久,虽帝王之力,尚不能挽;况其下乎?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三人。商鞅废井田而天下怨,王莽复井田而天下怨。一改旧习,人以为怪。从前解经者,河北宗王,河南宗郑。今之经解,专宗程、朱,亦《诗韵》类耳。” 周德清《中原音韵》也提出了音韵改革的主张,“余尝于天下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音,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决去两点水右加鸟)舌之音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论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不尔,止依广韵呼吸。…………如此呼吸,非(决去两点水右加鸟)而何?不独中原,尽使天下之人俱为闽海之音可乎?……合于四海同音,分豁而归并之,与坚守广韵方语之徒,转其喉舌,换其齿牙;使执而不变迂阔庸腐之儒,比为通儒,道听途说,轻浮市廛之子,悉为才子矣。”(见正语作词起例)(《中国音韵学史》下册210页引)周氏认为广韵一系韵书为闽海之音,可能是因为广韵为六朝时中心在江南一代,而由此形成的,其实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广韵当时应该适合中原的读音的,只是随着北方民族的入侵及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和语言都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而不再适合当时的读音了。周氏还认定语言和文学都是适应时代而演变的,尤其是语言,是文学的基础,适合某时代最通行的语言,才可算是某时代的正式文学;诗当然也一样。这个观点,到今天仍然是先进的观点。早在前朝,便有人发现此种情况,现在虽然一切都在飞速的改革,但相对传统而言,仍是一个很难改动的思想。但作为有识之士,却不应该躺在已经不适合主体人的旧韵上睡大觉,《新韵》之改革势在必行也。

4、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云:“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音韵学史209页引用)当然他的这种观点在肯定有人批判,毛先舒《声韵丛说》里说:“或以周德清中原音韵,不过 写北方土音耳。不知此书,专为北曲而设,故往往与北人土音相合,至其斟酌声韵,宛喉吻,则具有精微焉。”其实当时北音已经具有统一全国的趋势。即此说的北方土音,随着北音南渐,终于在解放后,北方读音系统以法律的形势统一全国。当然我们现在中原的界限已经不明显了,但却有了法律依据的语言体系,即普通话。

普通话即已经是我国的法定语言,诗也属于语言的范畴,所以诗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诗韵亦应如此,再者,诗韵符合国家的规定,有了统一的标准,更适合人们的鉴赏和交流,对诗词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地作用。

5、语义环境的改变。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诞生,标致着我国最激烈的一次语言变革的完成,改变了文章的语义环境,前几个朝代语音渐变的时候,语义环境尚未改变,依旧是古文言占有正统地位,而今日所有的文章已经变成白话文,音韵实行《平水韵》语义环境也不复存在了。

8、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国家法定语言为普通话,而普通话韵即《新韵》有水平的诗尚了了无几,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古诗语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上口,这就需要有人创作出广大群众能接受的高水平诗词来,所以用《新韵》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如此。再者《平水韵》的主人是官方,是大一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平水韵》的使用人是学子,是为了科举考试的学子,这两个人群现在都不存在了,官方已经不再以《平水韵》作为考试的诗韵,甚至作文时除去诗体材其他什么都可以。相应的现在的学生,除了除了几个特别喜爱旧体诗的人,没有谁再去学创作即不能赚钱又不能留名的旧体诗了。广大人民群众是韵的主人,只是为了创作而用,不再为了科举考试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用的还有一些老同志,或者这些老同志的弟子或者习惯了使用《平水韵》的人,再者就是南方方言接近《平水韵》的人。

9、有些人说,近体诗就要《平水韵》,近体诗决定要使用《平水韵》,因为这是固定下来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因为语音,为了诵读的上口,才产生节奏和韵,才产生了格律,才产生了近体诗,也就是说,语音音韵是基础,是根本,近体诗是枝叶,再怎么说,枝叶也不会决定根本的,根本如果大的改变,枝叶肯定要有大的改变,按照数学的观点,语音是自变量,韵书是因变量,因变量应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持《平水韵》绑定旧体诗观点的人明显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含混不清,本末颠倒。

10、由中国音韵的发展可以看到,《新韵》不是一个孤立的产物,不是一个突然就产生的东西,而是有传承的,上承《中原音韵》,至《佩文新韵》的结合普通话的产物。不管制定《新韵》时是否参照了《佩文新韵》,都是《佩文新韵》的承接,即是音韵发展的产物,当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音南渐,和普通话的推广,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能保证以后永远都是《新韵》,语音如果继续发展,《新韵》也将成为旧韵。

六、不能废除旧韵的原因

1、20%以上的人所使用的方言仍是中古音的残留、入声的存在,使他们读《平水韵》格律的诗,仍然具有最美的音乐性,读普通话格律的诗有的便会失去音乐性。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80%的是没有权力决定20%人的命运的。应该为他们的方言提供必要的平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除方言。

2、习惯的改变会产生痛苦,前面已经讲了,如不是五四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对旧体诗词的灭绝性打击,恐怕根本谈不上诗韵的改革,也不会能提出来诗韵的改革,正是五四运动一起到文化大革命对旧体诗词进行了一次灭绝性打击,在旧体诗词涅磐的过程中,才得以提出诗韵的改革。但习惯毕竟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会产生痛苦,这是个最主要的问题。很多老诗人及老诗人弟子,学习时学的就是《平水韵》,如果一旦改变,就是产生别扭的感觉。

3、祖宗之法不可变,因为那是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尤其在中国,历来的变法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不论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4、感情原因,《平水韵》毕竟已经使用近千年,且我们的师长,学院派教授,相关研究人员对他都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冒然取消,会伤害到此类人员的感情,同时我们每个人亦都有一定的恋旧心理,从这一点来说亦不宜取消《平水韵》。

5、《平水韵》仍有一定的实用性,即使北方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能掌握《平水韵》,写作起来不甚费力。况且仍可以用《平水韵》写出适合现在语音的标准的诗,比如后面也会谈到,有人能写了即合《平水韵》也合《新韵》的诗,虽然难度加大,但也并非不可能的。

6、艺术产物不象实用的东西,不宜用法令或者团体的命令给以强行取消。若是强行打倒《平水韵》,则于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无异了。

7、依据历史的经验,诗韵历来都是妥协的产物,冒然强制取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8、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段时间内语音肯定会仍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南北语音,根据音韵发展史的经验,主流韵书始终是一种妥协的产物,而今天为了诗词的发展,仍要有一定的妥协,所以仍要照顾各地方,各类人群的需要而保留《平水韵》。

9、根据音韵流变的结论,我国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韵书的。

10、有部分人认为诗词已经是一种僵化过时的艺术形势,他们(一些新诗人)攻击诗词,不但要取消《平水韵》,甚至要取消诗词、当然这种人是眼光是短浅的,看不到短小上口的诗词抒情作品,正好才是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最近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各种文学体栽皆走向调零,独有诗词逐渐复苏。这是从大的方面说应该保留诗词保留诗韵。

11、虽然创作有的已经不再用《平水韵》,但作为诗词鉴赏,在吸收古代文化遗产时,《平水韵》仍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即使用今韵,也必须懂《平水韵》,以便更好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七、折中的几种办法

1、写诗即合《平水韵》,又合《新韵》,这是最严格的一种,用平水标,和用新韵标都可以符合格律和韵,这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个缺点是可用的字便会减少,不利情感的发挥。

2、按《平水韵》放宽,放宽到词韵,甚至放宽到《新韵》的韵目,只把入派平声字拣出来,用作仄声,这和把《新韵》的入声字重新找出来用作仄声作用是一样的,但这样一做便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让人感觉不新不旧,不伦不类。

3、格律即合《平水韵》又合《新韵》,即入派平声字不用到关键位置上,用韵则合《新韵》(入派平声字仍不用韵脚)大致合《词林正韵》,这样韵虽不合《平水韵》,但格律却符合平水,对南方人有《平水韵》的音乐感,对北方人则有《新韵》的音乐感,但这样也同样是可用字减少,不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权衡一下,不适为最好的一种解决方法,笔者及丈夫的绝大多数诗便是用这种韵来写的,发表的五百首也基本是用这种韵法,各个刊物基本都能接受这种格律及韵,这种相当于较窄的《新韵》,较窄的《平水韵》格律,较宽合并后的《平水韵》,

4、以《词林正韵》为诗韵,现在有许多人是用这个方法来写诗。

5、汉语拼音方案的引入,使中国的音韵更加的规范化系统化,使韵不必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列举出来,只要知道读音,甚至没有上过学的,不认字的也能知道字的平仄和韵部,这就是本来应该和人民群众,艺术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这门艺术的终结。依情况而定,必要时细分《新韵》也不适为一个比较好的折中方案,比如,韵母ing ,eng,ong,的字,在写古风时,可以通押,但为了更美的音乐感,在书写近体时,则可尽量的押同一个韵母的韵。比如可以再把平声分为阴阳分押。但是,断不可为声律而声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是一味追求美的形式和韵律,不免落入形式主义。

呼吁刊物,双轨并行,提倡《新韵》,不废旧韵,用新知旧,用旧知新。对于任何一种用韵方式皆不必大惊小怪,以不知新韵为高雅,以不知旧韵为时尚,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八、发展展望

1、若旧韵派占领所有的地盘,势必“文必诸子,诗必盛唐”,旧体诗将会离人民愈来愈远,最终被人民抛弃。

2、若《新韵》派激燥冒进,势必没有一个过渡的阶段,没有一个文化缓冲的基础,发展将会和新诗一样,自己走到死胡同里。

3、若双轨并行,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从旧韵雅诗缓慢的过度到一个人民大众都接受的《新韵》雅诗程度,诗家亦能接受,大众亦能接爱,加之短小的诗词更能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特点,不久的将来,再一次的复兴也未必不可能。

4、白话文中有可能再一次形成一种新的雅化文言,创造新的意象,如飞船、电列、等等新的意象雅化亦有可能。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旧体诗词几乎被彻底打倒,但有生命的东西,必将焕发青春,但也留给我们不少的思索,如果诗词不过度雅化,死守不合时宜的《平水韵》,使诗词更加贴近人民大众,让人民大众都感觉到这是个好东西,又有谁会发起这两场运动呢?也就是说,诗词真的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才会被打倒,当然这种打倒是太过左了,只需要适当的改变,便可使诗词重新走近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并非诗词老了,是那些抱守残缺的自谓雅士的阶层把诗词带进了死胡同,所以才能会出现如此的问题。

诗在唐以前可歌唱,词在宋时可歌唱,曲在元时可歌唱,戏剧在清朝可歌唱,他们都是诗的形式,而今可歌唱的只是那很多半通不通的流行歌词。这和不知变通的韵和过度的雅化有一定的关系,而我们当代旧体诗人在提倡《新韵》的同时,必须要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旧体诗,从而完成另一个任务,就是把诗的地位重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来。

我相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我们一会读到音韵和内容俱美的精品的。

作者:王鸿云

邮编:235200

地址:阜阳大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音韵使用是从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 是的。

2、中国音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韵书形成之 ...
茜纱窗下 发表于 2011-4-16 12:19



    谢谢楼上指点,我看了一下,没有还以为没有贴上去呢.这论文是瞎写,现在都是胡拼八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音韵使用是从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 是的。

2、中国音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韵书形成之 ...
茜纱窗下 发表于 2011-4-16 12:19



    第2点可能是茜纱老师领会反了,平水韵是特例,说的是平水韵形成后便无人更改了.后面有论述为什么平水韵几百年不变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音韵使用是从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 是的。

2、中国音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韵书形成之 ...
茜纱窗下 发表于 2011-4-16 12:19



    第3点妥协和融合还是有不同意义的,融合感觉是统一了,才算是融合,比如,民族之间的融合,而妥协,则是各让一步,语音没有融合,南方语音和北方语音是不统一的,但又要形成韵书,所以势必各方都要让一步,才能形成韵书.所以就用了妥协.而非融合,若用融合则暗含语音已经完成统一了,就不存在韵书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音韵使用是从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 是的。

2、中国音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韵书形成之 ...
茜纱窗下 发表于 2011-4-16 12:19



    第四点突变没有很好的论述,本意是指,语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国家语音都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到某个阶段才会有集中的体现,比如北音南渐,到推广普通话,形成新韵,是一个突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茜纱老师的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韵书的历史沿革知之甚少,看了楼主的论文才有了个轮廓的了解。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何况用韵乎。再者,用韵的本质是为了朗读和谐,即所谓音乐性。语言在不断的变化,所以韵书也应相应的变革,断不可作刻舟求剑的蠢事。当然这个过程象楼主所说是渐变到突变的,哲学上叫做量变到质变。不过本人在写作时还是用平水韵多些,不为别的,习惯使然。因为初入此门时,还不知道新韵为何物,只是捧着王力的《诗词格律》依葫芦画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韵书的历史沿革知之甚少,看了楼主的论文才有了个轮廓的了解。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万事万物莫不 ...
浮此一生 发表于 2011-4-18 13:15



    谢谢楼上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4-1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优质的毕业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可能是对音韵学真的很感兴趣,现在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实在很少有认真写出来的,连查资料都懒得查,大多从网上下载拼凑,连打字都省了,中国的学术腐败影响的大概不仅仅是一代两代人了
    不久前一同事托我找几篇论文,我向一个在高校任教的朋友要了几篇,朋友很大方把他觉得不错的十几篇学生毕业论文全给了我,我大致看了下标题,觉得不错,就全给了我的同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十几篇优秀论文,竟然没有一篇是原创,全是网上下载拼凑,甚至是直接剽窃的,更可气的是,有的连一个字都没有更改,大段大段地抄袭,唉

    点评

    故此,此篇不仅文风老辣,更是精神难得。  发表于 2012-2-10 1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简单,到百度引几段文字搜一下,就可以看出来了,但很少有大学愿意这么做,恐怕不仅是懒得做,也是问心有愧不敢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平水韵仍旧在使用?为什么在尝试使用新韵之后,许多人仍旧回归用平水韵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这 ...
    茜纱窗下 发表于 2011-4-20 04:12

    \平水韵依旧使用,有论述,呵呵妥协和融合,各有侧重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优质的毕业论文。
    不速客 发表于 2011-4-19 13:19



        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可能是对音韵学真的很感兴趣,现在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实在很少有认真写出来的,连查资料都懒得查,大多 ...
    唐宋水仙 发表于 2011-4-20 04:26



        喜欢做就去做.,毕竟知识多了,不是个坏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毕业了{:soso_e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1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楼旧主 于 2012-2-10 16:04 编辑

          这篇论文近一万五千言。读者已有1260人次,远远超过一般帖子。查本栏目以往,(如2006年,07,08 年贴)每贴读者超千者占大多数。因之有两点可省:1,读者关心理论性问题的热情似在消退;2,本栏有吸引力的文字或在递减。
          个见以为此篇论文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有二:1,言之有物,且论之有据,文字精当;2,贴近需要,非纯理论也。
          以当代学风论,此文尤为难得。故“文章千古事”,看家无可欺。为之一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13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观点是否正确,但是本文理论阐发都有理有据,引用材料详实精确。行文有序,语言生动。确实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5 14: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8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学习了,让我知道了音韵的起源和发展,只是我觉得保留旧韵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后人也能完整的了解音韵的起源和发展,不然就断层了。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8:51 , Processed in 0.0970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