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相遇如歌 于 2011-9-15 17:32 编辑
中秋抒懷
中秋佳节,一年一度,金风送爽,花好月圆。耳畔似飘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柔曼古曲,眼前或幻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江南奇观。于是神遇,于是向往,于是搜寻憧憬,于是上下纵横……吾乃凡夫俗子,东坡居士之意趣一直没法参透;湖南永州虽四季分明,但仲秋时节,倘见得金桂初绽,已是造化,怎敢奢望有沁人心脾的馥郁、养眼怡神的金黄供我等骋目驰怀?唯有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古今无变,南北同光,仰望天上明月,不觉心猿意马,浮想联翩: 依稀记得,孩提时在苏北小镇,生活比较安定。中秋下午,大人们便忙碌起来,扫地,掸尘,沐浴,更衣,备酒菜,请祖先。我们兄弟就围着母亲,吵着,嚷着,想先吃一个糰子,尝一角月饼。母亲怎么打发我们的,记不清了,反正饼糰是没得吃的;但我们还是很快活,蹦跳着,口中念着江苏童谣:“打巴巴掌,打到正月正,家家点红灯……打到五月五,糖和粽子送丈母……打到十月十,十个古人一齐出。”打打闹闹,出去玩了。 中秋之夜,大桌子摆在天井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饼,品茶谈心。父亲是饱学之士,少不了吟诗作对,言志抒怀;母亲则给我们讲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类的故事。我们不懂得赏月,听故事也心不在焉,只晓得吃水果饼糖……中秋春节,都是中国人万家团圆的重大节日;所不同的是,中秋节没人燃放鞭炮,因而特别静谧、安详。最是一年明月夜,荷桂香溢百姓家啊!在这样的氛围里,双亲大人可能会感慨万端:仰视一轮圆月,俯察多味人生,身体世态冷暖,心祈全家康宁。后来知道,父亲特别喜欢安静、明亮,喜欢和我们谈谈玩玩;和父亲一样,我也极爱在安静明亮的环境里生活工作,爱和家人说笑谈心。 母亲是长沙人。1948年,我们举家来到湖南,辗转而至永州。当时经济很是拮据,父亲央人绍介,好不容易谋得一份工作,在省立七中教书,以养家糊口。说来好笑,记得我们几个下江人来到湘南,一家老少都穿着长袍子,十分招人眼目;要换装,哪来的钱?但到了年节,母亲总还是要多烧一两道菜,买些节令糕点。奇怪的是,这段时间,怎么过中秋的,反而完全不记得了。 1961年,我远离父母,离家求学,之后便是工作,在外地教书,之后的中秋节,直到父母归天,也再没有陪二老赏月品茶……如今,我已是古稀之人,儿时膝下聆教、堂前娱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可那渐行渐远的模糊影像,那似隐似现的亲情碎片,能拾起多少呢?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不胜伤悼! 日月荏苒,今又中秋。近三十年来,平平淡淡,惟有一事,刻骨铭心: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中秋之前,能收到几盒来自各地的精致月饼,乃曾经的学生所赠。每收一盒,辄感动数日,愧疚数日——付出太少,收获太多故也!有程君劲芝者,1985年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后,在南宁工作,出类拔萃,人品、官品、学品俱佳。大约从1993年起,节前必有月饼馈赠,开始我并不在意,几年以后,渐感不安。心想:即使自己儿女,也未必能做到这样。每年收到月饼,总忘不了写信或打电话叮嘱:“明年千万不可再寄!”可他回答:“我今天的一切,与老师的教导分不开,这只是我一点小小的心意。”第二年又是一盒!一年一个风味,档次越来越高。近20年了,饼盒如加收藏,简直可做文物展览。 前几天,又一快件抵达…… 忽而想到“感恩”一词。天大地大,父母恩情最大。我这个人,再平常不过:形貌智力、德识才能,均处于中下水平;但五官齐备,四肢健全,思维正常,情感健康:这都是父母赐予的。成年后,耳提面命,默化潜移,父亲的严谨治学、恪尽职守,母亲的勤劳善良、推己及人,让我终身受益。当了教师,做了父亲,回报父母的办法就是认真做人做学问,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以告慰在天之灵;奈何生性愚钝,收效甚微。 七十年人生旅途,四十余载教书生涯,回首追怀,感慨万千:时代、社会、国家、人民,老伙伴、新朋友、忘年交、陌生人,均有恩于我。成功时,知己忠言逆耳,失败时,同事鼓劲加油;困难中,仁者施以援手,徘徊中,智者启之前程……这些人和事,如影随形。回报也者,惟有将大爱之心、绵薄之力,奉献时代社会,奉献国家人民! …… 三五之夜,万籁俱寂;沉思默想,悲欣交集;如烟往事,情有可依;知恩图报,蹇驴奋蹄!
——2011年(辛卯)中秋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