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9|回复: 5
收起左侧

[理论区] 【转帖】浅谈对格律诗的继承和发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8-7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对格律诗的继承和发展——刘安民
供稿/lam8568  原创/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含绝句和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将“粘对律”逐步发展为“平仄律”。在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宋之问、沈佺期等一代诗人基本完成了五律的定型。后来杜审言、李峤等人又把五律中的对偶技巧应用到七言歌体中,故而就形成了最早的七律。
    格律诗是中华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全世界独一无二。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发明了个体文字,而且发音抑扬顿挫、这就是格律诗的先天要件。因此世界的其他语言要想产生类似于中国的格律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现代诗(或自由诗)也逐渐占据了诗坛的主导地位。这是诗歌艺术发展之必然。因为现代诗更适应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它简单易懂,形式不限,平仄无羁,挥洒自如。但决不是说格律诗从此就该退出中华文学的历史舞台。在百花齐放的同时,对格律诗更应代代继承,代代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可否认、现在喜欢格律诗的人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少。我想除了个人的喜好和文化氛围之外,其严格的定式、音韵和音律也是使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比如:诗有定句—即绝为四句,律为八句(偶有三韵六句,排律不限,但句数必须是偶数)句有定字—即五绝五律每句五字,七绝七律每句七字(六字的为特例)。并要求同联平仄相对,邻联平仄相粘,律还要求中间两联相互对仗,一韵到底···等等。这些清规戒律、乍看特呆板,特教条,但我们继承的就是这些呆板的条条框框。因为就是这些条条框框,才构成了格律诗的音韵美、音律美和音乐美。但这些条条框框难道始终是完美无缺,不可改变的吗?非也。具体说就是它的音韵和音律、就要根据时代的更迭和语言的演化(即个别汉字发音的改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当的规范。
    其一是押韵。即首句末和每联末所用之韵。为了体现诗歌的音韵美,我们的老祖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把汉字归纳为206个韵。南宋时平水人刘渊又进一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个韵,是为“平水韵”。清人又改为106韵,即“佩文诗韵”。这就是所说的韵书。韵书在格律诗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很难定论。因为:一是诗歌产生在韵书之前。唐人没有韵书,却开辟了唐诗盛世。那么他们诗中的韵是怎么来的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字的发音相近,即视为韵。这是人所共知的简单常识。纵观今古诗人在作诗的时候。有谁是在韵书上找到的韵呢?用现代人的流行话来说、就是简单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多此一举。另外:可以说过去的韵书即使有用,也已过时。其原因也很简单,即某些汉字今古的读音已经变了,其“韵”肯定也就变了。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风)中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读起来根本就不押韵。但一查“平水韵”“折”和“雪”都在“入声:九屑”之内。笔者揣测:“折”字的古音可能读“撅(尥蹶子的‘蹶’音,上声)”,因为现在有些地方还把“折了”说为“撅了”或“折(音蛇)了”。果真如此那就押韵了。又如同诗:“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衣薄”联中的“幕”与“薄”也不押韵,但同样在“入声:十药”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在当时是押韵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说明,过去的韵书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
    其二是音律。即汉字的平仄组合。古代汉语中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为仄。格律诗的平仄组合基本分四种形式(对具体相应的定式此处不作赘述):即首句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的两种入韵式(多用于七绝和七律);首句平起仄收和仄起仄收的两种不入韵式(多用于五绝和五律)。此外还有首句平起和仄起两种皆入仄韵式的,但属于特例。平仄谐调是格律诗的精髓,也是与其它诗歌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平声与仄声在诗句中有规律的相互调节,读起来才能体现其特有的和谐的音调美。这一规则可以说是雷打不动、无可非议的。但对每个汉字的平仄定性,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新的规范。因为现代汉语的语音与古汉语的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有些汉字今古相比是字同意同音不同。而且没有了入声字。这就造成了今古平仄的差别。例如:高适的七绝《塞上闻吹笛》诗的首联“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对句中的第四字“笛”,现在的读音是阳平。此处应该用仄声,用平声则是失律。而古汉语的“笛”则是仄声。又如:也是高适的七绝《别董大》诗的首联“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句中的第五字“白”,现在的读音是阳平。凡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决不可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公式。第五字的仄是动不得的。否则就是孤平,此乃诗家之大忌。象高适这样的诗界名流,真的会如此疏忽吗?噢、一查才知道:古汉语的“白”“百”同音,也是仄声。再如:刘长卿的七律《送严士元》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出句中的第六字“识”、虽然它是多音字,但在这里也不能读作仄声。因为仄声的“识(音志)”、如今的含义为“记住”或“标志”。这与诗的原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识、拾、石、实,食,蚀、时”现在都是同音字,声为阳平。而古汉语中只有“时”是平,其余的都是仄。试问:现在谁敢说不查资料就能把当今音平的字、都能搞清楚在古汉语中哪个是平,哪个是仄呢?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并不难。无论是音韵、还是音律的差别,都是因某些汉字今古读音的不同而造成的。应该明白、现代人的诗不是给古人读的,而是给现代人读的。所以首先就应该用现代的音韵和音律去写,去读。假如把“学识渊博”、依照古音的平仄’读成“雪事渊檗”,岂不成了南腔北调?其次就是不能依照古人的平仄标准、来衡量现代格律诗是否失律或失粘。像“鹬鹭栖沙渚,江石卧水流”这样的诗句,可以说是词雅律严对仗工整。但有人却说对句中的“石”字古音为“仄”,应标“新韵”,否则出律。此公的学识和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但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以后。又有谁的文章在题目的后面单独标注过“白话文”呢?那样做岂不成了画蛇添足。所以现代格律诗的音韵和音律、就要根据现代语、即普通话中对每个字的读音来重新认定。所谓的韵,就是发声相近,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所谓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所谓仄,就是上声和去声(三声和四声)。简单明了,易记适用。如果这些浅显的道理能够成为共识,并能实际运用,就是我们这代人对格律诗的最大继承和发展。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林业退休工,业余诗词爱好者。对格律诗从没受过专们的培训,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以上赘述,由感而发,杂沓无章,谨此奉怀!
                                               2011/05/15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11 17:34
  • 签到天数: 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1-8-7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可以推广的诸如平水韵十三辙都可。

    此事要己严,待人宽厚才好。
    都有圈子,新韵入不了其他圈子。自选吧。
    都在过吹,我很好的朋友在鼓吹某种音韵填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25 16:07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8-28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大力宣传、提倡、使用新韵(十四韵)!

    本帖最后由 老翁 于 2011-8-28 05:58 编辑

           谢谢东篱后主的转帖。刘公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我的心声,非常赞同刘公的观点。韵,对于个人而言,都有个人的偏好,你愿用平水韵就用平水韵,愿用新韵就用新韵,别人无权指责。但对于格律诗的发展前途却是大。随着历史的发展,语音变化会越来越大,老百姓宁愿欣赏合辙押韵的诗歌、快板、顺口溜、儿歌,也不愿意欣赏那吟起来拗口,听起来难受的今诗(指那些古今不通用的韵)!!!发展下去,不堪设想......。对于每一位喜爱格律诗的朋友们都有责任为格律诗这块中华文化瑰宝的前途命运尽一份力——宣传、提倡、使用新韵(十四韵),即使您喜欢平水韵,也不妨创作一些新韵的格律诗,为格律诗的发展尽一份力;唐诗宋词的版主们更是应该带头宣传新韵,提倡新韵使用新韵,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待人宽严的问题。而平水韵的诗则应加注(平水韵)才好。
           个人见解,敬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1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木林 于 2012-5-26 11:50 编辑

    谢东篱后主的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3 22:13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4-2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仁见智,难衷一是。关键还是要看实践,要有大量的高水准作品,能够形成诗歌的高峰,就不需要管是否新云古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4-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东东已经说得太多了,只是萝卜青菜的问题。就写诗写词来说,于今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事,就拿我来说,即使只是写几句不像样的诗(只依新韵,因为从来就分不清哪个字在五花八门的旧韵里是平还是仄),在其他看来,也已经近于怪物一般了。古典诗词一途,即使提倡新韵,在我看来,于今也终归是小范围的事,也还是免不了没落的。如今写古典诗词的人,包括我这样半桶水的,大多只是自娱自乐。写就写吧,有人看最好,没人看也无所谓。古典诗词总的说,已经不大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既来之,则安之。换句话,既去之,且由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9:45 , Processed in 0.0737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