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十指含香 于 2012-10-17 15:28 编辑
前言
残阳如血。流云与胯下青牛一样悠闲。我的心情,轻盈而有些凌乱。
我的危周,我的大道,还有我书香氤氲的陋室。被远远弃于身后,将永不相逢。
见过丘,我便明白了何谓人中龙凤。也许他终将长吟于九天。若幸运,当挽狂澜于即倒。这世道,现在并不需要我的柔韧与淡泊。我想去安静的地方看热切的朝霞与夕阳;吹柔和纯净的风;听大自然的暮鼓与晨钟。
只是,我还有心愿未了。一个被自己藏匿多年而似乎应该实现的梦想。
函谷关近在眼前。远远的,我看见了喜。他的衣衫在风中轻扬,眉目清朗而神情安祥。这个隐德行仁博知天文的君子,是在等候我么?就如我为与他相逢而选择路过此地。
我滿怀悲悯的对他笑,如笑当初的自己。世人为名利而癫狂,我们为道德而痴迷。谁高谁下又该由谁定论?谁对谁错,也身心皆在局中。
现在,至少有了他,我仿佛窥见了自己的第二道影子。竟然不再觉得这滚滚红尘荒无人烟。
终于有一个人,可以见证我的情感与思想,愿意做—柄清扫我尘埃落定的心室的拂尘。上苍何其慈悲。
喜的背影柔和而沉静。我安心的闭上双眸,任由他牵引着青牛一路沉默。
我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已不再重要。
当第一缕晨曦洒落窗台,我知道自己又做了一个梦。将自己看做古代今时的每一个人,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也许,人人都曾经身不由己。所有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的人,彼时并不会知道千百年后自己将成为怎样的镜子或教材罢。我读《老子》,确切的说是读老子。浮光掠影的读。愿意推开我的心窗,盛下一些阳光。看见的热情与阴霾,孤独与委屈,感同身受。
当然,也许我看见的,只是自己愿意或渴望看见的一些东西。所以,难免有错漏。只是,谁又能保证自己从未主观的看任何人或事物呢。
嗯,只是我家的《老子》而已。无心插柳,但愿它可以成荫,为浮华人世带来一抹清凉。
PS: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自己离诗歌逐渐远了。或许,我也从来没有走近进过诗与歌之中。我只是一点点的在洒水,力求滋润一线干涸,洗去一点尘埃,又或者传达一声天籁。我不说对错是非,但求成为镜子,照清他人与自己。
由于竹简与帛书老子多有残缺,无法得知全貌(或者说原貌),而我个人对其虽有浓厚兴趣但并未深入研究,所以此文将以通行本为范本进行解读。
------------------------------------------------------------------------------------------------------------------------------------------------------------
此时夜深人静,适合写点什么。点开我曾经翻过的《道德经》译文,不禁莞尔。
它们看起来安静无比又杂乱无章,有的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有那么一点儿灵动;有的俏皮生动,让观者忍俊不禁;有的忧郁,此时看来都心有戚戚焉;还有的一本正经,故作道貌岸然之状。
唉,难道我能将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亲爱的你们面前么?当然不行。
好吧,就当是与自己的对话,我是凡人,也需要倾诉。我要这样轻松的,安详的,略带惊讶与喜悦的重温这些可爱的不朽的文字。
道是那么幽深微妙啊,让我从德开始吧。虔诚的,纯洁的用心去敲打另一颗两千年前的心。无论收获的是流星,烟花,还是明月,皆甘之如饴。
不求应者云集,若是有谁共鸣。^_^
上篇 德
第一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最高尚的德,不会追求德的形式与名声,这样发自内心自然而生的德才能称之为有德啊。最下等的德为德之形式所累,不愿失去有德的名声,所以就算不上真正的有德了。 上德顺应自然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下德顺应自然乃口是心非不得已而为之。最高尚的仁出于本能不图回报,最可贵的义举却有着明确的目的与动机。最周到的礼如果得不到大家的回应,就会以强力迫使他人俯首顺从。
所以说大道被废弃后,才有德的立足之地。道德沦丧了,仁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人间没有了仁爱,义不容辞姗姗来迟。当我们连义也无力保留,各种礼制才粉墨登场。礼制的出现,是忠信最薄弱的体现,是祸乱的先兆。所谓的先知先觉者,也只不过能预见道之表象,却往往由此揭开了愚昧的序幕。所以说大丈夫应宽厚而不拘小节,言行质朴褪却浮华。当我们选择了(道德仁义礼)其中之一,就等于自动摒弃了道的其它表现形式。
------------------------------------------------------------------------------------------------------------------------------------------------------------
据说,“一”就是道。我深知,它的确就是道。可是,它难道不更像人之初时的那种纯粹么?只要一点点,就像拥有一切。没有贪婪,没有算计,没有混浊。干净而简单。
广义的道,是宇宙之本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实有情似无情。
狭义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并能延续,发展的方式方法以及规则。(比如,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盗亦有道。。。。。。)”而在本章中,则指天之道,地之道,谷之道,神之道以及侯王之道。
这狭义的道啊,总是因为各种千奇百怪的需要而由无情被粉饰成有情。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独有的,共有的悲哀。
也许万物各自所要修要悟要得的道不会是相同的。比如,我们能让一朵牡丹完全出落得像一棵草或伪装得如一棵草那么谦卑么?能要求一头雄狮得道而变得像一只绵羊那么温驯软弱么?反之也不行的吧?
是的,得道的终极目的绝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存异。当我们能够包容与自身观念相悖的一切事物,不强求,不强取,不强攻,不强人所难,不强词夺理。。。。。。这将是一个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太平人间。
第二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那些得道的,天因为得道而清明,地因为得道而宁静,神因为得道而充满灵性;川谷因为得道而充盈;侯王若能得道,行事就会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这就是说,天不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不保持宁静恐怕就要震溃;神不保持灵性恐怕就要失去人们的膜拜;川谷不保持充盈就会枯竭;万物不保持生机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公正,恐怕天下就要倾覆。
所以说啊,想永远尊贵就得以低贱为根本,欲稳坐高台就得以卑下为基石。侯王都喜欢自称孤.寡.不善,这是不是以贱为根本呢?不是吧?。因为最高的荣誉不需要各种流于形式的赞颂(就好像以贱为本并不需要自称孤或寡一样)。所以不必刻意散发出如玉光华,保持着石头般的朴实无华就好了。
------------------------------------------------------------------------------------------------------------------------------------------------------------ 第三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宇宙万物之间的对立让道形成了如此幽深微妙的变化。而守弱,就是道用来应对这种无常变化的妙方了。天下万物生于有形的物质,而这些有形的物质又产生于虚无缥缈之中。 (嗯啊,这么说来,无中生有是不是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啊?因为万物都是这样的嘛。人类学一学也应该可以被理解的吧。^_^)
------------------------------------------------------------------------------------------------------------------------------------------------------------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礼记.王制》
佛说,众生是平等的。嗯,老子他“说”,万物永远不会是平等的。
我说:如果你认为是平等的,那就是平等的。反之亦然。
我相信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异于他人。任何人,都有权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君王,不需要给他人任何理由,只做最真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无关高低贵贱雅俗与美丑。
看这纷繁人世的上士,中士与下士吧。有人说这三者指地位的不同,有人说指境界的高低。也许在老子心中,这两种意思兼而有之。我之所以直取原文,是因为隐约窥见了上士的无助,中士的无力与下士的无奈。又有谁,敢理直气壮的立于道德制高点对他们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呢?——我们亦隐于其中。
生与活,原本这么简单,看起来如此简单。。。。。。
如果你承认自己也得活着,请给予这世间还活着的人多一点包容与理解吧。
你会因为我所说的这些话而笑我轻狂么?嗯,关于这个,其实我一点都不介意。^_^
第四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闻道,会遵循大道身体力行。中士闻道,通常将信将疑不置可否。下士闻道,却会大笑不止。如果不笑,就不足以说明道的精微玄妙了。所以前人会这样说啊:明白道的人看起来总像糊涂的,深入道的人就像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后退,通向大道的路原本平坦却貌似崎岖。最高的德就像山涧,顺势婉转而不改其本质与最终归向。最清白的人总因为不屑为自己辩解而蒙受耻辱;而拥有众多美德的人,也并不会显得十分完美。建立个人德行虽然像顺手取物那么容易,但就算保持质朴真诚往往也会遭受误解和非议。大的规律不受空间的限制,大器从来不急于求成;真知灼见往往被我们忽视;而重要的征兆又总是归于无形。道就是这样幽深微妙难以命名。只有得“道”者,才会先舍后得,善于以成全他人来成就自身。
------------------------------------------------------------------------------------------------------------------------------------------------------------
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惹来古今中外多少向道之人的不断争议啊。大家都明白,道为万物之母,却执着于这个化育过程中的一,二,三分别代表了什么与什么。
或许,执着也是一种变相的深爱。而像我这样,行于道中,却希望逸出尘外的人来说:关于这样的序数,之所以会着这一刻的文字相,只为了尊重观众。于而自己,早就浅浅一笑,并未在心上留痕。
过去的,如果只看结果;当下的,如果注重过程。这人间会不会因此而少了许多烦琐与烦恼呢?
第五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本浑然,先天地而存在。它包涵阴与阳两种属性。此两者相合而衍生出新的生命物质,宇宙万物由此生成化育。万物都集阴阳属性于一体,并依靠自我调节与相互融合而达成当前的和谐与平衡。人们最不愿意的面对的,大概就是孤苦无依了,但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事物,有失必有得,又或者说有得必有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天子们常叹高处不胜寒的缘故吧。)人家教给我的道理,我也会用来教导他人。凶狠残暴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在我看来,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了。
------------------------------------------------------------------------------------------------------------------------------------------------------------ 爱可以拯救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绝不是由恨所造成,而是由爱所造成的。通常,我们习惯以爱的名义做着自认为尽心尽力的一切,全然不管不顾那被施予的对象的喜怒哀乐,只知道因爱而付出,而改变,而施压,直至双方精疲力竭两败俱伤。
有谁知道呢。无为,这看似消极倦怠的行为,蕴藏着深深的包容,真爱,坦然与信任。
因为你是你,所以放手让你做自己。因为爱你,所以相信你可以自己面对与化解一切。不横生枝节,不画地为牢,不因爱生恨,不白费心机。
所谓“滴水穿石”,少了洒脱与宽容,多了牵绊与伤害。所谓“浮云蔽日”,少了纯粹与坦荡,多了任性与自私。这另类极端的以柔克刚啊。。。。。。
若有意似无情,这尘世最真的情,或许总是沉默隐忍的那些罢,无论草木或人心。
啊,扯远了。脸红一下下。
第六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植物,可以穿透最坚硬的大地,并在其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也许这就是柔能克刚的最好写照了)。虚无与实有的一切,永远密不可分。我也因此而明白了自然规律的奇妙之处。只是,像这样的无需言语的教导,顺其自然的行为,天下又有几人能看清并做到呢。
--------------------------------------------------------------------------------------------------------------------------------------------------
关于名利,似乎无话可说。因为它们确然是人们生活中看似必不可少的动力与生机盎然的理由。
很庆幸自己立于名利之外,淡然的看它们在人间每每轰轰烈烈的行来,又悄无声息的落幕。
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渴望过它们,所以也从不曾在意。谁知道呢。
适可而止,嗯,适可而止,多好的成语啊。。。。。。
第七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虚名与生命,哪一样更为可亲?生命与财物,哪一样更多(更易获取而另一样永不能重来)?得到与丧失,哪一样又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预知的)痛苦呢?过分贪恋必然损耗巨大,过分积敛财物必然失去更多。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不会遭受耻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危及自身。也就可以拥有长久的安康了。 ------------------------------------------------------------------------------------------------------------------------------------------------------
第八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事物,看起来也会像是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被(这些似是而非的缺陷所)掩盖。最充实的事物,看起来就像是十分空虚,但它的作用却可以无穷无尽的发挥。真正的直能忍受当下的曲;真正的巧妙不会介意表面的笨拙;真正的辩论不一定非得巧舌如簧。躁动比冷漠要好,而安静却胜过热情。如果保持纯朴宁静的心境,就能够看明白什么才是人间真正的公平并做到这一点了。
------------------------------------------------------------------------------------------------------------------------------------------------------ 闲情逸趣:
看到賊就是理解爲是小偷了吧
哪《道德經》也差不多死了
渔如是:
哪里哪里。
渔儿我先用详细字义串连一遍,接着用基本字义淘洗一遍,然后将自己想像成立于君王侧的老子诵读一遍,再自说自话翻译一遍,最后就当与至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咀嚼一遍。
终于!咳,我选择了其中最合自己心意的译文,来作为大家的镜子。
兄台你看我说得轻松,是不是就以为我做得轻松啊!?^_^
道家不是道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像你说的那样,人们只愿意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我有时候怀疑,我就算把老子的道德经还原出来,有多少人能看明白,有多少人愿意看明白。
渔如是:
世道千万条
极目总迢迢
清纯梨花语
梅香共雪飘
鹤立浮云上
鱼弄不羁潮
明月成人美
流光将物抛
人性亦如是
相容最紧要……
从此章开始,还是贴帛书老子的原文与译文吧。一边读帛书老子,一边译通行本,在某些分歧较大的章节,有思维与情感被生生撕裂的错觉,的确不太好受呢。虽然通行本更容易为世人所理解与接受。但既然身在道中,我们就应该试着靠近一个更真实更无伪更原汁原味的老子,不是吗?^_^
第九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
如果遵循大道来治理天下(必定国泰民安),就可以将良马退还给老百姓,用于春耕秋种。如果天下无道(导致内忧外患),国都百里之内即可见金戈铁马。最大的罪行就是纵容各种欲望;最大的祸患是不知道什么是满足;最令人痛心的过失往往是因为心生贪念。所说以知道满足的足,才是恒久的富足。
-------------------------------------------------------------------------------------------------------------------------------------------------------------
第十章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译文:
不成长于封闭狭隘的环境(不出于户),才能知道天下的兴衰成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窥于牖),才会看懂自然的变化规律。我们离初生时越久远,所拥有的智慧就越少。真正的圣人,虽然看似无所作为但充满智慧;不彰显自身却终会誉满天下;并能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与完善中获得真正的圆满。
这一章,因争议颇多,还是贴一下关键字的释义吧。免得大家心存疑虑。也许我的解法与其他名家或老子爱好者不太一样,所谓不同的眼看不同的风景,这,也很正常。不是吗?
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户: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門)字的一半。汉字部首之一。从“户”的多与门户有关。本义:单扇门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
出:本义:长出
知:“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行: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
弗:矫枉
------------------------------------------------------------------------------------------------------------------------------------------------------------
贴下十一章的译文。欢迎大家砸砖抛玉。十指明天开始闭关了,出关时再见。^_^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第十一章
原文: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译文:
做学问是一个不断获益的过程,领悟道却是一个不断摒弃的过程。只有将各种贪欲一一摒弃,才能达到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境界。懂得顺势而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去尝试的。如果谁想统治天下,就应该长久的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等到 国家 开始动荡不安,就说明他已不适合担当统治天下的大任了。
----------------------------------------------------------------------------------------------------------------------------------------------------------------
我想我是有点儿自私的,但还没有自私到将自己的益建立在他人的损之上。我想我也曾经满怀挚诚,只是见多了得寸进尺的索取,就难免心有余悸了。
也许人类需要的不是圣人。这个世界所有的罪恶与黑暗,是我们全人类自己一点点创造,姑息,纵容与模仿出来的。
只要我们愿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败的时候勇于承认,在胜的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个平和与广阔的人间。
第十二章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译文:
圣人永远不会有私心,他总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他善待美好的一切,也善待不美好的一切,播下的是慈善的种子。他对诚信以诚相待,对不诚信也同样以诚要待,也就播下了真诚的种子。圣人在天地之间,无所偏执,能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集万物所欲所求于一心。视百姓为辅佐自己的亲信之人。圣人,总是像小孩子一样保持着人最初的纯朴与天真。
------------------------------------------------------------------------------------------------------------------------------------------
十三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通常)偏离生路就等于步入死地。(世间因守柔而)行于生路的人有十分之三;(因恃强而)渐入绝境的人有十分之三;而那些滋生出生之欲望却又将自己逼入死地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他们的求生欲望太过强烈以至于偏离了大道吧。据说善待生命的人,在山中行走时不会试图去劈砍犀牛与猛虎,行入军中不会置身于甲兵之间。这样,犀牛的角,老虎的
爪以及士兵的武器,也不能对他造成半点伤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不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啊。(这就是那余下的善于摄生的的十分之一了。)
----------------------------------------------------------------------------------------------------------------------
许久不曾打开这个文档了.不知道是因为浮躁而懈怠,还是因为懈怠而浮躁.得承认,我被一个小小的钓鱼台激起了许多怒火与戾气.据说我们所见的<孙子兵法>,是易过容的.而最真实无伪的那一切,被某些抱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心态的笨蛋束之高阁,蒙上了厚厚的红尘.
这原本是个多么简单的世界.只因为世人见惯了假,却再也容不得真.
那天,有位朋友与我说: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能接爱的,包容你能包容的.其他的一切,顺其自然吧.
庆幸有友如斯.
总在我思绪最纷乱的时候,送来一把利剪或慧剑.教我怎样才能看清最深藏的那个自己并可以坦然面对.
第十四章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译文:
道滋生万物而德养育万物。形体决定了万物的种类而内涵决定了万物的成就。万物遵循道而看重德。道之所以崇高德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们就如一个顺应自然之道的无比广大的爵位.道滋生万物,并对万物负起养育,繁衍,延续,平衡,治理,调节,庇护之责.它为万物做了这么多却从不居功自傲,任万物在其中自由成长而不试图主宰一切.这就是幽妙深远的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