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5|回复: 4
收起左侧

[理论区] 词源清议 ------《词学思辨录》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14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六楼旧主 于 2013-1-25 09:28 编辑

        词源清议   
                   -----《词学思辨录》读书笔记-----

       近读福建师大文学院欧明俊先生新作《词学思辨录》。其才俊也,其辨明也。是长年研治词学之硕果。分四部分:词学体系新建构;词学史论及反思;比较词学;当代词学之反思。文中引论丰富,更难能在“修误读,揭遮蔽,还真像,尊诸家”。所谓:承启历代词学家观点而予以合理价值定位 并反思惯性思维的局限。
      读罢有些心得,可贴于诗韵论坛以供词家诗友清赏。但只是以载录为主,不加过多的个人体会。以示尊重于原作。内容大都取自第一部分。
      
      当今有关“词体”的观念,是把词看作一种文体,是属于诗歌或韵文的一种。词体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风貌和内质一直在演变着,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之变化。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考量这种变化及特性,对当代喜欢词作的爱好者-----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有裨益。
      一,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虽有争议,但说它是伴随隋唐以来兴起的燕乐而产生,则是当代学术界的统一认识。燕乐,可以视为隋唐之时的流行音乐。燕乐分作宫廷和民间两类,以“新”和“俗”为特质。与“雅乐”(宫廷祭祀性音乐)清乐(汉魏六朝之娱乐性音乐)形成对照,多用于宴饮酒会。燕乐即宴乐!故中原、南方、西域、边陲、国外音乐皆可融而合之,燕乐之燕,非燕赵之燕也。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曲子辞)即词的早期雏形。就是现在,我们依旧保留了词曲,歌词的称谓。因此,词在起源之时,其音乐属性远大于其文学属性。所谓“辞即曲之辞,曲即辞之曲”。重在声音之美,而非文辞之美。并且是先有曲调,而后才依照曲谱填词。在词的“原生态”之时-----即隋唐五代时期,只有作为歌曲的词,而没有作为一种文体的诗词的“词”。这一点,从隋唐五代词的风格偏于香艳柔软,其功效主要是娱乐消遣,合于歌妓演唱以达其艺术效果也可见于一斑。如作为《花间词》代表的温庭筠、韦庄。但由于有温、韦这样的文人参与创作,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加上受传统诗教影响,也有意识地将词向文学化方向转移。特别是南唐君臣的词,已经十分注意文辞之美。
      二,北宋词体
        北宋时期,词继续朝文学化方向发展。伶人歌妓依旧作词演唱,但士大夫和文人已然成为作词主体。对字句的锻炼推敲得到重视。
     如“张三影”,“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雅谑;“大江东去”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比较。即词的文学性突显出来。更有些文人把词作为脱离音乐的纯文学看待。欧阳修《归田录》载,钱维演曾对僚属说: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词。即,首先把词与经史,小说等文学并列,但又将词冠以“小”,为如厕读的闲文。这很可以代表当时文人对词的总体看法。且北宋人已经有意识将词与诗比较: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特别是苏轼为代表的“豪放”风格,彻底改变了词体的香软温婉一格。虽未得多数认同,却开了先河。从此,词风的刚柔之分便贯穿整个词史,延续至今。词便由言情走向广阔天地。即便如此,纯娱乐观念毕竟根深蒂固,苏轼词风不免招致讥评。但苏轼是以诗入词,而非以词入诗;这说明了他的正统观念。但音律上的突破,主观上是他不羁的性格使然,客观上却使得词与音乐的疏离,词文学开始有了独立地位。故,北宋人对待词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鄙夷词体,称之为小词,视为末技,小道;另一方面,又努力为之“正名”,摆脱“曲子”范畴,改称乐府,近体乐府,长短句。
       但总的来说,北宋词仍可歌唱,哪怕如苏轼的那些音律非严的豪放词,只是相当于现在的“艺术歌曲”,而“流行音乐”依旧是词的主流。

      三,南宋词体
      金人入主中原,既改变了国运和文人命运,也彻底改变了“词运”。除少数人依旧“浅斟低唱”,词的创作主题已然成为收复失地的呐喊。这种变化是有意识地完成的。花间词风遭到讥讽。陆游《花间词跋》言: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拓如此,可叹也!或出于无聊耶?反映现实,关心国事是一时之风。以辛弃疾和陈亮为代表,词的社会功效和实用功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由苏轼开创的阳刚词风受到推崇。
      更以传统“诗教”观念评价词,要求其合于儒家伦理规范。内容去淫艳,言辞去靡丽,风格去香软。“雅正”成为境界:旨趣纯深,中含法度,哀而不伤。从此,中国文学史上的宋词地位提到了和唐诗并列的地位。
      但南宋词依旧保留了两线发展:一以音乐为本位,可歌可唱供娱乐消遣;一以文学为本位,重辞藻文字,使之成为纯文学的另一种格律诗。由此,也完成了词体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词从与音乐疏离到独立成为一种文体,是以苏轼开端随南宋灭亡正式完成的。其间经历了词的黄金时代。从时代背景看,这个动态过程不应该完全是偶然。
      四,元明清词体
      金人受南宋雅正词风影响,贬斥俚俗纤艳。此时的词已经和音乐脱离,失去了广泛社会基础。“曲”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更合元人审美情趣。元曲代宋词使之成为“古典文学”。
      但元人是不细分曲和词的。词集中含曲调是常见的。这与词牌、曲牌相近,以词入曲不无关系。从词体语言方面看,两者互相渗透,这种“混血儿”式的吸收新鲜血液的方式,客观上有利于词的发展。元代词派可以从维护词体纯洁性和词曲混合两类风格作为总体分野。后者在现今学者眼里看,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词,而是被曲化了的词。这也成为曲的先声。慢慢将词融入宫调、戏文、杂剧,成为其有机组成。有关词曲的同异和源流,可以另辟一题,专而论之。
      明人复古情结严重,如北宋人视词为小技,创作中也未见其大投入。多用作赠答酬应,故托体不尊者居众。特别明中叶后,情性更转为情欲,是“情”的解放思潮下在词作上的投影。但明人重视词风特质认定。苏秦分别代表的婉约豪放风格划分起于明代。并以为词体“大抵以婉约为正”,“必是婉约,庶得词体”。而豪放者“要非本色”。这种观念是复古之一流脉,且影响这至今的学者观点,和当代的词体创作。
      明亡继以清朝,和南宋时代外族入主颇有几分相似。词又焕发活力。清初,继承明末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观念,强调言情和婉丽。陈维崧首先出来救治明以来的词风颓靡。谓之词也“存经存史”可“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至康乾盛世,复古重兴。康熙亲命编修《词谱》、《历代诗余》。浙西词派,即朱彝尊为首清雅词风兴盛起来。朱还将“雅”与寄兴托意联系起来,假闺房言,通离骚意。谓:古体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非有先后。以词为诗之余,或诗降为词,殆非通论。个中观念,前无古人。但立论根据尚不完备。清朝词学大兴,各种论述日益完备。是近代研究词学之理论基础。“词境以深静为至”是以老庄“虚静”思想论词;王国维以西方叔本华哲学和中国佛学论词。“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其见解颇有独到。
      而今,词学及词体研究,愈发深入,也趋于科学。比较全面地看待诗与词、词与曲、雅与俗、刚与柔、情与志;婉约和豪放,审美娱乐和教化功效,遣兴和叙事。正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理念看待我们所既喜欢又在渐渐熟悉过程中的词。        【旧主浅识记录于春城】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1-1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还有续文,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3-1-17 11:27
    应该还有续文,期待中。

    请不速客老师续读并给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主要章节闪亮登场{: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5 14: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4-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4 23:06 ,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