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邹一书生 于 2012-5-14 16:00 编辑
“率性之谓道”的意思 《中庸》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以,非道也”。在本段当中,关键是“率性之谓道”是什么意思。梁漱溟先生认为“遇到他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是对的,要于外求对,是没有的。我们人的生活便是流行之体,他自然走他那最对,最妥帖最恰当的路。他那遇事而感而应,就是变化,这个变化自要得中,自要调和,所以其所应无不恰好。所以,儒家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30页,商务印刷馆出版,1999年7月第二版)在梁漱溟先生看来,这是“率”就是顺从、依从的意思。“性”就是人心的直觉,所谓“率性”就是依照人心的直觉行事,这就是道。而修道,自然应该是指更好地依着人心的直觉行事,从而达到中庸的要求。 朱熹认为,“性即理,率,循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郑玄引《孝经说》:“性者生之质。”注:“率,循也;循性行至是谓道。” 我的看法。率,指劝导,引导。周仁(言行合乎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左传·哀公十六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假乐》)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会更通顺,更恰当一些。即天所赋予人的天性为性,而劝导,引导着自己的天性去行事则符合道的要求。不断提高修养,提高引导、劝导天性去行事,以符合中庸的要求,就是教,就是教化。这个教化,既包括对自己的教化,也可指对他人的教化。 相对而言,我的看法不像他们那样高深,甚至有点别扭,但也可以算作一种解释,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